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后面的竹園散文隨筆
今年暑期的一天,秦天帶上自己的孩子,去鄉下看望自己的父母。
在自己老宅的后面竹園里,看到幾個小孩子在用繩子做秋千,觸景生情,這不禁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江南浙北平湖縣南郊橫婁浜,住著約五十戶人家,跟我差一二歲的小孩子特別多,全浜有二十幾個人。我們經常在一起上學與玩耍。
那時,暑期一到,也就是一年最高溫難過的日子的開始,沒有電扇,更不要說空調了。每當高溫來臨,一個辦法是去河中沖涼;另一個辦法,就是在屋子后面的竹園里乘涼,為了安全,大人更多同意孩子在竹園中乘風納涼。
幾個小孩子在一起,有的用繩子做成了一個秋千;有的在竹子上面刻字或者刻上各種動物的圖案;有的時候是比賽攀竹子上下的速度,有時會得到意外的驚喜,在攀到竹子頂端時,會意外拿到麻雀窠中的蛋,不過,有時也有意外,竹子頂上的蛇也窺視麻雀蛋,往往讓小伙伴一陣驚嚇。
后來,為了防止意外的發生,我們往往在攀竹子前,先搖一下竹子,以防蛇的攻擊,又可以尋找到鳥蛋。
拿著家里的長凳,或者拿著草席,在竹園內的平地上鋪開不休息,一時也沒有睡意,幾個手巧的小伙伴,就采摘寬一點的`竹葉子,折了幾下,做成一個個靈巧的滾輪燈,然后,折一根青竹梢,一頭粘上蜘蛛網上的天然絲線,一面與竹葉子做成的滾燈連接,這樣,一個隨風旋轉的玩具做好了。
或提在手上,或掛在竹子邊上的風口間,突然一陣風吹來,滾輪燈旋轉的速度隨風而快,隨風起舞,時高時低,讓人有飛起來的感覺。
大人放工的暑期中午時間,聽過中飯,也多來竹園納涼。
如果是休息日子,一般會拿來家中的草席,席地而睡一個中午覺。在此期間,東家的阿婆拿來了西瓜,西家的張嬸端來了南瓜湯,有時會放上一點糖精,李家的媳婦,炒來了南瓜子,鄰里關系融洽,融洽的鄰里關系,讓老宅 的竹園,時常發出開心的笑聲。
在這炎夏時節,不時會傳來知了的叫聲,時而又傳來鳥的歌唱,有時半天時間,就這樣匆匆地過去了。
在乘涼做滾燈的過程中,有的小伙伴,想出了巧用剩余鉛筆芯的好辦法。那時,經濟收入少,生活用品非常緊張,我們上學用的鉛筆、橡皮,有時用雞蛋去大隊的小店里換。在做滾輪燈中,有的小伙伴想到了用青竹梢做鉛筆桿,用小刀剖開用剩下的舊鉛筆,將筆芯取出來,裝入青竹梢中,外面包上一層手感舒適的東西,一支新穎別致的鉛筆就做成了,放在現在,真的可以申請實用新型專利了。
鄉下童年生活,特別是夏天之際,我們當地的村民叫做“鬼蠟燭”的東西,也在炎炎的夏日不時的出現,我們小時也跟著大人一起說是“鬼蠟燭”,在老竹園內特別多,是上面有點暗紅,中間紅色,跟泥土往往連著的一種自燃物體,往往清晨一早起來,就可以看到這種自燃的所謂“鬼蠟燭”,隨著自己讀書知識的豐富,認知水平的提高,這種鄉下人稱的“鬼蠟燭”,其實是一種低溫自燃的磷化合物,以前神秘又讓人感覺陰冷恐懼的東西,科學的普及,讓人明白其中的化學原理,走過路過看見如此的東西,不再產生異常的情緒,也不再有恐懼的感覺產生。
母親的一聲:“吃飯里哎”,將我從回憶中拉回現實。
歲月匆匆,時代巨變,人類已經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人們早已擺脫了“雞蛋換鉛筆、橡皮的年代”,進入了普遍小康的新時期,夏日納涼,空調幾乎農家擁有。
那老宅后面竹園的故事,雖然已經逝去了幾十年,但依稀就在眼前,那小伙伴們一起在竹園中嬉戲的樂趣,那鄉下鄰里間的和睦關系,將永遠印在我的記憶中。
以詩為證:
竹園弄里涼意濃
大人小孩齊集中
炎炎夏日知了叫
滾輪燈中悠閑濃
地著草席好休息
竹間秋千好悠閑
即使暑期熱如火
天然竹園巧借風。
【老宅后面的竹園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老宅的散文隨筆04-29
我的老宅的散文隨筆04-30
描寫老宅的散文隨筆01-19
關于老宅的記憶散文隨筆05-02
老宅09-25
老宅的散文04-01
老宅的作文05-16
難忘的竹園04-16
竹園橋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