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做賊偷瓜的散文
夜深人靜,天上看不到月亮,也看不到星星,夜幕嚴嚴實實地覆蓋了大地,遠處的山川、河流、原野,近處的房屋、樹木、道路,一切都沒有了輪廓。
習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百官下市頭莊戶人家全都悄無聲息了,偶爾還響起幾聲嬰兒的啼哭和大人的撫慰聲,可是很快就被沉沉的黑夜所吞沒。
唯有田畈旁的這家百官五金螺絲廠卻燈火通明,在這漆黑一團的夜里顯得很突兀。
突然,車間的門“吱呀”一聲打開了,亮白如金的光線頓時透過門縫照射了出去。
伴隨著“悉悉索索”的聲音,朦朦朧朧地閃出了幾個人影來,很快就融入了夜色中。
這是我與幾個螺絲廠的同事在活動,我們悄無聲息地走在了村莊后面的阡陌小道。路面有點崎嶇不平,不太好走,我們腳高腳低地向工廠后面的田畈摸去。
走過了又窄又小、七拐八彎的幾條田塍路,終于看到了夜幕中黑沉沉的一幢草屋(今天半山路的青春商場位置)。
這是蔬菜隊堆放什物的隊屋,旁邊四周就是片片瓜地。
大家是既興奮又緊張,畢竟這是“偷”東西不光彩,作“賊”心虛。
我們先是貓著腰,小心翼翼地往草屋窗口探頭張望,窺視了許久,當看清了里面確實沒有人管夜值班的時候,大家的膽子就大了,不再戰戰兢兢,鬼鬼祟祟。
四周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眼睛雖然看不見什么,我們幾個人卻還是左顧右盼,豎起耳朵撿拾著夜間的任何響聲,我們弓著腰邁著碎步悄悄地向瓜地摸去。
暮夏初秋這個季節是黃瓜上市的時候,但見田地里都是一行行一棚棚搭著三角形的黃瓜架,青翠的黃瓜藤,從下往上緊緊地攀爬在細細的竹竿。上面長滿了層層疊疊圓圓的葉子,葉子下面悠悠蕩蕩地掛著許多嫩綠青翠但全身長刺象鎧甲的黃瓜。
黃瓜是藤蔓植物,所以需要高高的支架來幫助它纏繞著向上長。
我們躬下身去,透過葉子的縫隙,在黃瓜架下挑揀著黃瓜。黃瓜的形狀其實也是千姿百態,各種各樣的。我們看看這個,摸摸那個,哪個都想摘,眼里露出了貪婪的眼神。
我們高興地穿梭在黃瓜架里,一手捏著黃瓜的根部,一手抓住黃瓜藤,輕輕一拉,黃瓜就從藤枝上摘到了手里,我們膽大妄為地摘了一根又一根。
饑腸轆轆的我,迫不急待地就把手中的第一根鮮嫩的黃瓜用力在衣服上擦了擦,然后放到鼻子上聞一聞,頓時一股淡淡的清香撲鼻而來,讓人垂涎欲滴,我趕緊把黃瓜塞進口里用力一咬,那脆生生、甜滋滋的味道立刻溢滿了我的嘴巴。
接著,我大口大口狼吞虎咽地啃了起來,嘴里嚼得是“嚓嚓”亂響。吃著黃瓜我還含糊不清地對旁邊的人說著:
“這黃瓜真好吃!”
當我風卷殘云般的將黃瓜吃得肚皮都鼓了起來,鼓得滴溜滾圓,吃得夠酣暢淋漓!
我又摘了不少黃瓜放進口袋,直到塞滿了所有褲袋。
然后,我就招呼大家撤退,悄悄地又從原路返回了廠里。
我們幾個把口袋中的黃瓜統統拿了出來,一一分發給上夜班的同事,讓大家也飽餐一頓。
大家吃著這清脆與甘甜的黃瓜,興奮極了,感到很愜意又刺激!
以后每當上夜班,我們都會出去偷瓜,美美地享受一頓黃瓜大餐。
黃瓜又名胡瓜,原產于印度,《本草綱目》記載:“張騫出使西域得種故名!笨梢姡覈M黃瓜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
據唐《拾遺記》記載:“大業四年,避諱改為黃瓜,俗又稱王瓜,有春、秋二種!币驗轸勺迦说暮笠嶷w石勒,反對把北方少數民族叫“胡人”,為了避諱,所以將胡瓜改稱黃瓜。
傳說石勒有一次大宴群臣,餐桌上擺著一條條翠玉般的“胡瓜”。席間石勒故意問郡守漢官樊坦,桌上何物?
樊坦深知石勒用意,便答道:“此乃紫案佳肴,銀杯綠菜金樽甘露,玉盤黃瓜也!边@當然是故事啦。
之所以改稱黃瓜,據《齊民要術》記載,在北魏時,當時采摘黃瓜是要等色黃的時候。
黃瓜是我國廣泛種植并特別喜歡的蔬菜之一,其色澤翠綠,鮮嫩爽口,清脆甘甜,氣味清新,一直倍受到人們的青睞。
我們偷吃黃瓜一事,我再三叮囑同事:不要向外透露,告訴任何人。可是正當我們津津樂道這事的時候,還是被人發現了。
有一天,蔬菜隊的隊長“老于成”趕到了我們螺絲廠“審問”我,要我們老實坦白:是誰偷摘了黃瓜?
開始大家都不承認,可這也不是辦法,我們也怕事情鬧大不好收拾。因為參與這事的只有我一個男人,而且還是領頭干的,我只得硬著頭皮敢做敢當挑擔子。
無奈,我只好乖乖地站了出來。
“老于成”問我:
“還有誰一起參加的?”
這個問題我早就準備好了“墊背”,我交代說:
“還有你女兒呀!”
“老于成”見事情牽涉到了他的女兒,就不好再追究下去了。他沒有向生產隊領導匯報這件事,只是悄悄地告訴了我們的帶班師傅李愛玲。
當然,我受到了師傅李愛玲的一頓訓斥。
李愛玲師傅當年比我也大不了幾歲,童心未泯,也比較喜歡我,愛護我,只是笑著輕描淡下地說了我幾句,并教育我下次不許可。
哈哈……
我嘴上連說:
“是!是!”
我的“認罪”態度絕對好,其實也是一只耳朵進一只耳朵出,根本沒當一回事。我是虛心接受,堅決不改!
后來我讓“老于成”的大女兒去問她父親,我們偷了蔬菜隊的黃瓜他是怎么知道的?
原來泄露天機的恰恰是我們自己,我們的人整天在車間與螺絲打交道,穿的球鞋底都沾上了柴油,在田間瓜棚行走留下的腳印,遇到雨后濕地就會留下非常明顯的柴油印跡。
不打自招,看來只能怪我們自己不小心。
哈哈……
在以后的日子,隊長和師傅的警告畢竟還是抵擋不住瓜果的誘惑和饞嘴,我們繼續樂此不疲地在半夜偷瓜,繼續在蔬菜隊的田地里偷食瓜果,不但偷了黃瓜,而且還偷了黃金瓜。
黃瓜,黃金瓜都是瓜,但各有千秋,各具特色,一個短來一個長;一個金來一個碧;長臉的黃瓜吃了瘦身,圓臉的黃金瓜吃了養顏。
可讓人奇怪的是蔬菜隊的“老于成”隊長,從此以后再也不來興師問罪了,而我的美女師傅李愛玲也不再提起我做“賊”偷瓜的事。
在那個貧窮的年代,大家都裝糊涂,難得糊涂嘛!
做賊有“小偷”和“大盜”之分。
我在百官五金螺絲廠工作期間的偷瓜,當場用嘴吃了,臨走還塞滿褲袋,手里又抱點,這一切充其量只能算“小偷”。
而我在百官鎮絲綢廠工作期間的偷瓜,用麻袋背了,則可以排得上是“大盜”了。
那個時候,我做“三班倒”,因為有二個保全工,工作比較輕松,時間更是富裕,而且每班都有一個專職食堂人員負責燒飯,也是一個“空還馬子”。
每當上夜班,遇到織機壞了或大修,我就會叫上燒飯師傅和擋車工,帶著編織袋、騎上自行車,等到午夜就出發去偷瓜做“賊”。
我們偷來南瓜就當夜宵或早飯吃。
開始的時候,我們只跑到工廠的附近,鳳山路沿線公路的二旁。我們順著渠壕地頭,貓著腰躡手躡腳地去摘老南瓜。
夏天到了,南瓜成熟了,南瓜田里,在郁郁蔥蔥的南瓜葉間若隱若現地躺著許多一個個碩大飽滿的南瓜。
我們順著藤去摸瓜,南瓜的莖又粗又長,上面還長有白白的`小毛,莖上全是層層疊疊的葉子。
我們拔開葉子不慌不忙地精挑細選,對青南瓜是不屑一顧擲下不管,看見那些最大最老的金黃色南瓜,我就會雙手捧起南瓜,用腳踩住南瓜藤,然后用勁一拉,一個南瓜就這樣被我摘了下來。
接著,裝進編織袋里。
不一會兒功夫,我們就摘了不少南瓜,塞滿了帶去的幾只編織袋。
每次出去我們都能抱著沉甸甸的南瓜滿載而歸。
回到廠里我們就開始煮南瓜,把南瓜煮了一大鍋,然后你一碗我一碗熱騰騰地分著吃。
“好甜哦!”
大家“嘻嘻”、“哈哈”又說又笑吃得可香了!
我也喜歡南瓜那粉甜的味道。
那個時候我們偷南瓜絕對沒有以營利為目的,而是尋求一種刺激,也是為了填飽肚皮。南瓜當年也是主食。
這跟劣跡無關。
我們在田野里偷瓜的時候還是很注意腳下,盡量不踩壞別人的瓜秧。數量也只求班上十幾個人每人一碗,決不貪心多要。
當年我還與廠里的擋車工一起騎著自行車,跑到前江偷“落谷”(玉米),甚至跑到更遠的懸沙里偷甘蔗。
后來分田到戶了,土地承包了,每戶人家的日子慢慢地好過起來了,我們也不再去偷瓜做“賊”了。
也許像我們這茬人,從小到大或多或少曾經都有過偷瓜做“賊”的經歷。
“偷”是羞于見人的,就象車站、商場里的扒手總是目光游離、行為萎縮。被偷的沒有一個不對小偷恨得咬牙切齒,恨不得痛扁一頓或者扭送公安機關而后快的。
所以說偷的即便是得手了也不會去公開地炫耀,被偷的哪怕是被盜了寥寥的一點東西,也是會記恨一時的。
但是,有些事即便是和偷字連在一起或者本身就是偷,就是賊,人們往往也并不感到是那么丟人,甚至對于這一種事情還津津樂道。
事過多年以后,每當我與老同事、老熟人見面閑聊之時,提起當年我們一起偷瓜的糗事,彼此總是滿心洋溢著愉悅,換來一陣哈哈大笑。
時過三十多年,半夜做“賊”偷瓜竟成了我揮之不去的記憶。雖然現在已不能再復制過去夜里偷瓜的情景,也不能想象那時候為什么會有那樣膽大妄為的做法,但是偷瓜時的膽戰心驚及吃瓜時透徹心脾的香甜直到今天還囗留余香回味無窮……
【半夜做賊偷瓜的散文】相關文章:
故鄉的老瓜瓢散文12-15
做賊心虛造句04-08
偷金盤子的人04-23
偷葡萄700字03-31
偷卷心菜的兔子的睡前故事03-28
瓜島之戰中的“老鼠特快”12-17
關于半夜吃柿子歇后語精選02-28
小學古詩《泊船瓜洲》的鑒賞01-20
有關瓜換花的繞口令02-20
蛙和瓜的趣味繞口令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