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在飛翔的散文
念書的時候,老師曾經教我學會了一首歌,歌名就叫《小城故事》。這首歌曲是我們這代人上學時的校園歌曲,原唱是鄧麗君,如果說你也是我的同齡人,鄧麗君的歌曲,三毛、瓊瑤的小說,那是再也熟悉不過了,可以說是記憶猶新,揮之不去,難以忘懷那個艱苦而美好的時代,雖然生活條件不是很優越,然而我們的精神世界卻是那樣豐富,那樣令人難以忘懷。
一個人在外流浪多年,雖然說外面的世界很繁華,年輕的時候曾經令人眼花繚亂,也曾經令人特別地向往,然而,畢竟外面的世界不是自己的樂土,也不是自己心靈的歸屬地。因此,等到上了兩歲的時候,一個人在外偶爾感到一陣子的孤獨和偶爾無名的憂傷也是在所難免的,越是這個時候我就越想家,越想自己心里的那個小城。
為了打發自己的鄉愁和優思,我就會情不自禁地哼起《小城故事》:“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若是你到小城來/收獲特別多/看似一幅畫/聽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這里已包括/談的談說的說/小城故事真不錯/請你的朋友一起來/小城來做客/談的談說的說/小城故事真不錯/請你的朋友一起來/小城來做客。”哼著這優美動聽的歌曲,慢慢回憶著自己住在小城的親人,好友和童年的阿嬌那個她,還有往事感人心脾的場景,我就不由自主地暗自落下了眼淚……
年輕出門在外時候,我的背包里經常裝著一把上海國光口琴,每到這個時候就會掏出口琴,自己哼唱著,還要吹一段這首曲子,內心世界就覺得輕松了許多。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不知道什么時候,出門的行李箱里已經不再裝更多的玩具,裝的是滿滿的離愁和思念,剩下關于小城的回憶,剩下的還是對于故土的那份情懷。如今網絡方便,聽《小城故事》不用再帶什么工具。聽著《小城故事》的同時,我的腦海里全是小城滿滿的往事,一樁樁,一件件,樁樁件件都在挖著兒時的心痛與喜聞樂趣。
當父母親把我生在小城之外的一個偏遠山村的時候,隨著我慢慢長大,聽大人們說小城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歷史真可謂悠久,故事真可謂古老;這里有農耕文化的文明,這里是公劉故里;這里有《詩經.豳風》,這里就是古豳國;這里是秦王符堅的歸根處,這里有霍去病同朝的公孫賀將軍的墓冢;這里是五代十國馮暉將軍治理的文明樂土,這里有大唐盛世的千年大佛;這里有路過絲綢古道的駱駝,這里有侍郎湖神韻的一方凈土;這里有李白杜甫的足跡,這里有范公施教辦學的傳奇;這里小城故事講不完,一頭牽掛著我少年的童心,一頭牽著遠方的詩行。真可謂“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若是你到小城來/收獲特別多……”
記憶中通往小城的那條路很直,等長大走過后才知道,其實那條路并不全是自己想象中的美。等到上高中時候,坐在彬縣中學的教學樓里,聽著鄧麗君的《小城故事》的時候,才真正了解了縣城的模樣,南北二原中間的峽谷,流淌著千年川流不息的涇河,那就是我的母親河。清朝的時候,這里的人們穿著那個時期的服飾,婦女們身著大襟衣服,裹著三寸金蓮,男人帶著西瓜皮禮帽,長袍短褂,提著二尺長的旱煙袋。進城的時候,他們身上背著褡褳,趕著馬拉車或者老牛車,拉著山貨或者糧草,進城后小城里有許多的旅店,也有許多的'牲口,有農貿山貨市場,還有擺攤和過往客商,不用說更有絲綢古道的許多駱駝,或許這就是過去的彬縣小城吧。
真正念書時候,上課的鈴聲小城全城可以傾聽得到,開元寶塔的風鈴,傳唱的是歷史的文明。在紫薇山上遠目小城,土木結構的大瓦房屋頂長滿了滄桑和蒿蓬,鳴玉池鳳凰山的晨陽,火石嘴石龍窩的晚霞,豳風大橋的夜景,河堤公園的柳蔭,黃澗河的清流泉州飲,西溝生態園林,過去的一切在游子離開彬州的十五年時間里全變了,變得都快不認識了。
如今的小城,已經不再是我離開時的小城,我化作小鳥空中自由飛翔,小城也在飛翔,寬敞筆直的街道,挺拔直立的高層,工業的飛速發展,觀光旅游農業的興起,小城如今變得確實有點不認識,有點陌生感,真可謂十五年不見,小城當刮目相看啊!
前幾天微信圈看到,小城撤縣改市,確實心里多少還是有點小激動,如今的小城故事仍在繼續延續,繼續演繹,如今的小城人已經揚眉吐氣,不再是當年的唉聲嘆氣。就連微信群里的那些小城女詩人,都在慷慨陳詞詩興大發,揚揚灑灑,逸美之辭文如泉涌,我還有什么理由不寫兩句呢?
我在天涯流浪,小城在永遠飛翔,小城故事一首歌,小城故事一幅畫,小城故事多,小城就是我的故鄉,過去的彬縣,今天的彬州……
【小城在飛翔的散文】相關文章:
烏托邦小城散文11-10
呼蘭小城散文05-03
逆風飛翔散文11-07
小城夜色散文11-14
在路上散文05-01
醉在春日散文11-19
我在等散文11-11
因為你在散文05-02
寂寞在吟唱散文05-01
他在等她散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