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補鍋匠散文隨筆
早些年,一口鍋、一架床、一卷鋪蓋,外加一只裝糧的柜子,就是鄉下一家人全部的家當。因此鍋成了一家人的寶貝,靠它煮飯吃。其實,那時的鍋特簡陋,既不是什么鋼筋做的,更不是什么合金做的,而是生鐵鑄的。這鍋脆,容易摔壞。用久了,有的地方和鍋鏟相撞,就變薄了,有了洞漏水,于是就需要補。好在鄉下就有專門補鍋的人——補鍋匠。
補鍋匠其實不僅補鍋,還補盆、缸、碗、碟、罐什么的,但大家都習慣了叫他補鍋匠。這人一定是男的,因為女人是做不了這職業。一是要挑著個擔子,走村串鄉,爬山越嶺。二是這職業臟,女人,不管是城里的還是鄉下的女人,都愛美,哪怕是才割了豬草的鄉下老婆婆,放下背簍也會用手理理頭發,讓自己好看一點。
補鍋匠通常邊走邊吆喝——補鍋哇,補盆呵,補罐子嘍——那聲音悠長、宏亮,還有種職業的油滑。
我記得,常在我們黑火凼轉的補鍋匠有點矮,一臉的胡子,長得有些難看,不過對人倒是很和氣。每次,他來了,有人補鍋,他就找主人家借個凳子坐下,放下擔子,擺出他的工具來。其實他的工具也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東西,就是銼,還有鉆、膠泥什么的。但是他一來,就會有很多小孩子圍著,也有些大人來圍觀。村里不常來外人,他就成了全村人的客。
補鍋是很簡單的職業。如果那鍋有個小洞,就用做好的補丁補上,錘平。這洞不能太大,如果是一寸以上,補鍋匠就無能為力了。一般鍋的漏洞,筷子頭那么大的最常見。碰上大的洞,補鍋匠就會說——你這鍋呵,不用補了哈,當鐘敲算了。把鍋當鐘敲,也是鄉下的俚語,意思是不吃飯了。不吃飯了不就是死人么?鄉村的幽默,城里人一時聽不懂。主人家也不介意,哈哈一笑。
補盆也是這樣。那年月沒有塑料盆,因此鄉下的盆分兩種,一是搪瓷的,一種是木頭的。木頭的家家都會補,搪瓷的只有補鍋匠會補了。辦法和補鍋一樣,同樣是用做好的補丁。
真正讓我們開眼界的,是補泥燒的罐子。假如罐子有個洞,補鍋匠便在那地方,拿出塊白蟮泥來,給洞補上,然后再用膠水,內外一抹,對主人說,吹它幾個鐘頭,第二天就可以用了。
那膠水特別的神奇,最讓我們這些小孩子神往。那是什么做的呵,有那么大的魔力?長大了才得知,那不過是強力膠,根本就沒有什么神奇。現在的“520”、玻璃膠比它厲害多了。
補鍋匠收的錢并不多,一天下來也僅能糊口。鄉下人喜歡補鍋匠,但并不會讓自己的后人去做補鍋匠。鄉下流行的俗語是:有兒不學補鍋匠,挑個擔子走四方,一天整不到一頓飯,一生討不起一婆娘。可見補鍋匠在鄉下還是沒有地位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農村再沒有補鍋匠這職業了。一是人們生活條件好了,鍋壞了就換新的。二是這職業真的不掙錢。
補鍋匠的吆喝聲,倒成了絕唱,再也聽不到了。那不是音樂,但有幾分音樂的味道;那不是戲劇,卻有幾絲戲劇的色彩。
常來我們黑水凼的矮子張補鍋,搞了個鄉村廢品收購站,專收農村的舊鍋、廢鐵,是鄉下最早富起來的一批人。后來他進了城,當了老板。我在城里見到他,一時想不起他的名字,叫他張補鍋,半天沒有反應。我叫一聲張老板,他一下就答應了。
我后悔自己的莽撞,怎么還叫別人張補鍋呢,現在人家是老板呵。
補鍋的歷史,只能留在永遠的回憶中。在張補鍋心中,也在鄉村的心中。
【鄉村補鍋匠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夢見散文隨筆05-21
愛情散文隨筆01-21
關于散文隨筆10-13
善待自己散文隨筆08-24
人生橋梁散文隨筆11-03
彩虹之上散文隨筆11-03
夢見鄉村的寓意10-17
大灣里散文隨筆11-04
女兒紅散文隨筆11-04
鄉村的集市散文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