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石記的散文隨筆
在我們登山隊的人中,有許多特色怪異的人。比如,有個退休教師叫老楊,他最大的愛好就是砍拐棍,每一次登山都砍,時間長了,我就問他:“你砍那么多拐棍干什么?是賣嗎?”他傻呵呵地笑著說:“不賣,就是喜歡拐棍,登山時眼睛滿山尋找拐棍之木,時間久了就成了習慣。”我笑笑,表示理解,人都有自己的愛好。我喜歡攝影,在登山路上眼睛一直在尋找路上的風景,而妻子則喜歡野菜和野花,登山途中她的眼睛里只有野菜和野花;一位朋友則特別喜歡石頭,她在山西一個叫“追路”的小村發現了一塊石頭,由于那塊石頭太大了,不能帶回來。
朋友一直牽掛著那一塊石頭,一有時間她就說起那塊石頭是如何秀氣、如何奇美。聽久了,我就對那塊石頭有了好奇感,想象是一塊什么樣的石頭。就打電話問一位攝影的朋友并邀請他當向導,他答應了,說到時再給他打電話聯系。
在一個細雨紛紛的午后,我們一行五個人出發了。向導這個時候正在山上攝影,誰知當我們快到太行大峽谷時,他打來電話說單位有事了不能做向導了,他在電話中詳細地給我說了怎么走法。
沒有了向導,內心不免有了一點恐慌。
車沿著露水河奔馳著,而我內心的恐懼感在漸漸加重,不過表面上不能表露出來,那樣會讓同伴們驚慌的。
車到了一個叫井底的地方,那里有一個峽谷水庫,人家起了一個漂亮的'名子叫“祥云湖”。車停在水庫大壩上,我們倚著橋欄仰望碧綠的祥云湖,它像一塊綠寶石穩穩地臥在群山之間;又像一個睡美人,那睡姿是那樣的寧靜、那樣的祥和。這時,雨停了,山嵐間升騰起一片祥云,云霧在升騰著,漸漸地像一叢叢的火焰連在一起在燃燒。這就是我希望已久的太行云煙,我簡單地拍了幾張,同行的一位攝影朋友,一會跑到東,一會跑到西,我不敢讓他拍個夠,就急切地叫他上路了,因為不知未來的路上會有什么情況發生,更不知道會不會找到那個小山村。
車在盤山路上旋轉著,進入了云海之中,倚在車窗前,好像出手就能采摘一朵云。前面是井底的掛壁公路,這是太行山人用精神修成的路。公路在煙霧中盤旋著,云一會兒封著了路口,一會被風一吹又跑到深谷中去了。
車到了一個石窯灘的地方,要走的路出問題了,正在修路禁行。下車看看天,天已放晴,同行的人也都不知道如何辦?我只好下車問路,有一個放羊的老漢熱情地對說,前方有一條鄉間公路能到“追路”村。我們的車已經在山中行駛了兩個小時,只要前方有路就得開下去,邊開車邊問路。
我在地圖上查詢,去“追路”村要經過一個羊老巖的地方。車像一葉小舟,駛進了太行山無窮無盡的綠海中。當這一葉小舟到達羊老巖時,只看見路旁有兩個人在搬石頭,就向他們問路,一個人指著北方說:“還有幾里地。”我們的車又像小舟一樣飄浮到了山頂。
前面又是一個路口,看著溝底的小村,我的心中沒有底了,這里也沒有閑人,也無從問路,我們開著車又像風一樣直沖下去。到村頭問路,人家又指著北邊,小車又像風一樣飄浮到了山頂。
看到了枕頭山,感覺像是找到了失散的親人。枕頭山下有了山神廟,看到這個山神廟,心才算落下來。
按照朋友說的具體位置,很快就找到了那塊石頭,它有七八十厘米長,三四十厘米寬,中間有兩個天然的小洞。仔細觀看,有一種江南太湖石的味道,怪不得朋友甚是喜歡。朋友是那種秀氣的女人,她出生書香門第,在她身上有一雙攝取詩意的眼睛,還有一種恬淡的優雅氣質。
我找了一根粗粗的木棍,用繩子把石頭捆綁好,四個人吃力地抬著石頭,小村里的幾個大人站在周圍著看我們抬著奇石,有的說:“你們得掏錢買這塊石頭了,這是我們村的寶。”我不知這是不是村里的寶,只知道它靜靜地呆在山中的曠野中,是朋友的慧眼讓它進入了我的視野。
當我們踏上歸路一行人都歡悅之時,司機汽車里汽油不多了,我們只能又一次駛進羊老巖,人家告訴這里沒有加油站,這可讓我們發愁了,羊老巖有一條下山石子路,好久沒有人走了,司機說咱走這條路下山,油可能就夠了。這時天也要黑了,也只好走這條路了,慶幸的是我們順利地走了出來。
這次取石的過程,過去多少年了,還一直不曾忘記。有時想想,這不單是取石的過程,也是取經的過程。雖然不是像《西游記》中寫的九九八十一難,對于我來說,也是一個心靈成長的坎路……
【取石記的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小石潭記說課稿11-04
《小石潭記》課文賞析01-17
取的造句有哪些01-01
李世民取東都01-09
柳宗元《小石潭記》課文原文02-15
辭賦《石澗記》原文及賞析02-09
有關李世民取東都的故事11-03
幫忙取個詩意的網名07-25
文言文《小石潭記》的教學反思06-05
石鱉逃生記經典童話故事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