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鄉拾韻散文隨筆
畬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上的人。千百年來,在青山綠水間放牧生命的畬族百姓,趕山燒畬,游耕狩獵;倚山坡筑梯田,擇河邊建村寨,過著卓爾不群的生活。
古鎮古韻
為了探尋畬族百姓古樸生活的流風余韻,我們來到了浙江省景寧縣大均古鎮。統觀其貌,既有江南古鎮所有的高墻老屋、廊街岸柳,又有澄潭印月、湯尖挺秀、屋崖瀑布、成美廊橋等獨特的十景,在日新月異的今天,這里的一切似乎還沉睡在畬族古老的睡夢里。
來到古鎮街口,一株千年古唐樟像一位餐風飲露的老漢挺立在蜿蜒逶迤的河邊,郁郁蔥蔥的樹冠向空中肆無忌憚地舒展,舒展出一片傘狀的蔭涼天地。
穿過古街牌樓便進入了古街,青石板道、卵石泥墻以及臨街鋪面的舊式門窗,似乎都隱藏著歷史的傳奇。離古街牌樓一箭之地,便是奉旨三門并開的李氏宗祠。明朝天順八年,大均鎮的`李琮高中進士,后來,其弟李璋和李璋之子俱中進士,為褒揚一門三進士,朝廷下旨建這騎街進士坊。穿坊入巷,躍入眼簾的是一座江南風格民居建筑,這是清光緒年間首富李開元的宅院。碧瓦朱甍的門樓上雕刻著福祿壽喜吉祥圖案,花卉人物惟妙惟肖。
枕山棲谷的古街并不長,但曲曲彎彎首尾難望。在此聚族而居的畬族人過著悠閑自在的生活。時間在這里仿佛是停擺的古鐘,泰然自若的畬族男女浮雕一般地凝固在純樸世界里,怡然自得。
婚禮喜韻
古街盡頭是浮傘祠,供奉著馬夫人,這是位唐代村婦。傳說,馬夫人到景寧取羹奉養婆婆,途經大均遇到洪水,以傘代舟而渡。從此,被奉為孝仙,馬夫人渡河處也被稱為浮傘渡。浮傘渡不僅是數百年來水上商貿的重要渡口,也是畬族人婚嫁必經之路。“牛轎行嫁撐著傘,擺渡對歌浮傘渡。”就是其寫照。
站在浮傘祠前,隱隱聽見鼓樂聲,原來今天是個好日子,畬家有人結婚。
景寧朋友說,在畬鄉不看婚俗,就等于未到畬鄉。畬族婚姻慶典的伴娘伴郎被稱作赤娘赤郎。小巷深處,赤娘赤郎簇擁著迎親隊伍款款走來。迎親隊伍要經過杉刺攔路、喝寶塔茶、借鑊、殺雞、對歌等儀式才能接走新娘。用松枝和鮮花遮住臉的新娘被新郎抱上了花轎,迎親隊伍在爆竹聲中起轎,向新郎家出發。
花轎終于在新郎家落下,老人拿出麻布袋鋪在轎門前,赤娘扶著新娘沿著麻布袋鋪成的小路走進家門。新娘新郎拜堂、敬茶敬酒后,雙雙來到灶前。新娘手執竹筒,新郎鼓腮用力吹旺爐膛之火,祈愿今后的生活紅紅火火、幸福美滿。然后,夫妻才入洞房。
悠長歌韻
喜宴過后,長夜對歌拉開帷幕。這是畬族婚禮最熱鬧的場面,赤郎與赤娘遙遙相對,你唱我和,縱情斗歌。跌宕不羈的歌聲此起彼伏,余音繞梁。因為赤郎和赤娘都是男女雙方專門邀請來的唱歌高手,所以斗歌難分伯仲,只是在此良宵佳境盡情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情。
畬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相戀,以歌為媒;節日喜慶,以歌相賀;生活勞動,以歌傳言;喪葬祭祀,以歌當哭。“歌是山哈寫文章,代代流傳代代唱,誰家不唱山哈歌,便是學子斷書堂”。這段山歌,便是對畬族百姓嗜歌如命的真實臨摹。
是啊,畬鄉的山歌,因其普及而絢麗;畬鄉的婚俗,因其傳奇而精彩;畬鄉的文化,因其悠久而厚重。娛心悅目地觀瞻畬鄉風貌,所見所聞好似一幅超凡脫俗的水墨畫。
【畬鄉拾韻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山韻散文11-09
秋之韻散文02-03
汝河釣韻散文11-07
對韻歌教學反思12-19
夢見散文隨筆05-21
愛情散文隨筆01-21
關于散文隨筆10-13
水韻菊瀾的散文11-04
墨韻獨釣賞散文11-03
善待自己散文隨筆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