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故里人的早晨散文隨筆
我和夫人利用訪戰友的空隙,去了一趟浙江紹興,追尋古人的遺跡。我利用兩個早晨的時間,逛了兩條老街。
一條老街叫嶯山街,來到蕺山街,這是一條小橋流水人家的歷史街區,街口有一個石制牌坊,古風依依,上書“書圣故里”四字,走過牌坊后出現了一座石橋。石橋經過幾百年的踩踏,橋面明顯出現磨痕,中央的石條已經有點凹陷的麻點,很顯然這是人走路留下的印記。把石橋磨成這樣。古人曰:“鐵棒磨成針!”石橋驗證了這句成語,足見歷史永久恒,百年留跡痕。小巷幽長,我踩在石板鋪的路面上,感受著斑斑痕痕流逝的漫長歲月。
走在有歷史感的石板路上可以聽到行人的腳步聲和小販們的叫賣聲。仿佛走進了遠離喧囂的古城。尋找歷史的烙印。我在一家燒餅油條面餑餑店前,看到一些當地人排隊買早餐,據說是最正宗的油條店,有50多年的歷史。他們依舊保持過去的生活習慣,用一根竹簽挑著一根油條或油餅,既節約糧食又環保,不像許多城市都用塑料袋裝早點和食物,造成環境污染。我羨慕這種原始生活。
走著走著,一座爬滿了藤類植物的橋闖入視線,駐足一瞧,題匾上寫了:《晉書》載:東晉永和年間,大書法家王羲之以右軍將軍銜任會稽內史時,嘗在此橋“見一老姥持六角竹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為五字,姥初有慍色,因為姥曰:『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耶,』姥如其言,人競買之。”意思就是當年王羲之在會稽擔任內史時,一日一位老婦人在該橋下面正在賣竹扇,買扇者不多。王羲之看到后就自作主張拿起老婦人的竹扇就提筆寫字,每一扇不多不少都是五個字。老婦人對王羲之擅自題詞有點不高興,于是帶著諷刺的口吻叫賣:“這是王羲之、王右軍的題詞,每把竹扇賣一百塊錢。想不到老婦人這么一吆喝,引來了行人紛紛搶購她的竹扇。后人為了紀念王羲之的濟貧高尚品德,為此橋命名為“題扇橋”,F橋為清道光八年重建。老街的盡頭是戒珠寺。背靠嶯山,山上還有文筆塔、蕺山書院、蕺山亭、冷然池與冷然亭等名勝古跡……
第二天清晨,我又徒步來到八字橋老街,一排排低的老建筑,步行道邊還有一些依舊呈現綠色的樹木,看上去一派古色古香的江南風情。只見家庭主婦們從家里提了一只風爐出來,把已經劈成小段柴爿,然后填入了風爐接著點燃了一張廢紙,風爐開始冒煙,一家的熱水就靠它了。這里的'居民,生活的很悠閑,都在忙著自己的生活小事,或者在曬被褥,或者在水邊洗刷,或端著飯碗,或讀書看報,偶爾聽上幾句越語,細話親切而古雅,但就是聽不出說得是啥,真乃原汁原味的市井景象。
當我走上八字橋,腦海中浮現出八字橋的來歷:八字橋位于直街東端,處廣寧橋、東雙橋之間。據《嘉泰會稽志》記載,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間(1201-1204),南宋寶祐四年(1256)重建,“兩橋相對而斜,狀如八字,故得名”。橋以石材構建,結構造型奇妙,八字橋陸連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鑒湖之水,北達杭州古運河,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當地人引以為榮,稱它是中國最早的立交橋,現代立交橋的鼻祖。
站在橋上,河水流淌垂柳倒掛,橋洞倒影河埠洗刷,古橋古街石板路,居民納涼坐河邊盡收眼底,烏蓬船碼頭幾艘小船靜靜的等待游客的到來。……整條老街彰顯安靜優雅,古橋的石護欄,除經風雨有些風化的痕跡,一切保存完好。如不是四周的高樓大廈,仿佛有一種穿越的感覺。在這里我享受著難得的寧靜,靜靜的欣賞和閑蕩。吸吮著孔乙己茴香豆的香味,整個人的心情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說起紹興人質樸,我倒想起一件事來,離開紹興前時,我和夫人到火車站附近一家小飯店吃了一頓中餐,坐在我后排座位上一位西裝革履的年輕人,狼吞虎咽吃了一大碗米飯,吃完后,對老板娘說:今天沒錢了,明天有錢再給你。年輕人的舉動,讓我大吃一驚:這里可以賒帳嗎?沒想到老板娘笑著回答:沒關系,有了錢再給也不晚。眼前的這一幕,讓我想起了魯迅筆下的孔乙已,孔乙已死后,還欠酒館掌柜十九個酒錢呢!難道昔日的孔乙已又回到現實當中……
有詩為證:越城香樟春落葉,故里宅院藏狀元。古傳宗周啟浙學,今有魯迅文源淵。繞里運河烏篷蕩,水橋立交連民院。一條竹纖挑油條,古樸民風好家園。
【紹興故里人的早晨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紹興的諺語大全06-26
沾親帶故的成語造句04-09
春姑娘的故童話故事04-07
明知故問造句09-10
履常蹈故成語解釋01-13
讓早晨從早晨開始的勵志文章01-12
讀《紹興名人故事》有感12-09
描寫早晨的好詞03-15
《小鎮的早晨》說課稿08-20
《紹興名人故事》讀后感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