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在秋水潭旁的暢想散文
黃山湖的秋水潭遍植荷花,雖然規模不算太大,但畢竟離得近,隨時隨地可以騎輛自行車乘路公交車去散個步賞個花,所以每年的荷花季,還是不容錯過的。
而今荷花開得并不算好,但是我的期望也從來不高。沿著河的木棧道,偶爾與幾朵荷花來個近距離的接觸,就能消暑減乏,心滿意足。坐在圣堤的長椅上,湖風習習,可以盡情俯瞰整片秋水潭,四周荷葉田田,紅粉艷紅霜白點綴在一片碧波之中。風吹過潭,淡淡的荷香縈繞在鼻尖,沁人心脾。
若是看得倦了,審美疲勞了,還可以轉個方向,黃山湖水上舞臺附近也栽培著一片荷花,如今盛開的多是白荷。
對于國人來說,荷花可以稱得上是家喻戶曉的花朵了,但恐怕很少人會知道,荷花是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之一,同時也是我國栽培歷史最悠久的名花之一。
在距今一億三千多萬年前,地球大部分被海洋、湖泊及沼澤覆蓋,惡劣的氣候,頻發的災害,大自然的考驗讓大部分植物被淘汰,只留下少數生命力極強的野生植物繼續在地球上生存,荷花就是經受住考驗的植物之一。
幾千年以前,原始人類就發現荷花的野果和根節可以食用。當時的人類為了生存的需要,定居在河岸湖畔或者沼澤地帶,這些地方就是野生荷花的主要分布區域。于是,人與荷花的關系,便日漸親密起來。
《周書》曾有記載:“魚成龍,藪澤竭;藪澤竭,則采蓮掘藕。”古代說到蓮花,指的往往就是荷花,比如周敦頤的名篇《愛蓮說》,其實就是贊美的荷花。“采蓮掘藕”,說明周代的先民,已經知道蓮藕可以食用。
及至春秋時代,人們對荷的認識更加細致完整,在《爾雅》中就有記栽,當時的人們把荷的各個部分都起了專門的名字,連荷花中心與荷梗相連接的部分,都有一個美麗的名字“荷蒂”。可見,荷花大約是被最早研究的植物之一了。
把荷花作為觀賞植物而引至池塘里栽培,可以上溯到公元前473年。范蠡把千嬌百媚的頂級美女西施獻給戰勝國的吳王,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吳王夫差自然是把西施放到心尖尖上的。他為西施修筑了玩花池,賞的玩的,便是荷花。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有詠荷的詩篇,例如《國風?陳風?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彼澤之陂,有蒲與蓮”、“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所以謂“荷、蓮、菡萏”指的都是荷花,之所以出現三個名字,大約是為了詩歌的形式,每句略有差異,讀起來才會稍有變化,其實每一句說的都是蒲草與荷花。雖然詩歌最終的`落點是“有美一人”,其實此詩是主人公思戀心上人的情歌。但主人公看到蒲與荷,聯想到自己的心上人,至少是認可蒲與荷之美的。
戰國時楚國大詩人屈原也喜愛荷花,在他的筆下,荷就是高華的君子。他在《離騷》里“集芙蓉為裳”,以荷為衣;在《楚辭?九歌》里“乘水車兮荷蓋”,出行的工具也有荷;而《湘夫人》更是“筑室兮水中,茸之以荷蓋”,干脆把家筑在水中,以荷葉為蓋了。
到了魏晉以后,隨著佛教傳入中原,荷花就滲入了佛教的意蘊。相傳婆羅門教的大梵天是坐在蓮花(即荷花)上出生的,雖然現實世界是一片污泥,但佛教可以使人不受污染,超凡脫俗,達到清靜無礙的境界,這與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征十分相似,于是荷花就被捧上了神壇。
及至北宋周敦頤《愛蓮說》出,更把荷花奉為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如此高的評價,無怪乎此后人們對于荷花益加喜愛了。
【荷花,在秋水潭旁的暢想散文】相關文章:
憂郁的荷花散文04-29
荷花香散文11-10
秋末的寂寥散文11-13
秋之景散文11-15
秋蕭蕭散文11-03
秋之韻散文02-03
我眼里的秋散文欣賞11-05
秋水長荷花香散文01-10
荷花池散文欣賞04-30
度園夢秋散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