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情也傷情的黃土地的散文隨筆
千百年來,黃河從黃土高原挾著大量泥沙,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了黃河下游地區,填海造陸,匯聚沃野,改造良田,成為人們賴以生存和繁衍生息的基本土壤。
記得很久以前,在某部文學作品里看到了這樣的黃河風俗——“穿沙土”。每當黃河流域有新生兒的降臨之時,他們的母親便會拿出早早為孩子們準備的沙土褲。實際上這是一個帶著領口的布袋,領口兩邊是肩部,可以打開。把選來的黃河細沙炒熟,待放涼變溫后,把寶寶輕柔放進去,讓他躺在溫熱的沙土上。母親一手抓領口,一手托底,來回上下地搖勻,整個褲內就溫熱起來。這時的小寶寶只把頭露出在外邊,在里面自由自在,既暖和又快樂。
當時看到這樣的描寫的時候,就很是令人動容。想來,黃河不僅給了流域周圍人們的灌溉糧食的水源,更是養育每一個新生兒的土壤。給我了溫熱的黃土味道,雖然我不曾親眼見過黃河的聲威,但是它的一切,包括泥沙都是我神往的所在。那一定、一定是很踏實很華夏的味道,是我以后去異國求學時最親切的母河。
這次所看的電影《黃土地》,也是真真切切與黃土相關的,但卻又并不是給予養育的溫暖那么簡單。《黃土地》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陜北農村貧苦女孩翠巧在受到新思想的啟發下,逃離強迫下的婚姻,卻最終走向了死亡的故事。導演也許只是在千里走陜北之后想講述一個見聞:在一種殘酷生存之道下,夢想是如何被喚醒、又是如何死亡的。讓人情感上難以接受的是:殺死夢想的,正是養育你的黃土地。它在養育你的同時;它也禁錮著你,甚至殺害了你。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宿命式的深沉悲哀。
故事進行之中,有一個新思想的載體,那就是革命者顧青,而在黃土地深深扎根的封建舊思想,與之相比,新的顯得那么的脆弱。他一面鼓勵著少女追求自由自主,另一面,他卻不敢承擔責任,以免對她父親和對組織交代的麻煩,從這一點看,他又是十分懦弱的。雖然故事的最后,翠巧之死,給人絕望的沉重,但是她的弟弟憨憨的“反常”之舉又給人了新的希望。舊的掙扎雖以失敗告終,但新生力量絕不會輕易被阻斷。
電影之中有一個讓我印象特別深的鏡頭,就是占據了鏡頭四分之三的地面,而人的頭是不見的了。這仿佛是在告訴人們,父親、翠巧、憨憨這樣的典型人物永遠是黃土的小小一角,他們被壓迫著,亦是被迫著向生活妥協。結尾之時,畫面構圖又有了改變,黃土地僅是畫面的四分之一,天空占據了它別的部分。在我們看來,天空往往給人以舒心的希望。這正是在說別新事物入侵的黃土地也有所改變了。這樣不規則的構圖確實給人帶來了新鮮之感,突破了傳統陳規,卻不免缺少了些美感,顯得有些刻意和僵硬。但這創新之舉確是值得贊賞。
原來,黃土地不僅再是那給予新生兒的溫床,更是扼殺新思想之地。愿我們能好好珍惜她的好,也讓她真正成為我們的希望之地。
【溫情也傷情的黃土地的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憂傷的黃土地散文隨筆04-30
傷情抒情散文隨筆01-09
溫情無疆散文隨筆04-29
溫情的元宵散文隨筆05-02
溫情車燈散文隨筆08-22
小屋里的溫情散文隨筆04-29
關于也不愿也不想的散文隨筆05-06
女也散文隨筆09-13
傷情的句子精選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