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親隨筆散文
探親隨筆散文1
新年剛過,大伙都急著回家看望父母,我也是其中的一個,跟著兒子一起上了車,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樣的,回家的感覺特別好,又特別開心,人心最美的時候,是和親人團聚,尤其是父母,一年只能見到一到兩次。
父母早已等候在村口兩眼相望,我想老人的心情和我們是一樣的,想念、思念、牽掛、孩子就像夢中人,兒時的童景留在父母心間。
村口就是一個小車站,進村里的第一感覺,是村里變了模樣,環境搞上去了,街道平坦干凈,我的心舒坦了許多,二十多年了,我回家的次數愈來愈少,有些人我根本不認識了,他們是誰家的孩子,我是分不清楚的。
村里人依然有種舊習慣,無事站街聊天,東家長李家短,要么就是談論田園里的收成,見到一起長大的朋友都特別熱情,互相問候,開心地聊一會兒。大家初次見面都是好心情,說說笑笑,總之,村里人開朗活潑,沒有心計。
新年的日子就是吃喝玩樂,小孩子滿街跑,開心地放鞭炮,大人們喜歡娛樂,玩麻將,說起玩麻將,村里人玩地過火,每年的收成差不多都下了賭,有人輸得殘賣房子,有的人欠了一屁股債,有的人離了婚,都是貪玩圖一時痛快。父親反對,他不贊同孩子,
回家的感覺真好,和兄弟姐妹團聚,一起吃喝,一起回憶童年,談論起童年,我想起了家里的拮據生活,每年過節,母親總會公平地分給我們一份簡單的小禮物,雖說禮物不值錢,大家都特別開心,小時候,最盼望得到一份禮物,那怕是一個蘋果,一個桔子,幾粒花生,幾顆糖果。
每年一次節日,大家同聚同樂。尤其是父母,開心得合不攏嘴,她看見子女非常高興,母親又增長了年歲,她老了,臉頰上增添了許多皺紋。我又憐愛起母親的樣子,她比往年脆弱了許多,我心里隱隱作痛,我們相聚的日子越來越少,我們陪伴的日子越來越短暫。母親啊!我真想你,我真的好牽掛你。母親啊!我真的好想陪伴你度過晚年。
探親隨筆散文2
凌晨3點,放在枕邊的手機響了起來。我立刻翻身起床穿衣,奪門而出,直奔馬路......
這天是20xx年4月30日。
媽媽在電話里說:“車快到站了!”
接到這個電話,我的心跳驟然加速。高興啊!其實何止高興哦,是興奮啊!媽媽,三年沒見了啊!您的身體是否健康依然?雖然我每次打電話回家,您都說身體很好。是真的嗎?媽媽說是的。可我卻一直都很擔心,媽媽的身體一直都很虛弱。然而我卻不敢去懷疑,我怕媽媽的身體有恙,怕媽媽那虛弱的身體會一病不起。于是,我就在這種有些自欺欺人的不安中牽掛著媽媽。今天,媽媽,我終于可以見到您了。這怎能不讓我高興啊?!
在馬路邊,我攔住一輛出租車直奔西站而去......
坐在車里,我滿腦子都是媽媽的影子。過去的一切又涌現心頭......
記得在我八歲那年的夏天,媽媽拗不過我的糾纏,帶我去姑姑家玩。出門的時候,太陽很大,媽媽拿著家里唯一的那把帆布竹骨的傘,為我遮涼。可夏日的天,孩子的臉。說變它就變了。在我們走出村口不遠,從西方飄來大片大片的烏云淹沒了驕陽,緊跟著狂風大作,暴雨接踵而至。我嚇得哭了起來,媽媽拿的那把笨重的傘已經被狂風給掀翻了。媽媽看看旁邊也沒有可以避雨的地方,只好收起傘,牽著我往回走,我哭著怎么也不肯走,媽媽就背著我在這狂風暴雨中以傘做拄杖,一步一步地蝸行。當我們來到離家不遠的那條小河邊時,平時溫順的河水已是洪濤洶涌,讓人一見,就心生畏懼。可面對這漫天的風雨,媽媽決定冒險過河。她背著我小心翼翼地,拄著竹傘,摸索著向對岸移動。快到岸邊時,媽媽踩翻了一塊石頭,就在我們栽倒之前,媽媽使勁地把我拋向了岸上。等我從地上爬起來回頭看媽媽時,媽媽整個人都浸在水中,她抓著岸邊的一簇灌木,卻昂著頭,沖著我笑呢!
我讀五年級的時候,鎮上有幾個大廠搬走了,那空廠房里留下許多的空白帳本和票據。那時農村很窮,我們用的作業本都是用8分錢一張大白紙裁訂的。于是,我們幾個比較淘氣的同學就相約著逃學去找本子來用。那天,我從鎮上回來,看到媽媽正滿臉焦急地站在門口張望,看到我回來時,臉上閃過一絲喜悅,很快,她又回轉身,拿起一根竹枝,狠狠地抽我。媽媽一邊打我一邊說:誰叫你逃學?誰叫你去偷東西?(她以為那是偷)你不曉得那里很危險啊?”直到我哭著向她保證,下次再也不會了,媽媽才罷手。
讀中學時,由于離家較遠,我就住在學校里。周末回家,星期一走的時候,媽媽都把我的早點做好,把帶到學校去吃的菜裝好,才叫我起床。冬天快來時,他又不顧虛弱的身體,頂著嚴寒,給我送來加厚的衣被。媽媽,總是無時無刻地關心著我啊!
后來,我步入社會,每次我出門時,媽媽都非要自己送我上車,直到看不見我為止。其實,媽媽不知道,我怕她送我。因為媽媽眼中的不舍和期盼——不舍我的離開,期盼我的歸來。我不敢面對她的眼睛。
在外漂了幾年后,我在縣城開了一家鞋店。整天地就在店里忙碌著。偶爾回家,媽媽就把家里所有好吃的都給弄來,讓我吃。而媽媽自己一向都是十分節儉的。就是買幾斤肉,她一回只燒一部分,剩下的她會腌起來,留著招待客人。而我的每次回家,都會把媽媽所收藏的美食消滅掉,不吃完媽媽還不答應呢。
可惜,我的創業夢想并沒有成功。由于競爭太激烈,而我又沒有雄厚的資金作后盾,便只好關門了。當我再次背起行囊的時候,媽媽說:“在外自己注意身體,千萬別省吃省喝啊!多打些電話回來。”說著話,眼中已是淚花閃閃了。我的心里很難受。自己都二十幾歲的人了啊,還時時刻刻的讓媽媽操心,這二十幾年來,都是父母在養育著我,而我又何曾有過點滴報答?
來溫州一晃就是三年了。為了生活,勞碌奔波;為了夢想,辛勤工作。雖然自己一直在努力,可至今卻一事無成。作為子女,我沒有盡到孝道,作為男人,既沒立業,也未成家,又是多么地失敗啊!
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媽媽,竟然說五一來溫州看我。媽媽,我差點脫口喊出聲來。您快六十歲了,身體又是那么地虛弱,更令我擔心的是,媽媽,您活這么大歲數,卻從沒有走出過縣城一步啊!何況,溫州離家可是幾千里啊,您又容易暈車啊,媽媽。我非常非常地想看看您,可又擔心您的身體。媽媽堅持要來。那就來吧!媽媽!
家鄉的車終于到站了。我迫不及待地擠進車里,一股難聞的氣味撲鼻而來,我感到有些翻胃。媽媽,就是坐十幾個小時這樣的車來的啊!我急著喊著媽媽。我剛喊一聲,媽媽就應聲而起。她可能已經等待我多時了啊!見到媽媽,我驚呆了——那是媽媽嗎?蒼老的臉上,溝壑縱橫,原來滿頭的青絲已成灰白,整個人又黑又瘦。我都有些不敢認了。媽媽一下子就認出了我,喊著我的小名。我還沒有應聲,淚水已奪眶而出。媽媽啊,媽媽。此時此刻,我的心里五味翻騰,這是我的母親,我的媽媽啊!我自己在外為了那可憐的夢想,卻把媽媽冷落成這樣。我的心似刀割般,疼痛,流血。
媽媽在我帶她游覽了幾個公園后,就吵著要回去,說:“你爸爸一個人在家不行,許多家里事他不會做呢。”我再三地挽留,媽媽就是要走,她說:“我和你爸在家里,整天都念叨你,盼望你早點回去呢。其實回去了你還是要出來的`,再說你的工作忙,也沒有幾多空閑的時間。所以,我和你爸商量了,還是我來看看你。看了也就放心了啊。再說,你這里生活我還有些不習慣呢!”
媽媽還是回去了,只呆了一個星期。臨走的時候,媽媽沖我說:“你呀,可別只知道工作,要成家立業啊!”又回頭說:“先成家后立業吧!啊?!”我笑了,卻是淚流滿面————“豈無遠道思親淚,不及高堂念子心”啊!
媽媽的來和媽媽的走,讓我好久好久沒有平下心境。我覺得自己是多么地自私啊。為了自己的所謂未來,而忘卻了生我養我的父母親。
今年又快過去了,我知道不管怎樣,今年春節我一定要回家。
探親隨筆散文3
那年,恰巧是五十年前的1966年。8月下旬,當兵四年的我獲準首次回川探親。也許正值那場大革命如火如荼之故,探親情景至今恍若昨日。
記得告假前,連隊領導反復說,我們是解放軍,不介入地方運動,少說話。本來,我這位接受鍛煉的高中生兵,對這場打破常規的運動不理解,不關心,哪會介入。我“啪”一聲,當即立正:“保證不多說一句大實話。”逗得當場領導大笑。有戰友告訴我,紅衛兵喜歡軍裝軍帽,趁你不注意,搶你軍帽。不要暴露身份,不然,要和你辯論,爭取軍人支持。同鄉戰友還說,火車擠得很,你帶個馬扎,免得站兩天兩夜。聽罷,不免緊張,不是怕沒座位,當兵怕站?是怕小將糾纏,忍不住說漏嘴。行前,我精心包裝:不戴帽,穿白襯衣,借個帆布提包替代軍人挎包,僅留綠色軍褲軍鞋,標準的半軍半民貨色。
在蘭州城東一小站等車時,只見自西馳來的火車窗口,擠滿一堆臉變了形的小腦殼,又笑又喊,有說這是上北京的專車,有說很擠不要上。我們哪管,車門一開,蜂涌而上,果然很擠。我緊跟人流擠到車廂中段,還沒站定,車已開動,趕忙抓緊靠背。一看,走廊過道站滿人,一排座位擠四五個。幸好小將只有挎包,貨架沒滿,我趕緊把大包塞了進去,方才松口大氣。
正值午后,“秋老虎”余威尚在,車窗又給腦袋堵死,廂里很悶熱,我滿臉是汗。直到過了一站,燥熱減輕,我才有了心情。細看周圍,座位上多是有票的中老年,站著的絕大多數是無票小將,大多十五六歲,一張張娃娃臉,稚氣未盡,卻滿臉認真。他們像是第一次出遠門,既興奮又新鮮,有的唱歌,有的揮紅寶書。說出話來,一口西北腔,既尖聲還硬性,嘰哩哇啦不停。聽得出,他們是去北京看望老人家。有三個低聲說,不接見我們,就不出北京。我一震,很想勸勸他們,可還是忍住了。
右首坐個中年人,閉著眼,一動不動,看來也是提前買票的出差人。我低聲問:“同志,請問在哪里下車?”他睜開眼,看我一陣,大概以為我也是公事人,說:“寶雞轉車。下了你來坐”。聽口音是四川人,我忙說:“老鄉,我也是回四川探親。”“哦!”他把屁股往里挪挪,“來,搭個屁股。”我再看,兩人座位已經擠著四人,挪出位置不過巴掌大,說:“算了,站慣了。”他又看我一陣:“你是當兵的?”誰知他這一問,幾個小將立即看著我,驚喜、熱情。我忙解釋:“不是不是,我是工廠採購員。”小將似有不信,還是收回失望的目光。有了老鄉同路,心里踏實多了。后來,可能走動的人少了,過道松了些,我終于坐在老鄉旁的過道上,靠著他腿半睡半醒,“咣當咣當”,搖到寶雞。
半上午,我和老鄉在寶雞下了車,等待北京至重慶的第十次特快。我們買罷沒座位的車票,吃罷稀飯,還有四個小時,便在廣場轉悠,卻見站內有兩處寶雞中學設立的紅衛兵接待站,拉著紅底白字橫幅,幾個紅衛兵舉著紅寶書站在橫幅下,有個拿著喇叭筒,反復說:“沒錢的戰友,請到我們學校食宿。”
老鄉樂了,笑道:“吃飯住宿不要錢。嘿嘿!走,我們也去享受享受。”
“我們像紅衛兵嗎?”我陪著笑。
“我五七年當兵,六三年復員,去了新疆建設兵團,也是兵,算老兵吧。”
老天爺,原是一路貨色,我馬上亮出身份。
“哈哈!我看你就像。在車上你咋不承認?”他很不理解,“現在解放軍到處受歡迎啊。說不定讓你坐呢。”
“軍隊不介入。我也怕惹麻煩。”
他“哈哈”笑了,說:“又沒隔一道墻。說是不介入,腦殼早介入了”。
我臉一紅,低下頭來。他看下我,似有歉意,拍拍我肩膀,說:“我們四川盛產兵哥啊,‘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都曉得這兩句是電影《怒潮》中的話,我低聲提醒他:“那部電影遭批判了,說它右傾翻案。小將若聽到,找你辯論哩。”他卻臉一板,說:“我才不怕。”
不知他是不怕右傾翻案,還是不怕小將。我自愧不如,還是說:
“上了車,你還是別講我是解放軍。”他只笑。
十次特快更擠,多是從北京返回的四川小將,好像在北京領了任務似的,一個比一個情緒高,一個比一個決心大。我倆背靠背坐在乘務室外過道上,離他們十幾米,高談闊論聽得還很清楚,只有在秦嶺隧道里,才給轟隆聲壓沒,洞口一出,又傳了過來。不過,內容與報紙和傳言差不多,老鄉和我都不想聽,故意找話說。他幾次插話:“四川又要熱鬧了。”
第二天清晨進入川境。聽到廣播,我揉著眼擠到門口,晨色慢慢清晰起來。一時間,我激動暈了。四川,我回來了!我緊盯著逐漸平緩下來的山勢、田壩和成片的稻田,直至半個上午。隨火車南下,氣溫愈高,路邊的稻苗顏色由深綠而半黃,而全黃至金黃,到綿陽已經橙黃一片,等待收割了。我完全被這幅奇特油彩畫吸引住了。老鄉也贊嘆:“要是新疆能夠種水稻就好了。”
在綿陽與老鄉分手時,相互留下地址。綿陽城里,小將遍處,手拿紅寶書,邊唱歌邊高呼。我尋了個偏街旅店早早睡下,補補兩晚瞌睡,也為明天蓄銳。
幸好,第二天從綿陽到遂寧七個小時的長途客車有座位。下罷車,我沒等次日班車,連續作戰,先搭順路貨車二十多里,下車謝罷司機,立即踏上熟悉的三十來里土公路。歸心似箭之我,哪顧路面不平天色轉暗,腳板使勁翻,汗水不停擦,到家還是夜深。剛進院壩竹林,沖出一條大狗,沖著我“汪汪汪”。狗叫稍停,我立即大喊:“公,婆,是我,回來了。”
“哎呀,”婆婆突然大叫,“是立周回來了。快起來,快起來。難怪,前天夢見你回來了。”沒一會,她興沖沖摸到廂房門口,吼,“白狗,你瘋了?莫叫!”門外太黑,婆婆急忙返回點燈,卻撞翻了凳子,又問:“他公,你還沒起來?立周回來了。”公似有不快:“我不曉得起來?”
我已經摸到廂房門,喊了一聲“婆”,喉頭馬上哽住。待到油燈點燃,四個弟妹一排站在油燈后,高低不一的背影投到篾編泥糊的墻上。他們的眼神有驚喜有辨認,一聲聲直喊“哥哥”。我忙亂應著。
公公佝著腰看我一陣,淚光閃亮,連說:“胖了,黑了,長高了。”
婆婆揩著眼淚,問:“你滿二十三了吧?”公公接上:“還等三個月零十天。”
婆婆笑了:“看看,你公幫你記得好清。你媽要在,不曉得好歡喜。”稍停,又對大弟說,“明天快去喊你爸爸回來。他不是天天念你哥嗎?”
我知道爸爸在四十里外修水電站,專門挑土。大弟剛初中畢業,為掙工分,沒留校鬧革命。他繞過油燈,說:“我馬上去,保證走攏爸爸還沒出工。”說罷,光著上身和腳板消失在暗夜里。
第二天一早,我起了床,獨自走在田埂上。往上望,翠柏覆蓋坡頂,往下看,青杠林隨小溪蜿蜒。跟前,收罷稻谷的田已經深犁一遍,谷樁全埋在泥里,路邊,一排排桑樹枝椏剪的整齊好看。四年前離家,到處光禿禿的啊。我好不興奮。
中午,又黑又瘦的爸爸挑著兩付土箕隨大弟趕回。我迎上去,喊聲“爸爸”。他笑笑,應一聲,點下頭,沒說話。
比之四年前,生活水平提高很快,南瓜稀飯夠吃,但他們還是想方設法款待我這肚里不缺油水的游子。只是,想炒豬肉,豬沒養肥,而且非得等到過年才能宰殺才有臘肉;要殺雞,損毀一家七口的“銀行”,我不準;要煮蛋,等于吃人民幣,我不依;偷偷煮了,我全給公婆。我反復說,部隊生活好,只要你們好我就滿足了。他們不聽,從稀飯里給我撈干飯,我翻手倒回稀飯中。
這天早晨,快七十的公公一臉灰暗,垂著頭,有氣無力走進院壩。我正想問,婆婆卻先問:“沒買到?”公公沒答,徑直走進廂房,倒在涼椅上。“公去買啥子?”我問。
婆婆說:“去買豬腦殼豬骨頭。半夜就去站隊,還是沒買到。”
“去買啥子嘛!”我差點火了。一問大弟才知,以前,食品公司把不便憑票購買的豬頭豬骨公開對外,不要肉票,誰都可買,但是不多,非要很早去排隊。可是最近,飲食店造反派給食品公司貼大字報,說食店是集體經濟,為廣大顧客服務,豬頭豬骨應該全部給食店,把豬頭賣給個人是支持個體資本主義。食品公司沒再敢對外賣豬頭。我“哼!”了聲。
又一天午后,頂著火辣辣的“秋老虎”,大妹戴頂草帽提一串鯽魚,赤腳走進院壩,手膀和腿腳曬得暗紅。我站在陰涼處,問:“你去買的?”
“自由市場又封了,生產隊也不準捉魚了。”在旁的大弟接口,“姐姐曉得你愛吃魚,趁中午天熱,沒人管,去田里捉的。”哦!
我不能再給全家添麻煩了。我不能為嘴巴出事了,我得趕快離開才呆六天的家庭,提前歸隊。公婆和爸爸勸我多住幾天,大妹藏了我的行李,我還是堅持要走。
我終于提前兩天出發。那天午后,很少和我說話的爸爸非要單獨送我到鎮上車站。我估計他有話要說。
果然,快到車站,他盯我一陣,末了,說:“剛好點,又來了。”
我馬上懂了他的意思。可我行嗎?
我哽咽著說:“爸爸,你要保住身體,全家七口全靠你了。”
【探親隨筆散文】相關文章:
夢見散文隨筆05-21
愛情散文隨筆01-21
關于散文隨筆10-13
善待自己散文隨筆08-24
人生橋梁散文隨筆11-03
彩虹之上散文隨筆11-03
大灣里散文隨筆11-04
女兒紅散文隨筆11-04
又夢見你了散文隨筆01-31
家鄉的散文隨筆700字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