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聲中的目連山散文隨筆
我每次來石臺縣的目連山都有新的發現,就在我第四次沿著幽谷旁鵝卵石道進山時,除了一路伴隨著鳥鳴和溪流的歡歌外,我還發現了兩灣清潭的排列酷像西洋樂器小提琴的琴板,“拋兒潭”的瀑布則成了提琴頭上的旋首,而潺潺流下的溪水就是那琴弦在指板上撥奏出的樂曲,在大自然的五線譜中,多彩的湖灘旁那拖著尾巴的小蝌蚪在上上下下地游動著,恰似五線譜上一只只跳躍的音符。一首流動著的歌曲就這樣在目連湖面上蕩開,在密密的樹林中漫開,在鵝卵石鋪就的路上伸展……
目連山被稱為“安徽的戲劇山”,皆因古老的目連戲從久遠的年代在這里一代代地唱了下來,因此,幾百年以后,這里的鳥兒比其他山上的鳥兒嗓音就格外地亮些;這里的樹兒比其他山上的樹兒就賦予了音樂的靈性;這里的水“嘈嘈切切亂雜彈”地向下奔去時,你會聽出那是天際傳來的交響音樂……在這里,沒有爬高山之苦的你一邊走一邊就忍不住地放聲歌唱著你喜歡的歌。沿途伴你進山的溪流就成了你歌聲中的.樂器伴奏帶,無論你唱什么調,它都很協調地在每一個音符上每一段旋律中盡職地伴唱。
這片山為何有這樣天生的音樂靈性?因為這里明朝出了一個戲曲家鄭自珍,他從小就耳聞目睹著各地目連戲在這里匯演及其他劇種在這里傳唱,于是他在目連山一帶改編了《目連救母勸善戲文》。自鄭自珍在這里將戲曲改編以后,這一帶不僅唱出了“孝”道,而且,純樸的鄉風、子女孝道的遺風也一代一代地傳承了下來。我走過不少名山大川,卻少有唱歌的沖動,可是,當我四次走進目連山時,卻情不自禁地唱了四回。那種淋漓盡致的歌唱讓我年輕了三十歲,是目連山的音樂讓我從混混沌沌的世俗中蘇醒過來。
在目連湖畔的木臺上,一位拉著二胡唱著本地山歌的山民見我走來,忙將二胡遞給了我,于是,我面對一片傾聽狀的目連湖,面對湖對面的古樸樹林,自拉自唱地融入了大自然中。
【樂聲中的目連山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中論》徐幹《中論》目錄06-24
《中論》宋曾鞏徐幹《中論》目録序06-24
耳聞目覽成語解釋01-11
夢見散文隨筆05-21
愛情散文隨筆01-21
關于散文隨筆10-13
用歷歷在目造句04-06
動心怵目成語解釋01-13
疾霆不暇掩目成語解釋01-13
月下的詩人經典散文隨筆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