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岙抓一縷古風玩散文隨筆
去西岙的路上不用乘船的。
那時候是宋代,乘船得從碧波蕩漾的三門灣,欣賞遍兩岸喧鬧的田野風光,最后,來到一個兩山夾峙的好去處。雞在近處叫,狗在遠處吠,炊煙在斜陽中直直的一動不動。艄公將最后一櫓搖罷,在碼頭的船樁上拴好船,然后叫一聲:客官,上船了!踏上岸去,方看見一個狹長的山溝里,竟然散落著一千多戶人家,漫步村街,不算南貨店、綢店、飯店,僅“打銅店”就有36爿,那叮叮當當的打銅聲,比得過山澗旁的鳥鳴聲。
不坐船就走路。從北宋至道咸平年間(995-1003)陳氏懷琪公自福建長溪遷入起,西岙人翻山越嶺已經走了一千多年了。虧得是走路,呆在那里是沒有多大出息的。在這個山角落里,歷代走出來進士12名,其中,數南宋右丞相葉夢鼎的名氣最大,葉丞相原名陳吉甫,六歲出繼上宅村(現為胡陳鄉永和村)葉氏母族。人們這樣贊譽宋代的西岙村:“盛朝浙右無雙族,大宋江南第一家。”
在懷琪公走進這塊山地一千多年后,我也走進這里。一進入我就馬上被村莊周邊的山景迷住。村民自豪地說,看看,這里的好風水。這里的山頭個個有說法,謂“九龍搶珠”。九龍指:大肚龍、伏地龍、盤龍、卷崗龍、嘯天龍、出洞龍、噴水白龍、頭水青龍、出海龍,珠指龍珠山。我看過來,看過去,一座座巍峨挺拔,氣象萬千。我立在這些山峰面前,頓覺自身的渺小,卻印證了山水孕育造化人的觀點。“登泰山而小天下,”不止是視野的變化,更在于心靈的毓秀。
且看西岙的代表人物葉夢鼎,官位最高至南宋右丞相,他一輩子都在與邪惡勢力作斗爭,面對奸臣左丞相賈似道等人的威逼利誘,夢鼎說:“廉恥事大,死生事小,萬無可回之理。”另一個代表人物鄭霖,宋紹定二年(1229)登黃樸榜進士,是葉夢鼎老師,最大官位至大理司直樞密院編修。史書上說,當時賈似道當權于朝,四處網羅人才以為己用,有意拉攏鄭霖。但鄭霖深惡賈似道恃世弄權,不愿與其往來,后賈似道以“司都”、“監禮部郎官”等職授鄭霖,皆拒不就職。后被誣陷殺害。這些古代賢人耿直、善良品質的形成,莫不與這里的地理環境有關。一個個西岙人都如大山一般,立著巍然,擲地有聲。
錚錚作響的西岙人,連民風也與天下人不同,是這里有一個“四姓祠堂”。祠堂是一個家族一個姓氏的禮儀之地。而西岙的宗祠居然以四姓合祠。究其原因,有一說,是南宋度宗執政時,村里有右丞相陳吉甫(葉夢鼎)、發運使鄭霖、國子祭酒周成童、翰林學士王良寵四人同朝為官,度宗皇帝令其子孫合為一祠,以祀其祖。另一說是,西岙民風淳樸,鄰里和睦,雖是異姓,卻如同宗,加上地處偏僻山地,空間狹小,如果各姓各建宗祠,實屬擇地不易。可地不容人心容人,于是四姓合建一祠,供奉四姓的祖宗牌位同享四姓后裔香火。離村莊不遠的集福寺,建于晉代,比村莊的建立要早七百多年。這個寺院的寺名就含有集眾有福的含義。想不到狹小空間里的西岙人有著不同一般的包容,是天下人沒有的開闊胸襟。
錚錚作響的西岙人好浪漫。這種浪漫自然與神的膜拜聯在一起。西岙有正月十八夜“行大龍”習俗。因為龍文化是中華民族最大的神文化。相傳宋淳祐十三年八月初三,陳氏十一世祖文緯公官右司郎中,退老而歸,道經揚子江,風浪交作。其仰天哀告,霎時現出龍身,即繪其形,復還故土,設每年正月十八夜二龍飛舞,以答神佑。古往今來,中國有很多的村莊在舞龍。而這里,自宋代開始,人才輩出,且多在朝廷為官,中華文化向來有“皇上為真龍天子”之稱謂,而西岙的人才稱臣于國君,就有真實意義上的“抬龍護龍”。比起別的村莊舞龍習俗,西岙人自覺底氣更足一些。今年的正月十八夜,我在西岙親眼目睹了“二龍共舞”的壯觀場面后,卻有了更進一步的想法。我看到2004年仿制的大龍,頭高3.8米,身長32米,由40多位青壯后生抬著游走。2008年添制的青龍,頭高3.5米,長39米,由32人抬。西岙人崇拜龍,不敢舞龍,只是把龍體虔誠地塑起,抬著走,像他們的先賢輔佐皇帝一樣。其實,這么龐大的龍體,舞是舞不起來的。走吧,到我們村莊的角角落落去一下,希望以你的龍威,祛除晦氣邪氣,壯大陽氣正氣。呵呵,這么說,西岙人的抬龍里,還帶有農民式的狡黠。
坐著汽車進出西岙是最近的事了。前年夏天,今年冬天,我都是坐著汽車的,看著兩邊山景,心里都有朝拜鄉賢之地的感覺。因為虔誠,因為熱愛,故生出一些膽量說事了,這也是藉借那些故去的鄉賢遺下的正能量吧。
這一次,我和一些文化工作者是被邀請去參加“西岙古村保護研討會”的。所以,當會議組織者如數家珍地說起古跡遺存有“九加一”:一座晉寺,二穴古墓,三座宋橋,四姓祠堂,五盤碾子,六大古樹,七道圣旨,八處景觀,九龍搶珠,外加“抬龍”,我不由地感慨萬端。
在當下西岙,除了正月十八夜的抬龍,還有無法搬動的'自然景觀,煌煌古跡幾近絕跡。那條叮當叮當響如天籟布滿打銅店的老街呢,那座黃昏里牽了二三條捕魚船三四艘載客舟的老碼頭呢,那些依著山勢而建與周圍環境結成一體的木制榫卯結構道地呢,那個墻弄里撐著花雨傘戴著枙子花的姑娘呢,還有孩童踩著木拖咯咯作響浙東地區特有的石子路呢。沒了,沒了。連那座全國獨一無二的四姓祠堂,也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建村影劇院時拆了。
我記得我在研討會上恨恨地說過這樣一句話:“別再說咱過去多輝煌,就如阿Q說咱祖宗比你闊多了一樣沒有意義!”
我說,鄉村文化該有它的定位和美學支撐,我舉例,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梁漱溟先生發起的鄉村運動,就十分推崇英國式的鄉村范式。但他推崇的不是中國的鄉村換成英國的鄉村面貌,而是英國鄉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我繼續說,農村的現代化不僅僅是拆舊房子建新房子把農村建得像城市一樣,更重要的是意識的現代化。你們看看,古西岙凝聚了中國傳統鄉村傳統文化的精華,應該是鄉村文化的瑰寶。可它沒了。
我繼續說,不要在古村不古的時候,想起保護古村落。
我再繼續說,不要在上級提倡文化重要的時候,當作向上級獻功的舉動;不要在旅游能賺錢的時候,想起該保護古村落。我們這一代文化人,得有良心,得對得起祖宗。不要在我們這一代,把祖宗留下來的中國特色鄉村全丟了。否則,讓祖宗的魂何以安?福蔭何處施?
十分慶幸的是西岙人清楚過來了。盡管清醒過來時,什么也沒有了。可對眼下正在大拆大遷的村莊是一個警示,別再做傻事了。
我沐手、焚香、祈禱:古西岙魂兮歸來。
【在西岙抓一縷古風玩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夢見抓魚01-20
瑙西卡01-19
瑙西卡01-19
那一縷清香作文03-08
那一縷秋散文11-18
《西溪悵望西溪水》唐詩原文及注釋02-02
一縷陽光高一作文08-14
一縷書香高二作文02-24
《西河》宋詞鑒賞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