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渝湘邊散文
一個又一個榮譽,折射了石元英的光輝人格。
當人們問她,是什么力量支撐著她30多年如一日躬耕講臺、十多年如一日背著孩子求學的心路歷程時,她的回答簡單而樸素:因為我愛孩子,在教師這個普通而平凡的崗位上,我以服務于人民教育事業(yè)為自己最大的光榮!
秀山教師,保靖任教
山,延綿不絕,一個村寨被甩在一個邊遠的角落。寨子不大,卻因石元英而出名。
陽春三月,奔流不息的四川河,清澈如鏡,緩緩流淌。石元英傾情教壇,情滿山河,用大愛換得桃李滿園。
這大愛,是通向報國之橋,是通向奉獻之橋,是通向未來之路。
橋·船·路
橋連河岸,船連河岸,在靜默中連接,在運動中連接。
岸上有路,路在延伸、輻射,射向四面八方。
天上也有橋,那是彩虹,她連接的是山峰,或許不是,恐怕是連接大山深處和外部世界。如果不信,你可以去找找彩虹的那一頭,看看到底連向何處。
彩虹是橋,是理想之橋、奉獻之橋。彩虹本是脊梁,是脊背,一個普通的中國女子、一個苗族女教師的脊背。這彩虹,這脊背,是一個象征,光輝的、美好的象征。
萬籟俱寂,小河獨流。河叫四川河,名兒大,其實小,它是渝東南邊陲山寨四川河組與湘西苗族山村壩木村之間的界河,名不見經(jīng)傳。
小河能把兩省市的部分界限交代得清清楚楚,卻交代不了兩岸各族群眾親密交往的盛況,卻交代不了一個女子何以能把兩代人的夢想背負起來的原因。
在四川河上,橋和船的意義,被石元英用雙腳作筆、用青春作墨、用四川河的河床作舟,重新書寫,重新定位。
重慶市優(yōu)秀教師石元英,從四川河組跨省過河到壩木小學執(zhí)教,每日帶著四十幾個學生在四川河中過去過來。
四川河上多年來都沒有橋。由于河不大,枯水季節(jié)水不多,也就不會有船。漲水季節(jié),四川河一反平時的溫馨寧靜溫柔,像脫韁的野馬那樣兇猛地咆哮奔騰。平時,在水深處和石頭打滑處,幼小的孩子過不得河,石元英就要以背作橋作船,背生過河,跨省求學;漲水時節(jié),只要洪水不太大,過河確有百分之百的安全系數(shù),石元英的背也要發(fā)揮橋與船的作用。
小河阻隔了四川河組村民讓孩子跨省求學的心愿,然而石元英來了,就把這阻隔填補上,用的是脊背,用的是精神。
十多年如一日背生過河,十多年如一日甘于奉獻。她感到背上背的不僅是學生,而且是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盡管她身不高、力不大,還不會游泳,但仍然照背不誤,長背不厭,善始善終,熱情不變。
背生過河,免不了扭傷腰腿,腳下打滑時小腿皮肉曾經(jīng)掛彩受傷。初春寒秋,河水冰凍刺骨,寒意森森,石元英的腿腳長期在水中浸泡,因而得了風濕病;病情蔓延到腰部,又得了坐骨神精痛。因此,她不得不臥病在床40天。但是,橋不能斷,船不能停;經(jīng)醫(yī)生醫(yī)治,她剛能下床,病痛未好徹底,她就繼續(xù)擔負起橋和船的使命,天賦的使命。
這橋可與鋼鐵相比,這船可與艦艇并提。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石元英的事跡和精神感染了許多人,也感染了自己的丈夫王煥林。
洪水較大時,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石元英決不貿(mào)然行事。在她和學生正在焦急時,王煥林來了。王煥林身高力大,背了學生又背妻子。
洪水再大一點,背不了妻子,背不了學生,沉思中,王煥林爆發(fā)了創(chuàng)造力,他扛來撻谷胡斗,把它放在水面,用它壓著洪水,現(xiàn)現(xiàn)成成一艘“撻斗船”。“船”上的妻子和學生安然無恙地過了河,王煥林一人(有時還邀約學生家長一起干)卻在齊腰深的洪水中闖來闖去。石元英的奉獻,有丈夫的一半;石元英的成功,有丈夫的一半。
亮麗的人生,亮麗的青春,在四川河以及她的兩岸燃燒,那光芒輝映著天際。
近二十年來,洪波洶涌的四川河曾吞噬過8個人的生命,有小孩,也有大人,但卻沒有1個學生!
石元英和她的丈夫,與本組村民心意相連通,與學生同進退,在四川河的洪水中譜寫了一曲曲為人民服務的贊歌,人類戰(zhàn)勝自然的凱歌。
1999年,四川河上架起了湘渝友誼橋,石元英的背可以不作橋和船了,但是,她的背又成了殘疾兒童的路。石元英背殘疾兒童,一背五年,到殘疾兒童的家長為之買了雙拐,學生用雙拐走路為止。
石元英的背,作橋、作船、作路,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偉大,所以她背過的學生稱她的背是“雄偉的橋”。
戰(zhàn)爭年代,曾經(jīng)產(chǎn)生了許多關于人橋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戰(zhàn)爭年代過去了,為人民求解放的精神卻沒有過去。“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后來人”,石元英和她的丈夫就是新時代的人橋。
不朽的人橋。
石元英希望她的學生長大后架更多的橋,修更多的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各戰(zhàn)線上作出自己的貢獻。
她的愿望開始實現(xiàn)了。
從她的橋、船、路走到外部世界的孩子們,有的初中畢業(yè)學了技術去打工,掙錢回家,創(chuàng)造著幸福的生活;有的考取了大學或碩士研究生,正在學習建設祖國的過硬本領;有的大學、職中畢業(yè),奔赴各自的工作崗位,正在把石元英老師的希望付諸實踐。
世上本沒有橋、船、路,都是創(chuàng)造出來、走出來的。只要肯創(chuàng)造、肯奉獻,一切都會有的。石元英以背作橋、作船、作路的啟示,難道不振聾發(fā)聵嗎?
石元英的啟示
一個又一個榮譽,折射了石元英的光輝人格。
當人們問她,是什么力量支撐著她30多年如一日躬耕講臺、十多年如一日背著孩子求學的心路歷程時,她的回答簡單而樸素:因為我愛孩子,在教師這個普通而平凡的崗位上,我以服務于人民教育事業(yè)為自己最大的光榮!
作為重慶市農(nóng)村學校優(yōu)秀教師、道德模范和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的石元英,堅持十多年以背作橋作船,背生過河,跨省求學;幾十年如一日地關愛學生,把學生看成自己的子女,祖國的未來,她的模范事跡、道德懿行,很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要向她學習什么呢?我認為,要學習她的高尚師魂、師德教風、母愛形象。
石元英的高尚師魂,集中表現(xiàn)在她對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和對學生的態(tài)度上。她幾十年如一日地熱愛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獻身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時刻關愛著祖國的花朵,時刻關注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她甘當“孩子王”。樂于同少年兒童打交道,是因為她抱定一個宗旨:只要努力播種,就可以播下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優(yōu)良種子;只要努力工作,就可以為造就祖國的明天和希望而貢獻一份力量,發(fā)出一份光和熱。
她的高尚師魂,鑄造了她教育人生的精神支柱。有了這根精神支柱,她就能以柔弱女子的肩膀,擔負起教育山區(qū)孩子的重任,實現(xiàn)兩代人的夢想。有了這根精神支柱,她就能做出普普通通而又轟轟烈烈的事業(yè),寫出平凡而又偉大的教育篇章。
在農(nóng)村,當年許多人都瞧不起一月四元的民師工資,但石元英說:“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誤孩子。山區(qū)的孩子要上學,要讀書,要成才,總要有人教書才行。”她毅然拿起教鞭,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在橋堡小學,她孕期吃不起飯,而且雙腿浮腫,行動艱難,她每天咬著牙上坡下坎,來回走七、八里崎嶇山路,也要堅持到校上課,因為孩子的學習最要緊。在川河小學,她挑牛糞、平地面,硬是把一個骯骯臟臟的牛圈改造成了漂漂亮亮的教室。在跨省執(zhí)教的壩木小學,她十多年如一日,不畏艱苦,背生上學;不顧家庭經(jīng)濟拮據(jù),長期資助貧困學生;盡其所能地幫助校長開展工作,把一個臟亂差的鄉(xiāng)村小學建設成了當?shù)氐囊涣鲗W校。學生因為缺本子缺筆而無法完成作業(yè),她不是責罵,而是從衣袋里掏出零錢,讓孩子馬上到學校附近的代銷店買來本子買來筆,然后完成當天的作業(yè)。她在教育人生的征途中,每過一天,就為人民做一點貢獻;每到一地,就有一座口碑;每走一路,就有一路頌歌。
我們學習石元英的高尚師魂,就要把孩子放在心頭,就要把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放在心頭,就要把祖國的明天和希望放在心頭。
我們有的教師與此差距很大,放學遠離學校,心思遠離學生,這種現(xiàn)象必須改變。作為教師,就必須像石元英那樣,以校為家,以教為業(yè),把學生作為自己人生和理想的寄托。
石元英的師德教風,顯示了強大的道德力量。她執(zhí)教的課堂,嚴整有序而又歡樂,師生互動的氛圍自始至終都很熱烈。她每天都讓孩子們在歡樂中接受教育、獲得知識。
“泥鰍服捧,娃娃服哄”,她的“捧”、她的“哄”,就是啟發(fā)教育、激趣教育、愛心教育。她要求孩子們學習鴨子精神:“你們看那些鴨子,腳都凍紅了,還在水中找吃的,不怕冷,不怕苦,不怕累。我們也要有這種精神,才能搞好學習。”
她的“一題多解”數(shù)學教學,開啟了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的智慧之門。學生的答案,只要理由充分,她都堅決支持。
為了適應新課標教學,她不顧年紀大,仍然從頭學習,辛苦耕耘。
她對孩子們的愛心無處不在,上課如此,下課也如此;在校如此,家訪也如此。
出于對學生的熱愛,她幾十年如一日,童心未泯,課間總是與孩子們玩在一起,在老鷹抓小雞、兩人或三人綁腿跑、雨天蒙眼在黑板上的無鼻頭像里添畫鼻子等游戲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互助精神、集體主義思想,不停地開啟他們的智慧。同時,還收到了意外的成果,學生與她更融洽了,把她稱為“媽媽老師”。學校無小事,事事皆教育,石元英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中。
她的家訪藝術爐火純青,在家訪時掃掉了孩子心靈中的灰塵,對因故輟學的兒童查明原因,然后想盡千方百計把他們接回學校,接到課堂,繼續(xù)學習。
而我們有的教師不是這樣,他們討厭學生,說什么見了就心煩,見了就頭痛,對學生的成長置身事外、漠不關心,對學生的困難視而不見、麻木不仁。他們不僅沒有多少教育教學方法,尤其沒有愛生如子的思想意識,因此一輩子也演繹不出愛崗敬業(yè)、和諧互動那種生動活潑的教育教學場面來。這些教師應該學學石元英,看一看她是怎么做的。
熱愛學生,不誤人子弟,是最起碼的師德。有了這個思想基礎,才能在每天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累教育教學方法,以逐漸地接近盡善盡美的程度。
道德是社會公認的行為規(guī)范,而師德是社會道德中特殊的一部分,是陽光下最光輝的'道德。沒有師德,焉正師風?望缺乏師德者深思,并且著手改弦更張。因為只有具備師德,才能具備強大的師德力量;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教好學生;只有熱愛事業(yè),才能真正熱愛祖國和人民。作為教師,只有做到這一切,才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才是實踐科學發(fā)展觀。
師德教風,是與人民的利益息息相關的,是與國家和民族和前途息息相關的,萬萬不可等閑視之,萬萬不可粗心大意。
有怎樣的師魂、師德,就有怎樣的形象。
我們看看石元英的形象,這是一個光輝形象。
石元英是重慶市農(nóng)村學校優(yōu)秀教師,她是學生的良師、益友、慈母、知音。她的教學成績在清水坪學區(qū),年年居于前茅。湖南省保靖縣、重慶市秀山縣乃至重慶市,對她的教學和師德事跡多次嘉獎,給她頒發(fā)了各種榮譽證書。
石元英是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和重慶市道德模范。她長期資助一名貧困學生,從小學一直資助到初中畢業(yè);為學生墊支學雜費,掏錢給學生買筆買本子,更是不計其數(shù)。她背生過河不怕艱苦,因長期在涼水中浸泡而得了風濕麻木和座骨神經(jīng)痛,曾因此而病倒在床上,即使如此,她在病床上也為學生補課,從來沒想到要收什么補課的費用。她背殘疾兒童上學,風里來,雨里去,長背不厭;殘疾兒童能拄雙拐上學了,下雨時她又為殘疾兒童打傘遮雨。她就是這樣,對學生關懷備至,比學生的母親還要細心。
石元英是振興重慶爭光貢獻獎獲得者、重慶市直轄十周年建設功臣。她關注師德師風,自己更是以身作則,對青年教師嘔心瀝血地搞好傳幫帶工作,帶出了一批又一批素質(zhì)過硬的教育人才,帶出了一批又一批好教師,使他們把全心全意學生服務的精神發(fā)揚光大。
而我們有的教師,不但不去爭貢獻,而且以厭惡學生的言行去助長學生的厭學情緒,如此一來,搞垮一師一校者有之,學生輟學無人問津者有之,對學生學習、品行不聞不問者有之。這些做法,等同于犯罪。這樣的人,他還夠什么教師的資格?如不幡然悔悟,一定會陷入爛泥坑中,或者走人了事。
師魂、教風、形象,實際上三位一體,是緊密聯(lián)系、不能分割的一個整體。師魂是思想境界、思想基礎、精神支柱,也是思想高度。教風則是師魂的具體體現(xiàn),是師魂的載體。而形象則是學生、家長和社會,是祖國和人民對教師之師魂、教風的印象、評判和認可或否定。
能不能向?qū)W生、家長和社會,向祖國和人民交出一份完美或合格的答卷?要靠每個教師、每個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為了達到這個神圣的目標,我們必須從石元英和其他模范教師那里去獲得啟示,從而改進我們每天的工作,從而使整個教師隊伍都有進步。這是黨和人民對我們的要求,這是歷史和時代對我們的要求。
啟示就在先進事跡之中,只看我們領不領悟;榜樣就在身邊,只看我們學不學習。
為了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zhì),以適應飛躍發(fā)展的形勢,我們必須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我們目前的師德師風狀況應該有一個大的改變。只有實現(xiàn)這種改變,我們才能真正擔負起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大責任和歷史使命。
學習楷模,吸取啟示,正本清源,諸君努力。
芭茅花
在南國丘陵山地,在武陵山脈的大山深處,在渝湘邊區(qū),在名不見經(jīng)傳的四川河兩岸,無論山頭山腳,無論懸崖水邊,都生長著一種蔥綠而茂盛的叢生鋸齒葉青草,它名叫芭茅。
草兒平凡,名兒普通,然而它蔥綠油亮,奮發(fā)向上,春夏兩季,生機勃勃。
南國多芭茅,以芭茅為地名的村寨,比如芭茅坪、芭茅寨、芭茅坡、芭寨坳……也就比比皆是。
芭茅古來有名。傳說魯班先師于秋日上山采伐木材修建王宮,因王命急宣,魯班心急,匆匆忙忙手拉芭茅的鋸齒葉上坡而被“鋸”傷,從而受到啟發(fā),于是發(fā)明了鋸子,加快了采伐和加工進度,提前完成了任務。這有趣的遠古傳說,不僅證實了中國建筑業(yè)源遠流長之歷史,也頗為芭茅增添了傳奇色彩。然而,芭茅真正的閃光之處,在于它對人類與動物的種種好意與奉獻,特別是有奉獻無索取的那種高尚品格與光輝精神。芭茅沒有喬木的高大俊偉,沒有映山紅的光鮮美麗,也沒有蘆葦?shù)膿渌访噪x,但她并不自慚形穢,從不妄自菲薄,決不自暴自棄,而是無時無刻不在默默無聞地做著自己的事情,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彰顯自己的價值,給地球增添深深的綠意,給人們贈送濃濃的樂趣。偉大寓于普通,偉大出于平凡。價值彰顯突出,也就偉大了。
人們把好多山頭砍成了和尚腦殼,樹林不見了,是芭茅為廣袤的土地竭盡所能地做著水土保持的工作。如果沒有芭茅,我們的子孫豈不是只能到東海老龍王那里去要泥土?
芭茅嫩草是春牛的綠色美食,牛只要一看到這個寶貝就胃口大開,悅目爽口賞心,大嚼美味而大增其力,在春耕大忙季節(jié)雖然多日勞累而不怕辛苦。
芭茅春季儲綠,可謂拼命三郎;芭茅夏季開花,又是艷首綠妝。其頂部羽狀花序,硬挺挺高揚頭顱,紅嫣嫣笑迎驕陽。一株芭茅花彎下去低下去,好似倩女梳頭,羞答答暗藏情意,光生生順理成章。一棚芭茅花彎下去低下去,又像孔雀開屏,雖不艷麗多彩,也如人面桃花,至為樸實,也不乏亮麗。
夏天,芭茅一開花,有的大人就順手剝出它的花稈(也即俗稱的“芭茅稈”)。此時的芭茅稈有了一定的韌度,一分為二辟開,編成“馬馬”,芭茅花插在“馬馬”屁股后面,變成了一條好看的馬尾巴。這芭茅馬馬是兒童的愛物,兒童們一見這寶貝就迫不及待地從大人手上搶去,一玩就是整天。兒童大一點的,就自己動手,除了做弓箭、編馬馬,還編制水車和敞口船等等玩具。
山竹做的玩具小弓,配上芭茅稈“箭稈”,箭稈頂端嵌入山竹短節(jié),便成了“箭頭”。“百步穿楊”的游戲,常在草坪里上演。水車編好,就安裝到支架上,讓泉水去沖,又涼爽又好玩,于是乎孩子們就怡然自得、樂此不疲。而“技術”高級的,則讓一連串的水車一起運作,那場面就更其壯觀,就可以引來更多欣羨的目光。
芭茅敞口船才是游戲的頂尖杰作。它的陣勢雖無赤壁之戰(zhàn)那火爆的歷史場景,倒也令大人小孩眼花繚亂。你看嘛!一大群兒童把敞口船搭上芭茅花,權作“仙班”東游,次第放到四川河水面,一時間百舸爭流,千帆競渡,船上的芭茅花隨風飛揚、翻滾,呈現(xiàn)著瑰麗的流紅勝景,有著太多太多的童話創(chuàng)意,承載著孩子們乘船弄潮、人生奮進的美好夢想,多么壯美,多么別致!連過路的大人也禁不住童心大發(fā),不由得止步佇望,非看個夠看個飽不可。
芭茅稈玩具,成就了兒童的某些人生演練,功不可沒,值得垂青。
一次野炊,飯飽水足之后,同學們采來了映山紅,賞的賞,嚼的嚼;既飽眼福,又飽口福。帶隊的班主任女老師卻用芭茅稈編了一匹馬馬,同學們都愛上了,老師把馬馬送給最小的同學:“你騎上馬馬,可以一日千里。”她又教孩子們編制水車、敞口船。孩子們沉迷到編制工作中去了。忽然,一名同學發(fā)現(xiàn)了“新大陸”:“大家看哦,老師造出了一座四川河大橋!”那是一座連拱橋,夠壯夠美。孩子們先睹為快,看了又忙著問老師:“你怎么編得這么好看?”“這是我的一個心愿。”
善良而又美好的心愿。
接著她笑著問大家:“芭茅稈好不好?”“好!”“我們要感謝芭茅稈,是它,給了你們太多太多的童趣和幻想!”
芭茅成棚,千棚萬棚,任你開發(fā),包你管用。
女教師向芭茅棚走來了,這次是她一個人。她叫石元英,重慶秀山人。她那么普通,那么樸素,不認識她的人,誰也不會知道她是重慶市農(nóng)村學校優(yōu)秀教師、道德模范、重慶直轄十周年建設功臣、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
而眼前這些芭茅,就在她任教的壩木小學附近。一個重慶秀山人為何跨省執(zhí)教,把書教到了湖南?為了孩子,為了重慶市最偏遠的四川河組的孩子,因為他們與湖南省的壩木小學隔河相望,近在咫尺,而距本市的學校則山重水復,道阻且長。同時,也為了兩個“百分之百”:適齡兒童百分之百入學,百分之百鞏固。山區(qū)窮,山村苦,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誤孩子。他們要上學,他們要讀書,他們要成才。為了孩子,為了“百分之百”的神圣目標,她以柔弱的身軀、鋼鐵的意志,把脊背作為學生的橋和船,背生過河,跨省求學,寒來暑往,從不懈怠。
她多年來都是教一、二年級小學生。“泥鰍服捧,娃娃服哄。”她的“哄”,平凡而高超,是賞識教育、愛心教育。她給學生更多的東西是師愛,是母愛,是母親般的師愛。
這天,她“開發(fā)”了不少芭茅稈,不是編馬馬編橋,而是撅成一根根一卡(拇指和中指向兩邊展開的長度)長的“小棒”,每100根“小棒”用一根膠圈捆好。兩個班一百多名學生,她公正公平,每人一捆,一捆不少!芭茅稈“小棒”格外輕便,孩子們都愛不釋手。
孩子們有了“小棒”,學懂了方法,就認真做起作業(yè)來。可是有兩個學生舉手報告,一個筆芯用完,一個本子用完。石元英按老規(guī)矩辦事,從口袋里掏出錢給學生。他們很快就從學校附近的代銷店里買來本子買來筆,剎時融入鴉雀無聲的演算行列中。孩子們完成作業(yè),也是“百分之百”。
石元英素來講究“百分之百”。一名學生的座位空了,她經(jīng)過家訪調(diào)查,得知該生家庭發(fā)生重大變故,父死母癲癇且外嫁,于是,她不顧自己才100元月工資、家庭經(jīng)濟拮據(jù)的境況,毅然伸出援手資助該生,而且從小學一直資助到初中畢業(yè)。
石元英給學生慷慨解囊,買了多少本子多少筆和其它東西,“一免一補”政策實施前,為多少學生墊支學雜費,誰也無法統(tǒng)計。但是,大家有目共睹,石元英把愛心全部獻給了學生。渝湘邊區(qū)人可以作證,四川河可以作證。
漲水季節(jié),石元英背生過河,幾次涉險,但她確保了沒有一個學生發(fā)生意外這令人欣慰、嘆服的結果。她丈夫發(fā)現(xiàn)了“撻斗船”,把打稻谷用的撻斗作為渡船使用,更能確保學生過河安然無恙。而寒冬、初春,石元英背生過河,來來去去,一天早幾趟,晚幾趟,腿腳在冰冷的河水中十多年浸泡,因而患了風濕麻木和坐骨神經(jīng)痛。
病情最嚴重的時候,石元英癱倒在床,但她每天在家里的病床上仍堅持輔導學生。一天下午,她看看時鐘,學生該放學了,該找她輔導來了。她靜聽外面,聽到一個童稚的聲音,在唱一首武陵民歌:
長在樹上的青柿子喲,苦呀苦盈盈;
落到地下的黃柿子喲,澀呀澀咧咧;
只有那石灰水浸泡過的紅柿子喲,甜呀甜蜜蜜。
……
當?shù)厝硕贾溃⒁仓溃@首歌是對常在山鄉(xiāng)默默教書的老師們的歌頌;學生家長愛唱,學生也愛唱。
歌聲在門外戛然而止。一個學生進來了,他是覃小川,他背著一個背篼。他把背篼放下地,從背篼里取出書包,又小心翼翼地捧出一個小壇子,放到老師病床邊的小桌子上。他輕輕地慢慢地從小壇子里取出一個紅柿子遞給石元英:“媽媽老師——”這一聲熱切的呼喚,使石元英的眼角濕潤了。
過了好久,覃小川才說:“媽媽老師,這是石灰水浸泡過的柿子。我家拿不出更好的東西了,你就多嘗一個吧……”
學生和家長已有多人來看望過石元英,他們帶來了山花,雞蛋,白糖……
她愛學生,學生也愛她啊!
在方方面面的關心下,石元英的疾病有了轉(zhuǎn)機,她能下床了。第二天,她又頑強地站到了三尺講臺上。
石元英想修橋的愿望變成了現(xiàn)實。渝湘邊區(qū)的人民在政府的支持下,修建了湘渝友誼橋,平安和吉祥一起來到。石元英的背不要再做橋和船了,但又變成了殘疾兒童的車和路。風里來,雨里去,她愛心不變,長背不厭,直背到殘疾學生能用雙拐走路為止。下雨天,石元英又手執(zhí)雨傘,為殘疾兒童遮雨。她的舉手投足,都流露了對學生的愛意;她的一顰一笑,都是對孩子無微不至的呵護。
從一棚棚的芭茅旁邊經(jīng)過,她看到秋天的芭茅,褪去了紅顏,羽狀花序上有的是種子,愛心的種子。這些種子可以播撒到長城內(nèi)外、大江南北;可以播撒到雪域高原、海角天涯。
寒假里,石元英和鄉(xiāng)親們一起上山割芭茅。冬天的芭茅葉焦稈枯,人們連花序帶稈葉一起割下。到這時,芭茅對人類的奉獻,達到“百分之百”了。
芭茅除了做柴火,還可以燒成炭。芭茅炭是水稻的天然鉀肥,壯稈盈實,非常地道。
冬天的芭茅花不懼凜冽的朔風,像白云,像白發(fā)。石元英看著白白的芭茅花,想到自己也快老了。她多么愿意自己也像芭茅一樣,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人民。即使頭發(fā)成了冬天的芭茅花,她還要繼續(xù)為孩子們獻愛心,為人民的教育事業(yè)奉獻余熱。
芭茅一身奉獻盡,只待來年又發(fā)青。
其實,石元英不正是一棵芭茅嗎?她有芭茅的形象、氣質(zhì)、品格和精神。她把愛心的種子播撒到了學生的心中,她的事跡從國內(nèi)傳到了海外。
許許多多像石元英一樣的老師,把愛心的種子播撒到大地處處,播撒到山坡原野。年年歲歲,周而復始。你看那新一年千棚萬棚的芭茅,不是已在裝點著蔥綠的春天,裝點著蔥綠的世界嗎?
后記
本作品在采寫過程中,得到渝湘邊區(qū)各級領導和有關人員特別是石元英跨省執(zhí)教所在的壩木小學歷屆領導、同事、石元英教過的學生以及一些知情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得到保靖縣教育局的支持和幫助,在此向他們表示感謝!
在縣內(nèi),縣人大、縣委宣傳部、縣文廣新局等單位領導的關心和指導,縣教委及督導室、人事科、關工委、德育中心和縣教師進修學校的支持和幫助,秀山電視臺、《今日秀山》報社的支持和幫助,保安鄉(xiāng)中心校領導、教師的支持和幫助,都感人至深,久久難忘。
最后,在此向所有關心本作品采寫、修改的領導和相關人員致謝,也向石元英本人致謝。
【情滿渝湘邊散文】相關文章:
蒙山情散文11-09
殤情散文11-05
花落香滿襟散文11-18
又是滿庭芳_散文11-19
關于情醉的散文11-18
春去情相惜散文11-13
離合總關情散文11-05
悠悠古泊情散文05-01
情滿八月十五初三作文02-15
紅塵陌路,情何難守散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