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母親的散文隨筆
母親在回程的途中打來了電話,問寶寶又去打針了沒,還燒不燒了。我說已經(jīng)好了,不再發(fā)燒了,晚上補了一針鞏固了一下,應該是沒事了。母親切入正題,語氣里小心翼翼:“有個事我想了想,還是想問一下,寶寶的衣服是不是穿的有點厚了,或許……我想是不是衣服厚的話,如果熱著了,也是會生病的。”“我只是說說看,又怕說不對了再惹孩子生病,畢竟天也冷。當時生著病,我也不敢說讓少穿點,怕不對了到時你又怪我……”停頓了一下,母親依然謹小慎微、猶猶豫豫,商量里帶著小心,征求里帶著擔憂。
平靜的心湖似被一顆小石子激起了圈圈漣漪,濕了眼睛,酸了鼻子,心口隱隱地疼。母親,什么時候你竟然在我面前變的如此小心,像轉換了角色一樣,你開始對我說話柔聲細語,像生怕做錯了事的孩子。曾幾何時,我一度想要逃脫你的庇護,獨自翱翔,不滿你總是將我當成長不大的孩子,束手束腳,以為遠嫁他鄉(xiāng)就能逃脫你的管束而唯我獨尊了。當終于體會了“兒行千里母擔憂”,當我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體驗了回趟娘家的不易和辛酸,母親,你卻只有母愛,再沒了年輕時的氣勢,甚至連說話都變得小心翼翼。而我,還一如從前,在外人眼里或許溫柔賢惠、安安靜靜,在你面前,卻常常任性、頂嘴,還會出言不遜傷害你。就像一句話說的:我們總認為被生活欺騙、被別人傷害,而我們自己卻又不斷傷害著身邊最親的人,因為熟悉而無所顧忌。
前幾天寶寶過生日,母親抽空來住了幾天。期間她總是問,我在這影不影響你們休息,有沒有擾亂你們的生活規(guī)律?顯然考慮的有些見外。雖然心里是想讓她多住些時日,可是我不會在她面前撒嬌,除了說不影響、不妨礙,就再無其他挽留的話,每在此時,就很羨慕別人家的女兒能隨時跟自己母親朋友般地侃侃而談、無所不說,撒嬌、示愛的親昵表達自然而然。不得不說,作為女兒,我跟母親是有隔閡的。
跟很多人一樣,我覺得母親這個職稱是偉大的、充滿愛的,見過很多謳歌、懷念母親的,總是很感動,也有過想寫一寫關于母親的念頭,卻遲遲無法下筆。就像心里忽然泛起的對母親的愛意,卻永遠不愿也不能在母親面前表達出來。
我不像別的孩子那么粘著自己母親,甚至很多時候有一種想要逃離的感覺。曾經(jīng),提起母親,我多是不滿的、抱怨的。
弟弟小我四歲,有了弟弟后,身邊那些叔嬸姑姑們就總是騙我說,母親不是我親媽,說我是撿來的,編著故事繪聲繪色地來哄騙我。我一直不信。雖然有了弟弟之后,我確實被母親忽略了。雖然也覺得母親有點偏心,但我一直相信我是母親生的.。
小學時候,母親做為我的語文老師和班主任,沒有對我有所偏袒,相反如果犯了錯,要比別的同學受到更嚴厲的對待。我上課下課都是叫她老師,時間久了竟覺得在家開口叫媽好像有點別扭了,于是索性什么也不叫,當然我們交談也少了。當我跟班里同學吵架鬧架的時候,對方往往到最后會拿出致命一招來攻擊我,說我“狗仗人勢”,仗著自己是老師的孩子,肆無忌憚欺負人。雖然是惡人先告狀,我恨到咬牙切齒卻無從反擊,只能傷心委屈。和平共處時,有因為是老師的孩子,而被討好之嫌,跟人有摩擦時,我又因為這個“教師子弟”的光環(huán)而不得優(yōu)勢,反而被人出口傷之卻無還擊之勢。好像老師的子女很多時候都被背上“榜樣”的標簽,不敢成績差,不敢違反紀律,不敢偷懶不努力,平時總被別的家長拿來做比較,又是別的同學羨慕有人輔導功課的對象。我抱怨,為什么媽媽和老師要是同一個人,我為什么要是老師的孩子?跟普通的孩子比起來,我寧愿我是個普通人家的孩子。
母親老師上課時,好像對別的同學都很慈祥,唯獨對我,如果發(fā)現(xiàn)沒有專心聽講或沒完成作業(yè),就是一頓劈頭蓋臉不留情面的教導。有一次,因為我所在的小組打掃完教室衛(wèi)生,拉下了一堆垃圾沒清理。結果被母親老師質問,最后是我一個人主動從站著的座位上走出來,把門口的垃圾清掃、踔走、拿去倒掉,雖然我從頭到尾都是一邊哭一邊做這些,母親也在一邊哭笑不得,可我就是認為,哪怕是一個班級做錯了事,最終出來接受懲罰、承擔后果的人,也是我。就覺得,大家一起做錯事了,最后母親也是要針對我一個人。就像,星期天的一次,因為忘記了母親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沒有去寫,而在那兩天里,母親楞是沒提醒我一句。結果到了課上,母親老師就提出了作業(yè)一事,其他幾個未完成的只是在座位上站了一會兒,而我卻拿著課本被站到了外面。從那時起,我就開始怨恨母親了。覺得她寧愿把精力放在別的孩子身上,也不愿多分給我一點愛。
十多歲以后,我不愿再跟屁蟲似的跟在母親身后,一起走路時也不再拉著她的衣角寸步不離了,幼稚、隨性的話也不愿再跟母親說了。每次放學回去,看到伯母嬸嬸家已經(jīng)做好了飯等著自家孩子回去,而我還要等母親回到家開始做飯,不能跟堂哥他們一起去上學而沮喪。
母親當了一輩子教師,教過一批又一批學生,多年后碰見自稱是母親學生的人,都是感激、夸贊之情溢于言表。我從不覺得驕傲,相反認為她對于我的成長和教育是缺失的。
我常常嫌她不會做飯,像伯母做的紅薯餅,嬸嬸家包的包子,常常看著別人家孩子吃著稀罕物,我饞的不行,去央求母親,卻只有羨慕的份。我嫌她不會做鞋子織毛衣裁剪衣服,因為我看到別的小孩都穿著漂亮的布鞋,各種顏色的毛線衣,伯母還會繡花繡鞋墊。我覺得母親懶、笨,為什么別的媽媽會做,而她不會。直到有一天母親也拿起了毛線針,做起了布鞋,繡起了花,別人都夸她半路學徒卻做的很好,我才知道原來母親小時候是被外公撫養(yǎng)大,從小沒人教過她這些針線活,通過邊看邊想,自己卻做的像模像樣,真的已經(jīng)很聰明了。
我嫌她對我管的太嚴,總是限制這限制那,總不服氣地抱怨別人的媽媽怎么說怎么做。她從小要求我好好寫字,那時我不明白為什么要把練字看成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她逼我練字,我形式上的應付讓她恨鐵不成鋼,卻造就了我的逆反心理。當有一天終于長大成人,明白了字如其人,開始努力練字帖的時候,我才明白了母親當年的良苦用心和淳淳教誨,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而悔不當初。
我遇到問題也不愿問她。因為她對別的同學都會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講解,而對于我,說不到幾句就有可能提高調了,沒耐心了,她煩躁我更煩躁。如果將我跟她其他學生比較,我寧愿我是其他學生,而不是她的孩子。
當聽人提到誰家生了幾個男孩,她就感嘆“真好命”時,我不知道她為何也這么傳統(tǒng)。對于一些生活習慣、思想觀念的分歧,我有時認為她是庸俗的。我心里曾嘲笑她身為知識分子,卻不明白“窮養(yǎng)兒子富養(yǎng)女”的古訓。我從小內(nèi)向、膽怯、不愛說話,覺得跟小時候的成長環(huán)境有關。她跟多數(shù)農(nóng)村父母一樣,拿我跟別的孩子比較,當眾說我笨,罵我傻,見人不懂說話,家來客人不能上桌,不能夾菜,要單獨在廚房等著客人吃罷。她跟父親在家務事上總嫌我礙手礙腳,我一插手他們就說“心慌人,一邊去”,我的動手興致起初都被他們扼殺了。漸漸長大當我不會做家務時,母親又會說我啥也指望不上,這也不會那也不會,別的孩子怎么怎么樣,我又怎么怎么樣。于是我越來越自卑,覺得自己笨。當后來得知很多孩子小時候都跟我差不多的成長環(huán)境,差不多都經(jīng)歷過一段時期的冷嘲熱諷時,好像也能理解他們了。想著那個時期年輕的父母,忙于生計,哪有精力去鉆研什么,第一個孩子多是試驗品,所以也就原諒母親了。
女孩到了青春期,身體和心理都有了微妙的變化,我害羞,靦腆。對于青春期的成長,母親沒有傳輸給我任何引導教育,我惶恐過,懵懂過,煩惱過,但不會說給母親聽。十多歲的女孩懂得了美懂得了打扮,向往漂亮的衣服。我的青春無美衣,很多時候連換洗的衣服都寒酸,除了過年,平時是極少給我買衣服的。那時我羨慕有姐姐的女孩,因為可以撿姐姐的衣服穿。看到小伙伴每年夏天都有新裙子穿,聽說是她干爹干娘買的,我就抱怨父母為什么不給我也找個干爹娘。即使再需要一件衣物,我也不會跟母親要求,不會說出來。母親帶我上街的時候,任由母親挑她認為合適價格的東西,我從不說喜不喜歡想要哪件。上中學的時候,我依然穿的寒酸、老土,越發(fā)自卑。對于我的生活方面,母親除了關心我吃飽吃好,從不重視我的穿衣問題。這件事成為我心里的暗傷,也是多年對母親耿耿于懷的原因。我覺得母親不稱職。
后來我想,并不是母親不愛我,而是我沒有遺傳到母親的理性,而繼承了父親的感性。母親不是細膩的人,就像她理解不了我看書寫字是種興趣,在她看來,都是不務正業(yè)的無用之舉。因性格不同,也許有些事情確實是她想象不到的。直到后來,在外求學,常常在遇到事情時,孤單寂寞時,深深地想家想母親,彼此在電話里輕描淡寫言語不多,她總是叮囑我吃飽穿暖,照顧好自己,生活上別將就,別怕花錢。然后期待我回家,就成了她以后歲月里最漫長的等待。我們思念著彼此,可是一回到家又因為各種小事,我們產(chǎn)生爭執(zhí)、分歧,唇槍舌戰(zhàn)一如往常。我覺得我們八字不和命中相克,不然為什么沒一處融洽的?如我的任性、倔強,即使事后覺得自己錯了惹母親傷心了,也不愿開口跟她認個錯。其實母親從來不會跟子女記仇,不管你傷她多少次,也絲毫不減她對孩子的愛。
我認為我很丑我難看,因為母親從沒夸過我,沒有說過一次我好看的話,我覺得家人都嫌棄我討厭我。直到長到20歲時,我的自卑已根深蒂固,我覺得以后肯定沒人要我,因為又笨又傻又難看。直到后來母親說我這好那好,我也認為她只是安慰我的套話。而我卻忽略了,母親跟中國很多母親一樣,是含蓄的、不會說愛、不善表達的,盡管她的愛如海一樣深沉,如光陰一樣綿長,也只是流露在生活的一點一滴里,滲進每一句嘮嘮叨叨的沒完沒了里。即使說句套話,也是需要一定的勇氣的。并且后來,我也相信那不是套話,或許就是母親的真心話,就像她在我心里是獨一無二的一樣,我即使再不堪,在她心里也是最好的,無可替代的。
自從在外上學、打工,后來的很多年里,我與父母聚少離多,在一起的日子,卻仍擺脫不了有點隔閡的氣氛。母親不再罵我了,看似尊重我了,而我好像覺得有點別扭了。
后來,我經(jīng)歷過一段長期而最終失敗的感情。起初母親反對,用她的眼光和經(jīng)驗來分析對方的種種不靠譜,阻止我跟對方交往。而我偏不服,覺得她不理解我,不懂感情,不為我著想。年輕氣盛的心,覺得愛就是一切,以飛蛾撲火的姿態(tài)去轟轟烈烈。當我看到愛情的真相,終于迷途知返的時候,才明白自己付出慘重代價學習到的,就是母親當初說出的,我卻不屑不信、不以為意的道理。當我想要回頭的時候,母親沒有責備,而是慈祥的迎接和慰藉,給我最溫暖的溫暖和愛。那一刻,我終于明白,不管自己走的再遠,不管做了多錯誤的事,當再回頭的時候,母親永遠會張開寬闊的懷抱,接納你的所有,母親會是你永遠的娘家,是你最無助時的港灣,是你最終的歸宿。
當我終于明白了我在你眼中的稚嫩,你已默默地在我走的路上為我鋪路搭橋,為了我能暢通無阻少受風霜;當我發(fā)覺你已老了、頭發(fā)白了的時候,你還在不遺余力為孩子們傾盡所有;當我敞開心扉跟你交流心聲,告訴你我愛你的時候,你滿心欣慰,認為我終于長大了;當我煽情地寫給你們“爸媽,我愛你們,你們在我心里是最偉大的。我慶幸今生我們是一家人,如果有來世,我還要做你們的孩子。”這樣肉麻的話時,我不知道你看后,是喜極而泣哪,還是對天長嘆“天啊,可別再有什么來世了!”?
當我步入婚姻,有了自己的孩子,母親又把她的愛傾注到了外孫女身上。體會了撫養(yǎng)孩子是最辛苦的工作,而我,從小淘氣、體弱多病,母親又該吃多少苦受過多少累哪?而她卻從未跟我提起過這些。
我發(fā)現(xiàn)母親不再說我了,即使有時候我還會自顧自地吵囔著,可是母親卻不回應了。好似待我長大,母親快變孩子了。她現(xiàn)在仍教導我,要善待公婆,要親近家人換位思考,不能驕傲,尊重孩子她爸,要讓家庭和睦等等。唉,母親,我又想起了上學時,你對別人的慈愛,對我的偏心。總是讓我為別人著想,讓自己吃虧。這是你一直以來教我處事的道理。雖然我不太認同這套待人接物的格言,可是母親,你的博大,你的胸懷,我依然為你致敬。
【母親的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散文隨筆《母親》04-30
母親散文隨筆09-10
母親原創(chuàng)散文隨筆01-02
留守母親散文隨筆01-19
天地母親-散文隨筆04-28
荷葉母親散文隨筆04-28
情感散文隨筆:母親04-28
散文隨筆:懷念母親04-30
懷念母親-散文隨筆04-30
感恩母親散文隨筆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