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云隨想散文1500字
說到瑞云寺人們往往會連稱為“鳳山瑞云寺”,顯然,瑞云寺是深藏于鳳山之中的,我有點驚詫于“鳳山”和“瑞云”這兩個名字之間的某種契合與神會,我不知道在那個久遠的年代里,是先有山之名還是先有寺之名,我只是暗暗佩服為后者起名字的那個人,他聯想和關切到地名與寺名之間的表里,從這兩個意味深長的名字中,我恍然讀懂他殷切目光背后的婉轉用心。不管怎樣,有了這兩個清雅又引人遐思的名字,便顯驗了此間山水的神異,瑞云寺從此也就有了暮鼓晨鐘里的執著和靈光。
閩中多奇山異水,福鼎也一樣,境內不僅有眾多優美的自然風光,而且有不少厚重人多積淀的古跡,但兼具二者于一身的名勝,我一直以為瑞云寺和太姥山是最有代表性的,瑞云寺以其層巒聳翠,曲徑清泉的山色溪聲和圓融精純的臨濟正宗而為世人稱道,太姥山則是因了石峰雄峙,洞奇霧幻的仙都氣勢和摩尼、道、佛諸教并存的文化奇觀而名滿天下。在這樣短短一線的空間里,聚集了如此的.自然風光和古老文化,不能不說是山川之幸,福鼎之幸。難怪青芝法師在其《重訪福鼎鳳山瑞云寺記》中說”既登太姥探奇,必來瑞云尋幽,始能飽覽福鼎山川之勝”。青芝法師是福鼎的一代名僧,他對瑞云和太姥二者的精神內理必有親切的體會,我們有理由相信瑞云寺之于福鼎人文內涵的絲縷淵源。實際上,佛教意義上的太姥山更是得益于瑞云寺的氣脈和風度,這在福鼎佛教各系的傳承上是看得十分清晰的。
瑞云歷來俊才輩出,單清季以來就有行智、秀懷、智水等一批高僧在此振禪弘法,他們甚至把瑞云寺作為最終的歸宿之地,智水大師的墓就在這青翠叢林之中。
來瑞云的人幾乎都要到這里。其實寺之南一華里處還有一座瑩冢,是道由和尚的,似乎少人知曉。論輩份,他是智水的師祖,正是道由和尚的慧眼攜入,才成就了一代高僧的智水大師。道由對瑞云寺的貢獻很大,在瑞云寺整體建筑格局的奠定和形成上,傾注了極多的精力。清代文士江本侃在〈〈道由和尚志壽堂〉〉中說他“斯是杏壇,足安其躬,唯師道行,振瞽開蒙”,可見道由對瑞云寺的蓽路籃縷之功。“雖非麟角圓頂便能丕宣凈業,足以道風遠播”,人們內心景仰和追隨的往往不是智慧和財富,而是一個人堅毅剛忍的品質與愿力,精神與風骨。
做為一代高僧,智水的一生頗有傳奇色彩,關于他的傳說在邑間流傳甚多。“在處理閩省佛教事務以及保護名勝古跡、寺宇山場等方面成績卓著”《福鼎佛教志》。至今,他在福建佛教界的地位仍然是尊崇有加!
歲月在山間的風雨中更迭輪回,樓頭的銀杏樹葉綠了又黃、黃了又綠,瑞云寺也在這四季纏綿中晨鐘夕梵。人們早已忘記智水重修和興建瑞云寺過程當中種種的困苦和艱辛了。倒是今人在徘徊禪臺、留連山水的時候,可以輕輕松松地詠誦他那典雅駢麗的《詩序》和清絕優美的《鳳山十六景詩》了。
“開遍黃花三徑香,山間掃葉逸情長。何來一抹紅如許,半是丹楓半夕陽”《楓林夕照》,“石凳爛斑碧蘚村,步虛時上翠微東,相逢樵擔歸來客,話到山間已暮鐘”《岔門歸樵》。這是智水《鳳山十六景詩》中的兩首,詩一共十六首,分別配系十六個景境。他在《鳳山十六景詩》的序中,對詩的因緣記述得十分清楚:“衲閩嶠還山之明年,偶摯舊侶,更搜佳處,徘徊周覽,恍然有得,爰成十六景名,并系以詩,權當拋磚引玉,慚茲擊缽。唯冀騷人逸士策杖尋源,對山色溪聲,具正觀慧舌。敢謂迦陵鐘鼓,存竹林此日之妙音。實知南岳偉蕭,續蓮社當年之雅唱”。
福鼎是有詩的傳統的,詩人們留下了眾多優美的詩篇。但我想,能出智水大師《鳳山十六景詩》之右,與其相軒輊并論者,絕對不多。謝興國先生《福鼎近三百年間文學藝術上有成就的人物》中說他“寫景抒情極具宋人風格”,這是很有見地的。對于詩,所謂“宋人風格”大抵是相對“唐人風格”而言,宋人寫實,唐人寫意。智水大師不單單嫻熟于宋人筆法,他常常在作品中融入淡淡的禪思,使寫實與寫意相互洇浸,饒有別樣丹青的情趣。《鳳山十六景詩》就是這樣,百十年來一直燴炙人口,傳誦不絕。智水的《華藏樓詩集》我沒見過,想必很是精彩,除此之外,福鼎文學中涉及瑞云寺的作品應該不多,但有了智水大師的這十六首詩和序,深邃的瑞云寺就已經足夠。
【瑞云隨想散文1500字】相關文章:
會議隨想散文11-09
失眠隨想散文11-03
清明隨想散文12-02
簡單隨想散文11-28
心之隨想散文11-07
淺語隨想散文12-02
高二隨想作文07-30
隨想高三作文12-23
隨想初二作文10-16
傘的隨想作文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