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年味的散文隨筆
夏秋春冬,四季荏苒,花開花落,每隔三百六十五日就會有一次繁華的盛宴,這就是過年,過年的來歷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古老傳統節日。張燈結彩,煙花炮竹,喜帖春聯,走親訪友,喜氣洋洋,盛況空前,耕耘希望,辭舊迎新。
每至過年,總不忘走一遍荒置的鄉村小院,縱是野草蔓生,斷垣殘壁,終是覺得親近。靜物無聲,多少人世滄桑,老一輩的青春過往,陰晴冷暖,皆藏于其間。曾經盛況的炊煙院落,漫吟著殘照的風景,彌散著往昔過年盛宴的清香。
憶起兒時伙伴,穿著花色的小襖,頭扎七色的頭繩,腳穿柔軟的千層底,提著夢里華麗的燈籠,走在光陰的小道,歡呼著,歌唱著,細數著,如此的美好而有濃濃的溫馨,我想那乃是我夢寐的年味。
曾對過年有過很深厚的情感。那光陰里承載著喜悅,流暢著幸福。 讀書時節每每放假,回家團圓,享受著相聚的溫暖和甜蜜,吃上母親制作的饅頭,咀嚼著母親包的餃子,香醇可口,香氣滿溢在我的嘴角。工作后,期盼過年,好得一寸光陰陪著老父親對弈樂歡,沏茶品香,陪著姊妹細數流年。而后走親訪友,互道吉祥。此時我不為塵事而忙,心境靜然,守著一份恬淡的性情,滿溢著家人的喜悅,滋潤我心。
工作久了,歲月令自己措手不及的時候,突然有些惆悵縈繞。望著天空綻放的煙花,聽著噼里啪啦的音樂,看著歌舞升平的盛景,走在堆滿禮品的商店的街邊,年味卻漸行漸遠,于是我倍感孤寂。
于是我就會在夢里重溫往昔過年。
鄉村過年,繁盛而又隆重。過了陽歷年,就開始張羅年貨。院子門堆滿了打好的煤球或劈好的干柴,西廂房里儲存了滿滿的菜和粉條,還有光滑的紅蘿卜和細長的大蔥,整齊的擺放著。記得母親將準備好過年的白菜擺放好,然后用土埋上。粉條剛出鍋要經過結冰和融化再曬干,趁著陽光瀲滟之日,此時每家的院子里掛上一桿又一桿的粉條,浩浩蕩蕩,很是壯觀。清理出幾袋子最好的小麥送到磨面坊,以求過年時吃上最白的饅頭。
家家每年要養豬或雞,那也是過年最豐盛的美食。在院子里支起一口大鍋,用干柴煮水,喜氣洋洋地磨刀霍霍,然后鄰居的叔或伯都會 來幫忙宰殺,肥肥的被抬進鍋里蒸煮,或有時被切成小塊入鍋煮,此時云霧繚繞,香氣飄散,籠罩在小鄉村的上空,好像在給玉皇大帝傳遞著人間的過年的喜慶。被煮好的肉塊一盆盆的放在架板上,偶爾跑來一個孩童偷偷的擰下一塊入口,那美滋滋的味道從他的牙齒傳出,歌聲都是香的。
臘月的天氣,蕭瑟寒冷,有時大雪紛飛幾日夜。白天孩子們在雪地里玩,打雪仗,吃雪球。夜晚鄰人相聚,賞雪嘮嗑,靜謐的鄉村,遠離塵囂,雪花落至古色青瓦,柴草上,每一個擱置舊物的角落。整個鄉村宅院披上白衣,美麗如畫。偶有幾童,在雪地里奔跑,留下深深的腳印,歡樂溢滿印痕,
不時傳來誰家狗吠的聲音。雪花透過暗淡的燈光傳著柔情,母親在廚房里忙碌著,唱著喜氣的豫劇。饅頭在母親的手下旋轉著,愈加光滑和挺拔,微微隆起的山峰,豐滿的饅頭錦簇的排列著,等待火的洗禮。我偷偷的跑出房間吃幾口雪花,又偷偷的將雪捧進屋里,母親會喊“別寒了你,小心咳嗽。”我就會跑到母親身邊,坐在暖暖燃燒著火柴的鍋邊,傾聽母親講動人的鄉村軼事和美麗的傳說。母親說“雪蓋三層被,來年豐收年!”雪潔白的就如饅頭的顏色,所以雪是天使是美麗的化身。于是我愛上了雪,愛上了雪的純潔和神話。雪中光陰,緩慢溫柔,靜賞庭院飛雪,淡看風塵世事。尤其愛靜聽雪落的聲音,就如我孤寂時惆悵地墜落。因為在雪靜靜墜落的故事里有母親的歌聲與傳說。
尤其最愛玩的就是放炮了,不到除夕,鄉村里就會不時傳出噼里啪啦的響聲。那時這個響聲是美好的,而且我們會幾個人順著響聲跑去撿起沒有炸開的炮,取出里面的火藥,重新卷好,聚集在一起欣賞著自己偉大的創舉。
接下來 ,就要清掃房子,房前舍后,軒窗案幾。姐妹分工,承包各自的責任區。撣去房梁上的灰塵。坼洗被褥床單,清洗各式器具。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如有必要,還需將門及桌凳涂染新漆,或去集市購些桌布,再收集幾束絹花,放置瓶內,客堂頓時生色。看院內整潔,母親忙碌著整理年貨,我們歡呼雀躍。
集市越加熱鬧及喜氣,成群的村民趕往購置年貨,有諺語,“糖瓜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兒要一頂新氈帽!”平日一里長的集市就會增長到幾里開外,如在云端觀望,是一條彩色的曲線,很是壯觀。人頭攢動,春聯年畫掛滿兩側,鞭炮齊排,隨手而取,叫賣聲,歡笑聲,環繞天宇。集市的最頭位往往是雞鴨和豬的交易場所,加之雞鳴鴨叫,豬豬高歌,好不熱鬧。提一竹簍,內放幾只雞鴨,右手拿著竹桿輕輕趕著哼唱的豬兒歸家,路灑喜悅。
母親也會與嬸嬸相約,前赴集市,添置一些新衣衫,挑選一些頭上的飾品,例如彩色的頭繩和純色的皮筋是那個年代的飾品。在民間藝人的小泥人前觀望好久,取得一兩只為我們帶家。從雞鳴啟程,往往午后方歸,一籃子一包的,甚是豐富,我們圍著年貨興奮不已,抬至屋內,細數年貨,一一記下,就如清點幸福的賬單,期盼著除夕禮品的發放。
村里很多家貼的春聯都是出自父親之手,他的神筆頗為出名,每至臘月,不斷有鄉鄰送來紅紙,求得父親的貴墨,然后歡喜的粘貼于一物一草,沾喜于一年得來如此難得的字體,讓孩子讀給自己聽,笑降于眼睛與眉毛。每收到紅紙,父親都會支起書架子,細研墨香,盡書喜氣。偶爾教我們讀一些繁體字,觀賞一些四個字組合的巧妙。邊吟邊寫,暢想著明年的豐收。“五谷豐登、青龍治水、自力更生、豐衣足食、幸福家庭、出門見喜、日行千里、普天同慶、尊老愛幼、實現四化......乃是那年代流行的春聯詞語。鄉村里,沒有詩意盎然,卻有愜意的墨香。偶爾母親也會剪一些窗花,貼在箱子或衣柜或窗戶上。我將父親的大作一一排放在架子上或地上,靜等墨干而后一家一家的卷好,等著鄉鄰來取。
姐姐喜歡貼年畫,她端著用精致的小麥做成的面糊,滿院子的開心,不一會,門上、門柜子上、門簾上、餐桌上、汲水井上、木架子車上、糧倉上、灶臺上、豬圈上、雞籠上、箱子上,全是紅紙,平凡人家,一草一木,皆有喜氣。就連我們床頭的書桌上就有”好好學習,勤奮讀書“的勵志語。隨著我們讀書的增加,寫春聯的任務逐漸分工,大妹的字體較好,逢過年,她就會興奮的展示著自己的作品,而后粘貼起來,幸福的讀著散發墨香的文字,此時母親就會望著我們笑。
轉眼到了大年三十,這一天是最忙的。尤其上午的鄉村,年貨基本備齊,新衣服也已經備好,春聯年畫均已經粘貼到位,那么年夜飯是這日這年最豐盛的宴會。
上午,母親開始挑選最優質的面粉和面,而后放在一個盆子里。再取出優質的大肉,剁成肉餡。抽空再支起油鍋,炸一些紅薯丸子,那圓圓的丸子在母親手里飛轉,從油鍋出來金光燦爛,放進嘴里甜甜脆脆,那是最豪華的美食,至今我依舊貪愛吃她。
午飯后,母親招呼開始包餃子,肉餡的.調制是淡淡的清香,輕輕嗅之,垂涎欲滴。姐姐趕著餃子皮,母親教著我們學包,一排排的餃子如古代的元寶,蔚然屹立,不一會,床上、桌子上到處是排放餃子的托盤。母親還會取來一個硬幣,偷偷的包子一個餃子里,年夜飯時誰能吃到,誰就會大富大貴,成為我家的吉祥之星。我深深知道,那是母親對兒女的期望,其實母親很想為每一位孩子包進一個!風俗傳說,一個才靈驗,于是母親只能包一個,不過,哪一個孩子吃到,對于母親都是幸福的一件事。
忙至五時左右,廚房里風箱開始呼啦啦的響起,大大的鍋里已經放滿了扣碗和蒸菜。
炊煙裊裊升起,暮色的村莊在輕煙的籠罩下如是天上仙境。大隊的廣播里開始播放喜氣洋洋的抬花轎選段,不時傳來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客廳里掛起了紅紅的燈籠,家門口也點燃了紅紅的街燈。
村頭的墳地里人越來越多,家家都派人來為先祖祭拜。父親也帶我們前去祭拜,點燃一些黃紙,擺上一些祭品,添置一些新土于墳頭,父親在墳前磕頭,我們就會點燃起鞭炮。歸得家門,點燃鞭炮,餃子開始入鍋。接著一道道菜上桌,一碗碗熱騰的餃子端上來,母親便會派我們端餃子為村里年長者送去,以示孝心及敬意,我們自然欣然前往,因為除夕送餃子長者是要給壓歲錢的,街上也有別家的孩子送餃子,見面一笑,樂如煙花燦爛。
一切完畢,當一年的繁忙都結束時,圍坐在一起的家人終于團圓了,最豪華的宴會開幕了。我們大口喝湯,小口吃肉,絕然不會錦心繡口,美餐雅興,樂不可言。吃到硬幣者更是樂不思蜀,我們也會向吉祥之星祝賀。庭院里飄蕩著年味的欣喜和溫馨。
飯后,父親開始發壓歲錢,我們會整齊排著向父母施禮拜年!然后父母就各自去鄰家互道年安去了。
那一夜,心情是興奮的,生活是富裕的,花朵是燦爛的,風都是溫柔的。平日里打著補丁的褲子睡覺了,我們穿著嶄新的花衣裳,頭上綁著彩色的頭繩,盡情的花著不足一元的壓歲錢,約上幾個伙伴買來玉米棒、花炮,買來氣球串成串,買來琉璃球放在嶄新的褲兜子里,聽著嘩啦啦的清脆的響聲,甚是陶醉。正是“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
夜色漸濃,拜年的父母和玩耍的我們歸來,圍于一爐,磕著瓜子守歲,再傾聽父親講講過年的往事。夜半子時,千家萬戶放過炮竹,合家坐到一起吃“更歲餃子”再檢查下灶臺上的鍋里已經是放滿美食時,方才安寢。唐朝詩人有詩云:“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
初一一早,炮竹聲聲迎來新春,我們一一穿著嶄新地衣裳,弟妹有時興奮的穿著新鞋一夜不脫,早上起來直接下地就跑。等我們煥然一新的站在庭院時,父親已經上墳祭拜歸來,母親已經將飯菜和餃子做好,一家人又是一場豐盛的宴會。
正月初一,當時的舊俗很多,既不許動剪刀,也不許說不吉利的話,于是人人不可做家務,這是風俗,無人敢破。也不可以走親戚,這一天村里的相鄰四舍互相走動,互道問安。記得每每初一,外婆一大早就會將客堂擺放整齊,而后取出一個干凈的葦席, 在葦席上鋪上嶄新的褥子,等著晚輩的拜年,每有街坊前來跪褥拜年后,外婆就會拿出備好的香煙送之,如有孩子前往,外婆就取出嶄新的一角二角的紙幣送就。尊老愛幼,此風此俗,好久不見,如今甚是懷念。
孩子們開始在街上游玩,拿著嶄新的壓歲錢盡情花著,打琉璃球,扎氣球、投沙包等,不時買些玉米棒,不時在比著各自的新衣裳,抬起腳讓她們看看自己的新鞋,也比著母親的手藝。若初一這天有雪飄飛,街上依舊人多,鄰居們一起鏟著積雪,一起堆起雪人,再取紅蘿卜做鼻子,一起和孩子玩起雪仗。歡笑隨著雪花融化,溫暖著整個村莊。年長者一起守著火爐,叼起煙袋,訴說鄉村軼事,憶往年滄桑,嘆今夕美好!
小時候,也有些村子初一表演踩高蹺,我們就會隨著大人跑去觀看,人群擁擠,鑼鼓喧天,大頭娃娃或是天女降臨都是如此的讓人流連忘返。
正月初二,開始有親戚來往,尤其是新近結婚的年輕人,姑娘嫁得人家就要這日由夫君陪伴回娘家,那時多有女婿要帶有抬禮盒之人,風雪無阻,以示孝順和敬意,棗花饃是那時姑娘回娘家必帶的禮品。于是初二一早,大嬸大媽便相約成群在街上等著新女婿的駕臨,或有給女婿涂抹花臉,或有要得幾個糖塊,算是喜氣一場。待得午飯后她們又成群的巡視家家女婿送來的棗花饃,評論其大小,觀賞其紅棗通透的顏色,鄰家丈母娘總是笑若牡丹花般的邀請品嘗。只等得姑爺家隨來者被灌的酩酊大醉后,姑娘方可隨夫君歸家,此為風俗,醉了,方能彰顯招待之周全。
母親也會做好棗花饃給外婆送去,我從小也吃得棗花饃,彌漫著甜甜的棗花味, 那是幸福的味道,是愛的味道!
母親生育了我們四個女兒,每每鄰居品嘗別家女兒的棗花饃時,鄰居都很羨慕說母親是幸福的,以后有吃不完的棗花饃。此時母親都會開心的笑。可是,母親的大女兒方未成家時,就已遠離我們而去,她沒有吃到一口女兒的含有孝順的棗花饃 ,想到此,我就會心殤孤寂。
正月里,有秋千蕩漾,蕩來歡聲笑語;有炮竹聲聲,迎來春風;有翰墨清香,散發寰宇;有雪花飄舞,潔凈至今;有天光云影,至今冥想;有棗花饃香,至今垂涎;更有母親的愛陪著。正月里,夜夜繁華喜慶,時而幾人圍坐一處,摸個自摳;時而圍爐共話,遞煙沏茶;更有紅包降臨,我愛上了過年。
鄰村每至正月初十后,便開始搭起戲臺,請來鄉里最有名的戲班,熱鬧地唱上幾天幾夜。看戲是過年最美麗而又最浩大的一道風景。車水馬龍,男女老少,不顧風寒,聚在一處,共賞鄉音。忘記了白晝,讓自己醉在二夾弦或鑼鼓聲中,不愿醒來。奶奶拉著木架子車,車上放置厚厚的棉被,我們圍坐在車上,在偌大的戲臺下專注地看著,臺上生旦凈丑,臺下觀眾擁擠如潮。鑼鼓、二胡 、唱腔響徹了鄉村和小河。《收姜維》、《抬花轎》、《借糧》等等臺上、臺下那氣場,亦如繁華之東京的當年,華麗而喧騰。一年中,唯有這些日子,無須耕織,無須讀書,安了心的開懷享樂。
那時的正月是溫暖的。
燈籠是孩子元宵節必備的禮物,約上伙伴,挑著外婆送來的或是自制的 燈籠,點燃起紅紅的蠟燭,而后一起走在街道上,再看看鄉村各家門口點燃起的紅紅的燈籠,如在天街行走,而母親在家門舉著一盞火紅燈望著我們笑,指引著我們回家的路。
農村是沒有花燈的,沒有城市華麗的燈火,更沒有城市璀璨耀眼的煙花,城市的街道兩旁豎立的是各式各樣的花燈造型,而在農村僅僅是蠟燭點燃的紙燈籠,這就是過年的不同,但是相同的卻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也來至城市看過一次花燈,生動有趣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豬八戒吃西瓜和倒拔垂楊柳,至今未能忘記,回至鄉村我一一講給伙伴們聽,她們都是增大眼睛安靜的聽著我云天霧地噴著,那眼神里滿是農村孩子對城市美好的向往。
如今一切華麗了,包括元宵節的燈,可是家鄉的街道上缺少有了當年的歡樂和喜慶,我們的年味去哪里了呢?
吃完元宵飯,年味漸消,草木復蘇,沉寂了一冬的農作物開始了她們的使命。于是農民開始進田灌溉,孩子們開始整理書包讀書,春風也吹拂著大地,河水開始吟唱起春之歌,燕子開始筑起新巢。屋檐上的積雪開始融化滴落,日子簡凈悠長,似那條蜿蜒的小路,看不到邊際。
窗臺上的那盆菊花也開始吐露新芽,春天來了,新的一年開始了。
如今過年的年貨比往年的甚是豪華,一年四季均有炮竹可燃,燈籠花樣齊全等。可再也不見孩子相約去撿炮竹;街道上很少見孩子們一起挑燈夜玩,很少見孩子在街道打琉璃球、捉迷藏;也不見鄉村庭院支起熱鍋,殺豬宰羊;也不見誰家支起書架子,潑墨書寫年畫;更不能聞及大隊喇叭里喜慶的《抬花轎》,也不再有母親盤起的圓圓的饅頭,更沒有人群相約去鄰家品嘗棗花饃的味道......
坐著”日行萬里\'的汽車,卻不再貼上紅色的春聯,住著四季如春的樓房,卻很少顧及門口的對聯,“出門見喜”的紅紙已不見很久光景,環顧四周,無任何的喜慶的年貨,關上門獨自品味當代的年味,乏苦枯燥,孤寂落寞。
如今的花燈皆是電的,可真正挑起的孩子越加越少,風俗傳承越來越淡,再也不能走在蠟燭點燃的天街上,再也看不見母親的笑容。如今的菊花品種眾多,繁華嬌貴,行于腳下卻無能聞及其芬芳,冷漠于她的存在。
歷史的風煙在時空里漸漸淡去,而過年傳承的風俗依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富有代替了清貧,而我寧愿永遠長不大,品嘗清淡的年味。過往一切,皆歸入時間滄海。如今過年,錦繡如織,卻再也尋不到當年的滋味,春水秋月,物轉星移,過往的歲月清明如鏡,亦只能看到影子。
而我依舊盼望過年,那是家人團聚的盛會,期待一場繁華的世景。此時一家人在這座古城里煮茶聽雪,傾聽父親講流年往事,重溫當年風華的過往。
那時的正月是溫暖的。
燈籠是孩子元宵節必備的禮物,約上伙伴,挑著外婆送來的或是自制的 燈籠,點燃起紅紅的蠟燭,而后一起走在街道上,再看看鄉村各家門口點燃起的紅紅的燈籠,如在天街行走,而母親在家門舉著一盞火紅燈望著我們笑,指引著我們回家的路。
農村是沒有花燈的,沒有城市華麗的燈火,更沒有城市璀璨耀眼的煙花,城市的街道兩旁豎立的是各式各樣的花燈造型,而在農村僅僅是蠟燭點燃的紙燈籠,這就是過年的不同,但是相同的卻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也來至城市看過一次花燈,生動有趣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豬八戒吃西瓜和倒拔垂楊柳,至今未能忘記,回至鄉村我一一講給伙伴們聽,她們都是增大眼睛安靜的聽著我云天霧地噴著,那眼神里滿是農村孩子對城市美好的向往。
如今一切華麗了,包括元宵節的燈,可是家鄉的街道上缺少有了當年的歡樂和喜慶,我們的年味去哪里了呢?
吃完元宵飯,年味漸消,草木復蘇,沉寂了一冬的農作物開始了她們的使命。于是農民開始進田灌溉,孩子們開始整理書包讀書,春風也吹拂著大地,河水開始吟唱起春之歌,燕子開始筑起新巢。屋檐上的積雪開始融化滴落,日子簡凈悠長,似那條蜿蜒的小路,看不到邊際。
窗臺上的那盆菊花也開始吐露新芽,春天來了,新的一年開始了。
如今過年的年貨比往年的甚是豪華,一年四季均有炮竹可燃,燈籠花樣齊全等。可再也不見孩子相約去撿炮竹;街道上很少見孩子們一起挑燈夜玩,很少見孩子在街道打琉璃球、捉迷藏;也不見鄉村庭院支起熱鍋,殺豬宰羊;也不見誰家支起書架子,潑墨書寫年畫;更不能聞及大隊喇叭里喜慶的《抬花轎》,也不再有母親盤起的圓圓的饅頭,更沒有人群相約去鄰家品嘗棗花饃的味道......
坐著”日行萬里\'的汽車,卻不再貼上紅色的春聯,住著四季如春的樓房,卻很少顧及門口的對聯,“出門見喜”的紅紙已不見很久光景,環顧四周,無任何的喜慶的年貨,關上門獨自品味當代的年味,乏苦枯燥,孤寂落寞。
如今的花燈皆是電的,可真正挑起的孩子越加越少,風俗傳承越來越淡,再也不能走在蠟燭點燃的天街上,再也看不見母親的笑容。如今的菊花品種眾多,繁華嬌貴,行于腳下卻無能聞及其芬芳,冷漠于她的存在。
歷史的風煙在時空里漸漸淡去,而過年傳承的風俗依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富有代替了清貧,而我寧愿永遠長不大,品嘗清淡的年味。過往一切,皆歸入時間滄海。如今過年,錦繡如織,卻再也尋不到當年的滋味,春水秋月,物轉星移,過往的歲月清明如鏡,亦只能看到影子。
而我依舊盼望過年,那是家人團聚的盛會,期待一場繁華的世景。此時一家人在這座古城里煮茶聽雪,傾聽父親講流年往事,重溫當年風華的過往。
【年味的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年味依稀散文隨筆01-19
年味優秀散文隨筆01-19
年味的散文隨筆09-10
年味優美散文隨筆09-26
描寫年味散文隨筆09-26
關于年味散文隨筆09-26
味散文隨筆09-15
描寫年味的散文隨筆09-24
關于年味的散文隨筆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