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心怡園記散文隨筆
老市政府大院西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名字叫心怡園。其中的老干部局、老年大學、老干部活動中心馬上隨城市規劃而即將東遷。為此,這幾天它在人們心里越發不同尋常起來。
上世紀80年代初,為廢除領導干部終身制,國家決定實行干部的退(離)休制度。同時為順利推行干部的退(離)休制度,全國各地皆盡其所能,當時,大興土木,興建老干部活動場所。我縣在政府大院西側征地10余畝,建成了現在的心怡園。
“心怡園”其實只是個殘園。完整的設計是一座標準的蘇州園林。有庭臺樓閣、有水榭花橋、有假山游魚、有樹木花草。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僅僅是其中的三分之一:四圍的墻、前后的門、副廂的樓。但是,這毫不影響她的精品氣質。這點與那斷臂的維納斯一樣。她雖然建于20世紀80年代初,但是她是絕對的古建筑,而不是仿古建筑。她是作品,而不是作業。
“心怡園”以那副樓為界,分為兩部分,南面小的是后花園,北面大的是百草園。副樓立于東門的北側,“凹”字形坐北面南。兩層,白墻青瓦,朱門砂窗,飛檐斗角。東西長度有半條田寬,一樓中間兩間是大廳,大廳南面共10扇門。每扇門的上部為縷空木格,木格造形,為“福壽”;下部為雕花整板,雕花內容,為龍鳳。大廳中央是一琴形水池,內壘假山,水上有飛躍的鯉魚,水下有嬉戲的魚蝦。水池西北兩面置沙發、茶幾若干張。水池東面,淡綠色的玉石樓梯曲折有致。大廳西墻掛大型油畫作品一幅,廳頂掛珍珠華燈一盞。站在廳內南望,視線與東門成直角的頂點處,有一正園型大水池,池內有假山,假山有飛鳥、獼猴,水中有仙鶴、游魚。站在池邊北望,古樓高聳,氣勢磅礴,色彩絢麗,造型威武。不用說那墻高瓦密,不用說那窗典戶雅,單說那城墻一般的屋脊,也有無限的難度。那屋脊一人多高,兩磚之厚,兩面描龍繪鳳,不盡其繁。中間雙龍戲珠,龍須高舞;兩端龍尾逶迤,撥云弄霧。脊身四字:“政通人和”。傳統的厚重,現實的靈動,淋漓盡致。
“百草園”名副其實。沒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只有鳴蟬在樹葉里長吟,清瘦的蜜蜂伏在野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常常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長的草里是沒有人去的。因為草中間有一所破茅屋。破茅屋是建造“心怡園”工匠們的工棚。為首的是一袁姓老先生,江南人,時年69歲,出身貧寒,卻手藝高超。造“心怡園”,他樂此不疲。他沒有文化,不會寫字。“心怡園”圍墻上窗子的窗格是他的杰作,全部為單一的小瓦所砌,幾十個窗子,每個窗格的圖案都不重復,但是又都是在表現一個“壽”字。其實“心怡園”的圍墻就是一幅絕美的百壽圖。想不到的是,副樓造好的那天晚上,袁老接到通知:主樓不造了。這天晚上袁老拄著拐杖,久久地站立在工棚的門前不肯離去。徒弟們一覺醒來,他已撒手人寰。袁老死后,就再也沒有人到工棚里去過。不幾年野草就淹沒了小屋。
時間的推移,使“心怡園”的房屋越來越緊張。于是政府在副樓西邊、北邊又分別建了一幢一層、一幢兩層的半古不洋的房子。建房時發現,袁老先生的拐杖還深深地插在工棚的門前泥土里,拐杖旁生長出兩株血紅的臘梅花。現在這兩株臘梅樹還矗立在“心怡園”內,每到寒冬臘月,大雪紛飛的時候,都會開出火艷的花朵。
“心怡園”的正門在北圍墻的中間。那是富麗堂皇的一座三間古建筑。給人的感覺堪比頤和園門樓房的雄偉。因為它地基高,進去之前你需仰視。它的四面山墻破屋面而出二三米。墻上有屋面,屋面上有墻,帶有徽式建筑的風味。兩邊的圍墻也是如此,墻上不厭其煩地建有規規矩矩的屋面。可惜的是這個正門從來沒有為“心怡園”開啟過,后來改作了別人賣花的門面。
【心怡園記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心怡,春06-06
我的同桌杜心怡10-07
我的同學杜心怡04-19
心怡神曠成語10-27
我的雛鷹假日小隊活動(杜心怡)04-14
我的雛鷹假日小隊活動(杜心怡)04-14
幸福潭園散文隨筆(精選7篇)10-13
古樸清暉園散文隨筆(通用5篇)04-21
小年散文隨筆01-26
裹腳散文隨筆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