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過雁門關散文隨筆(通用7篇)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對隨筆有些了解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篇幅短小,表現形式靈活自由。為了讓大家在寫隨筆的時候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車過雁門關散文隨筆,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車過雁門關散文隨筆 篇1
從沒去過塞北。但是,對塞北好象并不陌生。這當然不是因為那首家喻戶曉的《我愛你,塞北的雪》,盡管它留給我的印象不能不說深。
對塞北的熟知,主要還是因為那些要早得多的、從小就開始習讀的關于塞北的詩。
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盧綸的《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李賀的《雁門太守行》: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高適的《燕歌行》:……邊庭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塞北,留給我的,是遙遠,廣袤,蒼涼,是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是沙場點兵、殺聲四起、鼓角連營。
這次有了個機會。
乘車從太原往呼和浩特去,經過了雁門關。
雁門關位于恒山山脈的勾注山,以春天南雁口銜蘆葉北飛、至此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而得名。"天下九塞,雁門為首",其所在的恒山山脈抵幽燕,接太行,與燕山山脈和太行山脈一起,構成了一道天然屏障,護佑著古時的中原大地。
出雁門關,便是塞北。
塞北,也稱塞外,雁門關外的塞北,又稱雁北。這些都由雁門關而來。塞北,雁門關要塞之北;塞外,雁門關要塞之外;雁北,雁門關之北。
天地一下開闊起來。一馬平川、一覽無余、寬曠無垠的高原,澄澈明凈、朵朵白云如輕絮般隨風飄浮的藍天,看上去似乎就在眼前,一伸手好像就能觸摸到,其實是總也走不近的遙遠的天際線……帶著潛藏在記憶深處的那份記掛,熟悉而又陌生的塞北,就這樣如海潮奔騰般涌入了我的眼簾。
從戰國直至元明,2000多年間,塞北既是走馬驅羊的游牧之地,也是烽火連天的血腥戰場。戰國末年,趙國名將李牧在此與匈奴10萬精騎激戰。西漢初年,高祖劉邦三十萬大軍被冒頓圍困于此。東漢末年,烏恒鮮卑乘亂西進關下致邊民流徙失散。隋末唐初,李世民以疑兵之計在這里解突厥大軍之圍。五代十國,契丹在這里與后晉各據一方久久對峙。北宋初年,楊家將駐守關下與遼軍你來我往多番廝殺鏖戰……
如今,昔日寒衰蒼涼的游牧地和黑云壓城的古戰場已經看不到任何痕跡。時間改變了一切,歷史超越了一切。
游牧文化被農耕文化取代。
從雁門關經大同直到陰山腳下的呼和浩特,也就是說,從山西北部到內蒙南部,這么一大片廣闊的疆域都已經成為優質高產的現代農耕地。時值金秋,正是收獲的季節,除了少量等待收割的晚熟作物,大片大片收割盡了的玉米地、谷子地、莜麥地、高粱地、甜葉菊地、向日葵地,都悄沒聲地酣睡在秋日的陽光里,甜蜜、安詳,通體透露著它們享受陽光享受太平為塞北為中華民族傾力奉獻后的滿足與驕傲。是的,不要說山西,就說內蒙:它不僅是大草原,同時也是全國十三個糧食主產省區之一,其中玉米、大豆、向日葵產量分別在全國排第5位、第5位和第1位;“塞北處處似江南”早已不再只是詩人心中的夢想。
兵戎相見以民族大融合落幕。
2000多年間,伴隨著一次次你攻我防、你退我進的,是一次次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融合。自秦以來,歷史上大的民族融合有三次。秦漢時期,從中原北移的漢民族與戰敗了的匈奴部落在塞北一帶互相交流文化,互相學習生產技術,和平共處,共同生活。昭君出塞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時期,至今她還長眠于呼和浩特市南的大黑河畔。魏晉時期,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鮮卑族、氐族等諸多少數民族又與漢民族和睦相處,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經濟繁榮,桑干河兩岸出現了一個個城邑。唐宋元明清時期,雁北的居民幾度大規模遷徙、交流,促進了漢民族與沙陀、契丹、女真、韃靼、火篩、滿族等少數民族的融合。不同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建立了感情,達成了共識,習俗也逐步在接近。
落后走向先進,紛爭走向融合,在中國,這是誰也無法否認更無法改變的歷史事實和未來趨勢,是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和內在的規律;任何試圖否認和改變這一事實、趨勢和規律的想法及行為,不僅是徒勞的,也是可笑的、愚蠢的。
尊重歷史,順應趨勢,服從規律,相向為之而不逆向動之。
這是人類最高、最大的智慧;是歷經滄桑、飽經風霜如今欣欣向榮的塞北大地告訴我們的最簡單、最樸素同時也是最深刻、最精妙的道理。
車過雁門關散文隨筆 篇2
雁門關乃是戰略要地,又稱玉門關,曾有一句贊美雁門關的詩句:“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下面請和我參觀這古老的雁門關。
進入關內竟沒有一聲鳥叫蟲鳴,,也不是你想象中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的景象,而是只能隱隱約約地聽到人們的腳步聲和風的呼嘯聲。風吹在身上,使人感覺非常涼爽。
約莫過了十五分鐘,我們來到了長城。遠看長城,它像一條蒼龍蜿蜒曲折地臥在那些高低不平、長滿青草的山嶺上。我還能隱隱約約地看到一些人,由于遠看,那些人小得像螞蟻。
爬過了這段長城,眼前便是一座屯兵守將臺,上下共兩層樓。登上第二層屯兵房可以居高臨下觀看風景,可觀看呈蒼老形無邊無際的長城;可仰望那碧藍的天空和變化多端的白云,使人心曠神怡;也可以看看那一片片綠草,讓人感覺神清氣爽。
據歷史記載,漢高祖劉邦曾大敗匈奴,追至雁門關。謀士勸他別再追了,劉邦不聽,繼續追趕,卻中了埋伏,大敗,這足以說明雁門關地勢險要。
我又來到炮臺。那里有四門大炮探著腦袋,望著城墻下面,就像四名壯士朝敵人投去憤怒的目光,如果你把它惹火了,那么它會朝你發射炮彈。有的大炮銹跡斑斑,顯得威嚴而又滄桑。
雁門關,你見證了華夏的千年歷史,你是我們祖國的一大驕傲!
車過雁門關散文隨筆 篇3
假期,秋高氣爽,艷陽高照,我們一家子開啟了愉快的雁門關之旅。
雁門關長城譜寫了不朽的歷史詩篇,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稱。媽媽說帶我來這兒還有個秘密。“秘密”?我特別期待。
一路上秋色迷人,到處一派豐收的景象。
來到景區,哇,只見這兒山巒起伏,古道曲折蜿蜒,好美!我們談笑風生向著長城奔去。路上我看到了許多古建筑,爸爸說:“它們都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了。”爬長城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沿著古道登關,烈日炎炎下,我總是跑在最前面,因為我知道一句話:“不到長城非好漢。'媽媽說:“寶貝,你們學過《長城》這一課,一會你就會領略到長城的雄姿了。”我更有信心了,迫不及待地向頂峰奔去。
路上途經觀音廟、雁池、云際泉、壯士亭......來到了關城城樓。這兒門洞用磚石疊砌,整個城樓高聳,依山傍險,好不雄偉。在鎮邊祠里,爸爸給我講了忠勇善戰、流傳千古的“楊家將”的故事。忽然我被“李牧碑”吸引了,因為上面有我上學期學過的課文《李廣射虎》中的飛將軍——李廣。我興奮極了,給爸爸媽媽講起了這個故事。媽媽說:“這就是那個秘密,媽媽想帶你到李廣將軍鎮守的邊關來看看,你會深有體會的。”我點點頭。在祠堂里我看到了李廣將軍的雕像,只見他虎背熊腰,神勇無比,我終于見到課本中的飛將軍了,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接著我們來到城樓門,這兒有點將臺,有兵器,有烽火臺,我和它們一一合影留念。
終于登上了長城,俯看,只見長城像一條巨龍蜿蜒在崇山峻嶺之間,這兒的長城有一種邊塞的雄渾氣勢,我高舉戰旗不禁高呼:“長城,我來了!”媽媽趕緊按下快門拍下這精彩的瞬間。
國慶雁門關之行,不僅讓我領略到了長城的雄偉壯觀,更感受到了歷代名將的英雄事跡,我學到了好多。
車過雁門關散文隨筆 篇4
“哦!耶……”你知道我們在干什么?那我來告訴你吧,我們要去雁門關了,接下來請聽我細細道來吧。
五月二十日一大早,我們金筆全部師生激動地坐著大巴車向雁門關進發了。汽車疾馳在高速公路上,窗外群山連綿,雄偉的長城就像一條正欲騰飛的巨龍蜿蜒盤旋在崇山峻嶺之中,旌旗展,似乎戰鼓擂,號角響……好一派磅礴的景象。
大家迫不及待地下車后,映入眼簾的是楊家將的群雕,它們身披戰甲,手持兵戎,威風凜凜,似乎馳騁沙場上。
穿過明月樓,來到遠近聞名的邊貿街,這里建筑精湛,民風純樸,兩旁擺放著琳瑯滿目的工藝品……曾是關內和關外貿易的重要場所。
踏著斑駁的青石板路,經過地利門,來到了甕城,這里便是有名的點將臺,正中央懸掛著三個青面獠牙的盾牌,兩旁還擺放飽經風霜的古戰車,臺下陳設著立下汗馬功勞的十八般武器……此時我不由地想起李廣,楊家將,霍去病……叱咤風云殺敵場面。
此時我不由地抬頭望去,氣勢宏偉的長城現在眼前,大家早已按捺不住爬長城的欲望,這時郭老師一聲令下:“開始!”同學們箭一般地向上沖,我也不甘示弱參與其中,爬到半中央,幾個同學同學氣喘吁吁地坐在石階上,抱怨道:“早知道這么累,我就不爬了!”這時小劉跟郭老師哀求道:“我想下去。”郭老師笑著說:“那——你先下去吧。”我低頭向下望去,又高又陡,這時我才明白了上山容易,下山難。教官走過來鼓勵道:“不要放棄,不上長城非好漢。”于是我鼓起勇氣,繼續往上爬,爬不動了像老虎一樣手腳并用,大家都爭分奪秒,很快我們便來到了長城頂上。放眼望去,雁門關依山傍險,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長城腳下,清流縈繞,翠峰重疊,花木郁茂,山鳥爭鳴……一切美景盡收眼底。我輕撫著古老的城磚,仿佛看到了古代勞動人民修筑長城的艱辛情景,又仿佛看到中華健兒抵御外敵,奮勇殺敵的英姿,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該返程了,回望雁門關,我不由贊嘆:“啊,不朽的長城,中國巨龍,我為你起舞,為你歌唱,為你吶喊!”
車過雁門關散文隨筆 篇5
去年寒假,我們一家人回到家鄉,一起游覽了雄偉壯觀的雁門關。
首先,我們走進雁門關風景區的大門,眼前是一條蜿蜒向上的石板路,路的兩旁是風格各異的小作坊,房子后面有一排高大聳立的松樹。我慢下腳步,邊走邊看,忽然,一只小松鼠叼著一個松果竄過來,仿佛在和前來游覽的人們打招呼呢!
踏著斑駁的石板路,經過地利門,便來到了甕城。這里是有名的點將臺,正中央掛著三個盾牌,兩旁放著飽經風霜的古戰車。我不由地想到了愛國將領楊業及楊家將士們曾在這里大顯身手,為國立功。
告別了點將臺,我們便向雁門關城樓進發。當到達了城樓腳下,我抬頭仰望著這座歷經千年風雨的城樓,它是用磚石砌筑成的,只見雕梁顏色脫落,飛檐上長滿了雜草,在陽光的照耀下略顯古舊。我迫不及待地跑到城樓上,媽媽告訴我,雁門關是萬里長城的重要關口。我站在城樓上,放眼望去,連綿不斷的山峰,左右兩邊的城墻像一條巨龍,橫臥在山頭。真不愧是“中華第一關”。
看到雁門關氣勢恢弘的景象,不禁讓人想起這樣的詩句:“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愿雁門精神源遠流長。
車過雁門關散文隨筆 篇6
雁門關,蜿蜒巍峨,氣勢恢宏,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國古代關隘規模宏偉的軍事防御工程,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我不曾觸及它如刀鋒般的肌膚和鬼斧神工的紋理,卻總有一種膜拜的虔誠和敬畏。我無數次在夢里清晰地踏上雁門關的城墻,撫摸它的滄桑歷歷和冷峻險要,也感受著它與眾不同的悲情和凄涼。直到從夢里醒來,雁門關如同思念成疾的戀人,久久難以忘懷,她的一顰一笑,深深地銘刻在我的內心。
雁門關,又名西陘關,位于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
且看文人墨客筆下對雁門關的寵愛。古語云:“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道出了雁門關俯瞰天下的偉岸雄姿。“三關沖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再次賦予雁門關作為第一古關隘的天塹尊崇地位
甚至現代的著名詩人汪國真,也曾不吝贊美雁門關雄奇與險要。
雁門關險氣勢雄大雁難越鬼神驚
得失安危系國脈風中猶聽兵聲起
一座歷史的城墻,一道抵御外敵的古關隘,橫亙在歷史和現實之間,更是嵌入人的內心和靈魂。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是怎樣的累世力量,可以讓雁門關如此榮光?而我對雁門關獨賞的,無疑是它最為特別的憂郁與悲情。而這悲情的印象,來自于武俠大師金庸大師的妙筆生花。
金庸,無疑是賦予雁門關悲情冷峻的始作俑者。從小便是金庸武俠迷的我不經意間也中毒頗深,喜歡他虛構的勵志江湖傳奇,欣然于快意江湖的愛恨情仇,沉醉于純潔情深的兒女多情,更唏噓喟嘆一生鐘愛一人的崇高愛情。仿佛世間輾轉,一世紅塵,只要心存狹義和正氣,行走江湖,必會絕技上身,武德隨行,終會披荊斬棘、苦盡甘來,成為俠之大者,武之至尊,更是贏得紅顏無數,美人抱歸。
這是金庸武俠系列小說的主旋律,也是伴隨和激勵無數武俠迷青春的杰作。但唯有與雁門關有關的天龍八部,卻獨辟蹊徑,不走尋常路,從開始至結尾都彌漫著壓抑和神秘,凄涼和悲情。得意與得志,不再是那樣酣暢淋漓,而是糾結至極,郁郁寡歡。喬峰的命運,緣起雁門關,緣滅雁門關,英雄陌路,俠義正氣,都變得充滿哀傷和絕望。不再是那樣義無反顧,不再是那樣慷慨激昂。徒留唏噓,令無數讀者淚濕衣襟,熱淚盈眶,而又糾結郁悶,掩卷沉思,甚至黯然抹淚。
慕容博以“帶頭大哥”之名糾集丐幫幫主汪劍通等天下群豪,以契丹高手入侵少林搶奪武學秘籍為借口,在雁門關伏擊蕭遠山(喬峰生父)夫婦。一場血戰雁門關的血雨腥風在雁門關呈現。蕭遠山見愛妻慘死,于是攜幼子跳下雁門關懸崖,在墜落的過程中將襁褓中的嬰兒拋了上來,那個幸存的嬰兒被汪劍通所救后來練成了降龍十八掌便是大名鼎鼎的喬峰......
這便是天龍八部三大主角之一的最大主角喬峰的悲涼出世。在充滿鮮血與殺戮的雁門關,呱呱墜地的喬峰活了下來,也注定著他從此與雁門關糾纏不斷的一生。
縱橫江湖的一代丐幫幫主喬峰威名遠播,卻在突然間被揭穿原來是契丹異族。一時間,英雄陌路,險象環生,晴天霹靂之下的喬峰再次失去最心愛的女人-阿朱。一生只愛一人,一世只忠一君,這是專一至死的喬峰永恒不變的信條。和耶律結拜,回歸著契丹人的一諾千金,喬峰卻在攻打宋國的兩難中陷入絕境。
于是,再一次選擇在雁門關這個熟悉地方。喬峰決意用自己的生命換來契丹和宋國的和好,用自己的生命交換一場生靈涂炭的殺戮。是阿朱的離去讓喬峰心灰意冷,還是悲天憫人的他本就是如此豪氣干云,豪氣的可以賭上自己的生命年華?抑或他寧愿做西楚霸王項羽般的英雄絕路,也不忍兄弟反目成仇下的茍且偷生?生命和尊嚴,在二者必選其一的時刻,究竟什么更為重要?
寒風戚戚,冷雨凄凄,一世英名的喬峰站在雁門關的懸崖之上,悲憤交加,欲哭無淚。英雄,注定要匡扶民族大義;紅顏,注定已是香消玉殞。已然沒有了留念的期盼,徒增決裂的煩憂,倒不如湮滅于這熟諳的雁門關。從這里而生,到這里而死,喬峰的人生兜兜轉轉三十多年,宿命般地在雁門關無情地皈依寂寥。
以為已經仗劍大千世界,結局卻不曾離開雁門關。喬峰,在這里降世,卻也在這里離世;在這里重生,也在這里湮沒。人生像無常的陀螺,旋轉的何其猛烈,終究疲憊地停息在原地,不曾走遠,不曾離開。曾經的行俠仗義和愛恨情仇,在喬峰的腦海中一一浮現,唯有阿朱那美麗清秀的臉龐和多情的微笑,帶給他此生無憾的釋然和快慰。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難忘。嘆紅塵,義為誰了,解不開一世糾纏。
忠骨何須埋他鄉,英魂難灑江湖淚。雁門關在金庸虛化的'武俠世界里,平添了令人動容的凄涼和悲情,也賦予了雁門關的俠義和英氣。它是一道古關隘,又不僅僅是古關隘,關乎著民族的命運,守護著國家的疆土。
李賀曾經在《雁門太守行》里寫出了雄關的豪邁氣勢:“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縱觀歷史上,雁門關上演繹著無數的傳奇,英雄輩出,威名盡顯。戰國時期,趙國大將李牧常駐雁門,憑借關城之險,慎重防守,擊敗匈奴十萬人馬;漢朝名將李廣、衛青、霍去病曾經率兵和匈奴在此鏖戰,大獲全勝,威震塞外;隋煬帝楊廣曾經率兵在此與突厥作戰;唐將薛仁貴曾經在此追趕突厥兵馬捷報頻傳;北宋楊業也曾幾出雁門大破遼兵,使其聞風喪膽,博得“楊無敵”稱號。
雁門關,關外南飛雁,關內已枉然。關隘天險,人間風光無限;悲情與俠義,任世人垂憐千年,一生情,一世義,與你夢縈魂牽。此去經年,花開燦爛,終歸人心田。
兜兜轉轉地回到原地,這是蕓蕓眾生中我們很多時候無奈的現實。我們離開出生的地方,向往外面的世界,一路殺出重圍,不去想為何要出發,卻在不經意間夢幻般地回到了原地,或許是身體,或許是靈魂,都回歸到曾經的雁門關。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道雁門關。
車過雁門關散文隨筆 篇7
雁門關屹立在代縣城西北20公里的勾住山頂。與寧武關、偏關合稱三關。雁門關是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歷史悠久、經歷戰事頻繁、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知名度高、影響面廣的關隘。被尊為“中華第一關”。
雁門關的晨霧似乳白色的薄霧。如幻如夢。如詩如畫。揮不走、斬不斷,擋住了我的視線、使人有飄飄然騰云駕霧的感覺,霧漸漸的散了,太陽笑盈盈地出現在蔚藍的天空中。天空像一塊巨大的藍寶石,又像很精致的藍緞子。此時,我們仿佛置身于天地間,達到了忘我的境界。藍色的的天空襯托著變化多端的白云,別有一番情趣。
雁門關口矗立著楊家將石雕。分兩排。他們個個精神抖擻。整裝待發。不由得令人想起烽煙滾滾的歲月!遙想當年,宋代名將,在這里鎮守。抗戰時期,多少將士在這里浴血奮戰,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雁門關挺拔迷人,雁門精神源遠流長。我為雄關而驕傲,我為雄關精神而自豪!
如“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同樣的道理,在我的心中,雁門關有著和別人不同的色彩和韻味。
最早認識的雁門關出現在連環畫《楊門將》中。每每讀到鎮守雁門關的楊業帶領七狼八虎把一腔熱血撒在疆場的時候,少年的我就會把自己想像成雁門關上的一名戍卒,任邊關的冷風凄雨打來,也打不動我精忠報國的理想和愿景。到后來,隨著年齡徒長,又迷上了金庸《天龍八部》中的大俠蕭峰,真的想做一名游俠穿梭于雁門關,為了人間的正義奔走于江湖。那個時候,雁門關在我的心中就是一座傳奇之城,無論是販夫之卒,還是王侯貴族,都可以在雁門關善舞長袖,淋漓盡致地展現自己的人生抱負。
就這樣,懷抱著對雁門關的尊崇和向往,在春暖花開的四月,我隨著回歸西伯利亞的雁陣,飛過長江黃河,飛過平原沃野,來到了雁門關上,傾聽歷史的回聲,賞悅幽燕風情。
陪同我飛到雁門關的還有一位姓楊的導游。楊家將的后人扎根雁門關繁衍生息,一是為了躲避仇人陷害,二是守候先人的靈魂。據楊導游介紹,他是正宗的所家將后人,就居住在雁門關下的試刀石村,一條名叫關溝的河把雁門關和試刀石村緊密相連。無論是金戈鐵馬的戰爭年代還是桃花杏雨的太平盛世,兩個地方的命運都是緊緊相連,密不可分。
北飛的大雁落在了試刀石村前的柳樹上。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地方。當你走近試刀石村時,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村外的一個六柱六角的涼亭。里面有一塊碩大的頑石,石上赫然留有一巨大的刀痕。民間傳說李自成攻破雁門關直撲北京,在此試刀卜問蒼天:“若大業可成,刀落石裂;若功虧一簣,則刀折兩截!”蒼天不負李自成,此石頭應刀落裂為兩瓣,這才有了李自成進兵北京,成就了大順天下。對這個傳說,楊導游并不認可。他說,這塊石頭是他們楊家的先祖楊六郎刀劈所致。楊六郎聽到潘仁美陷害楊家將的消息,卻因為鎮守邊關不能手刃奸賊,憤恨所致,舉刀劈石,才有了試刀石的故事發生。
無論是李自成或是楊六郎,這塊試刀石都寄托了英雄創造太平盛世的希望。李自成舉旗造反,不過是為了讓災難中的老百姓能吃飽肚子,享受太平的生活;楊六郎鎮守邊關,不同樣是為了天下黎民蒼生嗎?所不同的是,一個是忠君愛國,一個是恤民造反而已。再看如今的試刀石已經沒有了往日腥風血雨,成為了一道印證歷史傳說的風景,讓每一個走近她的游客賞玩。
北飛的大雁一排排,雁聲陣陣,喚醒了雁門關下春光明媚,一座座孤傲烽火臺被漫山遍野的春草洇染,銷褪了千年的寂寞;雁門關驛站一孔孔的窯洞前,春風吹翻了一道道彩旗,嘩嘩作響,喧鬧了孤寂的邊關,印證了盛世天下的繁華。
雁門關是中國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分界線,更是連接中原和草原的天塹。在遙遠的歷史的時空里,時刻維系著天下的安危,黎民百姓的生計。同時,雁門關獨特的地理位置也造就了昔日的繁華,南來北往的客人如大雁一樣飛越雁門關,促進了農耕文明和游牧文化的融合。當時的商人們為了在春天的時候到達漠北,往往在冬天的時候就開始通過雁門關向關外進發。有志書記載說,當時,雁門關鎮邊寺的和尚在關口放置了盛放糧食的斗和黑豆,讓每一個過雁門關的客人放進斗內一顆黑豆,一天下來,就收了三斗半的黑豆。可見當時通關者眾多,更可以感受到當時雁門關的繁華。可以想象,是雁門關的燈火溫暖了游子,為他們照亮了前方。
如今,天塹變通途。長達5公里的雁門關隧道幾乎穿過了恒山山脈,連接了二連浩特到廣州的二廣高速。當年白骨累累的險道已經不見,給旅人帶來噩夢的皚皚的白雪也變成了美麗的風景,行走在二廣高速,兩千多年的風霜血淚變幻成了歡歌笑語。有心人統計,如今通過雁門關進入關外大漠的,除了游客之外屈指可數,一天不足百人。可見在新時代的今天,雁門關已經徹底地轉換了功能,天塹不再,不過是人們眼中的一道風景罷了。
“雁門關外野人家,不植桑榆不種麻;百里并非棗梨樹,三春那得桃杏花。六月雨過山頭雪,狂風遍地起黃沙;說與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襖午穿紗。”楊導游向我念了這樣一首詩。由于雁門關戰事連綿,更有王朝的興替,雁門關唯有疆場的廝殺,彌漫的硝煙。老百姓流離失所,哪里還會有杏梨桃棗?更勿說桑麻遍野。如今,躬逢太平盛世,這一切都得到了徹底的改變,特別是雁門關所在的代縣雁門關鄉,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種植的制種玉米、優良谷子、特色紅蕓豆暢銷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楊導游越說越高興,激動之情溢于言表:“你看,春天的雁門關,早已經是桃紅柳綠,杏梨如雪,傳說中的李自成、楊六郎等英雄們在太平盛世里成了傳說和故事,新時代的英雄兒女們正在創造社會主義特色的幸福生活,鄉村振興的戰鼓敲得越來越響!”
滄海桑田,往事不再。在日新月異的新時代,飛過雁門關的大雁們,不再是疲勞之旅,而是賞心悅目之旅,歡樂幸福之旅……
【車過雁門關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車散文隨筆04-30
車心病散文隨筆04-30
學車散文隨筆04-29
車過成都散文05-19
車過秦嶺散文05-13
車過秦川散文03-28
過麥散文隨筆04-30
又過淮河散文隨筆05-01
車中隨感的散文隨筆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