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橋散文隨筆
仲秋時節,我來到了趙州橋。
古橋景區園內,丹桂飄香,低音喇叭隨處在播放,河北民歌《小放牛》,伴著鳥鳴,不時地撲入耳畔。這優美的旋律,那美麗的傳說,都在眼前的風景中融合,都在千年古橋上定格趙州橋在河北省趙縣,距離縣城只有2.5公里。趙縣古稱“趙州”,所以,這橋便叫“趙州橋”。宋哲宗趙煦北巡時,曾途經此橋,又賜名“安濟橋”,而當地老百姓則直呼“大石橋”,因為它全部是用石頭砌成的。一橋三名,還不知道初建時叫過什么名字呢。
這是一座單孔石拱橋,寬9米,凈跨37米。遠看像一張弓,橫臥在洨河之上,如新月出云,似玉環半沉。橋面沒有什么陡坡,走上去如履平地。橋兩端的拱肩上,又各建兩個小拱,拱上加拱,精巧別致。這種“敞肩式”橋型,既能減少水流阻力,又能減輕單孔橋洞的載重,還可以節省建筑材料。因而,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稱贊說:“奇巧固護,甲于天下。”
趙州橋建于隋代開皇、大業年間(公元595-605年),而西方第一次出現這種橋型是在1883年,像法國的安頓尼特鐵路石拱橋、盧森堡的大石橋,它們都比趙州橋晚了1200多年。據導游小姐介紹,千百年來,趙州橋曾經歷過數十次地震和大洪水的沖擊,皆毫發無損,堅不可摧;特別是1966年河北邢臺發生了7.2級地震,當時震中距離趙州橋還不到40公里,可趙州橋仍安然無恙。1961年,國務院將趙州橋定為國家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在此之前,它卻一直發揮著交通運輸橋梁的正常作用。換句話說,作為“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之一,趙州橋不僅保持了1000多年,而且使用了1000多年,這在中外橋梁史上簡直是一個奇跡。
“趙州橋來什么人修/玉石欄桿什么人留/什么人騎驢橋上走/什么人推車壓了一道溝。”耳熟能詳的`《小放牛》,采用村姑與牧童對唱的形式,一問一答,歡快地表達了對趙州橋的贊頌和對建橋者的崇敬。這座石橋是誰負責的呢?唐人張嘉貞在《趙州大石橋銘》中說:“趙郡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張嘉貞是唐代開元年間的中書令,具有一定的身份,他在撰寫橋銘時,趙州橋才建成100多年,時間靠得很近,這個記述應該說確鑿無疑。然而,老百姓卻認定趙州橋是魯班修的,津津樂道,一曲《小放牛》便代表了大家的心聲。
相傳洨河是從龍口吐出來的,直通東海,水流湍急,渡舟難行,給南北交通帶來了不便。于是,魯班決定夜間在洨河上架一座石橋,以利兩岸百姓的出行。沒有石料怎么辦?只見一個牧童從河南岸趕來一群青灰色山羊,一眨眼,牧童不見了,那群山羊變成了一堆青灰色的石頭。當魯班用這些石料砌成橋體后,又見一個村姑從河北岸趕來一群白色綿羊,拐彎走到橋上,小鞭“啪”的一甩,那綿羊無影無蹤,而橋面上卻擺了兩排白玉石。魯班用它又在橋上安裝了欄桿。導游小姐說,《小放牛》之所以采用男女對唱的方式來頌揚趙州橋,就是緣于這個美麗的傳說。
魯班一夜成橋,感天動地。隱居在中條山的仙人張果老聽了,也驚嘆不已。他騎著毛驢前來觀看,路上又遇到了柴王爺和趙匡胤,一個推著獨輪車,一個在前頭引繩拉車,他們也是來看橋的。這三位神仙帝王將信將疑,要實地去測試一下趙州橋的承載能力,看它是否牢固。張果老說,如果我騎驢過橋而橋不倒塌的話,往后就倒騎毛驢云游四方。來到橋上,張果老將手中的拂塵一擺,拘來日月星辰,偷偷地塞進了褡褳;柴王爺運用法術,又搬來五岳名山,悄悄地放在獨輪車上。這時,只見毛驢重載奮蹄,趔趄前行,橋面上留下了深深的蹄印;柴王爺弓著腰推車,腳底一滑,單膝跪在橋上,又留下了一個膝蓋印和一道車轍溝。大石橋在超常負荷下,搖搖晃晃,眼看就要塌下來。魯班見勢不妙,飛身橋下,單手往上一舉,穩穩地托住橋身,這才轉危為安。張果老當場認輸,從此便倒騎毛驢了。如今,趙州橋不僅留下了驢蹄印和車轍溝,也因此留下了《小放牛》一段千古絕唱:“趙州橋來魯班修/玉石欄桿圣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壓了一道溝。”
漫步趙州橋頭,與我同行的市衛生局一位退休干部,疑惑頓生,說:“趙州橋到底是誰修的,歷史文獻記載是李春,《小放牛》說是魯班,這不矛盾嗎?”是啊,魯班與李春不是同時代的人,一個在戰國,一個在隋朝,相隔近千年,他們不可能同時修建這座橋梁。再者,張果老是唐代人,柴王爺(后周世宗柴榮)是五代人,趙匡胤是宋代人,他們也不可能湊班子來驗收趙州橋。我對這位退休干部說,你所提出的這個問題,看起來矛盾,其實并不矛盾。應該從民間文學理論的角度,來認識歷史事實與民間傳說之間的關系。民間傳說是客觀存在的能動反映。事實是基礎,傳說是表象,相依相存。好比一輪明月,如水如銀,而它只有借助太陽的光輝,才能使夜色變得迷人。李春是趙州橋的總工程師,被世人譽為“橋圣”。怎樣才能表達出對這位橋圣的崇敬之情呢?人們便想到了魯班,他是“土木工人的祖師爺”,代表著天下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才能。民間傳說把李春神化為魯班來贊頌,猶如把美麗比作鮮花一樣,這多么好啊!寧愿把理想化的東西當作真實,而不在乎那些大家都熟知的事實,這是一般人的心態。為了迎合人們這種心理,民間傳說常常采用借喻和夸張的手法,來反映客觀存在,表達褒貶愛憎,讓人信以為真,聽而不忘。我講了這番話,大家聽了覺得也有些道理。
趙州橋,催生了一首民歌,地以歌傳,《小放牛》也唱響了趙州橋。
【趙州橋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趙州橋優秀教案(精選8篇)03-14
語文《趙州橋》教案(通用14篇)03-30
夢見散文隨筆05-21
愛情散文隨筆01-21
關于散文隨筆10-13
語文《趙州橋》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05-15
三年級趙州橋課件11-23
善待自己散文隨筆08-24
人生橋梁散文隨筆11-03
彩虹之上散文隨筆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