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夜親情濃散文
自古有圓月,年年盼中秋。今日月又圓,情思意綿綿!
一輪圓月升上深藍色的蒼穹,點亮了城市和鄉村的萬家燈火,裝扮了一個甜美圓滿的中秋月夜。當盈盈滿月灑下的一襲銀灰鋪滿世界每一個角落的時候,我的心已在久久企盼中融進了這裊裊柔光中。今夜,我已沉醉在溫柔的月光里,縷縷思念癡情地縈繞在心,一如縷縷月光執著地氤氳在中秋之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在華夏傳承了幾千年的中秋佳節,承載了太多中華民族世代延續的真摯情感和美好記憶,那花好月圓之時的團聚,那久別遙遠的思念,那漂泊異鄉游子的拳拳眷國之情,都濃縮在了血濃于水的親情、唇齒相依的友情、甜蜜美好的愛情、游子思鄉的深深情感之中了,早已沉淀在了古老的東方文化里,在唐詩宋詞那詩香墨韻中凝結成為美麗繁星般的永恒,熠熠生輝。中秋皓月,清輝縈縈,家國情懷,千古一情。
明月如鏡、月光似水。我靜靜、靜靜地仰望著幽靜天空的朗月,在清清悠悠、朦朦朧朧中真的走進了童年的夢境,那濃濃的,化不開的親情都融進了這皎潔清幽的月光里,縈繞在我隨月光飄逸的綿綿思緒里。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我九歲的那年隨母親在魯西南鄉村曾祖母、祖母家居住一年。那時最深刻,最值得回憶的就是親愛的曾祖母、鄉村月夜以及曾祖母在月下給我講述的神話故事“吳剛伐桂樹”、“嫦娥奔月”……我癡迷在故事的玉盤下、仙鏡里。在她的指點下,我仿佛看到了月中的桂樹,看到了嫦娥和月兔,看到了月中緩緩移動的云霧,便很想很想借著銀色的光飛到廣寒宮,陪伴寂寞的嫦娥和月兔,暢飲吳剛釀就的桂花酒……雖然這前后我也在父親部隊大院里聽母親和叔叔阿姨們講過這古老的故事,但至今最令我難以忘懷的還是那個鄉村中秋之夜,那個出自曾祖母口中的故事。
“八月十五云遮月”,真是如此。剛才還清朗的月忽被一片云霧遮蓋,夜暗了下來,但云隙中穿過的光使中秋夜空顯得更有層次感。沒有了明月之柔光,似感微涼。我閉目靜思,仿佛善良風趣的曾祖母來到我身旁。
我又撒嬌地躺在了她潔凈溫暖的懷抱里,在每一個有她陪伴的明亮鄉村夜晚里,聽著她講給我的故事、猜給我的謎語;我又來到了那個月兒也是這么圓、這么亮的中秋月夜,再一次聽她講述蟾宮嫦娥、桂樹吳剛的動人故事;我又看到了那個在我任性哭鬧時坐在我旁邊耐心哄勸,等待哭鬧停止的笑臉。
有趣的'故事,爽朗的笑聲,可親的笑臉,溫暖的懷抱……珍貴的童年記憶如影像般回放,我的思念似月光揮灑,淚水在不知不覺中打濕了眼眶。
云開霧散,朗月重現。悠悠親情,今生無限。在我和父母心中占據了重要位置的曾祖母,就是我們心中的那輪明月。她的大兒子,我祖父的軍人胞弟,在抗戰中英勇犧牲,中年時因缺醫少藥,曾祖父患急癥而去世,她便跟著祖父這唯一的兒子生活。在她有生之年一直享受著政府給予的革命烈士軍屬的待遇,但她總是念念不忘、逢人便夸政府的好。她九十四歲高齡無疾而終,猶如一輪圓月自然的陰晴圓缺、悠然而去。
她一生的善良、爽朗、隱忍、寬容、大度,贏得了整個村莊對她的夸贊和信任,贏得了整個家族每一個成員對她的愛戴和敬仰,母親時常提及她,有著講不完、說不倦的故事。
我最后一次看見她是在我二十六歲從青海回到家鄉菏澤的那年中秋節之際。那年我專程和丈夫回到我曾經生活過一年的村莊看望老人。家里的姑姑都已出嫁,三叔上大學后分配在縣城工作,來時有限,只剩下她和祖父祖母在一起生活。
她臉上依然充滿笑意,依然是那樣整潔、那樣安詳、那樣隨意,思路依然那么清晰。她知道自己年齡大了,為了不讓別人厭煩,盡量不給別人找麻煩,更不主動提出要求打擾別人。她常常獨自在自己的房間里,坐在椅子上對著窗戶靜靜朝外觀望,像在觀看天空景色,又似在思考著什么,當我走進她的小屋,她顯得十分驚喜,笑容更加可掬。問寒問暖。我知道在這寂靜的小屋里她一定很寂寞,但她總是保持著異常的平靜。聽父母說,在她生命的最后,就是帶著這樣的寧靜和安詳離開了她眷戀的世界和愛她的親人。
荷香漸隱,桂香縈懷。花香飄溢,月色溶溶。花香融月色,花魂伴思情。這一輪皓月裝飾了月空, 裝飾了中秋的夢,飽滿了記憶,飽滿了無法遺忘的親情。
中秋月,月澄明。清如水,水沁心。心心念念不相忘,年年歲歲望月情。
干干靜靜的月亮依然安靜地泊在天空,皎潔的月色和閃爍的燈光交相輝映,寧靜而美好。我和皓月相對而坐,我要目送這一年只能和她唯一相聚于此的中秋月亮,盡情享受她令人沉醉的柔美月光。
亙古綿延的中秋月啊!你有多久,人的思親之情便有多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