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三月話揚州散文隨筆
提起揚州,我的眼前就會浮起這樣一幅畫面:暮春三月,楊柳依依,微風拂過,瘦西湖的柔波泛起層層漣漪,湖畔的石凳上,一群文人雅士或是賞柳,或是賦詩,偶爾飄起蒙蒙細雨,就更有意境了。所以,揚州在我的印象中主要就是水,楊柳以及文人詩作。
揚州依于海,成于江,興于河,美于湖。東海的波濤,長江的巨浪,運河的碧水,瘦西湖的柔波。可以說沒有水就沒有揚州,所以水是揚州的底色。然而對于揚州,水之美又大都集中在瘦西湖一隅。瘦西湖位于揚州的西北郊,原名保障河,湖身清瘦狹長,雖不及杭州西湖那么寬闊,但卻以獨特的秀美聞名于世。湖光水色之美,淡雅而又濃烈,溫柔而又任性,清澈而又深沉,令人傾倒與癡迷。又有虹橋,長堤,徐園,小金山,五亭橋等名勝的映襯,更是增添了瘦西湖的韻味兒。所以古往今來,一些文人騷客喜歡追尋瘦西湖美的足跡,行吟澤畔,留下了許多墨寶遺跡,詩文詞賦,楹聯碑刻,神話傳說等。
揚州地處江北這是一個客觀事實,然而在我印象中,她一直是一個“江南古鎮”。所以揚州之水美亦表現在雨水之美。特別是在這樣的季節,小橋流水,煙雨蒙蒙,撐一把油紙傘,獨自走在江南的雨巷,也許在驀然回首的瞬間就遇見了丁香一樣的姑娘,何其浪漫啊!真的,揚州的雨細如絲,輕如絮,不像北方暴雨的雷電交加,只是綿綿的,細細的,長長的雨絲,像一層煙霧籠罩著整個城鎮,一切都虛無縹緲,這也許就是我們所說的“朦朧美”吧。
在這樣一個由水滋潤的城市,歷經千年,揚州人也不知不覺地具有了水性。他們許是看過了城市的繁華凋零;許是看過了財富的過眼煙云;又許是看穿了人生的流星一現。他們心靜如水地過著閑適舒雅的生活,淡化了物欲,揚州人如水的虛靜與從容也許就是一種“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超然。
說完揚州的水,不得不讓人想起揚州的柳,因為有水的地方一般都有柳。很多時候,人們常把楊和柳并稱為“楊柳”,因而根據揚州的地理特性,許多學者認為“揚州”應為“楊州”。其實古代確實有“楊州”一說,只是隨著歷史的變遷,不知何時,“揚州”演變成了“楊州”。姑且不對此作考究,只說說揚州的楊柳吧。柳樹是一種怕旱喜水的'植物,因此非常適合在水源充足的揚州生長。在揚州,城里城外都是柳,所以一直流傳一句“街垂千步柳”的說法,清朝詩人王士禎亦寫過“綠楊城郭是揚州”的名句。城里的柳樹大都為垂楊柳,那路旁水邊隨風搖曳的柳枝,像極了舞臺上的飄飄水袖,綿綿柳腰,它婀娜柔曲的優美形態,又與蜿蜒曲折的湖面,與輕盈的亭,拱曲的橋,逶迤的廊那么的協調和諧。所以人們都認為瘦西湖的靈氣主要就是湖岸上的十里春柳。
然而,楊柳對于揚州居民來說遠不止風景,揚州人愛柳、種柳,同時也用柳,比如柳器,柳茶,柳餅,柳鞭,柳花等等。穿梭在揚州的大街小巷,我們會發現揚州人的生活已經與柳緊密聯系起來了。正是這種與柳朝夕相處的生活,使揚州人漸漸具有了柳的品格。楊柳不擇土壤,因而有句俗語“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許多人認為楊柳太賤,但他們卻不曾想到楊柳的這種“賤”實則為一種頑強的生命力!一種文靜柔弱外表下的剛強之性。柳枝輕柔卻不易折斷,這也就像揚州人外柔內剛的品性。
揚州之秀水佳柳吸引了歷朝歷代許多文人的駐足流連,從而留下了許多詩文書畫。比如漢代的枚乘,唐代的駱賓王、張若虛、李白、杜牧等,宋代的蘇軾以及元明清的許多文人,他們所留下的作品就更數不勝數了。如果說唐朝是詩的鼎盛時期,那么揚州一定就是這一時期最絢爛的一筆。初唐時期,“吳中四士”之一的揚州人張若虛,以《春江花月夜》一篇壓倒全唐,留給了后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的千古名句。晚唐詩人杜牧在揚州做官時,也留下許多詩章。我們比較熟悉的有“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等。清代以鄭板橋為首的“揚州八怪”在我國文學書畫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他們的畫風沖破了時弊,別具一格,把理念轉向大眾化,通俗化,使揚州的文化氛圍越來越濃。在揚州城一直流傳一句俗語“堂前無字畫,不是舊人家”,所以正是揚州這種崇文的傳統鑄就了今天揚州人的詩性。
沒有揚州的水就沒有揚州的柳,沒有揚州的水和柳,就不會有揚州的詩詞文學,不會有揚州的古典文化,因此這三者是息息相關的。時代在變,揚州城也在變,歷經了2500多年的滄桑變化,揚州人正以他們閑適從容的水性和柔中帶剛的柳性來弘揚揚州的詩性,揚州人的詩性。
在當今的打舞臺上,揚州正發揮著它的文化和生態兩大優勢,不斷前行……我看到了曙光。
【煙花三月話揚州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夢見散文隨筆05-21
愛情散文隨筆01-21
關于散文隨筆10-13
史可法死守揚州01-09
善待自己散文隨筆08-24
人生橋梁散文隨筆11-03
彩虹之上散文隨筆11-03
煙花的好段04-25
形容煙花的成語01-14
“揚州八怪”怪在何處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