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河鎮變遷的印記散文
風和日麗的秋天,廣袤農村的天空格外晴朗,我參加作協組織的采風活動到廣安區井河鎮去采風。井河鎮這三個字,幼時就深深扎根在我的腦海里,有著抹不去的印記,我外婆家就住在離場鎮不遠的黎子溝。
在采風隊伍乘坐的客車上,我倚窗觀望著公路兩旁碩果累累的景象,打開了回憶的閘門。幼時,受父母的安排,每年新年伊始都要提著禮物到外婆家去拜年,這是尊重外婆家人的禮數,斷然不能缺少,雖然從未見到過外公與外婆,這種禮節一直延續到我參軍離家。在我的記憶里,井河場鎮當時叫井溪公社,只有一條碎石子公路橫貫上下街,街上只有陳舊的穿木結構房屋,街道地面鋪設著大小不規則的石板,左邊梯子上去為上街,上街幾乎都是居住在街道的農戶,右邊為下街,除了當時的政府機關,只有小學校,信用社,供銷社,衛生院,糧站,食品,畜牧,食店等屈指可數的幾個單位,除了逢年過節和逢場天上午,街上擁擠不通的人,既有農民交易農產品,還有到一些固定的經營地點去購買物品,平時,農民忙著種地,街面上幾乎沒有幾個人走動,寥若晨星而顯得很冷清,到了早上或中午,街面的屋頂冒出陣陣炊煙,走到街上就能聞到柴火或煤炭燒后的味道。后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廣安人的印記里,河東屬于工業發展重點,屬于河西的井溪已經更名為井河鎮,依舊是發展農業為主,沒有多大的變化,從場鎮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人們是在慢慢修復千瘡百孔,從舊社會脫胎換骨的舊場鎮,作協組織集中為何到這個鎮上去采風呢?
帶著疑惑隨客車進入井河鎮,接近井河場鎮真是大開眼界,一個發展中的鄉鎮街道進入視野,公路的路面是干凈的泥青鋪設,昔日的碎石子路面已經無蹤跡,公路兩邊過去的良田成了一幢幢新大樓迎入眼簾,陳舊的穿木結構房屋也改修成高樓大廈,不少的住戶經營各類產品,經營者也如雨后春筍的布局在街道的兩邊,成了鎮上數萬人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當進入第一個參觀點就是新農村六樓一底整齊地擺成一團,就像城里的居民小區,玉兔廣場幾個字成了文人墨客議論的話題,仿佛仙界的玉兔也聞訊到這新型的小鎮落戶,廣場上的`運動場,成了場鎮居民們茶余飯后休閑鍛煉的廣場,進入順銓玩具廠時。有近五十名農民工,離土不離鄉地制作出口世界五大洲的玩具,雖然科技含量不高,這些農民工再也不用到外地去打工,解決了他們的用武之地,惠客多連鎖超市成了購物中心,在偶遇一位市民了解到水、電、氣、閉路電視、互聯網等現代設備已經進入農家,轎車成了農家人的代步工具,農村人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采風團隊乘車沿著水泥路參觀渡槽,這是七一水庫灌溉面其中的一個連接渡槽,用條石砌的一個大渡槽成了區上確定的文物保護處,看到農業學大寨時農民群眾的豐功偉績,最后參觀皓朗手袋廠,近百名工人正在制作程序中的產品,一排排具有現代特色的坤包,即將遠渡重洋,經銷到世界各地,沒有高樓大廈,沒有炫耀的口號,看到小企業如星火在此處點燃,這些業主的行為將引領著打工仔回鄉企業,最后參觀蔣家祠堂,看到一些前輩留下的民間珍貴文物,讓我目不暇接,一座新型的發展中的場鎮真是脫穎而出印記在心里。
特別是采風離開前,鎮上的吳鎮長和人大主席,一位姓蔣的副鎮長上時送別,對采風的文人墨客表達了虔誠的迎送之意,博得同路人的回饋掌聲。井河鎮的變遷美不勝收,遺憾也有了很深的烙印,大片收完水稻的田沒有翻耕,按照農學的觀點,農作物的寄生蟲還會侵害次年的莊稼;地里干活的人也是寥寥無幾,地里雜草叢生,如何珍惜、經營、耕作廣袤的土地又將是基層干部要破解的新難題。
目睹外婆老家井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遷,雖然她家的人也從此處搬到城里居住,由一個古老的農民集鎮向現代城鎮進軍,即將揭開歷史發展的新篇章,這是廣安農村場鎮發展的一個縮影,這是未來農村場鎮發展的大洪流,要是有人間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電話,我將在電話里向外婆報告井河鎮史無前例的變遷。
【井河鎮變遷的印記散文】相關文章:
青蛙觀井散文11-15
龍王井散文欣賞05-02
河無魚散文05-01
中國戰爭故事《三河鎮大捷》02-24
餐桌的變遷作文03-31
變遷的同義詞04-14
以母愛如河父愛如山為題目的散文11-20
離井之蛙的童話故事09-24
愚人井寓言小故事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