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的抒情散文
懷念的抒情散文1
童年:曾經那些抱怨,是后來再也嘗不到的味道。
鄉下四五點鐘便早已經是燈火通明,在廚房里開始忙碌,把廚具再清理一遍,把要裝飯的木桶讓米填滿,柴火燒于鍋間,前鍋蒸飯,后鍋煮開水。
偶爾羨慕起鎮上那吃早點的特色,愛吃的混沌、面條、茶葉蛋,不愛吃的粉、油條、包子,偶爾想告別這每天都是米飯配飯菜的日子,這一吃,便吃了十年。
后來的生活總是過得越來越好,高科技的力量越來越強大。電飯鍋取代了蒸飯的木桶,煤氣取代了爐火,各種他鄉不合胃口的特色早餐取代了米飯,可是,我還是那個胃,還是吃不慣電飯煲里的飯,還是有曾經那一份養育之情在內心深處,不減,不減。
初中:那一句喜歡雖然青澀,那一份霸道雖然不該。
白色的紙張寫下內心的真摯,黑色的蠟筆勾畫你不理解的真心。白色跑道,真的會有童話般的期待發生,傻傻地值得,傻傻地心酸。你說真正的陪伴真的就是在身邊陪伴,假借著要融入集體的小心思,只是能多看一眼,多說幾句話,哪怕只是簡單的一句。
那愛自由的形象也躍然紙上,我就倔強地上課吵英語老師上課,下了課挨幾個板子又何妨?我就任性地和同伴拉幫結派,說我霸道說我高冷又怎樣?我還覺得灑脫,不必在乎那瑣事雜事,我還習慣一個人的內心,沒那么多牽掛與束縛。
后來的不止一個人,總是喜憂參半,但如果可以,應該是要多點平等。
高中:不悔夢歸處,只是偶爾想選擇沒出現過。
畢業時的眼淚應該是真,畢業時的禮物應該最珍貴,單純的時代,有過的快樂應該是真,有過的回憶應該是甜美。
如果少點倔強與逞強,就少了點傷害與遺憾,只是懂了,要多久以后才會恢復曾經熟悉呢?
現今:自是回不去的歲月,歲月沉淀,路人紛飛,東瓶西鏡,擺設慌張,偶然碎念,應是不變安康。
懷念的抒情散文2
這樣的秋日,是適合懷念的。
處處飄飛的銀杏葉,像是宋詞里的一枚寫意書簽,有著陳年凄美的意味。連吹過的風,也帶著經年的煙塵。舊人,舊事,舊時天氣,是適合放在秋這樣的季節里做背景的。
在北海公園門前,駐足,凝視這四個字,夠古樸,凝重,也夠溫暖,親切。這種感覺是從內心深處涌起的,有種隱秘的,難以言說的喜悅。靈魂在剎那間仿佛被什么擊中,想要表達,親近,訴說,卻總覺得俗了。很多年了,它始終存在于我想象的空間里,美麗而模糊。然而,就在我最失意的時刻里,我與它相逢。這一切,就像是上帝苦心的安排。
喜歡,不因它是皇家園林,更不是因它的亭臺樓閣,秀美風景。金農說,此間忽有斯人可想。我只是想起了一個人,和他的文字。他是一個孤獨而豐富的人。現在這個孤獨的人已經走了。留下的是他的靈魂。這個人的名字叫——史鐵生。
他說,北海的菊花開了。那一年,他搖著輪椅來這里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這是他筆下的菊花,潑潑灑灑,在秋風中開得多熱烈。一如他的生命,素樸頑強。今天,我又一次看到了這些菊花,它們笑對秋風,傲對寒霜。可是,那個人呢?他的靈魂棲息在哪一朵花上?哪一朵花又是他的化身?
園中人流如織。拍照,喧嘩,尖叫,人們似乎對一些東西孰視無睹。世界太喧嘩了,難免聽不到心靈的聲音。我靜靜走在林蔭路上,這個時刻,沉默是對斯人最好的懷念。沉默亦是一種高貴,我想,他必定也是贊同的。他搖著輪椅走在北京的每一個胡同時,也是沉默的。沉默里有對生命與永恒的追問探尋。那一行行車轍里,深深淺淺,盛滿了一個人的文學之夢
遠遠看到湖水中一大片殘荷,雖凋零枯萎,卻并無衰敗之意。荷葉,蓮蓬,雖略顯枯黃,卻有著人到中年的飽滿與灑脫。它們迎著秋風,展現著別樣的姿態美。斜陽秋水,晚霞碧柳映襯下的殘荷有一種安靜的油畫般的美。殘缺的事物,總會蘊含著驚心動魄的美。亦如他。靈魂完整,就足夠了。
尼采說過,熱愛生命。哲人的話太抽象了,而他卻用行動與文字形象的詮釋了“生命”這個詞的廣度與厚度。
許多年前,給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他的文章,記得最后一句是: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他確實好好兒的活過,愛過。這句話,可以說給每個人聽吧?有多少人,擁有青春,健康,財富,卻不知道要好好的活呀!
我曾經無數次的想象,他搖著輪椅走在夕陽里的背影,想象他一個人在地壇徘徊到夜深的情景;我想象,他獨自走過的那些四季輪回,那些夾雜眼淚與沉默的思考;我想象,他眼睛里充滿的對于生活的向往,對文字的鐘情,對人生的思索。再豐富的想象,也無法觸及他內心那巨大的傷與痛。但,他是生活的巨人。他始終面帶微笑,平靜看待一切,包括死亡。他說,死是一個必然會來臨的節日。
無助而彷徨的夜里,被病魔纏身的日子里,我翻閱他的文字,那些傷痛里迸發吶喊出的文字一次次帶給我力量,帶給我信心與勇氣。
走在他曾來過的地方,心里暖暖的,一直被什么東西感動著,想落淚,想唱歌,想笑。我想,他也許會聽見。這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低語。
文字,是給懂的人看的。你若懂得,我便安好。希望他的靈魂,在這里,安好。
懷念的抒情散文3
懷念是一種心理活動,眼睛是看不見的,你能看見我臉上的喜怒哀樂,但你看不見我心里的復雜變化,心這個東西,無影無蹤,人常說腦子是思考問題,腦子是記載事物的,一切的思維活動可以說都是經過腦子來辨別考慮的。但是很少有人說我腦子在想你,你如果說腦子在想你,人們可能真說你有病,其實你說的千真萬確,但別人怎么也不會相信的,你說我這顆心在想你,對方就相信了,那怕是假的,別人也不會懷疑你說的是空話,至古以來,想人都說用心,誰說用腦子呢?
從古到今,人很有意思,每個人都有一個特點,不同于對方,就是雙胞胎,也是有很多差別的,并非是絕對的一模一樣,人不一樣,愛情也就不一樣,生活方式也就不一樣了,一個去了遠方,一個就去想,想雖然看不見,但是可以寄托對親人的思念,思念是什么?就是對方的模樣出現在自己的眼前,整個空間,好象別人都不存在似的,唯有心中的戀人在自己的眼前展現,心中好象只有戀人的形象。
對有些人的思念可以夢想成真,古人有一句話,“金石可鏤”金石都可以雕刻,世上的事情還有什么辦不成的呢?只要相愛,彼此總會走到一起來的,懷念的這顆心,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有相通心靈的人,的確能感到對方的思念,對方在想自己,自己也在想對方。好象自己對戀人的懷念,是一種特殊的電波,發射到了對方的心靈深處。
不要看世界很大,不要看這個世界上的人很多,但真正屬于自己的生活范圍,確是很小的,人很多,真正屬于自己朋友的人也是聊聊無幾,人都是這樣,不是說剛自己。當你走出自己的家,外面的人你數都數不過來,是朋友的沒有幾個,就是周圍的熟面孔,相見有時候也只不過點個頭,或者眨一下眼,也就算打招呼了。
你看別人家亂哄哄的,沒有什么頭緒,你一進人家的家,人家就發現,會對你產生懷疑。你看很亂,是你覺得生活亂,不是別人覺得亂,亂是自己的心亂了,不是人家的生活亂了,不要看舞廳亂哄哄的,一男一女沒有章法,真正你去跳舞,絕色美人一大串,都是有家的,舞曲一起,各自都配成了對,你仔細觀察,沒有語言的男女,一個很特別的眼神,對方都能觀察來,走到一起是自然成章的事,這就心在互想牽系著。
懷念能看見嗎?誰也看不見,我不愛你,你不愛我,就是我們彼此同住一個院子,也未必有一句熱心的話,說不上同住一個院子,幾十年了,誰都未看過誰一眼,甭要看這一眼,這一眼也是人生的付出,不是說隨便可以把目光就投到誰的身上的,讓人不舒服。
投過來的目光,一旦被對方的心接收到了,會引起人渾身發燒,羞的人臉紅,目光是看事物,如果產生戀情,那卻是火辣辣的,就由不得你了。
每一個人從小到大,可以說認識很多的人,但真正在心靈中永遠記著并不多,都是因為心靈不相通,可是很少見的人,一旦印入腦海,似乎永不忘,他就是老了,你都能分辨出來,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他一直在你的心中有一定的位置,沒有位置,什么都會忘記,就是自己的模樣,回憶起來都是很不容易的,何嘗更多的人呢?
人為什么都長的都不一樣呢?不一樣就是為了讓戀人能認得,能記下,有了牽系。長的一樣,還有什么意思呢,世界都是一種花,就不叫萬紫千紅了,大海不涌起千層浪,還叫什么大氣魄呢?
懷念誰能看見呢?情人能看見,你看不見,因為你不是對方的戀人,你要有有了戀人,感覺就不一樣了,懷念這東西是不公布于外的,只是給戀人的,是一種特殊的影像,也是一種別人無法接受的電波,只有有情人在生活中才能彼此去感受。
懷念的抒情散文4
TO年華深處的少年:
不知你的城市是否又下過雪,不知現在的你是否安好,亦不知你是否幸福、快樂。
當我決定要寫這封這封漫長的信時,我的城市正在下雪。我記得我和你說過的,我喜歡下雨天,勝過陽光明媚的晴天。所以,在這個下雨天,我寫下這封信給你,亦給我們那不明朗的過去。
有人說,相遇太晚,就會忘記宿命。而我們可能恰恰是因為相遇太早,所以不至于忘記宿命,只是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了一些殘缺不全的烙印罷了。而這些斑駁的記憶,卻足足可以讓我回味一輩子。
兜兜轉轉的這些年,發生過的畫面,被我在午夜里像放電影一樣播放了無數遍,有些東西也許是因為太過蒼白,所以在幾經輾轉過后,在現實面前,一切都顯得那么空洞無力。
現在回過頭想想發生在我們之間的所有事,其實和那些狗血的劇情沒什么兩樣。當時的我們就像有些人說的一樣,我們大抵不過是覺得生活太過空虛,寂寥,所以才會以那樣狗血的方式進入彼此的生命,又或者說,是進入了我的生命。
不記得哪個青年作家說過這么一句話,他說,所有的青澀都是最美的,而最后的遺憾,印象是最深的。當時看到這句話時覺得很有共鳴,覺得它就如同我們的軌跡在我的生命里一樣,青澀卻不失美麗。所以,總有那么一個理由可以使我在夜深人靜時把它翻來覆去的回憶無數遍,即使他幾乎已經耗盡我半生去愛別人的能力。
我沒有向更多人提及我的這一段過去,因為我一直認為,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個故事,而有些東西也沒有必要眾所周知。有些故事只適合自己藏起來,在無人時拿出來慢慢翻閱。
走進陌生的城市,認識陌生的人群,獨自游覽陌生的風景,這些都是離開你以后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直到后來才發現,沒有你參與的人生,我也可以過得如此平靜,只是會在看到某些似曾相識的畫面時,突然想起你。
說過的想要一起看一場雪,看一次海,在如今看來,那也不過是當時一時興起脫口而出的一句弱不禁風的話罷了。時過境遷,很多東西都是經不起時間沖刷的。最終我們還是會回到各自的世界,回到最初的起點,即使,人已經不是最初的那個人。
這個世界很大,我們會遇見的人很多,但真正能讓你懷念一輩子的人卻沒有幾個。我不知道那些你曾經來過的畫面我會回味多久,我也不知道何時才能再喜歡上一個人。你知道的,我不會輕易說愛這個字,是因為這個字眼太過沉重,所以不會輕易說出口,除非,我是真的愛過。
而如今,我繾綣在你看不到的世界里,默默地觀望著那一整個你來過的曾經,我以為曾經那么絕決的離開,我可以做到如我那信誓旦旦的決然,可當淚肆無忌憚的滑落時,我才明白,有些東西真的不是說忘就能忘的。有些東西,當你信誓旦旦地說一定要記住時,卻在某個瞬間忘得干干凈凈。而有些東西,當你拼了命的想要忘記時,卻清晰的要命,可以把你折磨得不眠不休。
于是,當所有這些明朗或不明朗接踵而至時,我唯一能做的便是,在我的世界里筑墻構瓦,把自己圍得嚴嚴實實。
也罷,既然欲忘不能,那我就把這一段時光深藏,藏入心底最柔弱的地方。
當歲月老去,當你情我濃的日子不在,當我們的背離越來越遠,面對曾經,我只能說聲謝謝,謝謝曾經你來過,也謝謝我愛過。
——如今的路人
我們這一輩子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不期而遇一個人,然后隨心所遇愛上一個人,最后遙遙無期懷念一個人。來來去去,兜兜轉轉,到最后,守候在自己身邊的,卻不是自己最初遇到的那個人。
在我們一晃而過的十年,幾十年當中,無非就是愛上一個人,傷害一個人,懷念一個人,遺忘一個人。而所有的這些是是非非,亦只是生命齒輪上還沒有契合的一道軌跡罷了,最終,當所有生命的齒輪重逢,然后契合,這些所有的棱角都會被時間擺平。而到那時,所有的波瀾終將會歸為平靜。
只愿這一切被時光雕琢之后,心,可以波瀾不驚。
懷念的抒情散文5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縱使我百般不舍,告別的日子最后還是如期而至。相聚時的畫面仍然歷歷在目,雖然人已散,但懷念常在。
不知不覺,離開校園已經有好些年了。繁忙的工作、瑣碎的生活小事、復雜的人際關系,磨掉了年少輕狂時的棱角和稚嫩,我漸漸變得圓滑,有時候甚至覺得這樣的自己有些陌生,就更懷念從前和大家共度的青春年華。
那時候的我們,都帶有一點傲氣,卻格外意氣相投,愿意為彼此兩肋插刀。我們就像一家人,沒有隔夜仇,總能在吵吵鬧鬧之中把不愉快的氛圍趕走。畢業前,我們都有各自的方向,很快就要各奔東西,但是我們約好了要時常聯系。即使不能常見面,也不能就這樣失去這么深厚的友誼。
然而,我們的生活步調已經不一樣,無法像從前一樣同進同出,做什么事情都能有個伴。我們有了各自的圈子和生活,漸漸減少了聯系的次數。盡管我們越來越少參與彼此的生活,但是我們的情誼仍在。只要聊起來了,時間和距離都無法分薄我們對彼此的關心。
多希望每天早上一睜開眼睛,我依然躺在宿舍的床上,聽著大家此起彼伏的呼嚕聲,然后大家一起去上課,在老師的眼皮子底下依然大膽地睡覺、聊天、玩手機,或者一起逃課,期末的時候才來臨急抱佛腳。
人已散,懷念常在。上下班的路上,我總能看到青春飛揚的學生背著書包結伴上學。看著他們,我都會莞爾一笑,笑他們的精力充沛,笑我們青春已逝,但感情依然如從前。
懷念的抒情散文6
母親離去已經十年了,我始終相信,那邊不會再有苦痛。一個往復,誰也躲不開的規律,卻因了情感的糾纏,痛徹心扉。
我想我應該是一個隱忍的人,沒有鋒芒畢露的性格,挨欺負都不會主動說出來,或許連受傷都會比別人痛而不動聲色。母親離去以后的日子,我總有些思念不愿說出,甚至不想去面對,生怕這樣對母親會是一種打擾,也擔心別人誤解我的內心。
母親是獨女,只有小學文化,這在當時已經很不容易了。在東北的閉塞農村,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并沒有讓母親永遠地束縛在那塊很小的天地,母親憑著自己的努力去了鐵廠,去了縣里,后來進了城。母親曾經的老家,我只在小時候放暑假時去過幾次,印象不是很深刻。一個很小的園子,種著青菜。一間土坯房,糊著舊舊泛出乳黃色窗紙的窗戶,鋪著草席的土炕,上面有藍白相間花紋的被褥,土炕對面地上的箱座上有兩個深褐色的箱子,旁邊放著一盞煤油燈。說是煤油燈,還是太奢侈了,實際上燈油是菜油,發出黃豆粒般的光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屋子里永遠散發出一股發霉的味道。我的記憶里,姥爺是個‘怪人’,從不和我多說話,也許是因為母親的緣故,我不受待見,反道是姥姥對我還好。假期里我在農村的那些天,有的是事情做,跟小伙伴們去放馬,去河邊玩水,上園子摘菜,爬樹摘杏,偷吃留做種子的花生……新鮮的感覺漸漸地淡了,最后我終于無法忍受每天反復被‘小咬’咬的幾十個包而嚷嚷著回家。后來我想,母親當時是怎樣挨過來的呢?
母親患的是類風濕關節炎——不死的癌癥,卻生不如死。母親是個要強的人,不愿麻煩旁人,一次下樓梯不小心摔骨折以后,病愈加重了。我印象里最深的是母親那雙手,因侵蝕關節變形,沒有一點好看的模樣。母親最后的一段日子,我替母親梳頭,按摩手掌,回想當初,母親若不是洗洗涮涮操勞透支太多,也許不會像現在這樣……沒有也許,真實殘忍。青煙裊裊,模糊間,傾聽靈魂的聲音,天堂里能夠感知這份思念。
從前,當我還賴在暖暖的被窩里,而在廚房里忙碌了半天的母親會把手插在我的枕頭下面,然后叫我起床,幫我穿衣服;從前,當我生病的時候,母親用手試著我的額頭,然后給我喂藥,做好吃的;從前,當我做錯事以后,母親會毫不留情地出手,讓我明白淺顯的道理;后來,我長大了,一時的任性與叛逆,疏遠對母親的親情;后來,我覺得自己行了了,胡謅一些所謂的大理論去爭辯;后來,當我終于有些懂事的時候,母親老了,為不麻煩我,拒絕我的舉手之勞。我想,母親一味地付出,就是想讓我有一個安穩的環境,以后能體面地生活……
20xx年2月14日,母親永遠離開了,解脫了。再也不會有一雙溫暖的手抱著我,領著我走路,遞給我書包,給我織唯一的一件毛衣,不會了,再也不會了。而我,不應悲傷,我已經長大了,我會永遠地懷念。母親,一路走好!
一路前行
不是我不舍得
只要您快樂
我寧愿漸漸褪去
原本燦爛的色彩
那是我的夢
還您一份恬淡的安靜
一切因愛
回憶真實的場景
又怎能拼湊完整
您對我付出的全部
在內心漸漸豐盈
那是您的夢
讓我坦蕩地去面對未來
懷念的抒情散文7
我總是不相信父親真的去世,總認為這是一次長久的遠行,可是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終究沒有等到父親的歸來。
爸爸——爸爸——爸爸
您去哪了?
我在縱橫交錯的路上尋找
不知您是從哪條道上遠行
我對著四面八方呼喚
卻聽不到您的一絲回音
爸爸——爸爸
難道
我想再與你相聚
只能在夢中相會?
難道再見一見您的顏容
只能在心的遠景里凝望
爸爸,人間再也見不到你的身影
人間再也沒有您一點消息
時間過的真快,轉眼間父親已離開我們十幾年了,但當我每一次想起他老人家的時候,父親在那極其艱難困苦的歲月里掙扎的身影便清晰地呈現在我的腦海。那濃濃的父愛仿佛還縈繞在我的身心。當我想把它寫出來時卻又不知如何用恰當的語句來描述,只能用這淺薄、陳舊、直白的話語來訴說父親大地一樣厚重之愛的點滴。
我始終忘不了父親是如何在別人歧視的眼光里含辛茹苦地支撐著大小十一口人的家庭;我始終忘不了父親是如何用驚人的耐性,上孝敬著常年生病的爺爺奶奶,下撫育著不通事理又頑皮的七個孩子。更讓我不能忘懷的是父親面對我們家一次次人生失敗后的無奈。
一輩子人窮志不窮的父親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我們兄弟七個當中哪怕只有一個能走出大山,考上大學。因此在我們上學的漫長歲月里。孤獨無助的二老從來就不會因為什么事讓我們缺過一節課。可是我們一個個不爭氣的家伙從來就沒能使父親有絲毫自豪的感覺,我們沒有讓父親低垂的下巴上揚一點,當我們一個個都扛起鋤頭干起了人類最古老的活計時,我知道父親的心就好比在大災之年自己苦心經營的田卻又長滿了荒桿那樣沉。面對父親的一聲長嘆。我想父親的心中一定長了一個大大的瘀結。
父親是個很要強的父親,他的眼光要比常人看的更遠。在許多同齡的孩子扛起镢頭采煤挖礦能及時給父親減點負擔的時候,他心中又萌生了新的念頭,他想讓我們每個人都有一技之長,都能有一個輕巧養家糊口的能力。于是我們帶著父親殷切的期盼,帶著家里連借帶湊榨油般擠出的錢四處學藝。可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再一次辜負了他老人家的希望。
親愛的父親,你老人家真是用心良苦,但我們卻沒給您任何補償,又一次給您帶來莫大的失望。
所有的愿望都是那么遙遠,那么無期,所有的付出一時也解決不了眼前困景。面對我們兄弟一天天長大,面對兄弟七個都要成家,面對遠遠不夠住的.三間破屋,年近六旬的父親帶領我們開始了手工制磚。有好長一段時間父親吃住都在磚窯上,吃的咸菜冷飯,睡的濕地潮被。好不容易場上有了幾萬磚坯,父親臉上有了一點紅暈,誰知不到半日,一場暴雨,一切努力化為烏有,父親在雨中用瘦弱的身軀,張開滿是裂口和老繭的雙手,扶著五尺長的坯墻用盡全力不讓磚坯倒下,但是腳下的水已沒過腳面,眼睜睜地看著磚坯在身前身后一批批地倒下,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局面,可是父親還是沒有松手。當時只有父親和三哥二人,看到這情景,三哥趕忙上前扶住父親說:“爸爸,不行了,算罷。”但是父親看著已化作稀泥的磚坯好像在問,又好像在自言自語:“不行了?不行了。”可雙手還沒有離開那搖搖欲倒的幾尺坯墻。
那哪是扶著磚坯,那原是扶著一個希望啊。
父親的頭有時是昂著的,但我知道他的心是垂著的;父親的身體是瘦弱的,但我知道他的信念是堅強的。父親啊,親愛的父親,你心之枝條上已呈受的太重太重。
我羨慕那些付出就有所收獲的父親們,我羨慕那些吃了苦換了甜的父親們,我羨慕那些在農閑時聚在一起吹牛抬扛下棋玩牌的父親們。這一切離我們的父親太遠太遠了。
面對父親在困苦歲月里的頑強掙扎,我心里暗暗發誓,我將來一定要讓父親的晚年過好。可是這一天再也沒有了。一個猶如晴天霹靂的噩耗打破了我們還以為要和父親長相守的夢,父親在磚窯上因勞累過度心臟病發作去世。
那是一九九二年農歷九月初七,公歷十月二日,一個我永遠也忘不了的日子。
從這一天起,我再也沒有聽到過父親那親切的聲音,從這一天起,我再也沒有了父親那溫暖的關愛。
這以后的幾天里,媽媽不讓用死人的方式來對待父親,她怎么也不相信一個好端端的人一夜之間,竟近在咫尺卻再也不能對語,竟成為永恒的絕別。那幾天母親總是隔不長時間一邊哭一邊端著飯自己試好燙否后才一口一品地喂給父親。但是父親哪能再咽下,飯從父親的嘴角溢出,濕了大片枕巾。
母親說,父親在世時沒有躺著讓別人伺候過,她要給父親補償。
我不傷感我們從此得撐起一方天地,只悲嘆,父親在世時竟沒有享過一天清福,竟沒有累過我們半分。
父親啊,親愛的父親,再沒有了我每一次出門時您那千般叮嚀,再沒有了我每一次出門遲歸時您那焦急等待的身影。您曾給我們成長路上打掃荊棘,您曾是我們身后那座堅實溫暖的靠山。如今,再沒有了。
父親啊,親愛的父親。你說什么時候咱們的房子修好,我們兄弟都成了家,你要好好歇歇。那一日,你沒有等到;你說什么時候家里沒有外債,那一日你沒有等到;你說什么時候,咱們收秋種地不用肩挑,那一日,你沒有等到。
你那對人生最樸實的愿望都化為一個永遠沒能等到的節日。
父親啊,親愛的父親
如果
如果
如果
你不會
你不會
你不會
面對您博大而厚重的愛
任何語言都是那么蒼白
我只能說
你是我最可敬可愛的人
兒的心是記載您永遠的碑
懷念的抒情散文8
我的母親帶著對生活的無限眷戀離開我們了,我非常想念她。這種思戀之情真是無法言表,潸然淚下,尤其昨天是我兒子的生日,我很想我的兒子,我就想起了我的母親是如何想我的,人都說養兒才知父母恩,這句話一點也不錯呀。其實世上最親的莫過于生你的和你生的,這種情感任何人也無法取代的。我母親生上個世紀初,如果活到現在應該90多歲了。母親應該算是大家閨秀,識文斷字的,長的端莊秀麗,也是遠近聞名的美女。我父親家也是大地主人家,家境很富裕,媽媽嫁過去就是少奶奶了,后來跟著我當警長的父親當了幾年闊太太,享受了幾年的榮華富貴,直到后來解放了。
母親生性潑辣,敢想敢做,在東北剛解放的時候就是婦救會的干部,人送外號穆桂英,如果不是我姐姐太小(當時才幾個月),我母親就去當女兵了,可能還會去前線。
解放后,父母親在遼寧的一個礦上工作,1962年因為父親的歷史問題,母親跟著父親,帶著哥哥姐姐舉家下放到老家農村。到老家的第二年母親生了我,可以想象我們家的生活過的是多么窘迫,父母都是那樣出身,年紀也不小了,一輩子也沒有干過活,父親只能給生產隊放牛,掙最低的工分,母親自從生了我身體一直不好,也不能干什么,直到哥哥長大了生活才有了改觀,這幾年母親吃了不少的苦,受了許多白眼。
后來落實政策返城了,母親過了幾年好日子,但好景不常,父親有的腦血栓,這可苦壞了母親,母親沒日沒夜的照顧著父親,因為我和哥哥都很忙,沒有幫上什么大忙,這點我如今都覺得很是愧疚。
母親呀很對不起你呀,在你暮年的時候,很需要我的照顧的時候,我卻為了我的幸福,我的家庭離你而去,遠在他鄉,讓你嘗盡了是念之苦。人都說人生三件不等:孝敬父母、教育子女,鍛煉身體。這就話說的太對了,現在我多想孝敬你呀,你卻離開我了,我無法補償對你的愧疚之情。每當我回憶起你送我的時候,你站在車站久久的不肯離去,直到看不見我了,車開遠你也不走,你每次送我的時候我都不敢回頭,其實我已淚流滿面,母親呀我多想再見到你呀,哪怕在夢中呀。
母親呀你知道嗎,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流淚了,對你的思念已經無法控制了。我多想像小時候一樣不到你的懷里呀,應情的享受一下母愛呀。
母親呀你知道嗎,女兒一輩子對得起任何人,唯獨對不起您呀。讓你孤獨寂寞的度過你的晚年,女兒有愧于您呀,如果有來生我一定好好報答你,報答你的養育之恩,讓你幸福快樂的度過你的晚年。
母親呀你知道嗎,現在每當我看到和你年齡相仿的老媽媽,我都會很激動,就像見到你一樣親切,我都會湊上前去打聲招呼,如需幫助我也會進我最的能力幫助她。
母親呀,你知道嗎,昨天是你最寵愛的外孫——于超24歲得生日,他已長成1。9米高的非常帥氣的大小伙子,他今年大學畢業了,即將走上工作崗位,你這個外孫很有出息,他是咱們的驕傲。
母親呀,你是我最好的母親,我想來生還做你的女兒,做你的乖女兒,孝敬你一輩子。
懷念的抒情散文9
“那年我離開老家,天空中有雨在下,肩上的背包沉沉的呀,裝滿外婆的牽掛,我看到她眼中有淚花,風中飛著她的白發,拉著我的手緊緊的呀,還有說不完的話……”一首侃侃的《老家》,把我的思緒再次拉回到過去,奶奶的音容笑貌一一浮現在我腦海:那慈祥的面容,那滿頭的銀發,那圓圓的發髻,那或黑或藍的帶大襟衣服,那一圈一圈纏在小腿上的或黑或白的長布帶,那雙被裹過卻不算小的穿著小口鞋的金蓮,還有我和奶奶在一起生活的溫馨、幸福時光,一幕幕全回來了……
兒時的記憶里,奶奶是勤勞的。每天天微微亮,她就起床,打掃屋里屋外、準備一家人的早飯,然后洗洗刷刷、喂雞喂鴨,很少見她坐下來歇會兒,好像她有用不完的勁,家里也有干不完的活似的,她就是不停地忙東忙西。有時家人勸她休息休息,她就說干習慣了,閑著難受,奶奶是閑不住的。
兒時的記憶里,奶奶是個講究人兒。和農村別的老人不一樣,奶奶愛干凈,她總是頭發一絲不亂,衣著整整潔潔。雖著粗布舊衣,卻收拾的利利落落,啥時候看見她,都是清清爽爽一老人。奶奶也不像別的老人那樣愛嘮叨,她總是該說的說,不該說的話絕不多言,直到八十多歲也是如此。她說人老了,自己要注意言行舉止,別惹小輩笑話,遭小輩厭煩。奶奶的這種潔身自愛直到她生病離世都未改變。
兒時的記憶里,奶奶很和藹。雖然常聽父親和姑姑說,奶奶對他們的管教很嚴,家里的規矩很大,但是在我的印象中,奶奶一直是和藹的,她對我們姐弟三人很是寵愛,尤其對我更是如此。小時候,我就是奶奶的一個小跟屁蟲,她走到哪兒,我跟到哪兒。她燒火時,我就蹲在灶門口,時不時往灶里扔些柴;她掃地時,我就拖著小撮箕,把她好不容易掃在一起的垃圾弄的一片狼藉;她洗衣服時,我就拿著小水瓢往盆里舀水,結果撒了一身一地……總之,不論奶奶做什么,我都要去“幫忙”,但是奶奶從沒有大聲罵過我,至多是輕輕拍拍我的手或是用手指點點我的額頭。我在奶奶的寵愛中幸福的長大,父親說,這叫隔代親。
奶奶不但疼愛我們,對村里其他的孩子也很和善。那時農村孩子都多,農活也多,有的人家沒人帶孩子,就把孩子往我奶奶面前一丟,而奶奶就盡職盡責的照看著,還兼管飯。這樣的事情不是一次兩次,也不是一年兩年,而是年年農忙都如此。奶奶再累,從無怨言,她常說,誰還沒個難處?伸把手就過去了,不是啥大事兒。奶奶用他的善良贏得了全村人的愛戴。每年過春節時,到我們家給奶奶拜年的人來了一撥兒又一撥兒,還有那些已經嫁人的姑娘,每次回娘家都要抽時間和奶奶坐會兒,嘮嘮家常。奶奶的身邊充滿了溫馨。
兒時的記憶里,奶奶是要強的。聽村里人說,奶奶的一生很坎坷,她小時候是遺腹子,后來嫁人了,我爺爺又早早過世。面對一窮二白的家和三個年幼的孩子,奶奶選擇了承擔。俗話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可想而知奶奶的日子是怎么熬過來的。自家妯娌的欺負,村里外人的嘲笑,奶奶遭受了太多的非議和不公。很多人勸奶奶改嫁,但她始終不同意,她說:“三個孩子我哪個都不會丟下,只要我還有一口氣,我在哪兒,哪兒就是孩子的家。我不能讓他們沒了父親,再到別人家去受氣挨罵。”奶奶的要強和堅持給了父親和姑姑一個家,也才有了我們現在的這些幸福。晚年的奶奶常常會說起這些,她沒有怨恨,只是說,看著我們這一大家子人幸福的在一起,她知足了。我知道,面對子女們的孝心,孫子輩的懂事,奶奶的心是幸福的。
奶奶的要強還表現在另一方面。晚年的奶奶得了肺癌,因為年紀大,已不能再手術治療,醫生建議在家里用藥。開始時家里人瞞著她,說是肺炎,她也相信了。后來一直不見好轉,又越來越瘦,她就懷疑了。因為奶奶小時候念過一段私塾,認識一些字,她了解一些病的癥狀。雖然八十多了,她思維清晰,一點兒也不糊涂。她知道治不好了,就放棄治療,開始絕食。不論家人怎么勸、哀求甚至下跪,都沒用,滴水不沾,也不讓打針。她說一方面不想拖累家人,另一方面她不想讓自己變成那種被人伺候著拉屎撒尿的人,她干凈了一輩子,她要干干凈凈的走。她說到做到,臨走前她還堅持自己上廁所。奶奶走的很安詳,聽父親說,唯一的遺憾就是沒看到我和女兒。那時的我遠在上海,女兒年幼又在生病,我的身體也不好,再加上當時交通不便,家里人就沒讓我回去。這也是后來我一想起奶奶就愧疚,每次午夜夢回淚流滿面的原因,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的不孝。奶奶就這樣走完了他的一生,永遠的離開了我們,也把思念和傷痛永遠留給了我。每念至此,泣不成聲,筆難成文。這也是奶奶離開這么多年,我一直不愿提筆的緣故。
奶奶的一生清清白白,干干凈凈。她靠一己之力養大了子女,又用滿腔愛心帶大了孫輩。她用品行贏得了家人的尊敬,收獲了村里人的愛戴。奶奶是我人生中力量的源泉,何其有幸我有這樣一位奶奶,讓我的童年快樂無憂。因為奶奶的開明,我雖生在農村,卻沒受的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這也讓我在后來的生活中,面對女兒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時,有了反抗的勇氣,堅持的力量。從今以后,我不再以淚水表達我的思念,我要過好自己的人生,以幸福讓奶奶安息九泉,奶奶永遠活在我心里!最后,還是以歌聲來懷念奶奶:“那年我回到老家,天空中仍有雨在下,葡萄架下空空的呀,沒有外婆講童話,恍惚中我又見到她。”
懷念的抒情散文10
真正懂得父親,是他的病重期間。
那時候,每一次回家,就發現父親突然真的老了。仿佛老家門前的那顆槐樹。樹皮打褶、樹干萎縮,滿樹枝的葉子開始泛黃……
其實,不是父親突然老了。只是,我們關心不夠。八十多歲的老頭,僅僅怕影響我們工作,重病期間居然會瞞著我們。直到,病痛折磨他實在扛不住,母親才叫我們幾個輪流回家守護老爺子。
年邁的老父親,此時,日常生活已經不能自理。他的病愈來愈重,健康狀況每況愈下。在病房,他不知道如何穿衣,總是扣錯紐扣;褲子也只能是用一根布帶子系上,甚至多次穿反了前后,顛倒了左右……即便是這樣,一生要強的父親,還是不愿意躺在醫院,要我們這些下人們伺候。
把困難留給自己,把美好留在人間。大病時,父親做出了他一生中最艱難的決定:首先是他把煙戒掉;其次是堅持回家里養病。
醫院醫護條件當然比家里好,但是在他的堅持下,父親生命中最后的時光,還是在家里渡過。因為,父親平凡的生命里,沒有什么值錢的東西,家和孩子們就是他最大的財富與最后的希望。
我終于恍然大悟,他一生的追求,就是照顧這個家。
村里人都很崇敬父親,自小大字不識一個的父親,為照顧奶奶和我叔子,出去打長工供弟弟讀書,用一雙手撐起這個家族。十幾歲的時候,他就到蕪湖卷煙廠打長工;后來,為照顧一大家子人,二十幾歲的時候,他就回到廬江中學教務處打雜……
其實,年輕時父親的理想是參軍。母親說,要不是當時家里孩子多,父親可能就參加解放軍。以父親的精干,在部隊弄個軍官當當是沒問題的。盡管他沒文化,但是,父親辦事能力還是得到各方認可。三年自然災害中,為拯救幾近餓死的鄰居,父親從公家糧倉旁邊掃出一袋稻子給鄰居家充饑。為這樁善舉的代價,父親被告密者五花大綁游行示眾過,因此,被免去生產隊隊長這一職務。此后,父親被發配到蘆席山碾磨、收稻,因公負傷后,轉正遂成為第一代糧食人。
父親的一生,對自己極為苛刻。他生活簡單、樸素,卻把最豐滿的愛,都奉獻給了這個家。
為照顧老暮的奶奶與年輕的弟兄,他放棄在外的優越物質條件,依然回家幫助我叔子念書。當年,生產隊分家的時候,父親硬是頂住各方壓力把我叔子的家留在大隊,并且,在生產隊想方設法給他謀上一個會計的職務。別看父親沒啥文化,可是他明白事理。當年,許多干部被打倒時,父親極盡所能在生產隊分配輕巧事情給他們。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讓沒文化的父親,和本土許多精英們交上朋友。
母親跟著父親,雖然說沒有享什么大福,但是,一輩子都沒有下地干過農活。要知道,在那個時代,這需要多么大的勇氣和擔當?
揮著鐮刀鋤頭,從地里走出來的父親,對我們非常嚴肅,他所以吝嗇地對待我們,無非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自小,在我的印象中,父親對我們都是非常嚴厲。他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對我們柔情似水,他認為他的兒女不能只是在一片纏綿的慈愛中成長。為此,他只能扮成一座山,用堅強和力量充當我們身后的一個依仗。
大哥念師范后,大姐成為父親的牽掛。本來,父親是給大姐頂職的,但家里孩男孩子多,在大哥的建議下,最終給老二頂職。為安慰大姐,父親愣是砸鍋賣鐵、四處籌錢給大姐湊學費,即便把家里準備蓋房子的磚瓦錢退回來,也給大姐讀巢湖師范。最后,到我念完糧校到糧站上班、娶妻生子后,父親終于喘了口氣,仿佛可以卸下擔子。
這一生:從大哥到大姐,老二、老三與我,一路走來,父親付出多少艱辛,才將我們撫育成人……記得那時候,父親跑老二和我家是最多。看老二,是因為二哥在中心站上班,他在領導崗位、子承父業干得非常出色,老父親感到很欣慰。到我家,是因為他惦念最小的孫子,時常跑過來看看。
父親的好人緣,善有善報,還是得到些回報。
像大哥讀師范一樣,表姐考師范時,也有人舉報她“超齡”。父親找到鄭校長,他們一道去教育局澄清此事,終于,表姐如愿以償跨入教師崗位。另父親退休后,單位還是舍不得父親離崗。因為,父親在崗30多年,送糧款從未出過一分錢的錯。當他退休后,接任者終于捅一個大簍子,弄出在金橋丟失18萬元現金的大案。
對工作兢兢業業的父親,除嗜煙好酒外,物質生活極為清貧。
退休后,他和母親一直就住在老家的青磚瓦房內。房舍里除照明燈和黑白電視機,木頭床和簡單幾樣家具外,再沒有任何奢侈品。他的退休工資,除孫子們回家添菜外,基本都舍不得用。就這樣,父親還時常送早餐給老三,幫著他看攤子。在父親的心中,老三沒有找著好工作,他覺得心里有愧疚。所以,他用忙碌來彌補對孩子們的愛。
想起父親,我經常會在無人的角落心酸落淚。因為,我是個平凡的人,今生,恐無法完成父親心中的夙愿。現在,我們唯有盡力去做好工作,努力去打拼,好好活著,才能無愧于這一份愛!
糧食企業改制時,那會兒,我所以極力跳到縣委宣傳部打工,不是為了那一份微薄的薪酬,其實就是想給父親一絲安慰,給他臉上添點光彩。因為,我深知父親,只要我們干得好,他才會活得開心。 一生要強的父親,在臨終時刻,我終于感受到他靈魂深處的繁華和純凈,一生不識字的他,卻比任何人都懂得愛的真諦!
父病如山倒。那幾夜,父親吃喝要人喂,特別是撒尿拉屎更是需要人攙扶。但是,父親從不大聲嚷嚷,沒有對我們講過一句重話。他忍住痛,臉上始終微笑著。直到我值班時,我給他點上一支煙。盡管父親的嘴角叼不住煙,但是他干燥的嘴唇依然不厭其煩地舔著煙嘴,輕聲地問我家孩子學習怎么樣?老大來的時候,他只是遺憾地伸出三個手指,意思就是到現在他怎么還只是三代人?
這種打擊,那一刻,大哥落淚了。因為,大侄子的婚變,不光是他家的私事,也是我們這個家族的心病啊。
從來——真正的悲憫,不是生與死的離別;而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根”意識,仍如流水般流淌在至善者的心中。
歲月悠悠,往事歷歷。父母和子女之間曾有的埋怨、不解等復雜情緒,都會在某一刻得到徹底釋放。這一脈相承親情的激勵,相互伸展鏈接,才會讓鄉愁里的故土,唯一成為我們回家的路。思念如藤,很多年后,當我真正懂得父親,明白他在我們成長的歲月里付出的關愛,卻是從他離開我們后才開始。
那個冬天,雪花靜靜地飄灑。我的耳畔時常響起筷子兄弟的《父親》。因此,20xx年以后的每一個清明冬至,我們都會自覺地回家到父親墓前祭拜。懷念父親,那一份骨子里的父愛,并不會因為他長眠在青山綠夢中消失,反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份愛會日漸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