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瓦爾登湖的散文隨筆
閑來無事到書店逛,往外走的時候,意外地看見了《瓦爾登湖》靜靜地靠在橡木色的書架上。早就對此書有所耳聞,于是毫不猶豫地買下。
封面上郁郁蔥蔥的樹林環繞著清澈的湖,一艘船停泊在岸邊,一個人手拿船槳默默地佇立在湖畔,對著湖眺望。在梭羅的筆下,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富于表情的姿容,是大地的眼睛,湖邊的河生樹是這眼睛邊上的`睫毛,而四周樹木郁郁蔥蔥的群山和懸崖,則是懸在眼睛上的眉毛。
如果說白天是在一刻不停的喧囂中度過的,那么夜晚的來臨更能使人沉靜。在靜靜的夜里,輕輕打開這本書,用心感受作者的文字,咀嚼自然的美麗,一切的喧囂就都變成了過眼煙云。俗事中的煩惱和無奈被滌蕩得干干凈凈,夜深人靜時,閱讀便成了一種享受。
梭羅的研究專家哈丁說,《瓦爾登湖》至少有五種讀法。作為一部自然的書籍,作為一部自力更生、簡單生活的指南,作為批評現代生活的一部諷刺作品,作為一部文學名著,作為一本神圣的書。也許心境的不同,理解的意義也有所不同,所謂千人千看,大概就是如此。在我看來,它是一本屬于心靈的書,于恬淡中漸漸波動人的內心,如湖水輕漾。
亨利·梭羅1817年7月12日生于康科德城,哈佛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執教并開始嘗試寫作。美國獨立69周年紀念日這一天,他離開喧囂的城市,搬進了離波士頓不遠的瓦爾登湖畔的一片森林中,自己開荒種地,打獵和伐木,過著那種近似原始,極其簡樸的生活。以便認真地觀察和體會人生的真諦,把自己的觀察和感受真實地記錄下來,然后才有了這本文學名作,隨著時間的流逝,聲譽與日俱增,被譽為美國環境運動的先驅。
美國的梭羅博物館曾在互聯網上搞了一個調查:你認為梭羅的一生很糟糕嗎?因為梭羅畢業于哈佛大學,他沒有去經商或走向政界,而是選擇了瓦爾登湖,過著原始簡樸的生活。在世44年,沒有女人愛他,沒有出版商欣賞他,直到他得肺病死去,在當時很不被人們所理解。然而出乎意料的是92.39%的人點擊了否,5.6%的人點擊了是,2.1%的人點擊了不清楚,大多數人認為,他活在了自己該活的領域,做著自己生活中該做的事,他是自己真正的主宰。
然而現實中真正能像他一樣的又有多少人呢?在這個物質飛揚的年代里,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喜歡這樣一段話:快樂的秘訣就藏在這樣一種平衡里,既不放棄世俗的溫暖,又能堅持歌唱。這平衡也許很脆弱,但是要相信它的存在。
歲月中,完全依照自己的本性生活,堅持自己所愛,也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梭羅找到了他的瓦爾登湖,在湖邊完成了他對自身深度的衡量,那么我們心中的湖在哪呢?
【心中的瓦爾登湖的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心中的瓦爾登湖散文隨筆07-27
心中雜想散文隨筆05-06
心中的窗戶散文隨筆05-15
心中水墨如夢散文隨筆08-26
心中有病散文隨筆08-31
畫出心中色彩散文隨筆09-05
心中鳳凰城散文隨筆09-24
心中的畫散文隨筆10-02
心中的荒野散文隨筆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