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起過往的餓滋味散文
本來呢,我是最不愛回憶過去的那些遭罪痛苦的日子的,覺得既然已經過去了,就應該往前看。但有時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事一些人觸發起以往的記憶,不自覺就將自己的情緒沉浸入往事中去了。
那一天,中午值班,到教室區巡視學生的紀律。正是午飯時,走進班里,看見盛垃圾的桶中有一大半雪白的饅頭,很是心疼。問是誰丟的,一個學生站了起來。我批評了幾句,說吃不了以后不要訂這么多。那個學生囁嚅道:剛上完體育課,吃不下。我說,吃不下也別扔了,留著餓時再吃。說完,自己也覺得不現實,現在的這些孩子哪還有挨餓的機會?飯時除了伙房的飯食,還有家里捎來的好東西,課間呢往商店跑,大包小包的零食不住嘴地吃,根本不識餓滋味。
看著那白白的饅頭,我心疼不已,不由得想起自己讀書時那些挨餓的日子。
初中時,因為家里孩子讀書多,勞力少,掙得工分也就少,口糧往往不夠吃的。所以,在家吃飯的日子好多時候需要瓜菜代。吃過嫩柳樹葉做的渣,吃過山蠟葉做的菜蛋蛋。當然那些容易下咽的薺菜,榆錢啦,刺槐花等就更不用說了,連刺菜渣也吃過,咽到嗓子眼,就被那么多小刺扎著,很不舒服。最難吃的數楊樹上長的毛茸茸的楊樹蟲了,苦澀,需在熱水焯過,之后還需要用水反復浸泡,反復換水,浸泡好幾天,苦味略輕了再做渣,依然是苦咧咧的難以下咽。在家中尚可以用菜蛋蛋填飽肚子,像蘿卜櫻子,地瓜葉,大白菜最外層的幫子啦都可以和上點玉米面蒸著吃,偶爾會和上點豆面,那樣做的渣容易結在一起,且有點豆面香香的感覺,吃起來滋味會更好一些。但更多的時候是和著玉米面蒸的。
在家里好說,不管怎樣,媽媽總是想法讓大家把肚子填飽,但是,當家中的一個個的孩子去學校住宿,就無法吃渣充饑了。記得那時候同時住校讀書的有哥哥,二姐和我,我在初中,哥和二姐在高中,為了省每個月兩塊錢的伙食費,我放學后跑一里路到高中去跟著姐姐吃飯,姐姐飯量少,且一直是省飯給我吃。那時因要往學校拿糧食,僅僅靠爸爸媽媽和大姐掙工分而分的糧是遠遠不夠吃的。每到春季,一年分的糧就吃光了,媽媽就要去集市糴糧,而錢呢又沒處可掙,那時一個勞動日才值八分錢,我們每個月兩元錢的生活費就是一筆巨款,媽媽每每為其愁眉苦臉,有時姥姥給我們拿上去,媽媽就難過不已。
姐姐知道媽媽的難腸,訂飯時僅僅給我訂窩窩頭,她則吃從家里拿來的冷地瓜。后來,姐姐在高中還剩半年時被三中的重點班挑走,我無奈,只好跟著也讀高中的哥哥去吃飯。哥哥把飯端到宿舍,菜呢,是漂著幾顆油星的大白菜湯,經常是細細黑黒的蜜蟲(蚜蟲)在里面熙熙攘攘,但畢竟還有點油水。哥哥訂兩個窩窩頭,他一個,我一個,經常看見哥哥就著媽媽在罐頭瓶中裝的咸菜狼吞虎咽吃完后,東轉轉,西轉轉,徐徐磨磨的樣子。后來,我猜著哥哥是沒吃飽,再拿到飯,我就掰一塊給哥哥,哥哥正是壯小伙子,吃了自然也不頂什么,但是我就更餓得慌了,經常不到飯時就前脊梁貼著后脊梁了。那時候覺得胃特好,消化東西出奇得快。傍中午飯時,肚子咕嚕咕嚕地就開始叫喚。這時,就不由得想起以前看過姐姐的書上陳毅元帥的《贛南游擊詞》中的句子:“天將午,饑腸響如鼓。”“嘆缺糧,三月肉不嘗。”覺得詩中的這些句子就是我們那時生活的寫照。一直覺得和二姐、哥哥比較能說到一起,不僅僅是因著年齡較接近,更多的是經歷了共同忍饑挨餓的歲月,增加了我們血濃于水的情意吧。
上高中了,大概因著學業的加重,餓得更快了,因而挨餓的滋味印象也更深刻了。有午睡的日子,中午睡完覺起床時就餓了,還有漫長的一下午要挨著,那時覺得,若能吃頓飽飯該是何等愜意何等美好的事!班里有個牟姓的女同學,父親在村里當飼養員,于是,她有時回家就會帶些麻散干(黃豆餅干),這種麻散干和花生餅不一樣。花生餅圓圓的,有最大號的磁盆口那么大,厚度有三指,剛硬,牙齒一般是對付不的。以前用它喂大白菜總需要用大號錘子狠勁敲碎它。而牟同學捎來的麻散干僅僅二三毫米厚薄,黃黃的,又香又脆,夜晚,當老師查過宿舍,我們便在被窩里像小老鼠磨牙一樣,嘎巴嘎巴吃得歡。那時覺得,人家飼養院里的牲畜們也頗幸福,還有這么好吃的東西做精飼料呢。
一次,一個家在城里卻也住校的同學家里捎了些白面烙的小餜,她給大家分著嘗了些,之后,她在塑料袋里放著,后來小餜長出了些綠綠的毛,她便扔掉了。看見鐵簸萁中她扔掉的小餜,我心疼不已,覺得她太浪費,恨不能撿起來填到餓得咕咕叫的胃里去。
因為嘗過挨餓的滋味。所以,飯菜我從舍不得丟。
記得是1986年吧,學校組織去泰山、曲阜實習一周,之后又去青島進行海岸地貌實習。住在部隊招待所,那兒的饅頭好大啊,暄騰騰的,不是學校食堂的二兩小饅頭的模樣。實習時包車出去,一出去就是一天,中午帶干糧,饅頭太大,有的同學吃不了,而晚上回來又有熱的.,新的,于是,有的同學就偷偷把剩下的涼饅頭扔掉了。那天晚飯后,帶隊的張老師,一個五十多歲的女老師把我們兩個班一百多個學生召集在一起進行教育,談起她五十年代在北師大讀書時發生的“豆沙包事件”,說一個同學因著豆沙包好吃沒吃夠就偷偷在伙房拿了個準備以后吃,但怕被發現挨批,就丟掉了。最后豆沙包到底被發現,而且成了嚴重的“政治事件”,全校嚴查。老師對丟饅頭現象十分痛心的表情至今記憶猶新。因為曾有過挨餓的經歷,所以便知道珍惜。那一個周的實習,我從未丟過一點饅頭,盡管有時吃得肚子實在是不太舒服。
第一年在大學,一個月三十五斤的飯票起初不夠吃。因為一頓飯四兩票,一個月即使三十天,就得三十六斤,加之有的月份三十一天,而小時候挨餓吃渣時已把胃給撐大了,而且在泉城的一些同學說我們學校飯菜味道好啊,周末常到我那兒打牙祭,加上還奔著省下飯票放假時好給家里買點東西捎回去。所以常常還得忍饑挨餓。當然了,后面幾年,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蠶兒吃桑葉吃滿肚子了,所以飯量也減小了,每次放假時就將剩下的飯票去學校食堂買些當時對貧窮的家來說是稀罕物的大米或餅干等帶回家去。
如今,挨餓,已經成了久遠的事,但那份滋味卻根深蒂固地植入了記憶。工作后每次回家,媽媽習慣包餃子吃,當時父親還在世,我一看見媽媽調的面就質疑:“媽媽,面太小了,哪夠啊?”因為老記得以前過年好不容易吃頓餃子,全家人都放開肚子吃時的情形,那時媽媽得包三大篦子餃子,每個篦子足有八仞鍋口那么大。媽媽笑道:“夠你吃的,你不信,我們吃飽剩下的你看能不能全吃了。”事實證明,總會剩下很多。父親就慨嘆:“以前怕了(liao)怕了(liao),了(liao)了;現在,怕飽怕飽,飽了!”我自己做飯呢,唯恐不夠,每次包餃子都能吃上好幾頓。丈夫常常批評我:“就不會少做點?盡吃剩飯。”我知道,這是小時候挨餓的后遺癥,潛意識中生怕不夠吃挨餓,自覺不自覺就把飯做多了。這個習慣恐怕是今生改不了了。
記憶的河流漸行漸遠,很多往事已如大塊的卵石沉淀在了記憶的河床。但曾經挨餓的滋味卻隨著歲月的河水一直漂流,讓我不時憶起。今天,再次捻起那一去不復返的“餓”滋味,感慨不已。國家在一天天強盛,百姓的日子在一天天富足,但是,我們的精神世界呢,是不是也在飽暖著,富足著?我們的孩子——沒有經歷過挨餓滋味的孩子們是不是也會珍惜自己的擁有呢?這是整個社會,每個家長,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深思的問題。
【捻起過往的餓滋味散文】相關文章:
過往的老鷹寓言故事06-27
詩人餓了詩歌09-02
過往童年初三作文09-04
滋味的近義詞02-07
為什么吃面食容易餓06-06
心痛的滋味作文03-07
人為什么會感到飽和餓06-28
夢見很餓是什么意思05-09
成功的滋味勵志作文02-14
初三幸福的滋味作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