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老家原是山散文隨筆

時間:2021-05-01 19:39:14 散文雜文 我要投稿

老家原是山散文隨筆

  以前,我對老家是沒有關注的,每天走出老家,然后走回老家,這樣進進出出,就像每天吹著風、沐浴著陽光、呼吸著空氣一樣平常,在進進出出中,沒有詳細地看,沒有過多地想。

老家原是山散文隨筆

  當我又一次進出老家,走在進出老家的路上,才猛然發(fā)現(xiàn),老家原來就是“山”。

  一

  老家的地形,是一個寫在地面上的大大的“山”字。

  我從居住的小街回老家,老家人到我居住的小街趕集,首先要翻越“山”字的一橫,這一橫是彎彎曲曲的,不光滑,就像我第一天走進教室老師教寫筆畫時我寫的那一橫,就像現(xiàn)在我小孫女在本紙上畫的那一橫。這一橫也是凹凸不平的,有山包,有山凹,有坡,有地,有草,有樹,有莊稼。只要走上這一橫,我回老家就自由了,想走哪里回家都可以。可以走中間那一豎回家,這是從橫上伸展出去的山丘。

  山丘的盡頭不是尖的,而是一個月牙形,老家人說是一把椅子,又說這是龍嘴。我寧愿把這說成椅子,椅子舒適,龍嘴對于我,總覺得有點恐怖。椅子里是一個四合院大房子,完全木質結構的。堂屋的門檻很高,里面供奉著祖宗牌位,后來,這些都清除掉了。再后來,我很小,父母要上山干活,我就被放在堂屋中,那門檻成了我無法逾越的高度。

  對著堂屋的,是廳房。當我有了力氣,能自由地邁過堂屋的門檻,能蹦跳了,廳房就成了我的快樂。我從堂屋的階沿開始“各進位——預備跑”,飛速穿過內壩,沖進廳房,在飛速奔跑中一縱身,高高躍起,連續(xù)跳過廳房的兩道門檻,穩(wěn)穩(wěn)地落在外壩中。一天,又一天,在這樣的奔跑跳躍中,我感受到了我的成長,感受到了我力量的越來越強大。

  從坐向來看,我家的房子在堂屋的左邊,是正房。記憶中,我家的房子沒有了階沿,廊一柱房子的階沿很寬,這階沿已經(jīng)被父親砌了泥磚,成了我家的灶房。

  我五歲死了母親,父親一人忙著三個子女的吃穿。哥大我三歲,妹只有一歲半。哥不是照顧妹妹,就是幫著掙工分,干這個年齡能干的活——捉棉花蟲,撿麥穗,到山坡上撿豌豆胡豆。而我,就被強迫著洗碗做飯。我沒有灶臺高,洗碗是站在凳子上的,是爬在灶臺上的;做飯,也是這樣的姿勢。

  在灶臺上,我會做的事情越來越多,會做飯了,那時的飯,米很少,瓢兒菜很多,或者紅薯很多,小時候的飯就叫菜稀飯或者紅苕湯。記得家里有一個黑黑的小筲箕,做飯的時候要把小筲箕放在里面,那很少的米粒就放在筲箕中,飯好了,米飯給妹妹吃,父親、哥哥和我就吃紅薯或者菜葉、湯。我記憶中雖然沒有享受過妹妹這樣的特殊待遇,但是,我相信我像妹妹這么大的時候,爸媽也是給了我這種待遇的。不然,我怎么會生存下來?

  在灶臺上,我學會了攤面膜,攤整鍋的面膜,我經(jīng)常和哥哥比賽;最難忘的是麥麩做面膜。這是我家很長一段時間要吃的東西,我為自己能用麥麩做面膜感到驕傲和自豪,這是我的發(fā)明。究竟有多少和我同齡的人吃過麥麩做的面膜?在老房子,我沒有聽說過。父親一人掙工分,要養(yǎng)四張嘴,每年都要補生產(chǎn)隊的錢,糧食對于我家,是很缺的。我現(xiàn)在都沒法忘記,家里好不容易養(yǎng)成了一頭豬,養(yǎng)到了一百多斤,父親找了幾個人,把這頭豬給牽走了,牽到隊上換糧食。

  在灶臺上,我學會了做玉米糊糊,也學會了做玉米坨坨粥,還有面子子稀飯。在我學做飯的過程中,就沒有做過白米干飯,以致我參加工作了,蒸干飯,我竟然不知道怎樣判斷飯熟了,飯還沒有熟。我說出這個情況時,大房子的叔叔嬸嬸們都笑話我。

  我最自豪的,是切菜。在經(jīng)歷了一次又一次把手指甲切掉,把第一指節(jié)的肉切掉的流血之后,我切菜的刀法熟練起來。每天切菜時,菜板發(fā)出均勻清脆的聲音,我就覺得我是鋼琴演奏家,就陶醉在了我的演奏中。遺憾的就是,我炒的菜,只有鹽,沒有油,沒有醬油和醋,更沒有味精。因為家里窮,父親從來沒有買過這些東西回家,也沒有讓我們去買過這些東西。所以,知道醬油、醋和味精,已經(jīng)是我讀師范校的時候了。

  也是在走出老家,走進師范校后,我才知道要刷牙,有牙刷、牙膏、香皂、肥皂、洗衣粉這類東西;也才在同學的動作中,學會了疊被子,學會了折疊衣服。

  老房子的那些柱頭,也是我和哥的玩樂工具。那時,要扯豬草,要割柴草,鐮刀是我們必備的工具。生產(chǎn)隊的小伙伴一路出去扯草砍柴,要玩一樣有性質的游戲——“打樁樁兒”。這個游戲有一個出發(fā)點,然后確定一個終結點——樁,把鐮刀扔出去,誰的鐮刀離樁近,誰就贏,誰的離得最遠,就輸。不少時候,都是在懸崖邊玩,樁都確定在懸崖上。這個時候,就要看懸崖的特點了,是石頭,還是泥土,是石頭還要看石頭是否堅硬,是否有石縫。如果是能嵌入的,就用力把鐮刀摔向懸崖——這摔和扔飛鏢一樣,是要講技術的——鐮刀穩(wěn)穩(wěn)地嵌在樁處;如懸崖堅硬,就看懸崖的什么地方能放刀,能讓刀立在離樁最近的地方。輸一次,給贏家一把草。技術差的和力氣小的,滿滿的一背篼草,很快就成了小伙伴的'。有時,輸慘了也會哭鬧。因為,要扯一背篼草是很難的。山草很少,豬草更難找。地,都被生產(chǎn)隊鋤得干干凈凈的;地邊的沙溝沙凼也被生產(chǎn)隊弄得新新嶄嶄的,是沒有草長的機會的。

  為了練刀入懸崖的技術,老房子的柱頭或者門框,還有那門檻,就成了我們“練武”的工具。“啪!”鐮刀尖陷入木中,還得意地顫抖起來,像在展示優(yōu)美的舞姿。一次,又一次,那“啪”“啪”聲和刀的顫抖舞姿,都是我們的驕傲和自豪。

  老房子外有一口水井,我記得八歲我就開始自己去挑水。現(xiàn)在還記得綿雨天,挑著水桶在那“水泥”路上一溜一滑前進的樣子。苦嗎?不覺得。那時,我是當做游戲來玩的。伙伴讀書去了,父親不讓我上學,哥哥已上學,家里沒錢了。一個人留在大房子里,總得找一些自己玩的東西。

  有一次,我試著往桶里多裝一些水,有半桶,我使出了所有的力氣,都沒法把水桶提出水井,我又不敢放手,怕一放手,水桶就沉到井底,怕父親打罵。就那樣彎腰在井口,緊緊握著竹竿,手越來越痛,越來越?jīng)]勁,我哭了起來。回家路過的“牛兒”幫我把水提了出來……

  就這樣,我挑水,由挑空桶,到桶中裝兩瓢水,到半桶水,到一挑滿滿的水……

  大房子外面有一個池塘,池塘邊是竹林,每年都有不少的竹葉掉進池塘中,腐爛。父親每年都挖很多池塘泥,曬在竹林中。那時,包產(chǎn)到戶,大房子后有幾塊石坡地,土壤很薄,沒人要。父親是隊長,就提出這幾塊地不交或者少交公糧,生產(chǎn)隊的人都同意,但是還是沒人要。誰都知道,土薄,不經(jīng)旱,太陽一曬,那莊稼就早早地死了。即使風調雨順之年,那也是付出多收成少的地塊。最后,父親要了。我當時沒有去想地的好壞,沒有去想父親為什么要。

  只知道,父親拿了二錘、鋼釬、鏨子,把這些地改成了坡改梯,斜坡石板地,變平了。那紅色的石頭,砌出的地坎,像霞光,很美很漂亮。這些石頭不堅硬,我在上面雕刻出了不少人物頭像,這里成了我的樂園。

  地塊平整好了,池塘泥也干了,父親開始挑那些池塘泥到這些地塊中。我也跟著父親挑池塘泥。一個箢篼一小塊,后來幾塊,再后來就是半挑了。連續(xù)幾年,都要挑。上坡,咬牙堅持;平地,放下挑子,享受風的撫摸;一趟一趟,一年一年……

  就這樣,在“山”字的中間這一豎中,我變得強大起來,變成了老家人眼中的乖孩子,變成了父親眼中的希望……

  “山”中間這一豎帶給眾多伙伴的快樂,還是老房子后的山脊,叫做棺山坡坡。說是棺山,其實墳頭并不多,多的是那些小院壩一樣的癩疤石。這些石頭在長年的風雨中變得黝黑堅硬。山頂有幾間土墻草房,是生產(chǎn)隊儲存棉絮的地方。每年到了撿棉花的季節(jié),在晴天,每塊癩疤石上都鋪滿了棉絮,整個山頭和附近的山頭都是白綠的世界,綠的是草,白的是棉絮,在陽光下發(fā)出晶亮的光。棺山就成了蔚藍的天空,這些鋪滿棉花的癩疤石就成了天空那迷人的白云。到了傍晚,在夕陽中,孩子們和負責曬棉花的大人一起,把棉絮裝進背篼,背入屋子。我們是沒有蹦床的,那堆在屋子中的棉絮厚厚的,就成了我們的蹦床,也成了我們練翻滾的床墊,不,這比床墊更舒服……

  二

  山的左邊一豎,也是一匹山,叫“雪天云”,是老家最高的一座山。山的盡頭也是一個椅子形的彎,家族祠堂就在那彎中,不少祖先的墳墓就在祠堂后的山坡中。

  老家祠堂,我去的時候,那里已經(jīng)變成了學校,在那里讀了一周的學前教育,父親就不讓讀了,沒有錢。所以,對家族祠堂,我并不熟悉;祠堂后的那些祖墳,因為離我遙遠,我也沒有去看過,去了也看不懂,那些碑已經(jīng)不能起識別作用了。對于這些祖宗,我就成了沒有愧疚之心的“不肖子孫”。不過,在內心深處,我是敬仰他們的,就像我敬仰老家的山一樣,是他們的勤勞,是他們的美德,讓我們家族香火興盛到了現(xiàn)在。

  左豎和中間豎,圍城了一條山溝。左豎和這條山溝,是我最難忘的地方。生產(chǎn)隊和作業(yè)組時期,我和生產(chǎn)隊的小伙伴們一起,在這里撿麥穗,捉棉蟲。后來包產(chǎn)到戶,我家最初的包產(chǎn)地就在左豎的山頂上。從家里挑糞到“左豎”的地里,要翻閱中間豎這座山,再爬上左豎山的地里,要費很多時間。父親的任務就是挑糞;哥哥的任務就是到左豎的山腳去挑水,半挑水,在不斷的歇歇停停中才能來到地里;我的任務,就是按照父親吩咐的標準把水和糞攪拌勻稱,然后倒進土窩中。

  后來,父親就在地邊挖了糞坑,早晚把糞挑到糞坑中,這樣到了播種或者施“追糞”的時候,就只管到山腳挑水,哥哥和我,就只管用糞瓢往窩中澆灌。父親的這一個“糞坑”,加快了我們勞作的速度,也減輕了我和哥的勞動強度。

  后來,我家的土地就到了山溝里,一直到現(xiàn)在都是這樣。

  山溝里的勞作,最難受的是收割小麥的季節(jié)。

  下了雨,太陽出來了,父親催促下地割小麥。蹲在麥地中,就像坐在蒸籠里:頭上太陽惡毒,刺著臉,刺著背,刺著所有的皮膚;被太陽呲呲地拉扯出來的水蒸氣,蒸著腳,蒸著屁股,蒸著整個身子。這個時候,最盼望的是來一陣或者一股涼風,可是,風被太陽囚禁起來,總是不來。我蹲在地上,好想老天又下雨,這樣我可以躺在床上睡懶覺。現(xiàn)在,老天不下雨,我額頭的雨卻很大。橫著手臂抹臉上的汗水,手臂的麥穗芒灰粘在臉上,火辣辣的很難受。汗水鉆進眼睛,就像辣椒水鉆進眼睛。

  我停下來,看看父親,看看哥,他們好像沒事一樣,割著麥子。我好想太陽走快點,快點中午,這樣我就可以回家做飯,躲過這火爐一樣的麥子地。

  我最喜歡的季節(jié),也是這個麥收的季節(jié)。早晨,天剛蒙蒙亮,父親就吆喝我們起床,呼吸清新的帶著麥香的空氣,走在翻閱中間豎的山路上,來到山頂,走進溝中的麥地,此刻,我很興奮。

  太陽出來了,四面的山頭,都是金黃的麥穗,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風來了,這些金黃變成了朝陽中的海浪,一波,一波,從山溝奔上山頭,就像飛躍山頭的金色群馬;從山頭沖進山溝,就像金黃的瀑布在飛騰;我走進了金黃的神仙宮殿,陶醉在神話般的波浪中,陶醉在仙女們那綿柔的金色絲綢中……

  半下午,父親開始往家里挑麥捆,我和哥便一把一把在階沿上甩拍麥把。太陽大,麥穗都焦了,三兩拍,麥粒就完全脫了。這個時候,最迷人的,是板凳上的石板,石板上全是金燦燦的麥粒,像新生的嬰兒,像出浴的女孩,像開得正盛的菊花。這些麥粒是可以馬上入口的,像成熟的桃子,像蒸熟的饅頭,像烤熟的紅薯,它的飽滿是誘人的。

  到了夜里九十點鐘,一天割下的麥子打完了,于是用釘耙撈麥草衣,用篩子篩麥糠,用風包機風麥粒……這個時候,灰塵很大,很重,農(nóng)村人是沒法計較這些的。勞動結束,洗澡,流下的水是黑色的,擤出的鼻涕是黑色的。

  夜晚勞作,對于我也是一種享受。我喜歡看月亮,喜歡看星星。看月亮把屋后的竹林倒映在院壩里,喜歡和星星逗玩眨眼睛。后來有了孩子,農(nóng)忙的每天晚上,幫父親忙完一天的麥收,背著孩子,和妻子一起,乘著月光,或者打著電筒,行走在“山”字“右豎”的公路上,和還不會說話的孩子說話,逗著他,怕他在這美麗的夜色中睡著了。岳母說,孩子走夜路是不能睡著的,孩子走夜路,一定要在孩子的衣兜揣上米……

  在左豎和中豎筑成的山溝里勞作,還有稻收時節(jié)。

  老家的田都是干田,稻谷快要成熟的時節(jié),就把田里的水放了,到了打谷的時候,就是干田。一年兩季,小麥油菜時節(jié),田中不蓄水,田成了地;油菜小麥收獲完,翻挖,灌上水,栽秧,地又成了田。這都得利于水庫的修建,在沒有水庫的年代,田中的水不能放干,就只能收獲一季。一年兩季,田地兩用,是老家人的智慧,保證了老家糧食的充足,再也不挨餓了。

  孩童時代,我們是喜歡打谷的。那時,稻谷成熟,稻田中的蛾花特別多,每一只都綠黃綠黃的,肥滾肥滾的。隨著割稻人的到來,它們紛紛逃命。它們會飛,但是,不像蜻蜓,能飛得很高很遠,又不像蒼蠅能飛得很快。它們飛行的距離很短,飛行的高度很低,飛行的速度不快。所以,不少蛾花被割稻人捉住,或者被我們這些孩童捉住。

  我們的任務就是守在割稻人前方的田埂上,守株待兔,等著受到驚嚇的蛾花飛來。最為熱鬧精彩的,也就是那一排割稻人將要到田埂邊的時候,整個稻田中的蛾花都被驅趕到了這里,飛的飛,跳的跳,成群結隊,成百上千……大一些的孩子,做了蜘蛛網(wǎng),網(wǎng)在空中舞;小一些的孩子在地上抓,地上是光屁股亂撞,小手在地上慌里慌張亂抓。喊叫聲,歡呼聲,爭搶聲,哭鬧聲,大人看笑鬧的起哄聲……

  捉住的蛾花,都被穿在稗子草莖上,一串,一串,回家燒來吃,或者一群小伙伴到山溝里去燒來吃,那美味在成年后我就沒有嘗過了。記得成年之后打稻谷,因為農(nóng)藥用得多,蛾花就非常少了。

  孩童時,打谷機是很笨重的。打谷機滾筒是木條的,上面是竹釘子,夾在一個大木桶上。踩打谷機,至少要三個大男人。包產(chǎn)到戶后,有了輕便打谷機,這些打谷機,滾筒和“釘”都是鐵的,打谷機很小,兩個人就可以抬到田中,兩個人就可以把打谷機踩得飛轉。這個時候,我們已經(jīng)成了半大小子,先是站在大人中間,幫著大人踩打谷機。過不了幾天,腿酸了,踩打谷機也熟練了,于是嘗試著一邊踩打谷機,一邊往打谷機中喂谷把子。最初很笨,掌握不了技巧,不是打谷機死機,就是自己受到驚嚇。因為飛速轉動的打谷機,突然扯動谷把子,站在踏板上的我,身子突然往打谷機里晃動,這是很危險的,人一旦被扯進去,是要皮肉開花的。驚嚇幾次,學會了打谷子了,機器轉動勻速,聲音也清脆悅耳了。在我工作之后,回家?guī)透赣H,打谷機已經(jīng)變成電動打谷機了,人只管往打谷機中喂谷把子,輕松了很多。今天,收割機已經(jīng)入鄉(xiāng)進戶了……

  我最留戀的還是人踩打谷機的場景。稻谷全部割倒了,疊放成堆,左右兩堆之間的距離就是打谷機的寬度。半大孩子是受不了激將法的,大人一句玩笑話,就能激發(fā)孩子的拼命勁,就拼著和大人比踩打谷機,比打谷子。最初是要輸?shù)模笕丝梢砸豢跉獍岩欢压茸哟蛳聛恚覅s只能打完三分之一,后來是二分之一,再后來也能和大人一樣,一口氣把一堆稻谷打下來了。

  走下打谷機踏板,一陣陣混和著水汽與稻谷香的風撲面而來,撲倒臉上,撲倒光光的脊背上,還有光光的肚皮上,鉆進頭發(fā),鉆進汗毛孔中,或者仰著頭,一瓶古井水灌進腸胃中,那種舒爽,不經(jīng)歷勞動的人是永遠沒法品味到的。

  還有那打谷機的聲音。有高音,高亢嘹亮,那是青藏高原,是沒有喂把子時的聲音;有中音,響亮渾厚,是大河向東流,是梁山水滸的男人喂谷把子時發(fā)出的聲音;有低音,慢而沉,是受到極大委屈的哽咽,是婦女和兒童喂谷把子的聲音……幾臺打谷機同時運轉,在金色的稻田中,在金色的陽光下,左豎和中豎編織的山溝成了維也納那金色的音樂大廳,一曲又一曲交響樂響徹山谷、天空,把豐收的歡樂和稻谷的清香,傳得很遠很遠……

  三

  “山”的右豎也是一座山,叫豬兒山。山上鋪滿了癩疤石,遠遠看去,這些癩疤石就像一頭頭黑色的豬躺在山草中午睡。右豎和中豎之間的山溝,是沒有田的,我記憶中都是地。橫和右豎都是山坡,只是沒有什么樹。橫、中豎、右豎圍城的彎叫豬家灣。

  這里留下了父親最為驕人的腳印。

  父親是生產(chǎn)隊長,他帶領生產(chǎn)隊的人,把中豎和右豎之間的“橫”山改成了坡改梯,還有右豎的山坡,這讓生產(chǎn)隊增加了不少的地。

  我對放炮場景的認識,就是從這里開始的。每天,那些癩疤石上,便有二錘舞動,上面便有叮叮叮當?shù)穆曇魝鞅樯綔稀5搅酥形纾阌腥舜淀懹崎L的口哨,發(fā)出扯破喉嚨的呼喊:放炮啰——放炮啰——喊聲由一山傳到另一山,于是路人被喊聲阻擋在了“山”的橫和兩豎之外。于是,隨著一聲接一聲的“轟”,一網(wǎng)又一網(wǎng)碎石像煙火一樣沖向高空,又像雪彈子一樣砸下來……一塊又一塊癩疤石,四分五裂,成了碎石,成了坡改梯的砌石。癩疤石石質堅硬,不風化,是建筑的良好石材。中豎山頂?shù)陌]疤石,也被“炮”成了碎石,鋪公路去了。

  中豎和右豎之間的山谷,記憶中最難忘的,是那一片金花菜。從溝頭到溝尾,一片碧綠,像草原,像綠毯,像現(xiàn)在的足球場;開花了,滿溝是星星疊星星,繁華熱鬧。金花菜收割時,半大孩子們都往地中一趟,打起滾來,這個時候大人們是不責怪的。

  山成為坡改梯,那荒涼的山上,出現(xiàn)了一波一波綠色的波浪,這些波浪從山上蕩漾到坡腳,又從坡腳蕩漾到山頂。小麥是波浪,油菜是波浪,豌豆胡豆是波浪,綠色的波浪,黃色的波浪,白色、黑紫色的波浪,豬家灣成了五彩的波浪池!

  后來,父親又帶領生產(chǎn)隊的人,把豬家灣的谷地改成了田,成為了又一個田地兩種的山灣。稻谷黃了,豬家灣這一五彩池再添了壯麗的色彩。

  豬家灣在我懂事起,就有一條進出老家的大道,這條大道最初只有一米寬,后來變成了公路。現(xiàn)在變成了水泥路。

  我家的田地本來在這個灣里,從老房子到這個灣,也是平路,不用翻山越嶺,水渠就在“山”字的那一橫上,這是種地種田的好地方。可是,父親把它換了,換給了腿腳不便的一個族人。于是,我家的土地便到了前面說的山灣里,我便從小和父親、哥哥一起,翻山越嶺,挑水挑糞,播種收割……

  “山”的前面是一條溝,這條溝有多長,不知道。家譜上說,這條溝叫李六溝,六里長的溝里,住的都是姓李的。但是,我所在的李姓,就住在“山”的周圍,“山”兩豎之外的李并不是我的家族。

  這條溝應該是一條標準的大河,兩岸的山彎彎曲曲,彎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山谷,兩邊的山上曾經(jīng)挖出過化石,我的空間中保存的魚化石圖片,就是這幾年挖出的。這條大河什么時候斷流的,已經(jīng)無法考證。從家譜上看,我的祖先入川時是兩人,一人到了青城山落腳,一人就是我的祖宗,就落腳在了這“山”中。“山”前這條溝很平緩,被老家稱作正溝田。就是這條溝和后面的山養(yǎng)育了我的祖祖輩輩……

  童年時候,這溝都是水田,在一定距離的田塊之間就有個堰塘,堰塘中的水總是滿的,不僅供洗刷物品用,更為種稻谷蓄水。這幾個大堰塘,是什么年代挖成的?至今多少年了?為什么這樣分布?挖堰塘的祖先們,是否也是早出晚歸?是否也是望著月亮看著星星在挑擔堰塘挖出的泥土?在筑堰塘的田埂?這些田和堰塘,祖先們用了多少時間?挖爛了多少鋤頭?挑斷了多少扁擔?挑爛了多少箢篼?

  到了冬天,每個水田中和幾個堰塘中,都蓄滿了水。打霜的日子里,我們每天都在田埂上玩,比賽撈冰,看誰撈起的冰皮大;吃冰,那時的田水沒有污染,洗菜淘紅苕都在堰塘中,這些冰直接放進嘴里吃;砸冰,用泥塊,從田埂邊砸向遠處,這是需要臂力的游戲;趕鴨子,農(nóng)家的鴨子不知道結冰了,像往常一樣,一出圈舍,就飛跑起來,噗噗地飛進田中,結果陷在冰中,不能前進,不能后退。調皮的我們,拿著竹稿,站在田埂邊,啪啪啪地拍起來。受到驚嚇的鴨子,拼命往前奔,于是,堰塘和田中的冰成為了一塊塊碎玻璃,在田中翻卷起來,在堰塘中打起滾來……看著鴨子的驚慌,看著那些破碎的冰,我們哈哈大笑。只是今天,我再也想不起那情形有什么可笑的,我們?yōu)槭裁磿敲纯鞓贰?/p>

  記得,每年過年了,我都在老房子外的堰塘中洗菜,洗蒜苗,洗萵筍,洗青菜,這就是那時的過年菜;記得在這池塘里洗衣服,淘洗紅苕,記得整個冬天,我的一雙小手,都像那紅蘿卜一樣紅和臃腫……

  這條溝中,還有一眼大水井,聽父輩講,水井不僅很深,而且很寬,遠看就像一個小堰塘。傳說,這口井的底上蓋了一個大石板,石板的下面就是大海。如果把這個石板弄穿了,下面的海水就會冒出來,我們這里頓時就會成為汪洋大海。小時候聽了這個故事,一直擔心,擔心哪一天這石板爛了,穿了,水冒出來……又想,祖先中誰有那么大的本事?能用石板堵住這個通向大海的洞?現(xiàn)在明白了,這只是一個傳說故事,但是,也證明了這眼井的深,當年挖這口井的不容易。

  聽父親講,堰塘邊曾經(jīng)有一棵幾人合抱的大柏樹,后來砍了,抽簽,分給了幾家人做棺材……堰塘往溝上游走幾十米,有一條大田埂,田埂很寬,就像今天的公路,這條田埂也是一個曬場。古井邊的壩子里,曾經(jīng)是粉條廠,后來交給了生產(chǎn)隊……所以,我老家的地名,又叫李六溝,我老房子所在的地方又叫大古井。

  “山”對應的溝中,一共有族人的四個大房子,一個是右豎盡頭的家族祠堂所在地,有兩個在中豎對面的兩個山灣里,一個就是中豎盡頭的我家所在的老房子。每個大房子,全是清一色的木質建筑。門窗和走廊的墻壁,都是雕滿圖案的。每個大房子外都有兩口水井,水井很深,水很好。

  遺憾的是,每個大房子都毀掉了,都變成了凌亂的樓房,要是能保存到現(xiàn)在……

  老屋不在了,但是“山”還在,“山”在我的骨髓里。是“山”讓我的家族從入川時的一個人繁衍到了現(xiàn)在的幾萬人;是“山”給了我窮困卻快樂的童年;是“山”讓我品嘗了祖先們的勤勞和智慧,是“山”讓我學會了不少勞動的技能,讓我有了比別人更強的吃苦耐勞的本領,讓我有了應對苦難的意志和精神,讓我在今后的職業(yè)生涯中走得堅強和踏實;是“山”讓祖先們成了一座座“山”,是“山”讓父親成了一座山,是“山”讓我也變成了一座山……

 

【老家原是山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史鐵生老家全文11-04

回老家散文11-03

農(nóng)村老家現(xiàn)代詩01-25

夢見散文隨筆05-21

愛情散文隨筆01-21

關于散文隨筆10-13

我的老家作文通用15篇03-31

妖山04-21

山鬼07-09

善待自己散文隨筆08-24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乱国产综合 | 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四 | 亚洲中文日韩一级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蜜桃 |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鬼色 | 日本老肥熟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