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覺得太遲的時候散文隨筆
一
最近朋友圈的雞湯文越發得多了起來,可能是歲數大的朋友玩微信的越來越多了。雞湯固然美味,但喝多了依舊會引發營養過剩造成的各種疾病。
當浪子回頭和立地成佛與一切都不會太遲這個話題被推到我的朋友圈的時候,我嚇了一跳!
二
《請回答1988》第12集,從不好好學習,一看書就犯困的女主角對她的好友信誓旦旦地說:我要好好學習,準備考大學了。
好友戳穿她說到:你不覺得太遲了嗎?
女主不服氣地說:喂!當你覺得太遲的時候……
好友無奈打斷她:……就是真的太遲了。
彈幕里紛紛表示,這碗有毒的雞湯,我先干為敬。
三
我從小就胖,但是運動量還行,總算不是很為“胖”這件事擔心,但大學畢業以后肥肉一發不可收拾的速度讓我有了懼意。
因為工作時間長,又有一點點的壓力,總是會安慰自己,以后有的是時間來減肥來健身來跑步。然而,我這人比較喜歡說,然而直到我的體重超過了兩百斤的大關,才知道有些遲了。這時候再說減肥,卻沒有太大的勇氣和信心了。如果真的到了因為肥胖而得病,那時候就應該真的算是遲了。
大家總說一切從現在開始就不會太遲,那只是安慰自己并在業已造成困境之后,從各種不甘的選項中選出一個最無奈的辦法罷了!
四
不過我最近還是瘦了一些,從兩百多斤到了一百八十斤左右,這大概是兩個月內的事情。其實自己的感覺沒有那么明顯,是拍的照片被同事發現瘦了一點兒,然后自己一稱,果然還是旁觀者清。
而瘦下來一點兒這件事我并不是主動的,大家也不要學習。一直有出去走走的想法,雖然之前有去過不少城市,但大多數是因為工作的原因,并無太多的個人時間。這次是看了大冰的書和聽了去大理的歌,再加上資深背包客朋友阿笑的影響,從北京來到了彩云之南。因為飲食不太適應的因素,才被動瘦了一些。
來云南以后拍了不少美美的圖片,朋友圈的留言一個個凈是表示羨慕,然后又抱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不如意,也想出去放空自己什么的。說到休假來玩的話,又都紛紛表示現在不是時候。我一般都會隨手打幾個附和的文字,然后心底默默地說,怕是在退休以前你們是沒機會的,而到了夕陽的年齡你還能感受“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這樣的心情么?
那時,怕是有一些遲了的。
五
我的大學時光是2007年到2010年之間,沒錯,我上的專科。當時高考失利,差4分上本二,然后走了一個不太喜歡的學校學了一個不太喜歡的專業。
這段時間正是網絡文學萬花齊放的前期,因為愛好寫東西,我當時混跡各大貼吧論壇博客和社團里。本想著好好寫作的,又心想那都是靈感來支配的事情,就沒有逼自己一把。除了一本網站做活動時出的一本水平很次的詩集外,并無什么有價值的作品。多年過去,自己都差點忘記了我還有這么一個文雅的小愛好。
以前一起在天涯和榕樹下奮斗的小伙伴,不少都出了正版的專輯,有的改編成熱播的電視劇,而我,看到他們可能已經不再使用的電話號碼和QQ號碼,才發現人脈是有了靈感和實力以后才能用到的東西。以前有想過每天寫一點東西,可是現在如果撿起,不會太遲,卻又有些遲了。
六
昨天剛看完村上春樹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你會發現堅持才是成功最主心的力量,天賦和靈感需要有準備的人才能抓的住,當然,沒有天賦就算了。
學校里臨時抱佛腳的孩子肯定依舊存在,但社會上很多人是連佛的腳丫子都找不到的。當你的選擇恐懼癥和萬年拖延癥把你逼到非選擇不可的時候,你會發現,似乎一切都不太遲,又似乎一切都太遲了!
七
其實“遲”并不是一件萬劫不復的狀態,當別人給我安慰“你雖然單身,但你胖若兩人呀”的時候,我并沒有要去抽脂,面對困境后悔沒有選擇對的事情這本沒有意義。
恰恰相反,我并不喜歡一切都按著安排好的步驟前行或者從雞湯文的海洋里復制最好的自己。都說什么年齡段就做什么年齡段該做的事情,而二十幾歲的我們,該做的事情不就是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讓以后的自己不去后悔么?
當你覺得真的太遲的時候,你才會加倍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后放棄太遲到懸崖邊緣的事,并順便推它一把。
八
電影里常演,炸彈在最后一秒被主角拆除,女主在危在旦夕的時候被男主救活,壞蛋在按下遙控的前一秒被殺死,一切似乎都恰如天意,然后又皆大歡喜。
事實上,老天沒空理你,悲劇才是很多人的主旋律。喜歡看書的朋友可以看一下丹-布朗的《地獄》,告訴你,反派和困境沒有那么喜歡耐心地和你做游戲。
我們總以為人生漫漫,好像漫長到什么事情都可以重新來過。但往往命運多舛,太遲了,錯過了,到了無法改變的地步了,這才是人生真實的殘酷法則。正因為知道了這樣或者那樣的“真的太遲了”,我們才能過得更真實和美好。
【當你覺得太遲的時候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當你成功的時候勵志作文600字02-14
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勵志文章02-08
關于過早適時太遲的歇后語02-27
孩子,當你浮躁時的勵志文章01-29
走心的《當你老了》散文欣賞11-18
為什么薄荷會讓你覺得嘴里涼涼的07-10
夢見散文隨筆05-21
愛情散文隨筆01-21
關于散文隨筆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