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橋,壽寧永久的地標的散文
廊橋,早有所聞。
大約二十多年前吧,從《廊橋遺夢》的電影中,知道廊橋。但在我親歷親見了壽寧的幾座風雨廊橋后,我覺得電影里美國麥迪遜縣的那座木橋,有廊橋之名,無廊橋之實。
木拱廊橋是一種以梁木穿插別壓形成拱橋,形似彩虹,是漢族傳統木構橋梁中技術含量最高的一個品類。我國木拱廊橋集中在閩浙邊界,主要分布在福建壽寧、屏南和浙江泰順、慶元等地。據說全國現存木拱廊橋總共只有一百多座,福建寧德境內就有五十四座,僅壽寧一縣,就有19座保存完整,很有特色的木拱廊橋,數量為全國之冠。從建造年代來看,壽寧木拱廊橋是最齊的,從明代、清代的乾隆、嘉慶、道光、同治、光緒至民國,乃至解放后還在建造,這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稱廊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唯中國有之",并把壽寧的木拱廊橋贊為"閩中橋梁甲天下”。
我在壽寧看到的木拱廊橋,那才真叫廊橋呢,貨真價實。
木拱廊橋在壽寧縣俗稱厝橋。厝,在福建多種方言中都指房子。顧名思義,就是橋上架起房屋。壽寧人將橋上有屋、有亭、有閣、有廟等建筑物的橋梁統稱廊橋。走進壽寧,就可以看到廊橋。廊橋,是壽寧永遠的地標。
架設在溪、河之上的橋,原是用來過河跨溪越澗,便利交通的。
聰明的壽寧匠人便把造橋和造廊、造厝(房子)結合了起來。深山老林、荒郊野嶺、溪澗之上、峭壁危巖之下只要有一厝橋,往來商旅之人便可躲風雨、避野獸、歇腳過夜了。后來,又把造橋和建廟結合了起來,在橋的中部設一個神龕,安放一尊神像,或關公、或觀世音菩薩、或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本地神,既方便了旅人求神拜佛保一路平安,也方便了附近村落老百姓的宗教活動。每當祭祀的時候,鄉民們都會帶上酒菜香燭,從附近的村落匯聚廊橋,依次到神龕前燒香、磕頭、為家人祈福。
我仔細地參觀了位于壽寧坑底鄉小東村東南一公里處的始建于明朝的大寶橋。該橋兩端的橋堍用塊石砌筑。長約40多米,寬約5米,孔跨33.1米。東南走向,有19個開間,80根柱,橋面拱形弧度較大。上覆懸山頂加兩坡,鵲尾脊。兩端橋頭檐下至梁上部分施以粉墻,還有彩繪。橋的中部有一個較大的神龕,當地人介紹說祭祀的是臨水夫人。橋中間有兩個地方,還用木板鋪成床鋪狀,是供往來的'商旅行人躺臥歇息的。橋中部的上端橫梁上,還有墨書的豐富的人文資料,看上去保存得不錯,只是時近傍晚,廊橋內光線較暗,看不清寫了些什么。
橋與屋、與廟與亭、閣的緊密結合,實在是木拱廊橋的一大創造。它使原本只有過河跨溪單一功能的橋增添了很多的功能,更具實用性,也使厝橋的外觀,遠看形如彩虹,更加美麗壯觀。我在鰲陽城關鎮的幾處厝橋上,看到有納涼的、打牌的、拉琴的、唱歌的、泡茶、聊天擺龍門陣的,在鄉下的厝橋邊看到有交易山貨的,還在一處的厝橋上看到百姓有擺宴席的.....壽寧的厝橋,除了有便利交通的作用,還發揮著休閑娛樂、信息交流、貨物貿易、宗教信仰等場所的綜合作用。這是《廊橋遺夢》電影里的那座木橋,所無法比擬的。
上述功能當然是建造者精心設計的,是本來就想要的。
但文物和旅游資源的功能卻是當年厝橋的建設者們,怎么也想不到的。許多地方,因為修建了現代的公路大橋,廊橋作為便利交通的作用正在減弱或消失,但是有了科學和發展意識的村民們并沒有把原有的廊橋拆除,反而倍加保護和愛惜,他們知道,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文物,也是可供開發的重要旅游資源,是壽寧不可消失也不能消失的永久的地標符號。
很長時間以來,人們一直以為《清明上河圖》中那座優美獨特的“汴水虹橋”技術已經失傳,誰會想到,在壽寧的崇山峻嶺中,竟還深藏著那么多令人叫絕的木拱廊橋。今天,這些廊橋還有著文物的、技術的價值和開發旅游的功能。它不僅吸引來不少慕名前來考察的專家、學者,還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大批的觀光旅游者。這里的廊橋每一座都有一個屬于自己故事,如今許多廊橋已成了文物保護對象和壽寧的熱門旅游景點。
就說大寶吧,那置身于綠水青山中、橫臥在深澗溪流上的風雨廊橋,和建橋時就種下的那片長得枝葉繁茂的風水林,加上小小山村、裊裊炊煙,不時有旅游中巴和小汽車緩緩駛來,一幅多么生動、美麗的既古樸、又時尚的壽寧農村風景畫卷。如此美麗的廊橋風光、清新的空氣引得游人在這里流連忘返。
站在大寶橋邊,我在欣賞精湛的造橋技術時,腦子里想著一個問題:木拱廊橋的造橋技術,何以能在壽寧這個山區小縣得到長足發展,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而雄踞“甲天下”的地位呢?正在此時,一群剛放學的小學生背著雙肩包,歡快地唱著《美麗的彩虹橋》這首歌走過橋頭,走過我的身邊。我的思緒被攪亂了,完全被身披晚霞的這群孩子的歌聲所吸引。倘若還有機會來壽寧,我的問題就留待下次來這里時再尋找、思考答案吧!此時此地,我更愛這悅耳的童聲在廊橋邊、溪水上和山野里回響:
山叔酒菜香
山姑手藝巧
橋下賞流泉
橋上山歌向外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