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人的高考如何改變我們的命運散文隨筆
今天是6月7日,2015年中國高考第一天。
早上醒來的時候,我一直都在想,今天的這場“國家考試”究竟能改變多少人的命運?如果再給我一次高考,如今的自己又將會如何面對命運的抉擇?
我想,作為被所謂的考試制度徹底改變命運的年輕人,我們更加清楚高考對中國人來說,具體意味著什么。高考是一個個農村娃走進大城市的唯一出路,是12年寒窗苦讀的最后一次血拼,是“一卷定終生”的復雜表情,是金榜題名時的狂喜,是名落孫山后的絕望……
30年前,高考是人性底層最具沖擊力的博弈,“不參加高考,你還談何人生?”;30年后,高考是一個時代最有說服力的勵志名言,“考不上大學,你拿什么和富二代拼?”
中國的傳統教育思想,使得所有能參加高考的人們體驗到了這種被認可的幸福,用12年去兌換一個夢想的人,無論如何都是最專注的,而順利闖過高考這一關的人,才是最堅強的那一個。然而,中國高考幾十年來,每一次細微的演變,都在昭示著人們思想的蛻變與進步,從高考獨木橋上小心翼翼地走過來的一代人,如今已經老了下去,在他們命運的背后,成功與失敗的痕跡,從來都是一個比一個清晰,面對當年跌宕起伏的高考歷史,怎能不讓他們感慨萬千呢?
直到有一天,有人高喊著“高考并不是人生全部”的時候,我們身后的這個國家,又將更現實的一面呈現于世人面前。一次次教育模式和考試制度的變革,終于使得“一考定終生”又有了更加復雜的表情。
回望中國高考幾十年所經歷的風風雨雨,從我們父輩這代人,再到我們自己,其實誰都不敢假設“沒有高考,我們的現在會是什么樣。”我們不敢想象,如果真的缺席了那一場高考,失去的東西是不是比現在還要多出許多?如果當初我們,從來都沒有為著一個單純目的去學習過,那時的我們會不會是現在所憎恨的樣子?
從高考夢魘里走出的我們,終于有了更多的資本去懷念那段苦難深重的歲月:從天體運轉規律,到化學反應速率;從林林總總的作文素材,到撲朔迷離的三角函數;從無休無止的英文單詞,到詭異多變的基因組成。
回首,是時光煮雨,是滴落案頭的冰冷眼淚。
那年,我在高三;如今,我在這里。
高考,何其沉重;高考,何其疼痛。
提起“高考受益人”,我一直都沒有辦法給我的父母做出一個準確的定義,我不知道曾經在高考門外彷徨過的他們,算不算一個特殊類型的代表。
當年,我父母兩個家族都是從地主成分再劃分到貧下中農的,這些對我來說,是陌生到幾乎沒有概念的“成分”定義,直到后來,我一次次重新梳理父母坎坷命運的時候,這些招惹出疼痛的名詞,才讓我那般清晰地看到了嵌入那個時代中深深的傷痕。
1977年的高考,在我父母的人生之路上同樣也刻下了一道深深的印記。雖然過分強調“階級成分”的年月已經過去,但是被滯留于那代人心底無法抹去的慣性卻還明細的存在著,尤其是在我父母的父輩心中,這些都是他們一生都揮之不去的沉重之痛。
父親和母親當年同在鄉村的一所學校教書,聽到恢復高考的消息,就馬上投入到了緊張的復習,白天忙于工作,只有在夜里才能靜下來熬夜攻讀。同單位有幾幾個人,一直都嫉妒我的父母能考上大學,于是就想方設法坑害、作弄他們,故意把最繁重的工作分給我的父母,甚至還跑到領導那里多次告黑狀,我的父母受盡了欺辱。
父親說,在那個被多次扭曲過的現實社會中,人性被蠶食掉的不僅僅只是貪念與妒忌,社會所衍生出來的矛盾不單單只是人與人之間的追逐廝打,更多的思維面向,更大的開放走勢,使得那個時代逐漸顯露出欲被顛覆的矛頭。
我過分安于現狀的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以“教書多好”的名義,終是阻止了我的父母走向未來的腳步,就在參加高考的頭一天晚上,他們像許許多多年輕人那樣被父母鎖在了家里。
父母的高考經歷,像極了無限夸張的劇情,他們到底還是與自己的大學失之交臂。用他們現在的話說,這是命里的安排,我起初還信以為真,到后來,自然又有了更自我的看法。
我曾經一直在想,如果我的父母能夠順利的參加完當年的高考,他們的命運又會發生怎樣的.逆轉?然而,那個時代,不容許任何形式的假設,如今的我的父母,還有如今的現在的我,都不可能再有任何的遺憾。
人終歸是要一點一點老去的,我的父母,他們確實老了。之前的我,還有后來我的子女們,也要先后嘗試著走進他們當初到達過的那條路上。長大后的我們,迎來了現在的高考,唯一與父母不同的是,在高考面前,我們掌握了更多的自由、權力、資源和話語權。
面對早已沉靜下來的父母,我卻無法想象在他們那段美好的青春歲月里,他們的人生是如何被撕扯成殤的。一個好端端的年輕人,當他們被剝奪受教育的機會,當他們被剝奪獲取信息和獨立思考的自由,當屬于他們的個人空間被壓榨到了最小,他們除了長期忍受物質上的貧瘠之外,還要在正常的人性訴求面前,做出各種違心的抉擇……
如果這果真就是時代的錯,為什么非要錯得如此的徹底?
我深愛著我的父母,也憐惜著他們同樣一去不返的青春。一個時代在他們身上所折射出的特質,即便再不被認同,那里最偉大的堅強,都是后來的我們引以為豪的財富。
屬于父母的高考,讓整整一代人的靈魂被傷害得支離破碎。更難得是,他們一直都不懂得質問與反抗,他們似乎習慣了當下的生存和僅存的安逸,在社會與制度面前,他們妥協了所有夢想,更慘是后來,當生活消磨掉了所有的激情,他們的青春也被無形的精神暴力蹂躪成泥。
父母的高考給了他們現在的生活,更大的富足讓他們走出了當年的迷茫與恐懼。唯一遺憾的是,當年的夢魘卻一直都無法忘卻,盤旋于這個社會中大大小小的權利,還有隱匿于現實生活中的各種黑暗,讓他們更清楚地辨認出了一切恐懼與敬畏。
所以,我的父母在我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教育我如何說一句話,如何做一個動作,如何結交一個人,如何應對一次考試......
在父母眼里,是考試給了我現在的命運,我沒有成為他們之前擔心過的那個“苦命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家教”的功勞。作為他們傾力打造出的作品,我讓他們欣慰著對自己的歷史說不,還有什么比這些更幸福的呢?
我想,我的高考,定然是父母心中的那一碗飯食,他們看著我穩穩當當地端起來,這樣,他們才能安下心來享受接下來的富足,如若不然,我的頹敗,必定也是他們心頭又一次更大的疼痛。
我想,父母這代人生存發展的權利,還有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有很大一部分取決于他們對那次國家考試的理解!叭偂迸c“舍棄“,不單單成了他們人生的必修課,到后來還成為了他們教育子女的個性教條。
在父母的育兒觀念之下,我自然也學會了越來越多的“取悅”。在這其中,我也“取悅”于每一次各種各樣的考試,時間久了,“取悅”竟也成了骨子里最重要的東西。
所以,包括我的子女在內,他們和我一樣,也受著相同的“取悅”教育:我們學習特長,不是為了享受藝術本身的快樂,而是為了獲得更大的認可;我們學習寫作,不是為了抒發情感與表達思考,而是為了獲取別人的贊譽和夸獎;我們學習數理化,不是為了獲得生活的哲學和智慧,而是為了考試卷上更高的分數......
父母的“取悅”教育,何嘗是不是千萬中國家庭教育模式的一個典型代表呢?他們在自己痛苦掙扎過的人生經歷中,混淆了時代的發展與進步,他們沒有辦法說服自己去寬恕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因此,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自己,唯有一取悅的途徑獲取成功,這樣才能成就最優秀的未來。
父母的高考經歷,形成了某種過于偏激的思維定式,不光光只有我,還有和我曾經一起站在高考起點上的他們,我們都在父母的特殊關照下,莊嚴地應對著這次號稱能夠改變命運的考試。
高考,制造了無數的成功與失敗,而我們的父母在終于原諒了自己在生活中所遭受的多次傷害后,他們依然教導我們如何“認命”,在這次高考中,成功了,是命運;失敗了,也是命運。
我們的父母啊,你們那些被植根于靈魂中的偏執,為何怎么也抽離不出來?
原來,我們對父母,最缺少的就是理解與寬容。
原來,這場最不公平、最不人性的高考,在父母眼里,卻是最公平、最人性的。
多年之前,我們的父母為著高考,那樣搏命的奔跑著,那是他們在追趕著自己的命運,那也是他們那代人一路過來的狀態。
如今呢?如今的我們呢?后來的他們呢?
【兩代人的高考如何改變我們的命運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什么改變命運的散文隨筆09-24
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勵志文章10-22
改變命運12-04
改變命運12-09
改變命運12-04
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美文薦讀」03-22
那年我們高考經典散文隨筆09-23
方式改變命運11-22
讀書改變命運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