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母親的最后約定
發布時間:2017-07-04 編輯:admin
手機版
和母親的最后約定
陽光若水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生操勞的母親,從沒有走出過塔河這個偏遠的村莊,在行至人生的終點時,她漸漸燃起一個愿望,那就是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兒子王一民展開的地圖上,母親用瘦弱的手指畫了一條斜線,從塔河到拉薩。王一民不明白母親為何選擇這樣遙遠的地方,但母親迫切而強烈的心愿、充滿渴望的目光,激勵著王一民出發了。
從中國最北端的黑龍江塔河,74歲的兒子用一輛破舊的三輪車,載著99歲的老母親,吱呀上路,用了兩年半的時間,走到了中國最南端的海南島。考慮到母親身體不支,王一民打算返回家鄉,以使母親“落葉歸根”。
兩年多里,寒冬酷暑,冰雪暴雨,還有母親“老小孩兒”似的抱怨和挑剔,種種路況和心緒,王一民都挺了過來,而且他為自己能和母親在一起走這么多路感到無比榮幸。
一路上,王一民的行動也引來記者的訪問、電視臺的鏡頭、陌生人的好奇,面對這些始料不及的關注,王一民也會覺得慌張、驚恐。但他收獲的,是無數好心人的及時收留和援助。“世上的人把母親和我的旅行稱為‘世界上最美好的同行’,也有人稱之為‘夕陽中的微笑’。”當王一民帶著母親返回家鄉時,受到了家鄉人的高度贊揚。
回家后,母親以102歲的高齡離開人世,遺言是:希望骨灰能撒到西藏去。為了實現母親的遺愿,傷心平復后的王一民,以83歲的年齡,又用了7個多月的時間,三輪車換成有發動機的“大車”,終于將母親的骨灰撒在了西藏的土地上。有人說,如果把這些往返路程都加在一起,大約有10萬里。
“人們把我抬到高高的位置上,似乎是為了證明自己不能盡孝是理所當然的。”但反復測量走過的路,回想路上的種種,王一民也覺得,“我們的旅行幾乎是個奇跡”。
王一民說,我之所以能忍受所有的痛苦,是因為我必須遵守與母親的約定,這是我能獻給母親的最后的愛心。
他的事跡越過國境,傳到了韓國。韓國作家俞賢民先生在中國考察期間,經過百般周折,最后見到了王一民,二人相談甚歡,于是有了一本真實的書:《我要陪你去西藏——和母親的最后約定》。
相關推薦
- 和母親的最后約定07-04
精彩搶先看New Top
最熱文章榜Hot Top
1
2017雞年辭舊迎新的對聯2
2017元旦廉政提醒短信3
2016推薦政協委員考察材料范文4
2016年最后一天心情說說5
2017元旦春節期間廉政短信6
2016提名政協委員考察材料范文7
2016天氣變冷心情說說8
2017元旦廉政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