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鉗工散文隨筆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
每當聽到這優美的旋律,每當聽到這優美委婉的歌聲,我就會情不自禁想起那段學習技術的時光……
那年三月,大隊劉書記在百忙中來到我家,見到我就說:“良根啊,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大隊要辦廠了,經村黨支部討論,決定派你和其他六人去水南學習。你學的行當是玻璃瓶設計,也就是畫畫圖紙,這是你的擅長,你小時候就喜歡畫畫,希望到那里好好學習,回來派你大用場呢。”劉書記一番話,說得我心里甜滋滋的,但也感到不安,甜的是可以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不安的是,這行當能否學好?如搞砸,怎能面對父老鄉親?!不管怎么說,新生事物的成長,都是要經過艱難曲折的,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是這么想的。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我們七人組成一個班,在老書記朱仲庭的帶領下,乘上掛漿船開往橫涇。經過一個多小時行程,就來到學習所在地水南五金廠。我們住的房屋簡陋破舊,但里面灶頭水缸全有,床鋪是我們自帶的棕墊架子。生活條件很差,但大隊給予的溫暖我們銘記在心。你想全大隊有一千多號人,就這么選中我們七人出來“深造”,這寄予的愿望可想而知,我們怎能掉以輕心。
我們七人各拜一位師傅,由于我文化低,設計這行當被一位初中生替代。我學的行當是鉗工,拜的師傅叫沈康,他是廠里的能人,車鉗刨都會,但他的專項是鉗工。鉗工就是雕刻異型瓶模。初學鉗工苦不堪言,可以用三個字形容:苦、臟、累!你想一塊生鐵毛坯,用鋒鋼鑿子雕刻成,從中要花多少工夫,一旦成型,還要銼、扦、括、磨、砂多道工序,飛舞的灰塵,刺燙的鐵屑,一旦敲打不小心,濺得額頭血流不止。遇上夏天,渾身鐵銹味特別刺鼻。因而夏日穿在身上的衣衫沒有一件不是鐵銹斑斑。如果缺鐵的人,從中可以得到補償。這活一干就是六年整,至今想起來,真是不可思議。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鉗加工已得到改善和進步,那些榔頭、鑿子、銼刀已擱置一邊,仿銑、仿車、精密、精磨機床已飛入各大模具廠,它替代了昔日艱辛的人力加工,替代了煩瑣的多道加工工序,現在只要將圖紙樣本輸入電腦,毛坯上機后,經過幾道工序的數控,一只只閃亮的產品就會呈現在你的面前,客戶見后贊不絕口,連連稱好。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改革開放三十年間,神州大地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奇跡不斷涌現,我的第二故鄉沙家浜,如今交通便捷,新居林立,旅游紅火!三十年來可以用八個字概括:人民幸福,祖國昌盛。
春天的故事,經久不息,春天的故事,永生難忘。
【學鉗工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小年散文隨筆01-26
裹腳散文隨筆04-02
客車散文隨筆01-10
父親的散文隨筆10-22
棉布散文隨筆04-22
孤獨的價值散文隨筆03-31
古樹散文隨筆01-22
二妮散文隨筆03-04
村落韻事散文隨筆11-15
老唐散文隨筆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