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寧龍的傳說散文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物,華夏兒女以龍為共同的族徽,視龍為民族之根,龍代表著力量、威嚴、幸福和智慧,是中華民族永久的吉祥符號,龍不是單一的某種動物,而是多種動物的組合。由漢代學者編成的《爾雅》說龍有九似,具有鹿角、駝頭、兔眼、蛇頸、蜃腹、魚鱗、鷹爪、虎掌、牛耳等儀像。甘肅省正寧縣作為中華民族最早開發的地區,像血管里流淌的鮮血一樣,不變色不變味地打著龍的印記,保留著許多龍的傳說。
正寧縣地處甘肅省東部的慶陽市內,與陜西省接壤,境內有黃帝冢,黃帝姬姓,號軒轅氏,軒轅即天黿、翼龍,是我國最早的白堊紀時代的水族動物,頸長,尾短,沒有脊椎,頭骨低長,牙齒多而柔軟、纖細,身無羽毛,體面光滑,但卻有兩個多褶皺的大“翅膀”,兩翼展開長達2米,但不能作遠距離飛行,只在水邊、樹林中滑翔,以啄撈小魚為生。翼龍曾是軒轅黃帝氏族和名稱、族徽、圖騰,故而民間傳說黃帝乘龍仙游。史料記載“黃帝騎龍上天”,正寧的黃帝冢便是“衣冠冢”。
正寧縣地名中有關龍的傳說就有許多,比如龍嘴子、龍頭、龍湫、東龍頭、南龍頭、北龍頭、東山羊頭、西山羊頭等等。而龍嘴子、龍頭的傳說,就可見黃帝在正寧活動的足跡并非一斑。
正寧縣五頃原回族自治鄉有個村子名叫龍嘴子,傳說東海龍王有五個兒子,四個兒子分封各地到去治水,唯獨五龍子沒有得到封地。他經常代表老龍王去各地察看雨情,有一天,五龍子來到甘肅的東部,只見隴東一帶天氣干旱,災害多發,庶民成群結隊向南去逃荒,馬上命令涇河老龍“三天一下雨,四天一下雨”,以濟庶民蒼生。涇河龍王因為年老耳朵有點背,當時沒有聽清五龍子的話,誤聽為“山河(正寧縣的鎮名,現在為縣城所在地)一下雨,寺村(正寧縣的`村名)一下雨”,結果山河、寺村兩個地方雨多成災,其它地方卻是赤地千里,旱情依然,老百姓還在逃荒。此事觸怒了東海龍王,馬上捉拿涇河老龍王問罪。涇河龍王一口咬定是五龍子的口諭就是這樣傳的。東海龍王便信以為真,罰五龍子到隴東服役,并責令永世不得返海。后來五龍子的身軀變成了一條南北蜿蜒的山嶺,就是陜甘兩省交界處的子午嶺,子午嶺西側有一道山梁,遠看像龍頭龍嘴,即今天正寧縣五頃原鄉的龍嘴子村。
遠古的傳說,為今天正寧的旅游行業提供了寶貴的資源,也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個加速器。
【正寧龍的傳說散文】相關文章:
鬼哭龍藏的傳說07-27
龍的傳說神話故事04-16
神話故事帝釋天屠旱龍傳說05-22
龍的成語04-16
年的傳說09-08
關于乞巧的傳說03-21
關于龍的謎語集錦04-11
關于龍的謎語集萃03-11
關于龍的謎語大全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