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講座,感慨萬千散文隨筆
初冬的天氣,寒意濃濃,細雨淅淅瀝瀝地下著,陣陣寒風直往骨頭縫里鉆。而此時的網絡公司會議室卻如春風蕩漾,暖人心脾。11月30日下午,《微型小說選刊》名譽主編黃令山老師,鄭允欽老師應邀來南康,跟南康文友交流創作心得,回味創作的苦辣酸甜。會議室里,高朋滿座,笑意濃濃,掌聲不斷。
兩位德高望重的老師都已退休,年已花甲。大部分退休的人員都希望好好地享受兒孫繞膝、天倫之樂。然而卻有這樣的兩位老師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從沒有停下過追求和探索的腳步。兩位始終懷揣著一顆對文學事業熱愛之心,在崗位上孜孜不倦地工作著。我懷著對老一輩文學家的崇敬和愉快的心情,在施總的關心下有幸近距離的聽到兩位老人的講課。他們娓娓講述著他們的辛苦創作路,以及他們春、夏、秋、冬的四季人生。
黃令山老師說,他從少年時期開始,就顯現出了文學創作上的天賦。從初中到高中時期,他的作文常常都是滿分,經常被老師拿來當范文在課堂上閱讀。老師的鼓勵和同學們的賞識讓他更加有了創作的熱情。
他希望自己的文章能一次比一次好,于是就開始翻閱大量的文學書籍,查閱資料。初中開始就進行了業余的創作,高中一年級的時候在《上海新聞日報》和《北京連環畫報》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故事《我今年六歲了》。
1958年年僅19歲的他在《中國婦女雜志》上用‘駱雅’的筆名發表了人生中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篇小說《未出嫁的媽媽》。文章講述的`是一個堅強的婦女主任帶大兩個革命遺孤的故事。為了寫好這篇文章,當時還只是處在懵懂年紀的他為了體會文中人物的真實生活和心里活動,就向自己周圍的鄰居、家人了解和觀察他們的生活。經過幾經修改和仔細的揣摩,使得這篇文章一經發表后引起了眾多讀者的喜愛。
當年的11月就被翻譯成外語發表在《人民中國》上向世界各國發行、傳播。在國內外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同時也收到了很多喜愛他的讀者的來信,甚至有部分的讀者從他的筆名和細膩的字里行間中認為他是一個女作家。雖然這只是一個小小的“烏龍”,但從另一方面也說明文章的成功。從而也使得小小年紀的他便初嘗成名的滋味,也就是從這時起他開始真正踏上了文學這條路。
鄭允欽老師,《微型小說選刊》主編,國家一級作家。他出版童話專集12部,其作品曾獲第二屆和第三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第四屆宋慶齡兒童文學獎、全國童話名家邀請賽金冠獎等30余項文學獎。1999年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0年被評為“第三屆全國百佳出版工作者”。
2006年11月,被推舉為江西省作家代表出席全國第七屆作家代表大會。獲獎童話專集《吃耳朵的妖精》被中國作家協會選入“百年百部兒童文學經典書系”。
鄭老師人很隨和,看上去有點頑童般的調皮。他鄭重其詞的對我們說,那時候他四處投稿又四處碰壁,可以說,當時感受最多的是旁人的嘲諷。那個年代不像現在這樣容易保護自己的隱私,他的每一份投稿被退回來時,都要受到廠里同事的奚落和嘲笑。收發室的同志經常故意將他的名字吊著嗓子叫著,手里揚著那一沓厚厚的原稿。那種感覺,真是讓人想找一個地縫鉆進去呀!
兩位老師的創作人生路是多么的艱辛萬苦,他們大膽勇敢地講述著當初被人羞辱的滋味。老師們的鼓勵讓我增添了自信。一直對自己的寫作抱懷疑態度的我很自卑,總是感覺自己不如他人,總是感覺自己書讀得太少。特別是在那么多高學歷的作家面前我更顯得畏縮不前。
宣傳部廖部長鼓勵我們要多寫我們身邊的人和事,大膽創作,放開膽子寫,說真話,抒真情,文學要有想象力,企業要跟文化同步。我們的城市、環境污染等要我們用文藝的形式來塑造大家的形象。用文藝形式來提高市民的修養素質。
網絡公司潘總也提出了我們要用文藝、電視來宣傳,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記得我看的第一部小說是張揚的《第二次握手》,然后是瓊瑤的《窗外》。寫《窗外》,瓊瑤幾乎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寫下了這部小說,她大膽地寫她自己的故事,卻遭受了父母的嚴厲譴責。另外,我還看了她的《我的故事》。受瓊瑤的影響,我也試著寫了我兩兒子的成長記錄——《蹣跚在母親的期盼中》。這部書稿是我的坎坷人生的寫照。近20萬的文字,凝聚了我五年的心血。目前該作品還在校稿,即將付印出書,兩兒子作了序。此書的出爐離不開我兩兒子、還有《南康文藝》的文友們的大力支持,他們給了我自信和力量。今日聽了兩位老師的講座,受益匪淺,對以后的寫作之路更加充滿了信心。
【聽講座,感慨萬千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細聽近義詞12-15
聽蟬散文04-30
夢見散文隨筆05-21
愛情散文隨筆01-21
關于散文隨筆10-13
窗前聽雨散文11-14
善待自己散文隨筆08-24
人生橋梁散文隨筆11-03
彩虹之上散文隨筆11-03
中考素材:聽的藝術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