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青山覓仙記散文

時間:2021-05-13 09:04:55 散文雜文 我要投稿

青山覓仙記散文

  翠峰鄉的青山,在我的記憶中并不陌生,10多年前,我就從一位文友那里知道有關索姑的傳說,因索姑的傳說而知道了青山。但還真不知青山是啥模樣,只是有點朦朦朧朧的感覺。前幾年,我去翠峰鄉官村采訪知青楊克玲,官村就在青山腳下,是想順便上山一睹青山的風采,但待采訪完后天色已晚,未能如愿,為此還遺憾了好長時間。上個月的一天,一位文友約我去青山游覽,二話沒說,就欣然應允,第二天一大早就趕到約定地點,和幾個文友結伴前往。

青山覓仙記散文

  車行至車峪口,一下車,路邊大廟門楣上“遇仙宮”幾個字映入眼簾,一位居士模樣的人正在廟前掃地,上前打問,掃地人熱情地向我們講述了索姑在此遇仙的故事,說是索姑逃婚到此,口干舌燥,見路邊一舍水茶棚,便上前討杯茶水喝,便遇見了引渡她的云霄娘娘,于是這里就有了這座“遇仙宮”。聽了索姑在此遇仙的故事,仿佛路邊突然冒出一小茶棚,一位年青貌美的道姑笑呵呵地向我們招手,示意我們去她的茶棚歇息喝茶(笑話)。

  進得“遇仙宮”,我們初拜了索仙姑,守廟的老居士講,這廟歷史悠久,建于唐貞觀二十三年,信著眾香火盛。特別是每年農歷三月初十索娘娘廟會前后,周圍興平、武功、扶風、楊凌、眉縣等縣區和周至十里八鄉信眾接踵而至,謁者不下幾十萬人。時至變遷,廟宇近幾年又有新的發展。環顧,前殿雕梁畫棟,四面墻壁上彩繪著索姑遇仙的故事,后殿正中供奉著索娘娘,兩側為送子娘娘。殿內香煙繚繞,木魚罄聲不絕于耳。

  在廟院中,守廟的老居士講述了索姑逃婚的故事,索姑的嫂子是個刁鉆的惡婦,整天變著法兒整治她,要她日織錦兩丈,夜紡棉二斤,還要逼她嫁給又丑又老的財主做二房,索姑不堪忍受,離家出走,夜宿大堅石,后到此遇見云霄娘娘……

  有關索姑的故事,多年前,我是從同事王治民老師那里知道的,王老師的家就在傳說中的索姑逃婚夜宿大堅石(今大堅村)。為了求證王老師的說法,我查閱了有關資料,據清代《周至縣志》載:索姑的父親是商人,經年在甘隴一帶販馬。他結識了一個有錢的胡人,強迫索姑嫁給他,索姑誓不相從,夜騎其父的白馬過渭河到周至,一路上了青山。索姑在青山一邊青燈黃卷念經悟道,一邊精研中醫藥,為百姓義務診病療疾,廣行善舉。她跌坐而化后,百姓感念她的懿行仁德,為之立廟,居神人位,人稱索仙姑、索圣母。雖然說縣志記載未見王老師所說的索姑夜宿大堅石的記述,但這也無關要緊,大可不必認真,畢竟這些都是傳說而已。

  別了遇仙宮,我們尋徑而上,初路暢,山矮,山坡上有一溜人家,幾面“農家樂”牌匾特別惹眼。漸進,入河谷,仄狹,但見兩旁山峰突兀,林蔭夾道。人行其間,如在萬丈深淵中盤植,兩壁樹木森森,灌叢覆崖,喬木縱橫,古藤搖曳,百草雜生,翳天蔽日。潺潺的水聲,婉轉的鳥鳴,讓人仿佛進入仙界。

  左出百十步,又見一廟,近視之,廟前有書法大家曹伯庸先生手書“唐王井”石碑,旁有一水潭,口大三尺許,潭中泉水清綠,深不見底,手鞠舌品,淳而甘冽,涼而而清爽,沁人心脾,文友爭相趨從。傳說唐王李世民帶著大隊人馬進山狩獵,時值炎夏酷暑,烈日當頭,隨行兵馬口喝難忍,一時找不到人家,尋不到水源。唐王坐騎得索仙姑點化,雙蹄趵出一泓泉水,李世民與軍士共飲,神情振奮。他繼帝位后,又多次到青山狩獵。后人稱馬趵泉為唐王井。

  再入,過三宵洞,山豁然開朗。我們時而穿行在河谷中,時而行進在川道上。兩旁的植物五光十色,黃如金一樣的葉,白如玉一樣的花,紅如血一樣的果……一叢叢,一簇簇,蕩漾在綠波中,幾縷瀑布沿澗而下,如云如霧,讓人恍惚到了蓬萊仙島。我們一路走著,一路談論著三宵洞張至乾道長,張道長是我見過道人之中最有見解的一位,他不但有見解,而且道家知識淵博,特別是對老子的《道德經》的精髓理解頗為深刻。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些玄奧的哲理,經他之口就變得不再玄乎了。文友常忠躋忙接上了話茬:他那有這些能耐?還不是沾了索仙姑的仙氣吧!老常一句逗樂調侃的話,說的大伙都哈哈哈地笑了起來。

  說笑間,不知不覺眼前又出現一座三間大廟,近前一看,廟門首上書有“天竺院的字樣,我有點不解,天竺不是佛祖釋迦摩尼住的地方嗎?怎么這里也起這個名子,難道……在廟院與香客閑聊的一位老者,見問,忙向我敘說了這廟的來由,從老者那里知道了玄奘上青山的故事。玄奘從天竺取經歸來,路過此地,聽了索姑抗婚上山的凄美故事,大為感動,便以佛家的方式在此舉行了超度法會。于是這里就有了“天竺院”。

  訪天竺院,越石門棧道,拜索仙宮,臨千尺峽,觀水簾洞,沿途溪流淙淙,水聲汩汩。游魚戲于碧波,瑞獸馳于林內,祥禽翔與天上,云霧舒卷山間,一路美景,一路傳說,美不勝收。

  過雙柏樹,山愈深,路愈曲,坡愈陡,行愈難。我們相攜而上,盤旋一個彎兒又一個彎兒,在“之”字形羊腸小道上艱難地攀登。崖頭上的樹,巖罅中的根。在眼前,或在頭頂,老樹橫出,扎根崖頭石縫之中,雖然腰肢斜翹,但枝展天空,傲視蒼穹,看月圓月缺,觀狂風驟雨,雷鳴電閃,盡管飽經滄桑的身軀,已傷痕累累,但抽枝著花,依然彈奏著生命的樂章。更有那裸露在外的根,形狀百態,有的狀如虬龍騰躍,有的形如鐘乳飛瀑,不擇地勢,演繹著生命的倔犟,就是這些崖頭上的樹給我們平添了決不退縮的信念和力量,一步一步,勇往直前。

  抵煎茶坪,見到了傳說中的大樹和小茶棚,更讓人眼熱的是坪臺上,城里來的俊男靚女驢友嘩啦坐了一片,舉目望去,少說也有近百人,他們正在歇息野炊。一長相帥氣小伙在崖邊大樹下閉目養神,一靚女笑呵呵端著一杯茶水向大樹走去。嘿!這不是現代版索仙姑向唐王獻茶的故事嗎?我猛一激靈,忙端起相機,按動快門“咔嚓”一聲,定格下了這一動人的瞬間。

  別了煎茶坪,繼續南上,路峭拔,大家有的扶杖而行,有的援石而登。約莫又走了一個多小時,終于到達了蓋頂。這里雖說是青山頂峰,但地勢平坦。有祠廟兩座,南殿供奉索圣母,北殿奉山神,土地等諸神,東西兩翼為香客客房。院內西南角有一石碑,細看,碑載:“翠峰山俗名青山,又名翠鳳山,因其形如丹鳳騰飛而得其名。這里山色如黛,泉水如吟,鳥鳴谷應,竹林成蔭,山徑崎嶇,灌木叢生,碧空云海,萬象無窮”。仰而望之,果見東南一峰聳立,宛如風頭。環視,四周風華,其言一點不假。

  此時此景,讓我想起了清代故人鄒儒的《青山神女祠》,詩曰:危峰峭起接云根,小筑芳叢點翠痕。野老人傳唐世代,殘碑家載漢煙村。骨依泉石有貞性,祠借煙霞掩廟門。我欲登臨天欲暮,西風淡宕月黃昏。鄒儒是清代著名的詩人,能詩文,好游歷,乾隆年間曾做過周至縣令,在任期間,曾多次和文友結伴去青山踏青。詩人寫意潑墨的盡情揮灑,工筆細描的精心點染;躬身撥繭的探幽發微,愴然淚下的'懷古憂傷;托物寓理的巧妙吞吐,情溢于山的詩意表達,把境中景,境中人,境中意,刻畫得入木三分。冷峻高古的蘊涵,凄艷幽婉的意境,淡遠邃深的題旨,為我們走進索仙姑的精神世界,作了很好的注腳。

  小憩,我們登上極頂,眼前忽然一亮,山峰的頂端有一座小廟,名曰:梳妝樓,傳說是索姑在梳頭時,一邊梳頭,一邊瞭望家鄉,因而得名。站立山頂,舉目極視,北瞰,關中平原盡收眼底,渭河像一條銀色的飄帶,自西而東蜿蜒伸展;石頭河、泥峪河、沙河、黑河像青山拋撒的水袖,自南而北奔向渭河,構成了大地的血脈。其開闊的視野,磅礴的氣勢,讓人心曠神怡。西眺,太白峰白雪皚皚,跑馬梁銀妝素裹,“山舞銀蛇”的詩境不禁油然而生。那素峰一峰扣著一峰,一峰高似一峰,浮在碧海清波之中,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格外圣潔。南望,莽莽秦嶺仿佛從東海劈波斬浪游上來的巨鯨,那次第排列的翠峰,像鯨的肋骨,振翅西游,讓人無不慨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陣山風吹來,頓覺清新涼爽,路途上的疲困一下全消。

  身在極頂,思緒飛揚,廟為神靈而立,青山三里一亭,五里一廟,皆為索姑所建;四方男女,蜂涌而至,皆為索姑而來。何故?我想,索姑能立神位,是因世人敬重她的人格和品德。八方民眾上山憑吊,是對她反抗封建禮教精神的認可和頌揚。

  返回路上,我們每個人除了多了一根樹杖外,又收獲了一份感悟和一大籮筐索姑與青山的故事,可算是滿載而歸,快哉!樂哉是也!

【青山覓仙記散文】相關文章:

斗鼠記散文11-14

雷雨夜記散文04-29

洛陽伽藍記散文05-16

聲聲慢·尋尋覓覓03-13

《青山不老》說課稿09-19

記紅山村瀑布散文11-19

覓春初一的語文作文09-07

《聲聲慢·尋尋覓覓》賞析05-24

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03-13

《聲聲慢·尋尋覓覓》李清照03-13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色 | 亚洲视频精品在线 | 午夜日本永久乱码免费播放片 | 亚洲日韩在线精品视频第二页 | 久久少妇一级视频 |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