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抒情散文隨筆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騎樓散文隨筆
騎樓總是這樣屹立著。
在童年的眼球里,她是這么威武,這么剛亮,兒時的玩耍大多是在騎樓里度過的,騎樓給我留下許許多多的回憶……
我的老家在珠江口,而我卻是在遠離故鄉的港門出生。從記事起我就知道騎樓。港門曾是崖州府最鼎盛的貿易港口,來這里經商的人比較多。港門是因寧遠河的一個出海口而得名的,是一個天然的港灣。民國年間,許多貿易往來都要經這港口進入崖州府。當時的崖州府所在地設在崖城,港門自然就形成了經濟貿易區。我的父親也是從外鄉來這里做買賣的。他們所經營的'布料、煙絲、香皂、糖、米及五金等很多商品都是從南洋采購運來的。據說那一棟棟、一排排威武壯觀的騎樓是二、三十年代所建。這些建筑或多或少蘊藏著南洋樓宇的風格與文化,蓋這些騎樓很多都是為了作鋪面使用,還能居家,一屋兩用。也許是崖州風多雨多,陽光火烈,因為騎樓可以擋風、避雨、遮陽,也就成為檔口最旺的商鋪,不論刮風下雨,陽光暴曬生意依然興旺。因此港門、鋪仔市、崖城的騎樓應運而生。
而我真正認識騎樓時,騎樓已不是商鋪,而更多是作為居家。曾經是崖州繁華港口的港門變得冷冷清清,集市都是在一個破舊的市場內擺地攤,扁擔籮筐就地而坐,清一色全是青菜、地瓜,還有魚蝦,再沒有更多的商品了,充其量就是個趕集的農貿市場。六十年代騎樓的主人,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敗落與沖擊,騎樓同時也在注視著時代的變遷,承載著不應有的陣痛,騎樓記錄著興旺與衰落……
我是在騎樓里玩大的,騎樓里的人很和善,學識也廣。他們以前都是大戶人家,走南闖北世面見得多,故事講得特好,每天我都到騎樓里聽故事、捉迷藏、過家家。騎樓好大好寬,我們從一樓跑到三樓,又從三樓跑到天井,樓梯、閣樓、隔層都是油木,很光滑,玩累了,我們就躺在木地板上,好涼爽。
騎樓的門很高很大,門栓是用大方木制成,開門先得打開栓,然后用力拉,門就會發出“咿……嗚……”的長鳴,這聲音直到現在仍在我腦海里回蕩。騎樓很威武很漂亮,外墻雕塑著形態各異的花草以及龍鳳,栩栩如生。騎樓的排水口特講究,都用弧度的琉璃瓦魚嘴鑲嵌,下雨天,屋頂的積水就從兩個魚嘴噴射出來,像兩彎銀柱,雨停了,魚嘴里還不斷的吐水,頑皮的我們就站在那兒打水戰,打得滿身濕漉漉的,我們最喜歡下雨天的騎樓。
我們家兄弟姐妹多,全靠父親一人的工資養家糊口,瓦房是以前做生意積蓄下來的錢蓋的。墻是用泥和稻草混合而成,遇上暴風暴雨季節,泥巴墻經常被沖塌,雨水就順著缺口流滿我們家。記得有一年八、九月份,十二級臺風橫掃整個崖縣,狂風挾著暴雨襲擊港門,許多大樹都被攔腰折斷,我們家自然是首當其沖。不過還好,因為我們家建在騎樓中間,且比較低矮,騎樓就成了我家的避風港。
騎樓里有口老井,水特別清特別甜,我們生活所需的水都是到騎樓里挑的。無論早晨或傍晚,四里八鄉的鄉親都可以到騎樓里挑水,經常侵擾騎樓人家的生活,可是每當遇見鄰里時,他們總是迎面微笑,點頭問候,沒有半句怨言。不知是從什么時候起,有家騎樓的主人成了專政的對象,騎樓由此彌漫著哀傷。夜深人靜時,偶爾會聽到凄涼的哭聲,很揪心的那種。三天兩頭就有人來捉他們上臺去批斗,有時候被打傷回來,不久騎樓里有人上吊,我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好端端的干嘛把人這樣賤踏。騎樓哭了,它變得這么弱小,變得這么憂傷,變得這么無奈。
我是七十年代初告別騎樓的,在騎樓周邊生活了九年的我,目睹了騎樓人家榮辱盛衰。
如果有來生,我想你們一定會把騎樓修繕得更加威武,更加靚麗。如果有可能我會盡最大的努力幫你的,用一顆感恩的心,來報答你,讓你在他鄉不會孤獨,不會寂寞。騎樓的主人你懂嗎?騎樓你明白嗎?
【騎樓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夢見散文隨筆05-21
愛情散文隨筆01-21
關于散文隨筆10-13
善待自己散文隨筆08-24
人生橋梁散文隨筆11-03
彩虹之上散文隨筆11-03
大灣里散文隨筆11-04
女兒紅散文隨筆11-04
又夢見你了散文隨筆01-31
田園詩人散文隨筆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