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寧城區八記散文隨筆
南山隨記
向晚,在南山。揀一塊石凳坐下來。身側正有一棵柳樹,枝條下垂,細葉密密,灑下一片濃濃的陰涼。輕風徐來,頓覺渾身舒爽,十分愜意。山頂公園,幾無游人,極靜,間或有幾聲鳥鳴,“鳥鳴山更幽”。
已是夏日,花已敗落,除蒼松翠柏,無可悅目者。無繁花也無喧囂,仿佛世外,正一個“幽”字了得。我蹺起二郎腿,微閉雙目。忽覺應該帶本書來,好書,幽境書伴人,應是最好去處。迷忽間,又想起山頂原是有廟,東岳大帝行宮。殿宮輝煌,地獄卻森人。小時多病,經常到廟里進香、祈愿,記得母親曾把我小小的魂靈記在東岳大帝案前,而后戰亂頻起,廟宇塌毀,也不知我那小小的魂靈收回沒有?又想,此生匆忙,無心無肺,悠悠歲月,不解紅塵,也許就是魂不在舍吧。
夕陽西下了,有云,欲雨,月亦將升,就想起古人詩句:“云破月來花弄影。”可眼前卻無花。起身下山,還是想著下次來時一定要帶本好書。書可明智,明理,讓我所剩無幾的余年生活過得更明白,更充實,也更愉悅。吟如下詩句:
四面碧螺擁翠微,
幽亭獨坐送夕輝。
鳥鳴聲聲山愈靜,
花樹寂寂蝶自飛;
東岳威案覓無處,
魂靈終老不可追。
弄風柳枝迎新月,
細雨輕落伴人歸。
金殿廣場散記
在金殿廣場散步。沿著河岸走,欄桿拍遍。垂柳如躬,絲絳拂面。向里走去,一條鵝卵石鋪砌的幽徑,兩邊遍植冬青、玉蘭、松柏,間有石雕數座,繪當地歷史風云人物。廣場敞闊,地面鋪砌,熠熠閃光。中央有噴泉,面東為露天舞臺,北隅裝有多種健身器材。更有幾柱高高挺立的潔白的長桿,頂端綻放著花朵般的燈盞,璀璨亮麗,讓人仰視。這里已是休閑娛樂的場地,特別晚燈一亮,人潮涌動,曼舞輕歌,一派歡樂。可每走到這里,我腳底便覺涌動,腦海里總是浮現出當年的一些情景。我小的時候,這里是一條深溝,溝內溪流清朗,有石拱小橋,橋旁住著二三戶人家,種著溝東一片菜地。山腳下有娘娘廟,一連五孔磚砌窯洞,娘娘閉目端坐,靜享人間香火。每年農歷二月有廟會,鑼鼓聲起,神臺前香煙裊裊,戲臺下人頭攢動。歲月滄桑,俯仰之間,已成過往。于是,我就覺得我是在邁著歷史的腳步。我很喜歡曾經走過的歷史的路,也許它負載著曾經的文明,想著就感到充實。想著過去,看著眼前,心潮涌動,也就吟出一首短詩:
欄桿河岸柳迎風,
映日高燈玉玲瓏;
相戲童稚騰歡笑,
長廊翁媼講古董。
翠微山脊梯道小記
翠微山東側,沿陡峭山脊修出一條直通山頂的大理石梯道,蜿蜒盤曲,作銀龍向山頂騰飛狀。山脊下原是一片沃土,種糧豐茂,種菜鮮嫩,人曰此地有著龍脈。昕水河繞下一個大灣,太極圖形一般,過去,河水集聚,一泓潭水般森森的綠,深不可測,遇洪水暴發,怒濤激浪,駭然驚人。岸北有龍王廟。世事滄桑,此處現已為繁華地段,街道寬展,高樓參差。山腳下的那片沃土也已修建起宮殿式的全民體育健身中心,每到夜晚,彩燈亮起,直如進入瑤池仙境。我喜在此閑步,看山,看水,心情十分愉悅。
一日,在山前樹下佇立,山脊梯道竣工,映著夕陽,熠熠閃光。凝視良久,忽有所悟,頓生浮想,眼前仿佛真有一條銀龍騰躍飛舞,因作如下短句:
銀龍玉闕下翠微,
兩翼蒼蒼樹低垂;
辭卻帝鄉棲宿地,
耕云播雨任爾飛。
又一日,薄暮。云霏霏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煙,看這銀龍般石階梯道更是騰躍,奔競,又詩:
躍上蔥蘢四百旋,
玉宮金闕云自閑;
蒼茫暮色殘照里,
冷雨數滴落山前。
濱河路行記
傍晚,忽然想起李商隱“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詩句來,于是,立即從書案前站起,穿街走巷,向濱河路走來。時令正是秋日,萬象叢生,可也有了一種肅殺的感覺。夕陽還未落山,彎彎的新月就從東邊的山頭浮了起來。我心中有金燦燦的將要落下山去的太陽,卻也裝上了那清清亮亮如一葉小舟般的月亮。俯仰天地,百感交集。沿濱河路繼續行走,看夕陽漸漸西沉,雖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感覺,但仍覺有著一股激情,遂詠詩一首:
萬木蕭蕭下落葉,
雁鳴聲聲月半弦。
釆菊猶且憶東籬,
斷句慎思念郊寒。
逝水岸邊惜逝水,
煙山崖畔仰煙山。
驚嘆歲月知奈何,
夕陽西下獨盤桓。
鳳凰城記
午后,沿街西行至鳳凰城。河邊石壩壁立,雙橋橫架,作展翅欲飛狀。沿河路面鋪砌,欄桿及腰,隔一短街,樓群參差,聳立摩天,有白云繚繞。這里曾是一片荒陌,后雖有建構,但蓬門瓦舍,屋宇低矮,現今卻成一片繁華地面。向西轉彎處,面河突出一堞垛式巖碣,腹凹內陷,其上原有一小廟,風刺爺(呀)廟,此處也就名曰“風刺爺堞”。風刺爺廟極小,我記事時已是一小堆爛磚,沒有了廟的形跡。風刺是小病,但奇癢難忍,起了風刺,慣常總是在雙臂和前后胸間用濃墨書寫“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字跡,仍不見效者,就到風刺爺廟前敬獻香火。風刺爺堞側有一大灣,夏日,洪水暴漲,這里便成了一大漩水渦,黑鴉鴉山柴涌進灣里,人們赤身裸體跳進洪水中打撈山柴,岸邊坡上小山似地堆起撈出的山柴。在那個年月,柴是日常生活第一要務,所以,每發洪水,這里人來人往,熙熙釀釀,便像鬧市般紅火。也就因了這,風剌爺堞在當地就很有了名堂。時代進步了,風刺不見了,小廟塌毀了,大灣填平了,堞垛上也修建了樓房小院。
在鳳凰城小街徜徉,眼前總閃動著那些年月的影像,于是,忽有感悟:大寧為北屈僻地,歷史上貧困封閉,可現今,東砌龍脊梯道,西建鳳凰麗城,龍騰鳳舞,空前繁榮了。因作短詩一首:
鳳凰展翅舞翩躚,
銀龍騰躍攀云天;
滄桑古今換容貌,
人杰地靈呈吉祥。
登浮圖結記
又上浮圖結。小的時候,經常結伴到這里戲玩。那時寨墻還在,只是戰亂頻仍,寨內蒿草沒膝,荊棘叢生,像一個被廢棄了的古堡。曾有過佛寺,也只是一片殘磚碎瓦,周邊是一塊塊荊刺圈起來的農田,給人一種歲月殘落的滄桑感。可那時我們幼小的心靈還不懂花開花落,紅塵過往,只是一味地在殘垣破壁中尋找屬于自己的樂趣。幾十年過去,浮圖結仍是蒼顏依舊的凍結地帶。前年,隨幾位省會來的專家考察,見幾處寨墻坍毀,寨角有盜墓者挖出的深洞,沒有農田莊禾,蒿草深深,荊棘叢叢。逝去的已然逝去了,心頭只留下一絲涼意。站在寨口往下看,街市繁榮,車水馬龍。時代的腳步在前進。
又一日,登翠微山,至半山腰,駐足遠觀,見浮圖結“嵯峨天平”,“凌空而俯”,于是,思緒在時空中游移,遂有了“浮圖結懷古”一首:
靈峰危聳不計年,
風雨滄桑入坤乾。
寨連雙城通雉堞,
巔立菩提接西天;
狼煙頻起動干戈,
廢井頹垣息市廛。
堯舜京畿荒僻地,
花開盛世筑夢圓。
攀龍窩記
龍窩乃縣古八景之一,位于城南二里丹崖赤壁之上。一日午后,太陽西傾,炎熱漸退,忽生興致,去攀龍窩。公路至龍窩山坡極陡,荊棘叢生,蒿草過膝,隨處有高過人頭的野棗刺,像一只只野狗橫擋去路,時不時便咬住衣襟褲腿。昨日剛下過一場新雨,多處泥流斑駁,時有滑脫危險。不過,相信路在腳下,相信世上的路總是坎坷崎嶇,相信人生總是在艱辛的路上前進,相信偉人曾說過的“無限風光在險峰”,心中似有信仰,身上倍增毅力。經歷半小時的艱辛努力,最后又抓緊一株蒿草,腳蹬石坎,騰身躍上一半人高的石壁,終于上去了。龍窩在巨石頂端凹陷處,龍形騰躍,歷歷在目。巨石底部是一塊不規則的長方形平臺,浮土漶漫。巨石下部較平,有前人題刻,細看,一是大金年間大寧守宰張仁溥的一首絕句:“折花攜酒看龍窩,鏤玉常旋俊彥過。他日同為云外客,碧紗龍卻又如何?”另一是明嘉靖年間癸亥七月時人題刻,也是一首絕句:“忽聞此地有龍窩,老君乘閑試一過。霖雨蒼生知有日,轟雷震起看如何?”站立平臺四望:遠山蜿蜒,翠色可餐;藍天如洗,霞彩飛血;田園片片,屋舍點點……此時此景,宛若畫圖中人,依依不肯離去。于是,在石臺上坐下來,想黃龍守護仙女寶鏡的傳說。作詩一首:
巨龕老坡自巋然,
黃龍欲舞仍蹁躚。
仙女渺渺歸東海,
寶鏡依稀壁上懸;
云橫西嶺千秋醉,
月照三川萬戶間。
多少古今蹊蹺事,
留得后世作笑談。
冬日觀筆架山隨記
??冬日午后,過筆架山。剛下過雪,冰雪狼藉,四野朦朧。筆架山形如古時筆架,丹崖壁立,如柱擎天,有"文峰"別譽。小時候,到山中砍柴,山側溝壑極深,名叫凍凌溝,即使炎炎酷暑窟洞中也有凍凌,渴了就去取冰,坐在山坡上享受那份清涼,真有神仙般的颯爽和飄逸。山下有昕水河自東而來,在崖下聚起一弘墨綠色的深潭,像釅釅濃墨,供彩筆描繪錦繡。這一幅“錦繡”妙圖,歷史上無能繪就,現今卻在人們眼前徐徐展開,美夢在圓。筆架山冬日積雪,夏日存冰,堅骨凜然,冰心常在,“文峰”自是生花妙筆,故歷代文人多歌詠之。我非詩人,但于嚴冬觀筆架山蒼峻勁拔,心中油然生出敬畏,于是,賦詩以詠:
列峰嵚峻迫云天,
危壁巖巖面滄桑。
昕水盤曲浮萬象,
晚山蒼黛動清煙;
筆花獨傲生殘月,
靜壑虛澗納風寒。
觀汝始知窮物理,
挺拔兀自不奴顏。
【大寧城區八記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美麗的東城區04-16
裹腳散文隨筆04-02
小年散文隨筆01-26
棉布散文隨筆04-22
客車散文隨筆01-10
父親的散文隨筆10-22
創文明城區標語01-03
二妮散文隨筆03-04
村落韻事散文隨筆11-15
老唐散文隨筆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