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行散文
說起四川,總讓人想起劉備的知人善任,關云長的義薄云天,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張飛的粗中有細,李白的《蜀道難》,再有就是近代,川軍高舉抗日大旗,出川抗日,為民族大義,血灑疆場,四川也因有九寨溝而令人神往,也因有大熊貓而聞名世界。早就想去,一直確沒有機會,這次,終于可以成行。
初到四川,感覺其山形地貌,氣候天氣,風土人情,與湖南相差無幾,但慢慢你就會發現各有不同。
首先說說四川的霧,在四川待了十二天,十一天有霧,其中有幾次,因為霧大,被堵在了公路上。及到了山城重慶,那霧就更厲害了,十米以外,莫見一物。但生活在四川的司機師傅們,似乎是和平時開車沒有什么兩樣,該是什么速度,仍然是什么速度。一次去峨眉山時,山下霧氣騰騰,及到達山頂,只見,云開霧散,太陽耀眼。峨嵋金頂在陽光下金光燦燦,普賢菩薩乘白象矗立金頂之上,在吹散的霧氣中巋然挺立,彰顯佛法無邊之景象,游人望之無不頂禮膜拜。為什么高山之上沒有霧,而城市里確如此多霧,蓋因四川地勢低洼,加之氣候潮濕,易生霧氣,而又難以散去,所以才有十天九霧的現象。
成都的生活節奏,不像北上廣深等一線經濟發達城市那樣快捷,人們普遍節奏比較慢,晚上下班后,你就會看到三五成群的一堆人,往那街邊的地攤上一坐,要一些小吃,就開始就著啤酒,擺開了龍門陣,那極具地方特色的川語聽起來,韻味十足。和四川人說飲食文化,那你就是關公面前耍大刀,我有位同學正好在四川雙流機場,他熱情地接待了我,并帶我品嘗了極具特色的當地美食“兔頭”,雞頭、鴨頭我倒是經常吃,但兔頭,我還是第一次吃,正有點無處下手,他見我為難,便教我吃法,先從嘴的位置將兔頭一分為二,再將腦袋沿著骨縫再一分為二,然后就可以盡情享受美味了,就單從這吃兔頭的方法,就可以看出四川人對吃的講究來。但在四川最出名的那一定是火鍋。紅彤彤的一鍋底料,仔細看,花椒鋪滿了一層,初到四川的人,必定是吃不慣這個味的,一口下去,辣味倒還其次,主要是這麻,就受不了,大多外地人吃四川火鍋,都先把花椒撈出來。
四川的美景很多,但因時間關系,僅去了峨眉山和樂山。登峨眉山的那天,正是十一月份,峨眉山市區就有零下二度,下著鵝毛大雪,我們乘坐大巴車,從高鐵站出發,開始上山,一路云遮霧罩,旅游公司的大巴車沿著盤山公路繞山而上,連續的轉彎,讓游人心驚膽戰,但司機師傅嫻熟的`車技,絲毫沒有降速的意思,約莫有兩個小時才到達半山腰的停車場,下車一看,那雪下的更急了,打在身上砰砰作響,路邊很多兜售登山用的拐杖和釘鞋的,還有買雨衣的,一問價格,貴了一倍,我決意不買輔助器具,開始沿臺階登山,但臺階上已結冰,必須要萬分小心,以防摔倒,路邊不時有獼猴出來,找游人要吃的,有的獼猴甚至偷襲游人,搶奪游人的包。我加快速度,拾級而上,約莫走了半個時辰,早上吃的一點早餐,早已消耗殆盡,肚子咕咕作響,我不得不添飽肚皮再上路,在路邊花了十元錢,要了一個餅,加了一個雞蛋,囫圇吞下后,又開始出發。只見臺階旁,參天古木皆被銀裝素裹,左側便是萬丈深淵,透過深處懸崖的松枝,只見懸崖下,霧氣騰騰,雪一直不停地墜落,消失在懸崖深處,遠處的山林在雪霧中影影綽綽,幾只小松鼠竄上枝頭,消失在冰雪之中,我不由的加快了步伐。臺階時而陡峭,時而平緩,我不時拿出手機來拍照留念,再根據導航,查看到達山頂的距離,約莫又走了一個時稱,忽見天空中透出了久違的陽光,霧氣漸漸散開,再往上走,便見云開霧散,天空湛藍,金黃的巨大普賢菩薩騎象雕像矗立山頂,與身后的峨嵋金頂一起金光閃閃,我還是第一次見到這么巨大的雕像。忽然有種世事頓悟的感覺,真乃佛法無邊。再往上走只見臺階變寬,兩邊雕放很多佛像,沿臺階而上,便到了普賢菩薩金身雕像下,放眼遠望,峨嵋山全景盡收眼底,遠處云海蒼茫,近處佛音繞梁,香客云集。
與峨眉山相臨的樂山,因有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而被世人皆知,到了峨眉山,就不能不去看看樂山看看大佛了。
從樂山市的岷江畔向對面山上眺望,就可見一尊高大坐佛,端坐于天地之間眼望江水,安靜慈祥,便是樂山大佛,樂山大佛正對的江水是大渡河、青衣江、岷江的匯合之處,相傳,歷史上這里經常發生沉船事件,為了鎮住江水,由唐朝凌云寺的海通和尚發起建造了樂山大佛。從此后,就再沒有發生過沉船事件。要觀賞樂山大佛,可以乘船順江而下,從江中觀看,也可到對岸山上,沿大佛旁的臺階下行觀看。我選擇了到山上觀看,到達大佛身旁,從山上俯視近在身旁的樂山大佛,就可見到大佛的清晰的面部特征,仿佛觸手可及,很多游客都紛紛與大佛合影,我也合影一張。
沿著大佛側面山崖上的棧道,從崖壁上蜿蜓下行,就可以從上到下,仔細瞻仰大佛的全貌了,那棧道只能容一人行走,觀賞的游人,排成了長長的隊伍,逶迤前行,不時有游人停下,小心下行的同時,不忘與大佛合影。大佛端坐,神態安詳,眼望江水,露出悲憫之情。相傳,汶川大地震發生的那年,樂山大佛,忽然閉上了雙眼,據說是因大佛悲天憫人,不愿見到生靈涂炭,因此閉上了眼睛。下到崖底,仰望大佛,高聳入云,人站立時,還不及大佛的腳面。佛前的香爐里香火正盛,香煙繚繞,信徒們都五體投地,頂禮膜拜,乞求幸福,右側的功德箱中,投滿了鈔票,是為維修大佛金身而籌建善款,我雖不是佛款徒,但也投了10元就算是為保護文物古跡盡一點綿薄之力。
李白有詩云,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現代交通的發展,也大大促進了蜀地交通的發展,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在大城市間早已司空見慣,但在鄉鎮和農村,交通依然不是很便利。我辦事的地方,大都在鄉下,必須要找當地的村委會,所以,是真真切切見識了蜀道之難。從地圖上看一個小時的車程,往往要兩三個小時才到,鄉鎮間的道路,往往一邊是高山,一邊是懸崖峭壁,汽車就在山腳蜿蜒繞山前行,透過車窗往懸崖下看,不由讓人膽寒。道路又極其狹窄,要是碰到相向而行的車輛,則必須要找個地方停下,才能會得了車。
有幸身臨其境感受了一番天府之國的神韻,正應了那句話,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蜀中行散文】相關文章:
《客中行》唐詩鑒賞02-01
蜀雞遇難-素材01-13
《蜀相》古詩鑒賞03-04
《蜀桐》唐詩賞析01-22
夢見自己在霧中行走的寓意10-27
《蜀相》杜甫古詩鑒賞03-30
《送友人入蜀》古詩賞析01-26
《送友人入蜀》唐詩鑒賞02-02
《送友人入蜀》唐詩賞析01-27
《蜀相》教案(精選8篇)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