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梨花開了散文隨筆
有“花果山”美譽的上豐,花開花落記載著時令變換。桃花、梨花次第開過,就到了清明節。
山清水明,萬物復蘇的日子,卻總會想起“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詩句,繼而心情變得沉重起來。經歷過的兩次刻骨銘心的失去,讓我覺得生命的脆弱,甚至感嘆生命如紙。
父親一直關心我的學業,彌留之際還囑咐母親“我的事情,不要告訴強,他快畢業了。”得到我被省司法學校錄取的消息,父親興奮得一夜沒有合眼。第二天一大早,父親上街買了豬蹄和西瓜慰勞我。父親大病未愈,但堅持說要陪我出第一次遠門。他從醫院請假,帶我登上了去合肥的列車。火車上,我與父親并坐一起,看了一路風景,說了一路的話。臨近省城,約是凌晨時分。在車廂昏暗的燈光下,父親黝黑的皮膚有些泛黃,他說:“在家千日好,在外一時難。一個人在外,要注意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父親書讀得不多,經常埋怨自己在單位的處境,隨著年紀的增大和身體的不適,他被單位從一線車間調整到倉庫保管,接著是圖書管理,最后是門衛。只有在父親談到工作時,才可以看見一直慈祥得連罵孩子都不會的父親也有個性。辦完入學手續的當天,父親就準備返程。校門口,父親神情凝重,語重心長地對我說:“為我爭氣哦……”1992年清明節的頭一天,剛滿50歲的父親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家里沒有通知我,我連父親最后一面也沒有見到。
祖母走時,我在她的床前。我撫著祖母皺褶縱橫的手,感受她微弱脈息的漸行漸遠。記得我讀二年級時的那個清明節天氣格外清新,杜鵑花開得滿山通紅。比我高年級的同學約我去挖筍,他的說教似乎讓我嗅到了腌肉燒筍的香味,我們一溜煙鉆進了一處竹園。竹園里生機盎然,到處是出頭的竹筍。我掰下第一只,就被人發現了。祖母陪我去開了大隊的批斗會。備受指責的祖母沒有責備我,回家給我講了啖奶頭的故事。說因為母親的縱容,讓一個偷魚的孩子越陷越深,最后被處了死刑。臨刑前,痛恨母親的兒子,咬下了母親的奶頭。祖母用通俗的語言,讓我深深領會“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父親早早的離去,加速了祖母的衰老。73歲的祖母,本來還耳聰目明,但這一打擊讓她背駝起來,眼睛里充滿了憂郁,風一吹,眼淚就會流出來。單位發制服,我特地穿回家給祖母看,祖母在我身上、帽徽上摸了又摸,激動地說“我家強,出息了”,眼淚撲簌簌地落下來。我們相繼成家生子給祖母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她每天屋里屋外為我們奔忙,似乎從不疲倦。可是,有一天,祖母從木梯上摔下來,不省人事。醫生說了兩種方案讓我們選擇,一種是保守治療,一種是手術。我為祖母選擇了前者。一家人在床前,守候老人靜靜離去。
一是子欲孝而尊不在,一是長輩給予我們生命和幸福生活,而我們只能為他們選擇死亡的方式。年輕的我,難以掩飾內心的痛苦,我寫信告訴了遠在合肥的班主任老師。老師回信說:“……畢竟我們都要長大,而長大的代價卻往往如此沉重。好好孝順母親,好好工作和生活,就是對你父親和祖母的最大安慰。”每年清明前后,我都會找出這封泛黃的信札,輕聲讀出老師寫給我的這些話,每每淚眼朦朧。
桃花、梨花次第開放,又到今年清明節。不惑之年的我,曾嘗試在這山花爛漫的季節里,改變一下心情。但近日的一次同學聚會,又讓我難以釋懷。離開學校二十年,我們從懵懂少年,成為如今的人婦人夫。久別重逢的喜悅讓我們感受到了歲月如水,生命如歌,但也有低沉的音符。一名女同學的文章寫得很好,老師經常把她的文章作為范文在課堂上宣讀。有一句,我至今記憶猶新,“是母親的陣痛,讓我們來到世界上”。而她沒有來得及回報母親的生養,也沒來得及親身體會做母親的滋味,就英年早逝了。我們為她默哀。看來,與沉重的心情一樣,清明節的桃花、梨花注定是為緬懷逝者開放了。
【梨花開了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故鄉的梨花開了05-12
白梨花與粉梨花09-20
梨花06-24
梨花06-13
梨花05-10
梨花06-16
梨花06-17
梨花10-03
梨花08-24
梨花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