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山珍-石耳散文隨筆
石耳,顧名思義,它是生長在山地石壁上的,又名地衣。一般非得海拔千米之上的高山氣候環境下才適應它的生長,而且大都是長在懸崖峭壁之上,故而才稱其名。是九華山的一大特產。屬多年生植物,是由一種真菌和藻長期緊密地聯合在一起的復合有機體,可謂“菌”、“藻”聯姻的結晶。
此植物著生在石上,全靠天分滋養,所以生長期較慢。過去山民們采摘時,亦像東北人老林子里采挖“人參”一樣,作上記號,采大留小。采石耳這活兒他們幾乎是家族式專業傳承,采摘一處后,回家記下,而后三、四年內是不會去的。有時亦在采過的那片山上留下醒目的記號,目的是告訴其他來采者:這兒是在什么什么時間采過一次,讓別人根據時間推算,采還是不去采,以免白費時間和精力。這些采“耳”之人,是十分講信用的,從不亂闖他人領地,世代相傳,恪守規矩。
為這事我拜訪過當地采“耳”人家。他姓張,名采猴,家住在蛇沖里的小青草灣(九華鄉二圣村合義組)桂竹宕下一處小盆地。今年66歲了,也算一個小半老人了。他告訴我:
“采石耳,小老弟,你聽說過嗎?過去我們當地流傳一句這樣的話:‘挖煤的.等于埋了,沒死!采石耳的等于死了,沒埋’!”
“是嗎?沒聽說過,那是過去吧,有那么嚇人嗎?”
他說:“我家祖祖輩輩,生活在這大山半山腰里,僅房前屋后的幾畝沙粒薄田,養活不了一家人,不知從哪一輩人起開始采摘石耳,賣錢養家糊口,也不知出過多少次人命與摔傷的危險,現在我的孩子早就不干這活了,我也十年沒上山了。”
“這石耳,生長在我們九華佛山,有靈氣呀!”他說的似乎有點玄乎。
“它生長的地方,就是怪得很,同樣是石頭,它非得生長在萬丈懸崖之上,無需泥土,只要半陰半陽且常年有點潮潤的石壁就行了。”
他還告訴我:“采摘石耳,一般情況下非得兩三個人一道,帶上自家搓編的蔴繩粗索一至兩根,細一點的副繩若干根,鋼鎖鉤與鋼釬一兩副,外加一把多功能的鐵錘等工具。”
“有的懸崖絕壁上是沒有立足之處的,石耳一般喜生長在石壁凹槽與石崖坎檐處。若有,就是一大片,葉狀散開,一片挨著一片,沒有,就是沒有。”
“這些絕壁險處,只有放繩子下去,才可。下樁放繩子,上面須留一人看樁繩,一人隨繩而下采摘,另一人稍站遠點觀察指揮。”
“采耳不容易呀!”他感嘆道。
……
石耳,我查了九華山有關史書與《辭海》:地衣門,石耳科。植物體呈葉狀,基本上為圓形。通常背面灰白色或灰綠色,腹面黑褐色或黃褐色。腹面中央有臍狀突出物,借此著生在基質上。多見于山地的懸崖石壁上。我國最常見的石耳,性,甘平無毒,可供食用,亦供藥用……
我們九華山,險峰插云,橫絕天表,綠色植被十分蓊郁。加之得天獨厚的高山氣候,利于這些“地衣門”類植物的生長。從而出現了一些稀有的綠色山珍佳品,“石耳”就是其中之一。張采猴師傅還告訴我,他20年前在獅子峰上還采過珍稀的紅石耳。
九華佛山,聞名四海,千百年來其精髓之一———素食文化。素食菜譜,在九華山自古以來,均以“菇”、“耳”類為上品。“菇”、“耳”類中又尤為珍品者———天然之物也!“石耳”當得其中一品。
有專家探索研究得證:常食配有“石耳”之品,有建胃消食,明目益精,滋陰補腎之功效。
我們九華山產的石耳,佐之它物做出的湯,端上餐桌眼見熱氣蒸騰,盛在碗里品嘗時卻不燙嘴。若不信,有機會上山時,隨便在哪家飯店,您可親點一湯,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