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飲的韻味散文
在我們中國的文學中,可以說充滿了酒文化的韻味,即使是篇幅不長的詩歌也有酒,如《詩經七月》:為此春酒,以介眉籌。更不必說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了。聽說我的祖先就是會釀酒的“杜康”,我還為此感到疑惑,為什么我的祖先就喜歡酒呢?我猜想,我的祖先糧食富裕,吃不完就拿出糧食來釀酒,讓眾鄉鄰品嘗豐收后的快樂。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更是酒的時代,魯迅還做過討論魏晉南北朝文學與酒與藥的關系,當官的人喝酒,平民也喝酒,不滿朝政的喝酒,飛黃騰達的喝酒,失意者也喝酒,如阮籍是著名的喝酒漢子。
唐代更是喝酒的朝代,宮廷里喝酒,村野里喝酒,李白的“斗酒詩百篇”世人知曉,即使是吟誦“朱門酒肉臭”的“詩圣”杜甫也喝酒,據郭沫若考證,其酒量也不亞于“詩仙”李白。唐代也許是國力強大,物質特別豐富,中原百姓喝酒,邊關塞外胡人也喝酒,所以唐代的邊塞詩特別有名,其中“酒”的因素不可忽視,如“葡萄美酒夜光杯”,盡是好酒。
中國有一部小說,可以稱為酒中浸潤出來的,那就是《水滸》,書中哪一個曲折動人的情節沒有“酒”,哪一個英雄不是酒中英雄,包括婦女,如扈三娘,都與酒有關系。如寫打虎英雄武松,不論是景陽岡上打虎,還是醉打蔣門神,不論提拳頭,還是提哨棒,哪一次沒有酒呢,武松一沾到“酒”就有了力氣,酒膽就是英雄膽量,失意時喝,豪氣時喝,可謂“酒”壯英雄膽,英雄借“酒”膽,酒和英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一部水滸,不知有多少“酒”呢,《水滸傳》,就是“英雄豪飲傳”。
我這里說喝酒,是想把喝酒做過分類。喝酒,有共飲,觥籌交錯,劃拳吆喝,滿堂熱鬧,氣氛熱烈,眾人越喝越高興,甚至做起詩來,唱起歌來,要是皇帝朝臣,還要讓美姬們跳起舞蹈來,多熱鬧啊,多愜意啊。可我要說的是喝酒的一種獨特形式,是什么呢?那就是“自飲”,沒有所謂的陪伴,沒有所謂的下屬,甚至沒有親戚朋友,只需一個杯子(瓷器就行),一雙筷子,一盤花生或一盤青菜就可以了,看看窗外夜色闌珊,時間在黑色的夜色中慢慢流淌,生命在時間里慢慢前行,你可以想到白天高興的事情,也可以想想白天或人生中不高興的事情,甚至是讓你失神的事兒,你可以什么也不想,你不必去再回憶五一二大地震,不必去說說你工資被領導們變相地砍掉了多少,不必說單位里的同事又對你有什么看法,總之,你這時才是你真實的.自己。
嚼碎一粒花生,并讓它發出嘭的一聲,使勁地舔著筷子,最后是把滿杯酒一飲而盡,接著咂巴著嘴唇,讓嘴唇發出嘖嘖的聲音,你腦子一熱,就搖頭晃腦,別人就以為你醉了,可你清醒的很,再來十杯百杯吧不一定得醉。心中有太多的苦悶,人生中有太多的不如意和難解之謎,讓你幾輩子都參悟不出。唯有在酒中去品味。所以,我認為,喝酒共飲,就好像大家一起討論,看是熱鬧,人聲鼎沸,眾口一詞,可最后大家都有這樣一個感受,那就是說了等于白說,說了等于沒說。共飲之后呢,大家一哄而散,作鳥散狀,煙消云散,什么都沒有留下,哪怕一句臭話,就如歷史的狂風吹散了烏云,你在歷史上有留下點什么呢。
然而我的“自飲”就不同了,自飲就猶如個性閱讀,不需你用什么教條去理解,不需你去寫讀后感或必須交上去的心得體會,否則就要扣你的工資,你就像小孩讀書那樣,可以看看插圖的精美,可以讀讀一個精妙的詞語,可以品味一個句子的深刻含義,你獨自飲酒時,你會被徹底解放的,你不會感到有什么拘束,想喝就喝,不想喝就不喝,絕沒有在與領導喝酒時候的那種壓抑之感,也不會有是走上前去給領導敬酒還是不敬的矛盾心情,或你看到某某走上前去,與領導喝得挺歡,領導滿臉喜色,某某一副春風得意的神色,你不禁惆悵起來,這就是你不得被重用的原因,酒啊,是一種你去阿諛奉承的媒介,你卻不好好利用他,你簡直就是浪費了世間最有價值的東西,你一輩子庸庸碌碌,來來匆匆,就是沒有找到酒這個好朋友幫助你。你可能就會后悔或大哭起來。但這是你在家中或小酒館中自飲不一樣的。
自飲時,要是老婆高興了,還夸你幾句,或給你添加一個小菜,但要是老婆心情不悅,有時甚至還要罵你幾句,所以自飲也有風險。這當兒,我就會說,要是我有個兒子陪我喝就好了,老婆就不會發氣了,因為我只有一個在外地讀書的女兒,老婆就可能想,喝就喝吧,你天天想為了出名,把自己累得夠嗆,起早貪黑,也沒有多掙幾個錢呢,就喝一點吧,不喝醉就行了。于是,我就會放開膽子喝,一點一點兒地慢慢地坐著喝。夜更深了,我的就也就喝了幾杯,眼睛里并沒有因飲酒過度而產生的紅絲,老婆也就輕輕地說,好了,該睡覺了,我忙把頭伸向唇色潮濕的夜空,天上的星星也好像疲倦了,我就會答道,遵命,夫人。
不一會,我會在夢里繼續自飲,連一朵云都不會來打擾了。
我的鼾聲起了,屋外的風聲也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