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時間:2022-08-23 15:47:18 散文雜文 我要投稿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通用16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隨筆吧?隨筆可以觀景抒情,可以睹物談看法,可以讀書談感想,可以一事一議。什么樣的隨筆才算得上是好的隨筆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鄉村戀的散文隨筆,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通用16篇)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1

  來自鄉村的人心頭中必盛著鄉村戀,比如我,對于生我養我的衣胞之地,就有著生漆桐油糯米汁膠著般的戀情。用現在的目光打量記憶中的鄉村故里,她是貧瘠古舊、質樸無華的。

  矮而窄的民居三兩布落于塘邊埂頭,多為土墻草蓋。屋里是置神的柜,睡覺的床,放糧的缸。沒有什么家用電器,倒是一只廣播匣子掛于梁中,每天“東方紅”開始,“大海航行靠舵手”結束播送三趟縣廣播站的節目。平頂的楝樹,散栽于屋周,枝椏間跳躍著灰色的山喜雀,側著頭尋覓著稀少而干僵了的樹果。屋后,有低于主屋的豬圈羊窩,豬兒哼哼,似乎永遠吃不飽。羊子側臥,閉嘴挪腮無休止地反芻。散養的雞鴨隨地拉撒,因為它們下蛋可換油鹽醬醋而得到主人的寬容。不愁吃的人家興許會養條把狗,但鄉下的狗與時下城里人家養的狗是有天壤之別的,它們不僅要看家,還得防守萬一竄進雞群偷襲的黃鼠狼或偷雞賊。家家戶戶都有灰堆茅坑,臟,是必然的。四周布有小塊的菜地,菠菜綠油油的,韭菜、椒茄、豆角什么的,主人勤勞侍弄它們便肥沃,裝點一日三餐的鍋碗瓢盆。多數人家堂屋(橫向砌的屋)或丁頭戶(豎向砌的屋)門外會有一或大或小的場地,中央多數人家會做一缸醬油接受著陽光的暴曬,缸邊有遮雨的斗篷,缸內是煮熟的大豆拌面發酵后用鹽鹵泡成的豆瓣醬,缸邊時不時地會飛臨一兩只碩大的綠頭蒼蠅,你可得看著趕它或滅掉它,不然過不了兩天,那醬油缸邊會涌動起堆堆白色小生命……

  緊挨著主屋之邊或是斜側便是廚房了。其內支一兩眼或三眼灶,置一水甕,放一飯桌。灶堂口堆著穰草麥稈,毛頭小伙或癟嘴老人拉著風箱或搖著蒲扇,讓遞進火塘的秸草燒成暗紅的火苗舔著漆黑的鍋底,炊煙或灰白或褐黑,順著煙囪冒出,有風隨風飄,無風上青天,襯托于青天白日中,延綿昭示著鄉村農家一天又一天平實無奇的日子。鄉村曠達而博大是因為有村民日復日耕種守護的土地。土地上有春天的豆麥,夏天的玉米,秋天的稻棉和冬天兀立的秸稈;有可以吃到肥肉鮮魚的年節;有透著喜氣的結婚生子;有夫妻干架拿調皮孩子跪三角磚;也有因病因窮斗不過困苦纏不過病魔的上吊死人,昨天還看見其活著,今天枕頭便被拋上屋面……

  在農人的汗水與號子聲中;在牛哞、驢嘶、雞鳴、狗叫聲中;在風車吱扭、春風蒔雨、鄉道陌阡里,時光的巨刷悄悄地把爺爺奶奶們、爸爸媽媽們的臉兒涂成了古銅色,然后老朽,染病,逝去……終歸于離村落不遠的另一個村落。成了魂的列祖列宗們,在清明、在過年,默默接受來自后輩的香火與叩拜,村莊中裊裊的炊煙與墳冢間飛旋的紙焰傳承著生命的鮮活與情感的相聯,磕了虔誠的響頭,爬起來撣撣膝彎上的泥土,領著后生提起祖宗未食一口的供品竹籃走回鄉間草屋,那是一幅清明上墳圖,是一個民族的亙古千秋。如今的鄉村已不是我腦海中鄉村的樣子。她雖然一如古樸的舟楫被時代發展的浪潮漂成了歷史,無論你站得多高多遠,定格于你記憶墻上的鄉村都清晰可見。

  兒時摸魚摳蚌的莊塘早已被填平,用兩根木棍以巴釘嵌鋦的木橋早已被可以過十幾噸卡車的石橋取代,界河邊的葛鐵匠已佝僂著腰不識我是誰,當年唱樣板戲的翠姑的孫女兒考進了上海戲校;煙雨中錯落的茅草屋哪里還有、羊腸子似的泥濘小路哪里還有喲……全都得讓記憶的文字去描述。不過,站在黃昏夕照的老屋旁,舉目南望,我“依然”迎來扛著大鍬“放工”回來的疲憊的母親,并咬上了一口母親用衣角為我拭去了泥巴的小山芋,牽回牧歸的羊兒……看來,年輪的圈圈無論迭加到何時,我那生活了16年,給了我無數青澀回憶的鄉村戀情已成刻板漆畫,隨時都可以拿出來,指點其間,娓娓道來……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2

  春節過了約一個月,父母去遙遠的成都走親戚了,鄉下老家的雞、鴨、小貓和小狗“花花”就托付給我們,每天從城里放學的和下班的都奔向五十里外的田野。

  在鄉間泥土里長大的我們,可能由于習慣了城里的干凈、細致和數字的生活,以往節假日回老家也只是吃過飯就回城了,移居城里后就很少在老家過宿。這次接受了任務,所以必須在這既熟悉又陌生的老房子里過夜。重溫兒時漸漸遺忘的歲月,順便體驗一下“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晚年生活。我一直夢想退休后能“解甲歸田”,因為老家房子一直沒有翻新,仍然散落在田野里,非常向往這里的田園生活。

  夕陽西下,車子剛停在院門外,雞、鴨、貓、狗就說著各自的語言來迎接我們回家。到田間鏟幾棵青菜,再挖幾根進了城后才愛上的胡蘿卜,兒子也特別高興地與“花花”戲耍,到雞鴨窩中收拾新下的蛋,當然也沒耽誤他最愛的在井上壓水,供我們洗菜燒飯。雖然有液化氣灶,但我還是喜歡燃起燒柴草的土灶。夜幕降臨,屋頂的炊煙要么就是冉冉升起,要么就是縈繞在老屋的四周,保持與地面平行的等高線上圍了一圈又一圈,久久不肯散去。

  我坐在鍋門口的小凳子上給鍋堂里添柴草,兒子搬來一張大凳子硬要坐在旁邊看我燒火,覺得非常有趣。妻子把切好的香腸、肉片、魚片分別攤在鐵鍋上,我控制好火候,她就負責看好肉烤熟的程度。我們一邊燒烤一邊享受這美食,完全把城里韓式燒烤料理店里的那一套學來了,兒子直呼“好吃”,等不及要鍋里正烤著的。我順便在鍋堂內的火灰中埋入兩只紅薯,火灰烤紅薯曾是我兒時最美好的記憶,現在也成了兒子的最愛。里鍋也沒閑著,先燒開水把熱水瓶灌滿了,再煮面條或菜粥作主食。餐后,帶上手電筒在田埂上散散步、聊聊天,只是兒子好奇于滿天的繁星,我們總被深奧的問題難倒。

  早春的清晨,寒氣依然襲人,在雞啼聲中我們陸續起床。田野上,綠油油的菜葉和麥苗都鑲上了銀色的霜花,霧氣朦朧中只有遠處墳塋上的柏樹郁郁蔥蔥,頭頂白果樹的嫩芽仍裹在枝頭含苞待放,不知名的鳥兒歡快地歌唱著,東方的一輪臉盤大的紅日正徐徐跳出地平線上的村莊,攀上柏樹的枝頭!盎ɑā备鴥鹤忧案Z后蹦,待我們從田埂上回頭時,妻子已將黃豆、黑豆、紅豆、綠豆、花生和現剝的幾顆白果,變成一壺熱騰騰的豆漿糊,又煮幾只昨天的新鮮雞蛋……

  安頓好雞鴨貓狗一天的美食后,它們不約而同地目送我們回城讀書、上班,嘴上還唧唧喳喳地,仿佛叮囑:“晚上早點回來!”。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3

  我喜歡在冬日里眺望遠方,最好是居高臨下,朝著故鄉的方向,把視線推遠,再推遠。只有在冬季,視野才會如此開闊,才會順著心的方向落到遙遠的家鄉。

  冬天的鄉村,像極了一幅詩意悠遠的水墨畫。橙紅橘綠都已謝幕而去,豐腴的鄉村瘦了下來,瘦成了簡潔而淡然的水墨畫。高遠無邊的天空,坦蕩開闊的大地,巍峨起伏的群山,參差錯落的房屋,一切都是墨色勾勒暈染的樣子,黑、白、灰,組成了韻味十足的圖畫。這樣的時候,鄉村像一只睡著的小獸,讓人不忍打攪它的酣夢。

  村口的`幾棵大楊樹,早就落光了葉子,它們挺立著筆直的身軀,傲然迎戰著冬天的寒風。這幾棵大樹,不知在村莊扎根多少年了,連村里年齡最大的長者都記不清樹是何時種上的。它們像村莊的守護神一樣,屹立在村口,目送著游子遠去,也迎接著歸人的到來。冬天,它們只剩了一身枯枝,孤單而又堅強,永遠朝著同一個方向,也像是在眺望什么。

  鄉村的房屋錯落有致,像是在一張偌大的宣紙上,點染出了煙村四五家,分外有一種曠遠安寧的味道。房屋安靜了許多,也會傳出雞犬相聞之聲,不過不再那么喧鬧了。我知道寒冬之時房屋里會有多暖。天寒地凍,房屋雖然簡陋,但極為暖和,就像一個暖暖的結實的巢,帶給我們無盡的暖意。這種溫暖,綿長持久,是我們一生的懷戀。

  田野里空蕩蕩的,所有的生靈都躲進了冬天的夢中。空闊的原野,有幾分憂傷和落寞,似乎在等待什么。土地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寂靜和遼遠,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就這樣綿延開去,綿延到無際的遠方,讓人感到天地之大,更顯得人是渺小的,渺小到有一個小小的家就足夠滿足了。

  傍晚時分,一輪夕陽掛在枝頭。冬天的陽光一點也不刺眼,太陽就像一個溫厚的長著,收斂了萬丈光芒,變得無比慈愛。如果你愿意,還可以與這輪橘紅色的夕陽對視一會兒,感受它的內斂與柔情。

  偶有一些不怕冷的鳥兒,在村莊里飛來飛去,它們叫著,鬧著,讓這幅水墨畫有了些許靈氣。冬閑時節,人們的腳步也慢了許多。只有這時,鄉村才是悠然自得的。

  如果來一場雪就更妙了。雪后的鄉村實在是美啊,田野、屋頂、枝頭,到處白雪覆蓋。這時候,鄉村的構圖更為簡潔,用墨更為儉省,一切都是淡淡的,淺淺的,像夢一樣輕盈。水墨鄉村,更加詩意盎然。

  我的水墨鄉村,在記憶中綿延著,悠遠而寧靜,美麗而深情……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4

  想持一根仗藜,竹杖芒鞋,一蓑春雨;想陌上徐徐,看春綠楊柳,賞鮮花滿蹊;更想約你們,在這個春天,去我童年那個安寧的小山村,找尋春天的足跡。

  奔波久了,久到都快忘了桃花開的正艷,油菜花正隨著春風搖曳金黃色的花浪,印山紅正悄然的要露出花骨朵,山茶樹快要結出兒時的美味—茶包,荊棘下長出了脆嫩的刺生子,酸麻竿悄然的豐盛水渠的兩岸,蕨菜已經吸引農婦們進山尋覓,遍地的蒿子變成了鍋里飄香四溢的蒿子粑粑...幼時的山村總是我們的天堂,可惜太多的東西都老在了童年的舊時光里,一枯一榮已沒有多少人關注。物欲橫流的今天,孩子們的零食早已變成了超市貨架上精美包裝袋里的誘惑,玩樂的地方也早已是諸如游樂場,動物園等等高大上的所在,也許就連我們都快忘了那片山野,那片童年被歡聲笑語充滿的大自然樂土。

  “油菜花兒黃,油菜花兒香,油菜花兒滿山崗...”歡快的旋律飄出車窗,夫人說我們去看油菜花吧,都說婺源的油菜花好看。我一怔,是呀,春天了,油菜花該開了,那滿眼的黃色似乎從記憶深處涌上瞳仁,突然多了期待,也突然多了鼓沖動!笆帐皷|西,帶上兒子,走,我帶你去看油菜花”,心情突然變得雀躍。剛出了市區,夫人便驚訝的問道,這不是回你家的路么,我說到時候你就知道了。

  當車終于進入小山村的地界,我們的視野便被路邊黃燦燦的一片吸引了,縣道兩旁綿延的田野開滿了油菜花,找個合適的地方停好車,帶上她,抱著兒子我們走進了那花間依稀可見的田埂,夫人興奮的像個孩子,淺嗅輕撫,歡笑跳躍,完全沉浸在這美麗的景色里,還拿出手機不停的拍著她認為美麗的地方。待夫人興奮稍減,接過兒子,“怎么樣,看油菜花不必要去婺源吧,就我們自己家鄉也挺好的呀,這里車少人稀,空氣清新,民風淳樸,這里花開正艷,最重要的這里是我的家鄉,承載我所有童年的地方!”

  尋了塊干凈點的地方席地而坐,夫人邊逗弄著兒子,時而叫幫她拍拍照,一邊還聽我說著童年的趣事,屬于我們80后的童年。那大自然賦予我們童年的各種野味美食,各種天然的游樂場所,各種驚喜在細心尋覓后。交流著地區差異時代差異的童年差異,回味著那段依然鮮活在童年春光里的時光。

  輕風,花浪,馨香,春天里,最美在家鄉!

  讓我們回家鄉和春天一起約會吧。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5

  上次回老宅子小住,準備烙韭菜盒子吃,舀來兩碗白面攤在面板上發現一只只蟲繭,用手捻開是白色的蟲子!婆婆在世時,家里篩米篩面的活兒都是她來做。如今,搬到城市好幾年了,回去的次數越來越少,面羅篩子早就擱淺不用了。

  從閑屋找出面羅篩子,邊框發黑了,篩子那層細密的紗布也暗黃了,一戳碎了一個窟窿。

  鄰家嬸婆隔著火墻抻了一聲:“侄媳婦,用我家的面羅篩子!”

  她家買的面羅篩紗布更細密,篩子剛買不久,還散發著竹子的馨香味兒,表層锃亮。篩面的時候,輕輕一晃,面粉雪花樣落下,面蟲黑甲殼蟲便篩在面羅里。

  嬸婆關照說,小心篩子,掉地上恐怕篩邊破損呢。

  我臉像被抽了一巴掌似的,等羅好了面,還了嬸婆,轉身騎自行車去距離村子七里路的鎮子,選了一面新羅篩。

  我們小時候,家里經常推磨,磨出的苞米碴子,谷子,必然過幾遍面羅篩子。

  母親很珍惜這幾面羅篩的,攏共是三只,一只粗面篩子,用它過第一遍苞米碴子,這面羅篩子出的大碴子,母親隔三差五燜一鍋吃幾天,為了讓家里人對大碴子不膩歪,通常,母親切了削皮的紅薯肉,摻雜在大碴子飯一起燜上半天。做的紅薯大碴子飯香噴噴的。

  粗面羅篩是最辛苦的,除了篩苞米大碴子,糜子,大豆,稻米,也是它過的第一遍手,拂去上面的渣滓,沙粒,塵土。

  中面羅篩的功用也很大,糧食進了倉,稻米在石碾經過幾次碾壓,有些殼兒尚未脫去,中面篩就上陣了,母親是選在黃昏的光景,廄內的驢慵懶的叫幾聲,陽光斜射進房間,母親在簸箕里篩動中面羅,那些沒脫殼的稻米乖乖的留在篩子上,簸箕亮晶晶的泊著去殼的米兒。

  母親晃動面羅篩,腰肢輕輕擺動著,啵啵啵,沙沙沙的聲音,仿佛天空飄來的微雨,每次篩面羅,我和弟弟就清楚,會有一頓香氣四溢的米飯等著一家人。

  第三只面羅篩是最細致的篩子,紗布質量好,右眼看不出篩子眼兒,過出的苞米面,也細膩。母親一般要把這苞米細面摻在小麥粉里發酵蒸饅頭,蒸出來的饅頭又香又扛餓。

  如今,回母親家,會看到她保存很好的三只面羅篩子,安靜的掛在西屋的墻上。而且,每只面羅曬子系著一綹綢布,粗面羅篩子是紅包的綢布,中面羅篩子是綠色的綢布,細面羅篩子是黃色的綢布,篩布盡管很久了,篩子框結實著呢。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6

  2006年5月的一天,蜚聲海外的世界文化遺產“皖南古村落”之一的西遞村,以非常明凈的天空,迎來了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穿行在西遞古老的街巷之中,欣賞著讓他感到陌生而又親切的明清古建筑,安南感謝西遞村民為全人類保護了世界文化遺產。

  西遞村地處黃山南麓,黟縣盆地的東北一角,村落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高處俯瞰,鱗次櫛比的明清古建筑群,呈現出一只船形。徽州村落的建造,大都有著風水方面的考慮。走進西遞村,但見屋宇錯落,街貫巷連,醒目的粉壁黛瓦馬頭墻,起伏頓挫于山區明麗的高天之上,仿佛流動的音樂。

  對于西遞名稱的由來,歷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西遞古名西川,很早就為交通要道,設有驛站,以傳遞公文,和供往來的官員休息。古時候,驛站又稱“遞鋪”,所以西遞又名“西遞鋪”,簡稱西遞;另一種說法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人面蛇身的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共工不幸戰敗,一怒之下,頭觸不周山,造成天塌地陷。從此,天傾西北,使天上的星辰集中于西北方向;地陷東南,使地上的流水均由西向東流去。然而流經西川村的一條溪流,卻超乎自然力地從東向西流淌,“東水西遞”,西川也因此被稱之為西遞。

  西遞村中,有大小三條溪水流淌,它們分別是前邊溪、后邊溪和金溪。三水并行,自北而南,匯合于村口,而后便開始了它違反常規的“東水西遞”。我們現在看見的,就是那條三水匯合后的小溪,古名西川,今曰“西溪”。

  但是不論何種說法,遞鋪在西遞這個地方,原先卻是切切實實存在過的。西遞古鋪,位于長演嶺北麓的寧池古道上,在這里,寧指寧國府,池指池州府。

  在上個世紀的50年代,桃源洞未開鑿之前,寧池古道由漁亭經棧閣嶺、石墨嶺、長演嶺,石羊山而至羊棧嶺,是古徽州一條重要的驛路。寧池古道久已廢棄,但是石橋、石徑尤在。

  西遞成為胡氏聚居的村落,是在北宋元豐年間,據《西遞明經胡氏壬派宗譜》記載,胡氏壬派五世祖胡士良,有一年因公務由婺源赴南京,途徑西遞鋪,見其地山多拱秀,水勢西流,緣西溪上溯數里,更是土地肥沃,豁然開闊,不由得心生歡喜。后來,他請了一個“地師”也就是風水先生前來勘測,先生稱此處有天馬涌泉之勝,犀牛望月之奇,且東水西遞,其地主富,胡士良遂舉家從婺源遷到了西遞。

  西遞明經胡氏900年繁衍生息的歷史,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7

  學生畢業了,在城里閑悶得實在無聊,于是回到鄉村老家。 老家的夏日美得難于描述,美得讓你不知道哪里更美 。那是種被他人忽視了的美,那種美只有生長在那里的人才能感受得到。在那美中,我不知種下了多少童年的夢。

  穿行在山林之中,當年護林、打柴、放牛的山路已布滿了雜草枝葉,幾乎行走不通。沿著小路艱難地前行,一路上不時傳來兒時的歡鬧。

  記得那年打柴時,因為貪心,砍得多了些,又舍不得扔掉。勉強支持,走到這山路時,又困又餓,實在是沒了力氣。天快黑了,大人們也還沒收工,不會來接我的。坐在柴上,哭了一場,然后睡著了。

  在夢中,我來到了城市,吃著大肉,穿著新鞋,整天不用去打豬草,不用去撿牛糞,不用去砍柴,不用去推磨......我們幾個伙伴踩著高蹺,在馬路邊數經過的汽車,數汽車有多少個輪子。那時,覺得天下最好的事就是開車,不用走路,不用背著重物,還有那么多的人來求“幫忙捎一程”。夢中有人抱起了我,醒了,我正在父親的懷里......

  就在當年睡著的地方坐下來,那一幕歷歷猶昨,聲猶在耳。父親挑著柴,我疲憊地跟在后邊,消失在前面山路轉彎處的樣子總在眼前幌來幌去。

  林子里的鳥兒歡快地叫著,自由地追逐穿行,天上悠閑地飄著幾朵白云。

  驀然回首,瘦小的我卻已便便大腹,鬢掛秋霜,路邊的小樹,也不知被砍過了幾茬,都陌生地在微風中各自搖擺。我也早已實現了當年的夢,來到了城市,吃足了大肉,鞋沒穿壞便扔了,米面是現成的,煮飯燒天然氣,風雨不驚,寒暑不虞,出門可以開車,見過了有幾十個大輪子的汽車......

  可是,我卻感受不到當年夢中的那份快意!相反,我內心滿是煩厭。

  我煩那兒的喧囂,煩那兒的浮躁,煩那兒的冷漠,煩那兒的市儈,煩那兒的騎墻,煩那兒的墮落,煩那兒把人世間一切丑惡骯臟的東西聚集在一起,造就一個滿是污濁惡臭的染缸,把去過的人,住過的人,都染成了沒有禮義廉恥,沒有良心道德,沒有誠實信用,沒有熱血真情的怪物。在那里,只貫徹著一個字:吃!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吃小蟲,小蟲吃泥,泥互相吃。

  在這微風中,靈魂得以在兒時的夢中獲得點點慰耤。慶幸自己還能尋回舊夢。

  陶公有詩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蔽医K于領會那種境界了!

  可是,我夢中的快意在哪里呢?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8

  我的家鄉是一個小山村,幾戶散落的人家,掩映在大山的褶皺里,很偏僻也很安靜。那里有我兒時的歡聲笑語,有我奔跑嬉鬧的記憶。自從隨父母住到縣城,忙于學業,回去的日子倒是越發的少了。

  在一個秋日的周末我回老家去看望年邁的爺爺。中巴車一路顛簸,走走停停,半路上陸陸續續的搭載一些乘客。一位老奶奶顫顫巍巍的扶著欄桿艱難的走進車內,緩緩的放下物品。還未站穩,便聽見售票員冰冷的提示音:去后面坐。她聽見,沒有作聲,依舊緩緩地彎下腰,提起物品,緩緩的向車廂后挪動著。奶奶原本便是佝僂著的,這時就變得更加的矮小瘦弱了。

  從頭到尾,我只是看著她,我至今都沒明白:在那一刻,我為什么沒有伸出手幫她一下。盡管對老奶奶充滿同情,盡管不滿于售票員的冷漠,可從頭至尾,我扮演的只是一名旁觀者。我一直在想,她的兒女呢?老人家這么年邁,還讓她獨自出門,她的兒女放心嗎?萬一路上發生了點什么,行動極為不便的老人該如何面對?車子重新啟動,似乎也發出了沉重的嘆息。回神的自己,望了望周圍的乘客,有幾個不是年邁的老人呢?看著一車的乘客我突然間覺得,家鄉老了。

  到站下車,走進村里,只有寥寥的幾戶人家。村里人很熱情,看我回來都微笑著寒暄,我禮貌的回應。我見到村里只剩下十幾位老人,年輕一點的都外出打工了。唉,他們要怎樣熬過這漫長的秋冬,要怎樣耐得住這噬骨的寂寞。看著雜草叢生的小路,出于好奇的我問爺爺:原本村中的小路,現在怎么不見了?原來有年輕人在家,他們去割草、修路,現在村子只有幾個老人家,路早就讓雜草給毀了。聽到這個答復,內心感到壓抑,無端的想起那句名言上帝創造了鄉村,人類創造了城市。而今,人們各自外出謀生,人走了,也帶走了鄉村原本的活力。

  家鄉老了,老了的村莊是留不住年輕人的,我明白。年輕人出去謀生是生存的必然,而老一輩對故土的執著也合乎情理,可萬一老人在家中生病了,身邊連個照應的人都沒有,豈不是晚景凄涼?誰能使他們老有所依?

  沒有同齡人的相伴,我也覺得無聊,習慣地爬上了家對面的山頂。坐在石頭上,微冷的山風吹動著身旁的樹葉也吹動著我的頭發。山里的天黑的早,太陽開始一點一點西沉。夕陽下的遠山就像啼哭的孩子的臉,先是脹成了紫色,然后慢慢消散,再一點一點隱沒。我仿佛聽見風中有個聲音對我說鄉村老了。是啊,大凡時間里的事物終究會老,可如果有一天鄉村真的消失了,那么何處能安放我們的靈魂。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9

  有的人喜愛寬敞的房子、高雅的別墅,然而,我只喜愛我的小天地我的小屋。我深深的喜歡它,因為這片天空是屬于我的,因為在我孤獨暗自傷心時,它給我一份心靈的寧靜和安慰。 題記

  在那不遙遠的地方,有個美麗的村莊,小橋流水的河岸上,樹立著我心愛的小房。

  這個小屋是我的,我可以在這里獨自享受陽光的燦爛和溫暖,獨自享受寂靜、落寞與迷惑......在這里有春天和煦的陽光和細雨,有夏天的鳥語和花香,有秋天的落葉和寧謐,有冬天的雪華與靜寂。

  在這個小屋里,我捕捉春夏秋冬。

  在小屋里,我感受著春天的生機勃勃。一天天看著小草那柔嫩的身軀奮力的鉆出厚實的土地,看著枯萎的樹木又重新染綠!我喜歡坐在小屋里靜靜的手捧書本,細細地咀嚼書的味道,任柔和的春風肆意的掠過身體?粗踉诳罩凶杂傻娘w,仿佛內心的不快也被帶走了,心也隨著柳絮飛得好高好高......

  在小屋里,我感受著夏天的紅紅火火。四樓的高度,足以讓我看到我最愛的蔚藍的天,但同樣看到狂風暴雨。從這里看到,天空一次又一次劃過閃電,一次又一次落下雨點,整個城市都浸泡在水中,綠綠的葉子也濕濕的,眼前的一切茫然而透明。心情也自然開朗起來。有時,會有幸看到美麗的彩虹,內心便如彩虹般變得美麗而多姿。

  在小屋里,我期待秋天的碩果累累。這個角度的秋天似乎什么也沒有。沒有累累的碩果;沒有滾滾的麥浪;沒有霜葉紅于二月花;沒有無邊落葉蕭蕭下......卻有無盡的愁。愁什么?我也說不清;蛟S是為曾經輝煌的綠葉黯然失色而感到惋惜吧。我唯能看到那飄飄搖搖的落葉,在空中為自己跳最后一曲舞步。雖然有著蝴蝶般的美麗姿態,然而它的生命卻那樣短暫,不禁使人感到悲涼與凄美,這時的心情總是朦朧的,有些問題便想不清,也不想弄清。

  在小屋里,我看到冬天的銀裝素裹。坐在窗前,我看到頑皮的小雪花快樂的跳舞,然后暈暈的落到地面。越積越多,越積越厚,眼前的世界純潔而清晰,不用分辨什么,也分辨不清。因為一切都平坦而雪白。卻有幾個頑皮的小孩跑來跑去,打破了這片寧謐與神圣。于是,自己也按耐不住,便走出小屋,踏一串深深的足跡,再按幾個屬于我的手印......

  在這個小屋,我獨自享受我所喜歡的一切,用各種語言和音符來形容多彩的四季。在這個小屋里,時時刻刻都有清新的氣息,我每天都在它的懷抱中快樂的成長,幸福的成長,我永遠愛我的小天地。我的小屋。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10

  家鄉盛產紅薯,冬天,是加工紅薯粉條的最佳季節。如果這個時候你到鄉村走一走,一定會為路兩旁綿延不絕的晾曬粉條的風景所吸引。

  制做紅薯粉條是個很費力氣的活兒,一般都是幾戶合伙才能干得了。他們的分工非常明確:有和紅薯粉芡的,有燒火的,有端瓢子下粉條的,有從鍋里撈粉條的……和粉芡是個基礎活兒,需要好幾個人一起干:只見他們系好圍裙,擼起袖子,在一只圓形的搪瓷大盆里倒入粉芡、明礬和溫水,“呼哧呼哧”地攪和起來。和得差不多的時候,下粉條的師傅就會抓起一把粉芡泥,反復地進行試驗,直到它們能順暢地從指縫中流出來。

  我覺得制做粉條技術含量最高的,就是下粉條的那份活兒了,而且也最累人。技術不夠精湛的話,粉條就會變得粗細不等,而且常常會從中間斷裂,影響品質。如果技術好的話,一瓢粉芡可以下成一根長長的完整的粉條,就像做拉面一般。當粉芡和到軟硬適中以后,挖起一大塊放到下粉條的瓢子里面,下粉條的人左手端起瓢子,右手輕輕叩擊左手手腕,柔軟的粉芡泥就從瓢子下面的細孔里均勻地流出來,落到滾燙的開水里。撈粉條的人根據火候,把煮熟的粉條撈出來,整齊地繞在提前準備好的細木棍兒上,再掛到外面的架子上。由于那只裝滿粉芡的瓢子足有五、六斤重,又是一只手端著,時間一長,誰都受不了,就得隔三差五地換人。

  過去,紅薯粉條按形狀分主要有兩種:圓形的和扁形的。圓形的很常見,像米線一樣,晶瑩剔透;而扁形的卻有幾分像面條了。這種形狀上的區別,秘密就在那只下粉條的瓢子上:下圓形的粉條時,用的是帶圓眼的瓢子;下扁形的粉條時,用的是帶方眼的瓢子。可別小看形狀上這些細微的差別,扁形粉條只有具有超高技術的人才能下得成,這就是為什么扁形的粉條少見的原因。

  掛在外面的粉條,入了夜就開始結冰了。等第二天清晨,原本柔軟的粉條,就變成了僵硬的冰板。人們將這些結冰的粉條懸掛在太陽底下,讓他們慢慢解凍,對那些粘連在一起的,還要一一梳理。經過冰凍程序的粉條,既筋道又耐煮,風味很獨特。如果是在冬天以外其他季節做的粉條,人們叫它們“熱粉條”,味道自然要差一些。

  一次和朋友談起做紅薯粉條的事情,他說現在省力氣多了,和粉芡有攪拌機,下粉條有專門的機器,他的那些手藝已經沒有多少用處,生疏了。我問他,現在用機器做的粉條跟手工的有什么區別,他笑了笑:“都一樣,只是人們的感覺不同罷了!”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11

  山村以巍峨的姿態呈現在我的夢里,夢里夢外都有品味不完的故事。

  我一直認為大山很堅強,祖先在艱難的歲月里繁衍一代代子孫。不管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大山永遠是我心目中的英雄。經歷風霜雪雨,雷電洪水。依然巍然不動,雄偉健壯。祖先在族譜里寫下了躲避戰患的歷史,使我突然間對他的崇拜有了降溫。原來大山只是為了與世無爭,才保持沉默,就是天塌下來,他也無救世之心。

  他為什么這樣?他徒有巍峨的身材。默默承受著時代風雨的欺凌,碌碌無為遭受嘲刺。山村有一片片松濤,有連綿不斷的山脈,有參天的古楓。白云飄過藍天,落日掛在峰巒,晚霞染遍層林。炊煙裊裊,牧笛聲聲,蟬鳴悠揚。我陶醉于絕美的山景,忘了發揮大自然賦予的靈氣和智慧。待到幾度風雨,幾度挫折時,看到山村也有孤雁哀鳴,秋蟲呢喃。登高臨遠,望山村渺茫。此刻,誰會有心情領略風光?美景虛設。

  山村永遠沉默著,寂靜的山谷流淌著大山受傷的淚水。那清泉就是山的血液,就是受委屈山民的淚滴。

  我想起在貧困山區耕耘的教師,他一生守望著山村,終生不遇,白首未封。臨近退休還肩負重擔,把關初三主課。一年年的汗水,一滴滴受傷的淚。在一次次的會議上總無法聽到一句安慰的話。最傷自尊的一句:“教師如何向山村人民交代?”然而,教師叩心自問:我們有愧于誰呢?群眾需要什么樣的教育嗎?

  山民希望想讀書的孩子能升學,不想讀的孩子不必強求順其自然,發展個性。不想讀書的孩子初中畢業就可以脫貧致福,孩子可以到鞋廠、電子廠、制衣廠、理發等,一年有上萬元收入,對貧窮的山區人民來說已經是很可觀的數目。許多家長對想讀書而成績又不是很好的學生,表示很不滿的說:“孩子真不懂事,家里這么困難還想讀書,父母干活的吃都成問題,看病都沒錢,帶病去干活。孝順的孩子早就為我父母著想,賺幾塊錢也好!------這些都是群眾所需的,教師做到了,也就是教師向山村人民最好的交代。

  但是,這不符合全民素質教育的要求,不符合領導的要求。山村還在沉睡中,智慧還塵封著,靈氣還沒有飄逸到山外。人們還只是守望著愛和家園,謀求生存還是一生中的最重。

  時代在召喚,潮流在昭示,山村追潮的風越來越盛。我堅信山村一定會趕上時代的步伐。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12

  久居城市,倍思親人,休假時我迫不及待地回到了鄉村。

  鄉村里粗茶淡飯,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點點收獲都是由汗水浸泡而成的。頭頂是毒辣的太陽,就算頭上的草帽曬著火也得干活。大雨傾盆時要通溝排澇,哪怕雨點擊穿了頭頂上的斗笠也得勞作。春夏秋冬,他們用整個生命“親吻”那黑黃的土地。我就在這片黑黃的土地上用一顆無憂無慮的心,一天天歡笑著長大。

  記得小時候,我最喜歡做的事情便是常常抬起頭呆看湛藍廣袤的天空,凝神一望無邊的田野,頭頂上有鳥兒三五成群飛掠而過,嘰嘰喳喳的,仿佛在為我唱著一支動人的歡歌。

  田野地頭縱橫著一條條羊腸小道,小道旁靜靜佇立的一棵棵小白楊,那是父老鄉親從集市上千挑萬選回來的。他們說等小白楊長高長粗了,孩子們也都長大了,會離開家去遠方尋夢了。每每說起這些話時,我看見父親總是一臉落寞的神情,用手不停地擦拭著眼角,不懂事的我還調皮地問他,眼睛里是不是飛進小蟲子了,隨即就被身旁的母親用目光狠狠剜了兩眼。

  鄉村,是無比愜意的。晨風夾著野草的芳香,游走鄉野,掬清泉而暢飲,沁人心脾;放圓喉而盡歌,縈山繞水。一杯酒,說不完流年往事;一袋煙,道不盡耕耘收成。即使是窮山僻壤,也不乏田園風情。鄉村的愜意來自清幽靜謐的自然,門前可聽鳥語,田里能聞花香;裊裊炊煙柔柔地書寫生活的五味,潺潺流水輕輕地述說人間的變遷。

  當鄉村最后一縷炊煙從煙囪中緩緩飄出,被夕陽襯托得更白,似乎在我的眼中變成了另一種說不出的顏色。煙霧不停地繚繞,盤升,直到不見了蹤影,仿佛變魔術般的,夕陽也在脫離炊煙的那一刻消失在我的視線里。云錦般的晚霞開始漸漸褪去華麗的外衣,由紅到紫,再由紫變黑,直到與那黑漆漆的天空融為一體,再也分不出彼此,黑夜就這樣悄悄降臨,天空中碎銀般的星辰為大地籠上了一抹靜謐。

  田地中忙碌的人們都紛紛回到自己溫暖的家。一家人圍坐在飯桌邊,辛苦了一天的長輩們天南地北地拉著家常,等待飯菜端上桌,卻又沒有了聲音,只聽見電視中咿咿呀呀地唱著戲曲!飯后,女性長輩大多搬著椅子出去了,剩下的則圍坐在電視機前,一句話不說地盯著發光的屏幕。不知過了多長時間,電視關了,電燈關了,大門也閂了,鄉村里的一切都沉寂在夜色中了……

  從城市的喧囂中抽出身來,回到這寧靜安詳的鄉村,我突然有了返璞歸真的感覺,這才明白,生活中所謂的苦與美,愜意與無奈,我們都能領受。但能盛裝我安然內心的,只有最愛的鄉村。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13

  我很久沒有赤腳走過路了!

  昨夜夢見自己赤腳走在鄉間土路上。那是趕集回家,我和三五鄉親都赤著腳,一路上有說有笑。是初雨后的土路,小草上的水珠晶亮晶亮的,赤腳走在上面好舒暢……

  醒來,夢中的美感還留在腦際,真想再重溫美夢,然而卻再也睡不著了。

  小時候,生活在鄉間,多半是赤腳在泥路上走,在泥場中玩。上學后也經常是赤腳走進學堂。通往學校那條土路的兩邊是稻田,路邊還有一條歡快的小溪,終年細水長流,不分晝夜。放學歸來,有時一挽褲腿就下溪摸魚捉蟹,從學校到家,有時能收獲不少,那鄉間小路上撒滿童年多少笑聲和歡樂。

  在鄉間不光小孩愛赤腳,大人們也是如此。赤腳送肥、挑糧,越陌度阡疾步如飛。特別是麥收時節,父老鄉親們背著捆得像山一樣的麥秸,從山坡走回村子,從背影只能看到兩截細小的腿和那雙大腳板在移動,那負重的情景,令我感動不已。

  進城上學、工作后,我再也不能赤腳行走了,我必須整齊地穿上襪子、皮鞋,向城里人靠攏。誰知這樣的日子天長日久,那雙腳竟然變得臭不可聞。接著,腳起泡了,腳趾間腐爛了,長雞眼了,生腳氣了,常常使人難以忍受。那雙曾經健康、自由的雙足,竟變得如此不堪了!望著城里那寬廣平整潔凈的柏油路,綠草如茵的草坪、廣場,我常常沖動地脫掉鞋子就想赤腳在上面走一走,而又每每趕緊穿上鞋子。我怕人們罵我有病,犯神經。

  一次出差,汽車在戈壁陷進沙子里拋錨了。我們下來推車,沙子都往鞋里灌,于是我索性踢掉鞋來推,沙子從腳趾間擠上來,一種久違的快意襲擊了我的身心……一步,一步,我賣力地推著,在沙漠里跋涉,我希望車子就這樣永遠地被我推著!回到城里,腳上的臭味消退了,雞眼竟奇跡般地好了,我歡快地在房間旋起了芭蕾。

  那年,我得了一場病,在醫院里躺了兩個月,醫師們一輪又一輪地忙進忙出,卻沒查出個所以然。于是我又被送進一個療養院休養,也不見好轉。鄉下老母親著急了,來信說,你回來吧!于是我回到家鄉,走在滿是牛糞的泥土路上,在青山綠水的鄉村漫游一遭,我變得神清氣爽,病很快就好了。所以每年我在城里感覺身心不適時,就請假回鄉,到鄉間去尋找兒時赤足行走的愜意和舒適康樂。

  如今,人們丟失了許多美好的東西,只有在更深夜靜的夢中憶起,我在城市就常常懷念鄉村那赤腳行走的風情,今夜,我又夢見自己赤腳行走在鄉間小路上。我的靈魂仿佛又回到了青山下的小山村。

  赤腳的鄉村,慈母般的樸實,天堂般的溫暖!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14

  母親是鄉村教師。10歲以前,我一直跟在母親身邊,像個地道的農家娃。

  許多年過去,記憶模糊,歲月濾過的斷片中,卻還是留下了許多的快樂甜蜜。

  真正對鄉村的印象,是從四五歲開始有的。

  袁家,離那時的“城里”才8里路,用現在的距離概念,說不上名副其實的鄉村,事實上,現在袁家早已成了城市的一部分;厮莸轿业耐辏抢锟蛇是地地道道的鄉下。池塘、溪流,茅屋、竹園,土坡、田丘……無論跑到哪里,都能嗅到濃郁的被稱作鄉土氣息的味道。我雖然生活在校園里,但母親從來沒有給我定過禁區,喜歡去哪就去哪,喜歡玩什么就玩什么。趴在地上幫螞蟻打架,泡在溪水里摸魚捉蝦,躥進桑園地里抓知了逮麻雀……不曾無法無天,也無拘無束。

  10歲那年進城,新環境沒讓我對遠去的鄉村產生強烈的依戀。日子長了,淡淡的思念卻繞上了心頭。好在那時弟弟寄養在袁家,我還可以隔個把星期去那里過過癮頭。這樣的日子一直延續到弟弟回城,我去了紹興。

  城里,嚴格地說,那時其實與農村也差不了多少。除了三四條窄窄的街道、十來家商店外,無論房舍還是地塊,無一不帶著土氣。特別是我們居住的地方,本來就是名曰“暨一大隊”,生活方式似乎與農村無異,可感覺總有很大不同。比方在我家附近,雖然也有一條小溪兩個水塘,卻見不到田田荷葉;雖然也有桑園地高粱園,卻見不到哪怕是一只的白白胖胖的蠶寶寶。

  有一回,鄰家的大姐姐帶我去城西(可能是三都)摸“藕塘螺螄”,我看到那一大片一大片的荷葉荷花與蓮藕,哈,這下好,我哪還有心思摸螺螄?使得大姐姐后來再去摸螺螄時,不管我怎么求她她都不肯帶我。我真想獨自去找荷塘,無奈膽子太小。

  初中時,有不少高幾屆的校友去了農村,這使得我的同學大為恐慌。我嘴上不說,心里卻很不以為然。我早就有個愿望,畢業后去一個有山有水的所在,要多美氣有多美氣。

  可是我病了,一切的計劃、向往全被老天爺擊得粉碎。我的天地命定只有十來平方。

  現在想想,17歲那年去泌湖治病真是上蒼對我的額外恩賜。短短四個月的水鄉生活,定格在了我一生的記憶之中。那之前,我從來沒有走出離城10公里遠的范圍,泌湖,是惟一的突破……

  我的夢,除了學校書店,最多的與孩時的鄉村有關。連天接地的紫云英田里,我穿了一個又一個的紫色花環,掛在脖子上,傻樂。

  會有那么一天嗎,讓我再在迎著鄉野的風奔跑,在地頭,在田間?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15

  春天,是鳥語花香的季節,也是美食的季節。在我有關春天異彩紛呈的美食記憶里,香椿芽占據了很大的空間。在鄉村,最好吃的,風味最獨特的春菜莫過于香椿芽了。

  香椿樹在鄉村是最常見的樹木,幾場春雨過后,老家的房前屋后,粗壯高大的香椿樹紫色的枝干上,探出紫色的芽苞,羞羞答答的像暗自懷春的少女;又宛若嬰孩剛睡醒的樣子,似綻未綻,半開未開,惹人愛戀,給人一種含蓄內斂的美。一小撮紅頂在枝頭,像一朵花兒在凌寒的春風中搖曳。初長出的香椿最好吃,有一種特殊的味道,但母親是不舍得吃的,一定要等它多長一些才可以食用。過幾日,葉便輕盈地舒展開了,綠葉紅邊,望去,猶如瑪瑙、翡翠。一股淡淡的馨香,那股植物本身所具有的濃郁的味道被風一吹,就彌漫開來,總會讓人們內心激動。

  大人們在春天是很忙的,要播種,要耕耘,能有時間摘椿芽的就只有孩子們了。夠得著的用手摘,夠不著的用帶鉤子的長桿去鉤椿芽。一朵一朵地飄下來,飛撒得滿地都是,每次都有一大抱,一朵朵粉嫩嫩、鮮茸茸的綠,芳香得真是可愛,嗆得鼻子直發癢。拿回家的時候,總能看到母親臉上欣慰的笑容。

  “嚼之竟日香齒頰”,椿芽是餐桌上的綠色食品,其入饌,可烹調出好多種美味菜肴。單拌椿芽簡單爽口;椿芽炒蛋,鵝黃柳綠,清香氤氳;記憶之中,椿芽炒臘肉是母親的拿手好菜,椿芽似白泛紫,臘肉微微帶紅,實在是色香味俱佳。臘肉的醇香和椿芽的清香相互融合,是大自然賜給人間的美食,那一定會突然使你眼睛為之一亮,食欲頓時萌生,吃到嘴里,慢慢嚼一嚼,那種香,沁人心脾,全身的毛孔,淋漓痛快,沒有一處不舒坦。現在回想起來,那哪里是吃椿芽,根本就是在品椿芽,感受春天,在咀嚼中唇齒間四溢春天的汁液和香氣,仿佛把春天都留在了舌尖上。

  椿芽的時令很短!坝昵按谎磕廴缃z,雨后椿芽生木質”谷雨過后,香椿的葉子就變了味道,雖有香氣,已不可食,父親似乎不甘心,他會叫媽媽把椿芽腌起來,夏天來臨,我家的餐桌上常會有腌香椿這道菜。腌香椿里多了份陳香,味道亦美。

  一茬新葉一茬香。椿芽的香,是清香,但又不是一般意義的清香,咀嚼中,香氣會變得悠長而濃郁,春光里,有了椿芽兒芳香的浸染,心底流淌著的是濃濃春意、融融暖意、深深情意,幽香的椿芽葉仿佛在書寫著一個春天的童話。春風里,陽光下,在這個繁花似錦的季節,我們走進春天,敞開肚皮,去品讀美麗香甜的春天。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 篇16

  很早便有聽到海那邊引擎的聲音,那時天還沒亮,有好多“一閃一閃亮晶晶”的星星,而路卻可模糊看清的。

  那時大多都還賴在床上,可能四五點左右父親便起床悶了一鍋粥,有時吃上幾口,好多時候是什么都沒吃便一人上海去了。我偶爾也跟父親一起,天蒙蒙亮,但還能聽到夜蟲的叫聲,遠處的山以透出太陽紅色的光,象一朵含苞待放的桃紅。但我還是喜歡賴在床上胡思亂想,或是帶上耳塞聽音樂,然后心無雜念地感受著。待到窗外逐漸明亮時,便起床走上陽臺去。此時的天空相對還是有些暗,象將要天黑時的黃昏一樣。這時的天氣還有些微涼,就算是夏天。遠處的山還是灰蒙蒙的一片,只能依稀看到上樹木被微風吹拂后搖曳而透出稀疏的光,就象天上的星星一樣一閃一閃的。此時的鄉村還很靜謐,靜得連幾百里外的海潮聲都聽得很清楚,有時甚至還雜著幾聲人們交談的聲音,在這樣的清晨顯得格外愉人和神秘。

  漸漸地,鄉村便熱鬧起來了,人們說話的聲音慢慢地從每一條巷子里飄了過來,像樂譜里蝌蚪一樣游了過來,又如海上的浪花般泛了過來,然后又有了狗的叫聲,又有了公雞的鳴叫,又有了人們刷鍋做飯的響聲~~~~真是一首美妙的音樂啊/

  天已然亮了,星星再也看見了,連月亮也褪去了那冰霜般的面紗,像一面鏡子似的掛在天空了。遠處的山已經可以看出海浪般飄動的葉子,紅色~綠色~黃色~~五采繽紛,亂人耳目。風兒亦也不在涼快了,逐漸流著熱量,陽臺上植物葉子上還殘留著許多珍珠般的露水,映著天地萬物,閃著早晨的陽光。

  這時海上的波浪聲和引擎聲在遠處已然聽不到了,只有上海邊去,在海邊,太陽以徹底從地平線上升起,在海上鋪上了一條金色的大路,就像鋪上了一條黃地毯,波浪前推后幾擠,像是一條條金色的魚兒一斑。漁人們輕輕地擺動著木舟,或引吭高歌,或彼此說笑,或垂釣灑網,悠然自在,無拘無束,過著簡單清貧卻又神仙般的生活。真乃世間最快活者也。

  天以完全亮了,空氣以透著悶熱。屋頂上的煙囪以冒出縭縭的炊煙,小鳥兒嘰嘰喳喳地在電線上跳來跳去,好是快活。窗口以有陽光透了進來,灑在書桌的小植物上,甚是美好。坐在書桌旁,隨手打開桌上的收音機,裊裊的音樂從里面飄了出來,讓人陶醉其中。翻開一本昨晚看不完的書,想在細細品味一斑,忽兒外面又傳來了賣包子的叫換聲,由遠而近,很是誘人。無法,合上書本,走下樓臺,直奔賣包子的所在去。

【鄉村戀的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鄉村戀散文05-04

戀的散文隨筆04-25

鄉戀散文隨筆04-30

雪戀的散文隨筆04-30

鄉戀的散文隨筆04-30

獨戀夏夜散文隨筆05-03

散文隨筆:那份戀著的記憶04-07

戀雁山散文隨筆05-03

鄉村的散文隨筆01-05

真人一级一级97一片a毛片√91,91精品丝袜无码人妻一区,亚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亚洲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五月在线一区 | 天天综合网久久综合免费人成 | 亚洲v欧美v日韩v国产v在线 | 亚洲不卡中文字幕 | 中文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AV一区五月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