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東晉第一家散文隨筆
去石門高時,正是春意融融的季節(jié)。沿龍舒河溯流而上,途中照例少不得“鳥語花香”、“春和景明”。然而,春天山野的景致難免大同小異,不提也罷,還是省些筆墨說點別的為好。
先到村北水口。一狹處,兩石分扼兩岸,相峙而立,像極兩扇門戶;這便是“石門”這個稱呼的由來。我思忖,造化真是神奇,也好耐心,如此紋絲不動的造型,到底擺了多久?只怕沒人知道,除了蒼天厚土外。“石門高”則是后來的事了。據高氏家譜記載,高氏遷居石門,始于東晉興元年間,于崇山峻嶺中刀耕火種,世代繁衍,逐漸成為秋浦一帶的名門望族,曾有“西漢居千載,東晉第一家”之說。故此,世人又稱之為“石門高”。
過桃花塢,想起清光緒《貴池縣志》上的話:“春臺巖,高霽所筑桃花塢,李白與高霽同游處也。”不免駐足一番。很難想象,這里曾經桃花連陣,披覆山巒,有過世外桃源的風光。唐朝的風似乎把一切都帶走了,所幸吹不動那一方巨巖,其上“桃花塢”三字,古樸蒼勁,清晰可辨;但它沒能告訴我,是否李白親書。其實,是誰所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挺過了一千多個風霜歲月,仍舊容顏如斯,實在不容易。
擦著馬鬃墻,踏進石門古村。行于幽弄古巷間,我倍感自身渺小,似乎走在一道深刻的皺紋里,恍如隔世,心頭不覺涌起“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之況味。有時,又會莫名地生出幻想,幻想在某個拐角處遇上一位行走在時光隧道中的.人,比如李白。我知道,這位歷史巨人與石門高結下了不解之緣。
很想遇上李白,想看看他搖頭晃腦走路,平平仄仄做詩,是個什么樣子。李白的詩寫得好,被后人稱作詩仙,但他本身終究不過一凡胎,否則就不會出入名利場,從而得罪權貴人物了。不過也好,如果沒有得罪權貴,就不會遭貶,也就沒有天寶八年冬天來秋浦的那一趟旅游,或許就沒有那首被稱為九華山《定名篇》的聯(lián)句了—————“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我常常想,為什么推杯換盞間,李白、高霽、韋權輿三人輕易就把九子山的名字給改了呢?我想,這里除了名人效應外,只怕還是政府行為起了作用。試想,三人中的韋權輿是誰?地方要員,青陽知縣,父母官!說不定還會傳一諭:關于九子山更名為九華山云云,也未可知呢。
自然沒遇著李白,倒是那些古宅讓人驚嘆,其中以高氏宗祠為最。這座宗祠建于明代,整個布局串在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上,依山就勢,逐進遞升,極富層次感。除了氣勢恢宏古色古香外,這座建筑還隱含著古老神秘的風水學。它背靠牛形山,取“神牛”之意;門前一方塘,花崗巖砌成,濾水而收,四時不涸,被譽為“方塘活水”,傳為“神牛”飲用;方塘對面有一高大的古樹,意為“拴牛樁”,以保“神牛”常在,風水不泄。觀之,思之,頗有意思。村內如許的老宅放眼皆是,多為明清建筑,偶見元代風格。走在高墻深巷里,腳下的條石斑駁幽暗,布滿歲月風塵。抬頭觀望,那翹角飛檐,高昂的馬頭墻,“品”字型照壁,古舊的封火墻,無不讓人恍惚,不知今夕何夕,身在何處了。
在古村里行走,有時覺得歷史并不遙遠,仿佛只須橫跨一步,就輪回了去。
【走進東晉第一家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東晉書法家王獻之簡介11-23
夢見散文隨筆05-21
愛情散文隨筆01-21
關于散文隨筆10-13
善待自己散文隨筆08-24
人生橋梁散文隨筆11-03
彩虹之上散文隨筆11-03
走進高二作文06-25
走進天堂的裁縫01-22
走進杜甫學生作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