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舞龍隊散文隨筆
我縣大凡有重大文體活動或者元宵節,現場總會有一支舞龍隊為其助興,為活動增添喜慶。這支舞龍隊伍,就是我家鄉鈐山鎮防里村的舞龍隊。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舞龍是我家鄉防里村的傳統娛樂項目。
防里村建于東晉永和元年(345年),至今有1672年歷史。從元朝開始,村里就有舞龍的傳統,舞龍是融和民俗、競技、娛樂于一體的傳統舞蹈表演項目,參加人數眾多,規模較大的一項集體性活動,世代相承演變為民俗。
有關舞龍燈的來歷,據村里老輩流傳說法是:其一,村莊后山的`“后嶺龍”是防里歐陽家族的龍脈,因此受到氏族的尊重和崇拜,祈求神龍護祐族人禳災避害,天降祥和,子孫綿延;其二,防里村自古以水稻作物和種植業為主,依賴土地為生,靠天吃飯,每逢莊家豐收,全村男女老少都要聚集祠堂熱熱鬧鬧地舉辦舞龍活動,以慶祝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生活安康。遂從元朝始村里就有舞龍的傳統,演變為約定俗成的傳統民俗文化,世代相承,生生不息。成為延續和發展龍文化的重要載體。
防里村舞龍是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縮影,具有民族心理、道德倫理、精神氣質、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的深層文化底蘊,是龍文化延續和發展的重要載體。2005年,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組對防里古村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進行了報道;2008年,新余市政府授予防里“新余市首屆十大美景”稱號;2013年,成功申報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4年列入“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
舞龍常見的有草龍、布龍、紙龍、火龍、板櫈龍和滾地龍等,龍燈一般分為七節、九節和十三節。防里制作龍燈均為民間手工彩扎,到清朝時期,就改用竹篾扎成龍的形狀,共有九節,節節相連約長6丈左右,由龍珠、龍頭、龍身、龍尾四部分組成,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紅、黃、藍布,稱作布龍燈。
舞龍人員37人,其中:舞龍珠1人、舞龍頭1人、舞龍身7人、舞龍尾1人,表演時,多數是兩條龍同時進行。參加表演的還有(蚌2人、魚2人、蝦2人、花燈4人),配合表演的有持皮燈2人、打鑼鼓10人、持族旗2人、吹嗽叭2人、唱賀彩1人。
舞龍時要求龍珠領舞、龍頭跟龍珠、龍身跟龍頭、龍尾跟龍身節節相連,環環相扣,各自持竿配合好連體動作,全身左右舞動,如行云流水般讓龍在空中游滾,邊舞邊向前翻騰,一般舞到十分鐘左右稍作休息,這時由持蚌、魚、蝦、花燈等演員上場表演。
防里舞龍的舞蹈套路有:龍出洞、之字拐、三點方、下鉆洞、上翻身、橫八字、大盤龍、拜四方等,成形套路達20多種,給人以一種酣暢淋漓的視覺享受。
舞龍活動,通常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進行,每年的正月初七開始,以族旗、鑼鼓、號角和皮燈為前導,舉行點睛儀式,將龍身從寺廟或祠堂請出來,接上龍頭龍尾視為開始。舞龍隊鑼鼓打鼓走村串戶表演,或到街道店鋪舞龍拜年,恭賀各家各店,五谷豐登,生意興隆,店鋪老板為討個好彩頭,都會高興熱情地接待。舞龍隊表演過程有龍出洞、之字拐、三點方、下鉆洞、上翻身、橫八字、大盤龍、拜四方等20多種。陣勢上體現了龍“威、雄、豪、粗”的氣勢,技巧上又富有“高、難、精、美”的韻味,帶給觀眾歡慶喜悅酣暢淋漓的視覺享受。傳統舞龍活動直到正月十五元宵佳節晚上鬧完后,再把“龍”請進寺廟或祠堂才告結束。
每年正月里,村委會都會組織舞龍隊去各地進行舞龍燈演藝活動;與周邊鄰村建立具有代表性的舞龍體系,與各市縣區內的龍燈隊建立友誼關系,防里龍燈積極吸納新元素以老帶新,提升自身素質,打響自我品牌,不斷提升防里舞龍的影響力,為走出縣市,提高知名度而努力著。防里的后生們,擼起袖子“舞”起來!“舞”出一個嶄新的防里,“舞”出一個新江西,乃至全國的經濟、文化名村,我們期待!
【家鄉的舞龍隊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家鄉散文隨筆12-09
家鄉故鄉家鄉的散文隨筆10-05
散文隨筆《家鄉里》05-01
散文隨筆:懷念家鄉05-01
《家鄉巨變》散文隨筆05-01
家鄉記憶-散文隨筆05-02
黑色的家鄉散文隨筆01-13
散文隨筆:美麗的家鄉03-20
家鄉的思念散文隨筆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