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銀鳳亭野山茶散文隨筆
趁著假期,友人相約:去銀鳳亭探尋野山茶。
銀鳳亭是一座大山,主峰海拔1271.1米,位于尤溪縣新陽鎮龍上村與管前鎮南華村交界處。四十多年前,新陽鎮四個村的婦女耕山隊英姿勃發,在這大山深處墾出了至少三百畝的茶林,造就了“銀鳳亭茶場”的美名。
不過,許多年過去了,這片茶林因為失管,和婦女耕山隊一樣漸漸淡出人們的記憶,失落在龍上村的山野里。
我們就從龍上村出發,去往水庫的壩頭。沿著引水渠邊行走,山谷陡峭幽狹,深不可測。站在壩頭眺望,群山聳峙,郁郁蒼蒼,很難想象:在那原始次生林里,藏有人工茶林。
向導蕭昌場曾任龍上村支書,近年在復墾這片茶林。他引領我們向密林走去,腳下這條寬一米多的'山路,是他請人花了一個多月時間改造的。一路上,都在林間穿行,幾乎曬不著太陽,偶爾可見古道——原來,銀鳳亭早年當真有亭,相當于道觀,供奉民間信仰。
登臨嶺峽,望見周邊山頭延綿,老蕭說這里就是銀鳳亭了。哦,真是個好地方!峽谷幽深,嶺頭卻坡度舒緩,平地一片連著一片,海拔多在1100多米。他指著松林間的矮灌木說,看,那就是茶林!咦,怎么茶會雜生在林下的草叢中呢?老蕭說,先是墾荒種茶,后來茶荒了,又在茶地里造林。現在,松樹都有碗口粗了,要不是知情者指出,路人是覺察不出茶林的。
老蕭正是從這樣的野山里救回老茶林。他將老茶樹砍了,整出畦地,不施肥,不打藥,讓茶重生、野生。我們見到了復墾的百來畝茶林:矮壯,繁茂,碧綠。茶樹幾乎淹沒在雜草中了,老蕭竟然還在茶園留下松樹、雜樹,令人驚訝。他解釋說,茶林不能太純,與松灌混雜在一起,長得更好。這與學者的觀點一致:茶喜陰,日曬以不超過兩小時為佳,就品質來說,長時間曝曬,陽光會破壞茶葉的內含物質而產生劣變,業內稱之為“日光臭”。
路邊、山坳,茶松混交林連片生長。老蕭說,要想辦法把路修得可以騎摩托車,那時,才有能力開出更多的茶園。五六年來,他已投入了十幾萬元,目前產出的野山茶,有綠茶、紅茶兩類,在茶友圈內受到追捧,供不應求。
國內學者稱這種茶為“栽培型野生茶”,也就是說,雖是人工栽種,但卻完全沒有刻意整理茶樹、茶林,與所有樹種共生、野化于叢林中——是茶之珍品。像老蕭這樣將它從森林中清理出來,開始加強人工管理,叫作“放荒茶”或“荒地茶”,茶學者楊文明曾著文說:“這種茶生態環境好、樹齡長、采摘量少,所以品質相當好。”
離茶園不遠處,有一片開闊的沼澤地,茅草叢生。老蕭說,這里以前是水田,也荒了。奇的是,田野中間隆起一塊巨石,坡面略斜,如同小山包,銀鳳亭遺址就在附近。時值晚秋,天高氣爽,坐在石坡上小憩,聊起一路所見的奇樹、怪石、清溪,難免突發奇想:何不重修銀鳳亭,將這里開辟成旅游觀光的休閑小區?
老蕭爽朗一笑,說:“好啊,歡迎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