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有故事的人浪漫的過一生散文
01
高考前的那段日子,與我而言是萬般煎熬的。當在學習很晚之后,發現居住的院子里,已是萬籟俱寂。
才發現,原來此刻我是世界上最孤單、最無助的人。
黑夜漫漫,我時常在迷茫與孤獨中與自己為伴,在某個無人的角落小憩一會兒,不是怕被人看到我在偷懶,而是連哭泣都怕別人看見。
那時的我頹廢、無助,因為成績并不理想,高考過后又該何去何從?像很多當地青年人一樣是回到本地,另謀生計?還是不顧一切去追求自己的詩和遠方?
而另一種現實是,生活尚在茍且,掙脫牢籠,又談何容易。
我在悵然若失中一邊奢求,一邊顧影自憐。
當所有的感受一齊聚攏來的時候,那是無法用五味雜陳來形容,多種情緒交叉的路口,只有惘然,徘徊,痛苦,困惑。對于農村的孩子,談及高考無疑是一種傷痛,也更似一場無力回天的美夢。
02
我們從小就帶著貧窮處在社會的最底層,一邊實現著父母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厚望,一邊在最貧窮的地方又汲取著有限的精神食糧。但似乎忽視了,條件和環境投入在給孩子身上的教育比重根本不成正比,達不到精神成人條件的十分之一,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物質貧乏,教育落后,見識短淺,或許是農村孩子與生俱來就有的標簽。
當詩和遠方的田野,出現在我們的起跑線的時候,我們真在田里追求著物質的溫飽,而有的人早已留洋海外,去追求詩和遠方。
所謂差距是什么?
差距是你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思維和眼界決定格局,兩個人一旦形成距離,就有了“觀望型”和“進取型”兩種人。仿佛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但總有人會跨過去。這種差距跟自身有關,也有外在原因。
遠方是什么?
“遠方就是心靈無窮之處,在生活的夾縫中拼命生長,再看到明天的太陽。”
這是一位跟我同樣遭遇,相交多年的文友告訴我。
好好活著每一天,有追求,有目的的活著,就會有希望,有遠方。
03
我一表叔,他從小努力讀書,拼盡全力考上專科院校,那樣的環境,作為村里為數不多的大學生之一,曾是父母的驕傲,村里談論的焦點,幾年之后,卻又惺惺歸來,從此父母失望,鄉里村鄰也無情的從說教孩子的榜樣名單中遺忘了他。
他是一個痛點,人們談論過他光輝的一面,卻從未提及他失敗的一面。談論的那樣流暢自然,像是從未發生過一樣。
我失望,失望他們的愚昧無知,也無奈,無奈沒有正確面對失敗和挫折的`勇氣。
在現實中我們無法逃脫命運的追溯,有些人抱怨,生的像稻草,過的像乞丐。但在一生追求中,我們努力了有多少,付出了多少。沒有刻骨銘心的經歷,就不會有鞭策成長。
在我講述的故事中,多為兒時親眼目睹的真實經歷,并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里。
04
我兒時的夢想,就是希望有一天能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不知道前途如何,但是堅信,只要一直讀書,就一定會走出去。
事實也是如此,高考成績出來后,六個填報志愿的欄目,遲疑以后,我沒有選擇省內的學校,雖然學習成績不是很理想,但還是憑著一腔熱血,現實裸露,夢想一絲不掛的穿越山川,路過平原,跨過江河,只是想離夢想近一點點而已。
很多人談論“寒門難處貴子”“讀書無用論”,我常記一位高中語文老師說過,并讓我銘記于心的話:“夢想總有漏網之魚,即使身出貧家,也要心懷遠方,然后在追求的路上做一個有故事的人,浪漫的過一生。”
常看到有人調侃那些命運悲慘的人:“生活尚在茍且,又談何追求遠方。”
這不是打擊,不是排斥,而是認清現實。
很多人就這樣默認了,因為現實默認了自己的夢想無光,就此黯然,從此再無光輝。
05
前些天,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一首一夜之間被千萬人記住的孤獨小詩:“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首袁枚寫的沉寂了三百多年的小詩。在今天的經典舞臺上卻大放光彩。
即使春風陽光照不到的地方,青春照樣萌動,哪怕如米粒微小,也依然像牡丹一樣美麗、高貴的盛開。這首美麗的小詩《苔》能在一夜之間出名,是因為我們是如此的相同,苔自是生長于陰暗潮濕之地的低級之物,它卻憑借自己頑強的生命力煥發光彩,不管是敬佩還是自身經歷與苔相似。但相同之處,我們都曾像苔一樣盛開著。
此時此刻,我靜坐在列車上,廣播里的音樂恰逢其會的響起:“帶著夢想去旅行/背包里只裝著憧憬/比陽光純凈 /比蝴蝶輕盈。”悠揚激昂的歌聲,思緒又回到高考的前一夜,我坐在桌前寫下:
——做一個有故事的人,浪漫的過一生。
【做一個有故事的人浪漫的過一生散文】相關文章:
有故事的人經典散文03-30
做一個有格局的人散文05-07
做一個有故事的人作文05-16
抒情散文 有故事的人03-30
經典散文:做個有故事的人03-31
我們都是有故事的人散文04-02
我要做一個有故事的人08-29
做一個有故事的女子散文04-01
做一個有故事有溫度的粽子散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