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慰藉與哀愁的散文隨筆
我天生對吃沒什么要求,簡單樸素,裹腹而已。我認為花時間做一頓吃食,是很不“理智”的事情。身邊有朋友為排解情緒而不停吃吃吃,我很不以為然——發泄情緒的方式有很多種,何必折磨那個每天辛苦工作的胃?有朋友就我寡淡的食欲發表感言:日子粗糙,生活沒有激情,缺少生命的活力!我當然不認同,我的精神世界豐富多彩著呢!
當我終于有了自己獨立的'生活空間,不用住單位宿舍以后,我嘗試著讓自己做做吃食,也不枉費我那設備齊全、裝修精致的廚房。學會了做菜,總得顯擺一下自己的廚藝吧,于是發微博廣而告之:今晚好菜伺候,歡迎報名品嘗,只取前三!朋友做“扶墻”狀來了,飯畢美滋滋地剔著牙,然后口吐蓮花般提出“整改建議”一二三,我凝神聆聽,牢記在心。朋友對我的表現很是滿意,而我,也在充滿煙火氣的飯菜里,覺得生活不錯。
一部《舌尖上的中國》被我看得爛熟于心,因此也對我影響頗深,食物不光是裹腹和滿足口腹之欲,它還承載著文化發展、社會變遷、生活態度、情感表達的功能,我開始理解食物在特定空間里特定的意義,就如我理解父母對那個我誓死想逃離的落后山村的不舍。喜歡讀《紅樓夢》,以前只愛看里面的美詩詞,如今也關注里面關于美食的文字段落,曹雪芹把美食寫得眼花繚亂,一道“茄鲞”繁縟至極,也極具誘惑,我甚至能透過紙面嗅到菜品的香氣。
開始喜歡寫美食的文字,喜歡作者筆下活色生香的日子,喜歡他們用美食表達情感的方式。某日深夜無眠,我曬了一張美食圖在微博,并配文字若干:忽然很想回到遙遠的山村,吃一碗母親做的手搟面。沒想到在深更半夜引起眾多朋友留言,大家紛紛回憶起記憶中的美味,其中有一條留言深深打動了我:還記得圍著母親呆在廚房的日子,看著她攤煎餅、炸年糕、汆丸子,趁著母親不注意,拿上一塊放嘴里的竊喜,這份喜悅已經久違,那份滋味卻長長久久地印在心間。
兒時養成的習慣,深入骨髓難以改變,心心念念中,該遠走的滋味不會回來,失去了就失去了,如同那些舊時光,過去了就過去了,能留下記憶,已然不錯。
【食物的慰藉與哀愁的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凡間的哀愁散文隨筆08-25
哀愁03-30
又是秋哀愁哀愁隨筆作文04-11
哀愁造句04-23
食物的記憶散文隨筆05-04
哀愁的近義詞05-17
心靈的慰藉06-20
大海的慰藉12-30
春雨的慰藉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