黃河首曲中專同學會師生相聚記散文
時光過得真快,仿佛東逝的流水一去不返;歲月從不待人,不論我們勤勞也好,懶惰也罷;收獲也好,恓惶也罷,它總會從我們腳下恍然而過。自從中專畢業走上工作崗位進入熙熙攘攘紛繁復雜的社會已經二十二個春秋了,期間,曾經歷經了不少工作崗位的調整,閱歷了各種各樣的人和事,受過的挫折、遇到的委屈和遭受的苦難也像一本本賬目似的摞了厚厚的一沓子,當然,值得我們回味的美好東西也不少,這些美好的片段如同光彩照人的靚照和經典文學作品,時時讓人銘記,所有這些方方面面林林總總的經歷好似過幕的影視作品或留存于我們的記憶深處,或逐漸淡化于我們的腦際,但任憑時過境遷,時光遠去,二十年前曾在羚城合作上中專時的一幕幕往事卻一直縈繞在腦際當中揮之不去,歷久彌新,隨著時間的流逝,歲月的過往,四年的中專寒窗苦讀期間的一幕幕情景愈發清晰地映現于我的記憶當中,隨之而讓人時時憶起的是那時候各位專業老師授課時的諄諄教誨和循循善誘,以及品學兼優的同學們的助人為樂勤奮好學和調皮搗蛋者的惡作劇,而像我等學習成績既不冒尖又不落后,為人處事既不調皮又略顯老實的“中間分子”,由于歷時過久,加之在全班同學中所占比例過大而不僅不會讓恩師們所憶,甚至就在同學們中間也引不起特別關注。
一九九一年秋高氣爽的九月,來自甘南州夏河、卓尼、臨潭、舟曲、迭部、瑪曲六縣和隴南地區文縣的四十六名同學被錄取到位于高原明珠、大美羚城合作鎮的甘南藏族中等專業學校九一級二班,由此開始了中專四年制文秘專業學習。四年當中,在各位恩師的諄諄教誨下,同學們通過發憤讀書,勤奮學習,臨近畢業之際,在班主任老師的積極協調下,一改以往先實習再考畢業試的慣例,在順利考完最后畢業考試后,經學校聯系,一九九五年五月下旬,同學們赴迭部分至縣直各部門經過為期一月實習,七月四日順利畢業。是年,四十六名同學先后被分配到州內各縣市和文縣的基層鄉鎮和黨政機關部門或從事文秘工作,或從事其他工作。時光荏苒,光陰飛度,轉眼間,已是二十多個春秋。期間,除分配在同一縣的同學之外,廣大同學之間聯系不多,音訊難通。如今,雖是互聯網時代,但人到中年,懶惰日增,激情銳減,同窗之間缺乏聯絡溝通,謀面機緣更是少之又少。為了感謝隆隆師恩,又便于同學之間互相聯系,去年夏天,由工作在美麗山城迭部的同學首先在當初的實習地發起了在迭山白水首聚的號召,從而順利實現了畢業二十一年后的第一次同學相聚。當時因有事未能遂愿,今夏,恰值畢業二十二載之際,由奮戰在天下黃河第一彎的瑪曲五位同學精心籌辦了同窗相聚師生聯誼會。這次聚會,二十五名同學和應邀前來的四位恩師于七月二十一日下午從各縣如約而至,其他恩師和同學由于單位、家事冗繁等因未能前來,略感遺憾。
在兩天的雙休日里,第一站日程先是由瑪曲同學帶著大家游覽了距首曲一百五十八公里外的瑪曲鄰縣青海久治縣的著名景區年保玉則國家地質公園。沐浴著清晨和煦的陽光,呼吸著高原清新的空氣,一大早里幾輛車子相繼駛出瑪曲縣城,風馳電掣地行走在通往久治縣的柏油公路上,走這條路線,對我們不少同學來說都還是第一次。一路上由于有不少地方都在施工,拉沙運土的裝卸車輛不少,加上修建涵洞等,因此在很長一段路段里速度始終難以提起,瑪曲境內的草原是那么平坦寬闊,冠它“亞洲最好的天然牧場”之美譽我認為名副其實。一出瑪曲之界,海拔不但持續增高,而且山丘逐漸增多,綠色的草原不再像瑪曲那樣一望無際平坦如砥,四面的山巒漸行漸多,按照常人的一貫思維,愈是海拔高亢,愈是地勢平坦,但是,這次久治之行,完全打破了自己的初想。途中,在海拔四千米高的高原桑赤臺埡口,大伙停車在夏風中撒放了寓意祥瑞和順的大量龍達,之后,繼續前行,在駛往久治縣城中,巍峨疊嶂的山勢地形一路蜿蜒向前,只不過在綿延起伏的低矮山巒上到處都是青青牧草和蔥蘢泛綠的低矮灌木叢,耀眼的金露梅的金黃色花朵在不少地方開得漫山遍野,整個山嶺被染成了一片錦黃,沿著瑪久公路的一直起起伏伏綿延遠去的逶迤山系就是橫跨甘青川三省的藏區名山阿卿山脈。途中,到了一個叫作“亂石頭埡口”的地方漫山遍野都是星星點點的灰白色石頭,名如地形,一點不假,這些大小不一,繁星遍布,且一路向前延伸而去的星星點點的石頭,分布的真好看,他們不是集聚一起,而是零零星星比較均勻地遍布于蒼穹之下的廣袤原野上,地域很大,一路向前,至少蔓延了十幾公里,形狀正如同行的同學所說,好似撒在草原上的羊群,又好似遍布于綠色草原上的白色珍珠,煞是好看,只不過“亂石頭埡口”這個地名起得有點太俗了,或許是便于記憶吧,至少讓人感覺缺少那么一點文化韻味,我想,有關這些美麗的石頭,在當地肯定少不了與它有關的一段美麗傳說。一路上,高矮不一的山巒拌路前行,需要上山爬坡和過河跨嶺的盤旋彎道不少,這種狀況在即將到達久治縣城時更甚。由于急著趕路,車子在久治縣城緩緩而過,沒作停留。
一路風塵仆仆,最終大家行至景區時,公路在此而止,車輛無法再進,停車場內外來自天南地北的游人很多,雖稱不上是游人如織,但還是黑壓壓的一大片,男女老少不一而論,可以肯定的是,來這里旅游的人們除了一部分是觀光者外,大多數是為了心中的那個神圣而崇高的信仰而來,因為這里有享譽藏區的神山和圣湖。偌大的草地上到處一片人聲鼎沸,熙熙攘攘,游人們或衣著鮮艷,或戴遮陽鏡,或操著不同地方的方言和藏語。這些嘈嘈雜雜的游人,有些是結伴而來的,有些是家庭式的,也有一部分是行者無疆式的孤獨游客,還有一些是旅行社組織的大巴團隊,他(她)們中間,前來觀光者有之,朝圣者有之,體驗高原野外生活者有之,游人之多,目的之雜,不一而論,但我想,在當今這個經濟發達,物欲橫流的年代,大多數游人純粹是為著踐諾虔誠信仰,洗禮疲憊身心,怡情山水之樂,陶冶浮躁心情,回歸自然懷抱,求得返璞歸真而來,也許只有一部分游人或許是懷著“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那個狹隘的似乎有點自私的夢想而來。原本我還作如下預想:在這個海拔極高、高寒缺氧、人煙稀少的青藏高原一隅,一定游客稀少,人煙稀拉,但眼前的現實卻當即推翻了我的預想,因此,臆斷猜測之事有時候是難免存在不少謬誤的。
我們把車駛至停車場后,硬化的停車場地早已停滿了各種車輛,只好在馬路下側的臨時沙土地上按照管理人員的指示選定空位后將所有車輛一一停好。待大家把七輛車停靠妥當,大伙這才氣定神閑的走向景區中心,到了煨桑臺,大家用傳統藏族習俗在此費了很長時間拉上了早先預備好的五色經幡,算是對心儀的年保玉則神山的一種虔誠的膜拜,由于要將五色的小塊經幡按照不同顏色的順序穿插連接成若干個長達二十多米的長條經幡,因此這個環節持續了很長時間。完畢,又進行了煨桑活動,煨桑當中,早些時候略微陰沉的天氣驟然間響起了滾滾雷聲,剎那間便有陣雨伴著響雷驟然而至,時辰不大,復現晴天,陣雨后高原天空碧空如洗,藍天似鏡,倒比先前多了幾分明麗。這里的海拔已經達到四千二百米之高,幸虧高原反應者甚少,此乃幸事,否則,既讓沒反應者提心吊膽,又使不適者經險難受和遭遇痛苦,讓大家為之操心自然難免。之后,大家徒步走向神山一側的圣湖仙女湖邊例行喂魚舍食活動,這算是行程中的一個慈善之舉。這個仙女湖,四周皆山,唯獨群山拱繞之中卻出現了這么一個“堰塞湖”似的高原淡水湖泊,真是“高峽出平湖,神女應無恙”。漫步當中,暴雨再次驟降,雨疾風吼,天色陰暗,忽覺周身寒冷,嵐氣襲人,衣服雖濕,但畢竟是夏季熱天,時間不大便清爽風干。高原天氣,真是變化無常,短短時辰,兩番降雨,如此景象,唯有高原才有,內地他鄉,這種景象實乃罕見。對于此景,土生土長于牧區的老班長依據藏區群眾的民間傳統習俗,自有一番獨到見解,曰:此乃祥雨,貴人蒞臨福地才能幸臨,無緣之人不能遇也!
大家說著笑著,在通往湖邊的草地棧道上魚貫前行,歡聲笑語不斷,歌聲吼聲呼應,氣氛分外熱烈,群情格外激奮,佇立此處,舉目遠望,但見距湖約十公里處形如蓮花之狀的林立山峽中有皚皚白雪閃光奪目,真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峰谷內白雪皚皚,高山下芳草萋萋,彼時才急雨襲來,此時又艷陽高照,山底下草地碧茵,峰之巔銀光閃閃,讓人對大自然的怪異多變和風云變幻感慨萬千。行至湖邊,大伙在此仔細端詳清澈見底的高原湖泊,并用湖中清冽之水洗面拭目,頓覺神清氣爽,大家不僅對天然無瑕的湖水及偌大的年保玉則景區的高原美景贊不絕口,而且對高原之上保護完美的綠色生態紛紛叫好,老師和同學們不時拿起手機拍照,留下了許多難得一見的美景靚影。此后,大伙邊手撕自帶的饅頭拋擲仙女湖中喂食淡水魚,邊用手機拍攝魚群扎堆翻滾之景象,湖中之魚由于等食游客喂食成性,只要人聲嘈雜,便成千上萬地蜂擁湖邊等食,這種扎堆踴躍的場面,看上去十分壯觀,這與其他地方魚避人聲,聞聲遠遁的現象形成了鮮明對照。成群結隊的高原石花魚陣倏而游向這邊,倏而潛進深處,魚群競相搶爭食物的景象以前我雖也見過,但大規模黑壓壓的魚翔淺底爭先恐后翻滾搶食擊水踴躍,倏而躍出湖面濺起浪花,倏而潛入水底沙層中隱遁遠去的壯觀景象我還是平生第一次見。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動境象在這里形象逼真地體現出來,這充分說明,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群眾是呵護大自然的使者,保護生靈的衛士。大家在此競相拍照,合影留念,此時,有一女同學高原反應厲害,遂在另一女同學的攙扶下漫步行至停車處吸氧,多虧瑪曲的同學們做了充分準備,這才使我們大家松了一口氣,那位同學吸氧不久后康愈。
游罷,時辰已至午后兩時過點,遂原道返回,途中又要經過果洛州轄下的久治縣城,除過瑪曲的同學們,大家來久治縣都還是第一次,久治縣城不大,市政建設和繁華程度似乎還比不上甘南州的任何一個縣市,但海拔卻要比瑪曲還高,過久治縣城不久,就進入瑪曲之境,大伙遂在景色如畫草灘上依次停妥車輛,取下一大早就準備好的羊肉、瓜果等食物,此時,我們大家早已是腹中空空,饑腸轆轆,遂席地而坐匆吃中餐,不到一個小時,大家狼吞虎咽痛痛快快地吃了一頓別具風味的草地野餐,這頓草地之餐將會永遠留在我們的記起之中。餐畢,時間已是三時又半,遂又繼續前行,車隊行至平坦如坻一望無垠的青青阿萬倉時,大伙在此停車良久,競相拍照,原本是要去參拜金碧輝煌的娘瑪寺及一旁即將建成的安多藏區最高最大的巨型瑪尼經筒的,但因時辰不早,遂在此下車一邊賞心悅目地欣賞著方圓十幾里寬闊無垠的天然草原美景,一邊拍了不少照片后返回縣城。高原之游,雖然高寒缺氧,讓人十分疲乏,但回味著一路的美景和怡情自然山水之中的那種怡然自得的美好情趣,又讓人感覺到一路的收獲是滿滿的。回到瑪曲縣城吃罷午餐,觀看了當地民間藝人異彩紛呈的藏族民歌演出和互動式的鍋莊舞表演,時間已是晚上十時有余,高原之夏的夜色已經深了,雖然街道上有悅目的路燈一路亮著,但高原之夜到處似乎都是靜悄悄的,這與內地城市的不夜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時辰已經不早,于是大伙乘早下榻休息。
翌日,真是天公作美,大家起的都還算早,由于瑪曲縣城建在高原之上的偌大平灘里,放眼望去,蒼蒼茫茫一片,四周難以看到山川,只有那天地相接處隱隱約約有渾黃色的黃河蜿蜒盤旋流淌于天際盡頭的輪廓迷迷蒙蒙映入視野,遠遠望去,迷迷茫茫如同黃沙泥灘。瑪曲由于地勢平坦,早晨,金黃色的只要太陽一躍出地平線就照到了茫茫草原,因此這里的黎明來得似乎要比其他地方早些,讓人感覺到天剛一亮,旭日的朝暉已經灑遍了整個大地,整個縣城似乎沐浴在一片金黃色之中。一早起來,拉開窗簾,仰望蒼穹,又是一個難得的艷陽天,一番緊張洗漱,大家相約匆匆吃罷早點,于是按照早先預定的行程先是駕車去了城郊一隅的鎮外香寺。
外香寺建在一個不高的山崗之上,乘車沿著山路緩緩爬坡而上,前方是一個階梯式的高臺之地,繼續向上,站在高處,俯瞰整個瑪曲縣城堪稱最為理想之地,雖然這里地勢高昂,但高原的植被不曾讓這里的山山水水失望,上蒼似乎對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有一種格外的偏愛和憐憫,碧空之下到處是青草綠地,蒼穹之下白云在瓦藍色的天際悠閑地低懸,清晨的霧氣剛剛散去,草尖上的露水偶爾還能打濕褲腳。佇立在低矮的山包之上,沐浴著朝陽的柔和之光,呼吸著清新的再不能清新的唯獨在青藏高原上才有的這種新鮮的純凈的空氣,讓人的感覺真爽。外香寺的大經堂正在修繕之中,暫不對游人開放,我等遂將車輛停至一旁的空地,大伙徒步沿著通往上山觀景臺的棧道邊用手機一邊拍照,邊談笑風生十分愜意地拾階而上,行至頂上,早有遠道而來的游人在此賞景拍照,起初我還想著,或許我們是到達這里的第一批觀光者,但眼前的現實卻證明我的預想有誤,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站在這里放眼望去,美麗的瑪曲縣城盡收眼底,富饒的瑪曲草原真是遼闊,方圓幾公里開外平坦的就像一面碧綠的壯錦,縣城雖然不小,但規劃規正,偌大的縣城布擺在這方美麗的壯錦上卻只有小小的一坨,寬闊的草灘為今后的長遠發展留足了廣闊的空間。站在這里,使大家充分感受到了遼闊瑪曲的大氣與雄渾,陽剛與壯美,寥廓與恬靜,讓人真有一種“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的感覺從內心深處油然而生。行走在清晨的草地上,讓人真正體驗到了別樣的高原夏季草原的美景,別樣的高海拔之晨空氣的稀薄和清新,別樣的高原朝陽所具有的溫柔和煦暖,徜徉了一大陣,拍了不少絕美風光,隨后在清晨陽光的沐浴下,大家在草灘上或坐或立,乘著良辰美景,師生競相留影。
游罷外香寺,我們又乘車向城區一角的賽馬場而去,賽馬場前,有一鐫刻著中國書法家任政行楷大字的“中國賽馬之鄉”的照壁赫然映入視野,背后是高大的凸顯藏族民間史詩故事神話英雄格薩爾王率著眾將士騎馬出征的主題文化銅雕,據考證,瑪曲是世界長篇藏族史詩《格薩爾王》故事中英雄格薩爾王當年南征北戰的主戰場和活動地之一,在這個隴原大地海拔最高的藏地,至今仍然流傳和演繹著不少關于格薩爾王當年揚善抑惡、宏揚佛法、傳播文化、南征北戰、英勇善戰、除暴安良、殺敵除惡和降妖伏魔解救苦難眾生的一個個傳奇故事。因此,天下黃河第一彎瑪曲縣也是藏族史詩神話英雄格薩爾文化的發祥地和保護傳承地之一。
在一位老同學單位的兩位年輕人引導下,我們從賽馬場門廳入內拾階而上進入嘉賓席坐區,圓形的場地由于被圍隔開來,從外面根本看不到里頭,再過二十多天,一年一度規模盛大的全國性賽馬大會就要在這里如期舉辦,因此,工人師傅們正在緊張有序地忙著在大廳和賽場內修繕相關設施,方圓一萬米的賽馬場地看上去確實不小。也許是高原土壤肥沃的原因,加上這里一年四季雨水充沛,平時又很難遭到人畜踩踏,因此宏大的賽場內牧草格外豐美,偌大的場地內放眼望去一片牧草青青,芳草萋萋,我們大家在此一邊拍照,一邊進行著仔細的端詳和觀摩,此刻,我的心中不免感想良多,感觸頗深:想當年,主政瑪曲的領導者是多么的富有睿智遠見和具有寬廣的胸襟氣魄啊,在他們的大力爭取和不懈努力下,瑪曲縣二〇一〇年被國家體育總局、中國馬術協會授予“中國賽馬之鄉”這一榮譽稱號,而且還成功申請注冊了“天下黃河第一彎”這個地理文化標識,特邀十一世班禪大師親自題寫了藏文匾額,這兩個殊榮,早已已成為美麗瑪曲的地理文化標志,一提到瑪曲,讓人就會不假思索地想起這里是全國聞名的賽馬盛會舉辦地和母親河黃河拐了個大彎的地方,一種豪氣和壯美感油然而生。
自從瑪曲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中國賽馬之鄉”這一榮譽稱號以來,規模盛大的賽馬盛會連續多年始終不曾間斷地舉辦,而且規模甚至一年要比一年盛大,自此,瑪曲的美譽度迅速傳遍藏區,聞名全國,走向世界。讓我們試想一下,每年的八月中旬,只要盛大的賽馬盛會序幕一拉開,屆時,全國各地的良駒寶駿將在運動健兒的帶領下,不約而同地從四面八方趕來相聚在這方美麗而神奇的土地上,旨在盛會上一舉奪魁,搏得名次,彼時,偌大的瑪曲縣城必將是人山人海,遠道而來的觀光者,慕名而來的馬迷們,踏遍神州大地的攝影家們,鐘情于草原游牧文化研究的專家學者們,乃至毗鄰和周邊普普通通的民眾們,大家都不想錯失這個良機,紛紛前來旅游觀光賞景,實地感受盛況,拍攝最美景致,挖掘藏地“文化”,屆時,成群結隊的千里馬在賽馬場里列隊飛奔的情景將會是何等的氣派壯觀和激動人心,一個持續數日的賽馬盛會,會使全縣的.“食住行游購娛”消費直線上升,極大地促進了周邊地區、內地和藏區以及各民族的文化交融、思想相融、經貿通融。
讓我們想象一下,這一盛會帶給瑪曲的除了直接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外,更重要的是提升了魅力瑪曲對外開放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給穩步發展的瑪曲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插上了“滕飛”的翅膀,注入了“無形”的動力,它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和“品牌價值”以及迸發出的“精神力量”,早已超出“賽馬”二字范疇,其聯動效應是無窮的。從中,也讓我們深深感受到,多年以前,主政瑪曲的領導者所具有那種高瞻遠矚的洞察力和著眼長遠發展的戰略眼光,是多么的深邃和遙遠啊!目前,全國各地不少藏區和新疆、內蒙古等廣大牧區雖然每年都在舉辦規模不一的賽馬盛會,但全國“賽馬之鄉”這一桂冠早已名花有主,花落瑪曲,唯有位于天下黃河第一彎的瑪曲成為榮獲“中國賽馬之鄉”稱號的縣份之一,這一名字已經成為一種無價的品牌和獨有的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賽馬之鄉”和“天下黃河第一彎”早已成為瑪曲縣的地理文化坐標,一提起瑪曲,人們不由自己的就會想到一年一度的賽馬盛會,似乎已經聽到萬馬奔騰的馬蹄聲和嘶鳴聲由遠到近,飛奔而來;一說起瑪曲,就會讓人想到雄渾的母親黃河從巴顏喀拉山脈發源后一路緩緩向東流經這里后拐了一個四百多公里的大彎,雄渾的黃河水乳汁般地滋潤著這方千里沃野,萬頃牧場,“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豪邁景象不由自己就會映現腦際。單從這方面說,當初的黨政領導確實為瑪曲的經濟和社會事業的持續穩健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做出了非凡之舉,立下了不朽功勛,此舉,無論怎么講,都將是一件利在當代、澤被長遠、功德無量之事。
之后,大家興致勃勃地又在東道主瑪曲同學的帶領下,一路驅車駛向二十公里開外的河曲馬發祥地河曲馬場濕地旅游景區觀光,這里是瑪曲的“世界最大最美濕地草場”之一,到達那里時,正值景區道路施工,進入大門,道路兩旁生長的高原野柳長得郁郁蔥蔥,自是一派在高原上難得一見的綠蔭風光,放眼美景,認人養眼悅目不說,心情也格外舒暢,雖然車子緩緩行駛在高低不平塵土飛揚的景區路面上顛來簸去讓人略感不適,但眼前的麗景卻讓人舒目暢懷,物我竟忘。一直向內,濕地內清澈見底的高原湖泊和四周芳草萋萋的沼澤美景更是讓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但見面積不甚大的水域上白天鵝、黃鴨等珍禽翔集,或悠閑自在地拍翅戲水,或成雙結對在湖面淺翔嬉戲,大家雖然距離這些禽鳥不遠,但珍禽們卻是一番“人來鳥不驚”的狀態,從中也讓我們不難想象,生活在這方高原上的人們是十分愛鳥、護鳥的,若不然,也許人還未到,珍禽早已飛去。看到此景,繼而聯想頭天在年保玉則國家地質公園仙女湖邊觀賞成千上萬的石花魚爭搶食物扎堆翻涌的情景,再想想一些牧民群眾呵護自然、保護生靈的善舉良習,讓人對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群眾尊崇神靈、敬畏自然、呵護山水、保護生靈的這種生態自覺常常充滿了一種深深的感動和由衷的敬佩,頭天在久治縣的年保玉則地質公園所進行的膜拜神山、煨桑敬天、湖邊喂魚等活動,看似迷信活動,其實不然,這種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藏族風俗,實際上也是一種敬畏自然、呵護山水的生態自覺,有些人硬說是迷信活動,對此,我不敢茍同,在廣大藏區,不少民俗活動和宗教儀規是夾雜到一起的,很難區分開來。試想,若不是生活在廣大藏區的群眾具有這種高度自覺的生態理念深深根植于他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山水家園和生產生活中,這些生活在偌大的青藏高原上繁衍生息的各種動物將會遭到怎樣一種厄運?地球上最后一片純綠色無污染的凈土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又會是怎樣一種景象呢?
大家站在湖邊拍了一些草木萎蕤、芳草萋萋、水天一色的動人照片,由于前方也因施工立有提示小牌,因此再不能向里而進,遂時辰不大,我們上了車子便風馳電掣般地駛向城郊的黃河風情線景點,這里的黃河水流淌的那樣安逸和平緩,站在高高的岸上遠眺,很難看到清澈的河流在向前悠悠流淌,由于這里是黃河首曲,盡管黃河沿線的草原程度不同地出現了大面積的沙化現象,但由于整個青藏高原的生態植被整體保護良好,因此,黃河水流依然那樣清澈湛藍,對于青藏高原上黃河上游日趨嚴重的草原退化沙化現象,已經引起各級領導和專家們的高度重視,國家相關部委以及上游地區的黨政部門正在施策進行防御治理,此乃生靈之幸,自然之幸,萬物之幸,中華民族之幸,若如此肆意蔓延不加防預地擴展下去,嚴重的后果則不堪想象,它帶來的生態危機不僅僅是青藏高原單方面的,或許殃及的是整個中華民族和地球。岸下的河面上,新設計的黃河大橋正在這個草原最美的季節加緊施工,河道里不時可見人影晃動,施工器械的轟鳴聲在這天籟般的寥廓草原上隱隱傳來,高原瑪曲的發展正在奮力超趕,各項事業正在發生著巨變……
瑪曲的同學們早已預定了供大伙休憩和進餐的帳篷,這時,正是午時,高原的陽光分外明麗,低懸的云朵白得出奇,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清清黃河和湛藍天際水天一色,清新的空氣中偶爾可以聞到草地上發自于自然的那種清香,藍天,白云,青草,綠地,碧水,白帳,真是一幅人與自然和諧依存的畫面,在這樣的大美自然中,在如此的動人景致中,真讓人醉美不已,亢奮不已,感動不已。大家相約美麗瑪曲,相遇盛夏草原,相聚首曲之濱,師生之間無話不說,同窗之間互敬互愛,寒窗苦讀的歲月驀然縈懷,歷久彌新的情感情深誼濃,興奮之情溢于言表,激動之心洶涌澎湃,真是景美情醉人歡心暢,水清草綠天藍云白。時辰不大,豐盛的各式藏餐依次上來,由于地處高原,雖然不少同學都能飲酒,但同學之誼畢竟情深義重,大家先吃后喝,為穩穩當當喝酒盡興打牢基礎,這種考慮十分周全,于是大家也不忙著敬酒勸酒,都紛紛徒手或執筷吃起草原上最具特色的羊雜發子、手抓羊肉、水晶藏包、蕨麻米飯、酸奶。
吃罷草地藏餐,東道主瑪曲的同學們先給各位恩師和同學們敬酒,接下,來自各縣市的同學之間又依次互相相敬,最后,四位恩師又給學生們回敬……由于大家都已過不惑之年,不少同學出于個人健康原因,加上身處高原不宜多飲,因此,至少有將近一半同學都不飲酒,能飲的自然顯得豪爽,互相之間猜拳喝令,喝的不亦樂乎,真是觥籌交錯,酒香人醉。此時,正當正午,仍是艷陽高照,天氣絕美,偶有清風徐來,頓覺清爽舒暢,七月的黃河岸邊,到處一片綠的海洋,花的世界,草的芳香,方圓幾十里的原野都被高原牧草覆蓋得嚴嚴實實,綠色的草地上格桑花開得正艷,景色宜人的高原之夏讓人不由情醉……這個季節正是蜂蝶采粉的大好時節,先前飛舞在草地上的各色蜂蝶,此時懾于高原的灼灼艷陽,早已隱遁而去,此情此景,怎不讓人身心陶醉,此時此刻,大家都將興奮情致情真意切地表達出來,二十年二前曾經干過的一些齷齪事兒,做過的一些“不光彩”的活兒,竟都被自己和深知內情的同學們一概無余地抖露出來,大家聽后笑得前仰后翻,肚皮疼痛……同學情,同窗誼,情最深,意最濃,聲聲言詞表達著彼此的思念之情,句句真言述說著相逢之樂,杯杯美酒傾注著深深祝福,悅耳歌聲憧憬著美好未來。午后三時,已是飯飽酒足,大家在美麗的黃河之濱紛紛拍照留影,以志紀念,不久,四位恩師因事與大家一一道別后先行駕車離去,四時過后,我們翌日有事和上班的一半同學也相繼離開美麗的首曲之濱,其余的同學們硬是被瑪曲的東道主們挽留下來。
我對這次聚會感觸頗深,彼時彼景,始終銘懷,且時時不由自己憶起,遂將整個過程寫成繁文記述下來,以作紀念,行文至尾仍感言猶未盡,最后詠蹩腳詩文一首,權作結語。
二十年前離鄉關,齊聚羚城苦讀書。
四載寒窗學業成,各奔東西履公務。
撰文擬稿潤文筆,漫漫征途始苦旅。
風華正茂恰少年,奉公盡責未閑度。
服務人民崗有別,擔當重任盡竭慮。
如今時過廿春秋,事業初成擔要務。
人生苦短世事艱,齊家立業倍辛苦。
歷覽古今中外事,興業遂志皆勞苦。
盛年負重干工作,不惑之年有建樹。
平凡人生最快哉,健康生活光陰度。
每憶過去艱辛多,星夜難休忙繁務。
時光匆匆如流水,華發染鬢不覺苦。
家事公事屢纏身,多少日月忙中度。
幾度風雨幾度春,夢寐以求思相聚。
如今時過廿二秋,如約相至聚首曲。
師生相擁述情誼,同學推心又置腹。
恩怨早已隨風去,坦言相吐幾欲哭。
如煙往事俱忘卻,美好記憶永相駐。
生念師來師憶生,浩浩師恩如山固。
相見時難別亦難,下次何時再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