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散文隨筆
路散文隨筆1
他在河畔垂釣
身邊的人像掠過的風
擦肩而過
他抬眼,西山的紅霞沉淀在碧清的水中
將一帶遠山裁剪成綠絲帶系在腰間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他捋著花白的胡須,深褐色的眼睛里泛出闌珊笑意
“還真是姜太公釣魚……”一陣熟悉的譏誚聲從背后傳來,像一根鋒利的箭猝不及防地刺中他的胸膛!
“老婆子,你也該多到河灘上轉轉……都退休了還忙著賺錢……”他收攏魚鉤,提起空蕩蕩的桶顫顫地站起身
“那你的病咋辦?”她扶起他的拐杖,蠟黃般的臉上露出晦暗的神色
“……為霞尚滿天啊!”他遙望著緋紅的殘霞,干枯的眼眶里閃爍著淚花
夜色愈昏暗了,枯葉簌簌地往下落
凜冽的寒風還在肆虐著
他們相互攙扶的背影漸漸被人海淹沒……
路散文隨筆2
活著的亡去的生命在這里見證也被見證,素顏朝天顯示著一代代未曾停止的前行。風在這里卷不起漫天狂沙,只能任憑一條條隱忍沉
默的脈跳動。
我生長在魯地的農村,在一個叫作沂蒙山區的地方。這里有漫山遍野的樹,有層層農田,還有,千條萬條山路。
我是最愛爬山的,這里有無數座未經修整過的大山,像一盤盤厚重的石磨般擋住了一片天空,遮住了一半世界,也圍成了另一個世界。水泥路只通到稍平坦的果園,而大山腳踝的地方,就只有一條條蓋著塵土粉砂石粒的土路了。
爬這野性十足的山可不會有石階天梯,驚險整潔刺激,恐怕這幾百幾千條山路滿足不了這些特質。就前行吧,從坑坑洼洼的地方出發,腳與路的每一次接觸都伴著沙土石子的聲音,像是被蒙了一層布后又發出“咯嘣”的聲音——這是腳與路在把沙石咀嚼。或寬或窄的路,以至整個路面一定生長著密密的草,春夏青綠,秋冬枯黃,這山的脈搏隨草色的變化而跳動。這里山上的路絕不會很有規律,有時你明明沿著向上延伸的路爬了一大段,卻還得折回,這路就到前邊兒的石頭,它告誡你不該盲目自信,這山不是誰的,想上去,只能跟著路。
林中的路多半是放羊的的人踩出的,夏日雨中還有拾蘑菇的人,日光彌散時有砍柴的人進來。交錯的荊條下掩著一條條彎曲的小路。這大概是山的動脈了,有了它們,山才活得完整。紅色的山雞糞和著羽毛一片片分布在只不到一尺的路旁,這才夠野夠味兒——活的脈鑄就了活的山。站在小路上,我聽到了山的喘息,感覺到了雙腳隨它們的跳動而不再安定。這隱秘的小路,像一根根線結成了網,不是網住了山,是進入了山的軀體,共呼吸,同死生。
若隨著這一根根脈到達山頂,尤其是冬天,將看得更明顯。眼下有另一座小山,那些曲折蜿蜒的路將山激活過來。那完美的弧線是絕對不能以筆畫出來的。那是一種似水流淌的自由與柔美,目光隨著這躍動的脈游走,身體也壓不住一種來自潛意識的扭動,都是活著的,舞動起來,有何不可?
這路是山的脈,更是人的脈。隨著蜿蜒的路,這里的人獲得了另一份饋贈。千百畝的果園就是給這流淌的路連起來的,相守沉默無語。哪怕鋪滿硌腳的沙石,哪怕是一副灰黃的面龐,這路啊,是一條條至關重要的傳送帶筐子里的果子顛簸在路上,走向遠方。從春的年輕氣盛,到夏的郁郁蔥蔥,再迎來秋的成熟沉穩,跨過冬的沉默無語,蜿蜒的山路見證了生命的不息,和著山的呼吸,躍動著。
山路最大的特點就是絕不會筆直延伸,走個十幾米的直路就已是不錯的了。山上的路隨性子蜿蜒前行著,路怎么可以受拘束?似乎就是找了一個最舒服的姿勢,來盡力展示出自己身體的曼妙或剛健。它們是一些不諳世事的群體,只曉得在山的臂膀胸膛與堅實的腳踝上活出自己。它們不是深沉的,卻是沉默著躍動。似乎睡了一覺醒來,忽然心血來潮要去某個地方,于是不久后,路便又長了一截。隨性潑出去,柔美到極致。
喜歡鞋與路廝磨的聲音。走的每一步,都必然有沙子石粒發出的“沙沙”的聲音,就像把一張厚厚的牛皮紙用手攥起的聲音,不清脆,卻是一種沉穩。你大概聽過挖掘機挖起石頭的聲音,“咔啦啦”,這山路上的小石子最大也沒有拳頭大,可要是與鞋子一接觸,前行的每一步都伴著這種聲音。這山路,也要學學那頗有氣勢的音樂,“咔拉拉”,這是一個硬漢的皮膚在心跳時的運動,是一個母親挽起發髻手指與發絲的婆娑。整條路和著自己的音樂,讓山活著。
路是山的脈,至關重要的動脈,內中流動著亙古不變的質樸的血液。隨天與地沸騰,以筑就屹立不倒的山,以成就山里人的信仰。蜿蜒下去,流動下去,活著,躍動著。
這路,是山跳動的脈,永遠跳動不息的脈。
路散文隨筆3
小的時候,我們大概都是這個樣子,喜歡誰,就追著他玩,不喜歡誰,便慫恿身邊的小伙伴也不要跟他玩,真是單純,天真,現在恐怕好多人已經沒資格被這樣的詞形容了吧。如今,想要尋回一顆童真心靈的我們只好用這些詞“小伙伴們”“小朋友們”來稱呼身邊的人,捫心自問,這樣的詞用來形容我們不過時嗎?
總之,我們還是模仿著身邊人稱他們為“小伙伴”.
回頭來看,我們這一代人的模仿能力是超強的,也許我們不得不照著前人踏開的道路,也許是無意識的模仿著上一代人,放眼歷史,又有哪一代不是去模仿著上一代人生活呢?活得出彩,活得有創意之人顯然為數不多,蓋茨只有一個,馬云也找不出第二,下至路邊行乞者,技術工人學著師傅的本領,學生讀的都是前人留下來的思想,家長模仿著身邊人的樣子教育自家孩子,老師看會了同事如何管理學生,差不多了,也就運用在自己學生的身上。我們的生活就是如此循環著的,你不信?假以時日,你的眼角會想過去你嘲笑過得年長者一樣爬出魚尾紋,你不信?大學畢業后,你還得是個打工仔,慢慢的,像蝸牛一樣,一步步往上爬,悲慘的是,背上那重重的殼,你怎么也去不掉。這時候,你還敢稱自己為小朋友嗎?原來,你覺得婚姻離自己很遙遠,很遙遠,為人父母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當你即將走向社會的時候,你還會感到這些事是那么的飄渺嗎?慢慢的習慣了這樣的被安排的時候,就會發現生活的種種,它就是一道道的程序,要想看到那一個畫面,你就必須按照已經編好的步驟來,原地踏步或者飛行跳躍都是達不到目的的。于是,我們的自由也在被自己的理想限制著,要么,你就走一步算一步,別多想,要么,你就按部就班的去實現理想。還有一類人被叫做天才,就像《三傻大鬧寶萊塢》里的蘭圖,這樣的人的生活相當有趣,總能打破框架,卻幸運的是還可以實現目標,并且完成的超級棒。生活的很開心的同時,贏得了多少人的崇拜,多少人的模仿,哪怕遭不少人嫉妒也是他的無上榮耀。
每天醒來,我們都想要今天過得開心,但是一天下來,還會空虛的睡不著覺。每當說起,我們總是在極力的想要張揚個性,哪怕這種個性就是低調,也要彰顯低調。靜下心的時候,在自己身上看到的卻是別人的影子,有些人說,我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每次看到我以前寫下的文字,或多或少都會嘲笑當時的心態,因為在看問題的時候,更想遠離“小伙伴”的狀態,寧愿鮮血淋淋,也情愿接受本質。
路散文隨筆4
那是一堂勵志課。講臺下,有人問勵志大師,怎樣才能走出一條人生之路來?
“你們說說看,人生之路的路是怎樣寫的呢?”勵志大師說。
“路的左邊是一個‘足’,右邊是一個‘各’字。”臺下的一位年輕人回答說。
“這位年輕人說得很對。”勵志大師說,“人生之路在哪里呢?就像這位年輕所說的,人生之‘路’,就在我們‘各’自的‘足’下。”
接著,勵志大師就人生之“路”就在“各”自的“足”下,向大家闡述了以下三個道理:
人生之“路”,不在遙遠的天邊,而就在我們“各”自的“足”下,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正因為人生之“路”就在我們“各”自的“足”下,所以,每個人都能走出一條人生之路來;
人生之“路”,是我們“各”自用“足”走出來的',所以,要走出一條自己的人生之路,就千萬別去指望別人。
路散文隨筆5
進入臘月,聽到最多的就是“過年回家嗎?”這簡單而關切的問候,一點一點地撩撥起內心深處對家的思念,對回家過年的渴望。身處異鄉十余載,每年過得最緊湊、最繁忙、最期待、也最高興的日子,恐怕就是準備過年回家的那段時間了,我的暖暖過年回家路也是從這里開始算起的。
給家人準備禮物,是回家的第一步,每到年初歲尾,我和老公就開始盤算給家人帶些什么禮物回去,于是洛陽的牡丹燕菜、銀條、杜康酒等特產,母親本命年的紅圍巾、父親的保暖內衣等都被我們一一帶回了家。伴著超市的賀歲歌曲,擁在擠擠攘攘的人群中購物是快樂而又滿足的,買回家的東西,我喜歡堆在屋子的角落里,想起什么要帶的也一并都放在那里,雖說看著不美觀,但是每每看到,心中就有一種喜悅在流淌。
我的家與洛陽有千里之遙,回家的路程是漫長艱辛而又溫暖幸福的。
記得女兒三歲那年回家過年,清晨在北京中轉簽字時,卻簽不到當天后半行程的車票。已是臘月廿九了,肯定不能在北京停留,我們只好坐汽車走。老公把我和女兒安頓在候車室內,自己去排隊買票。北京的冬天很冷,我抱著凍得哆哆嗦嗦的女兒在人群中左等右盼,可一個小時過去了,也不見老公回來,女兒小臉凍得通紅,不停地念叨“爸爸丟了,爸爸丟了怎么辦”,我更是急得不得了,一邊安慰女兒,一邊翹首以待。
那時,我們只有一部手機,根本沒法聯系,焦急地等待了近兩個小時,老公才慌慌張張地跑回來。原來,排隊的人太多了,第一次排錯了隊伍,只好重排了一次,還好終于買到了當天的票。老公抱起女兒,我拖著行李,進站,上車,又是一天的奔波,天黑我們才回到家,雖然累得不成樣子,但內心無比激動和幸福。
現在我們有了車,開車回家雖沒有了買票擠車的麻煩,但將近12個小時的車程,我們一路得與太陽賽跑。出發前的晚上,我們就會把東西裝上車,我和老公交錯進行,我上來,他下去,我拿輕的,他送重的,大包小包,我們一趟趟地運到車上,心中的愉悅與期待溢于言表,心好像提前飛到了家。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便出發了,雖然天還黑著,但越開越亮堂,我們用車輪丈量著祖國的大好山河,一路向北,向著家的方向駛去。那種對家的渴望,戰勝了疲憊,心中只有一個愿望——回家過年。
電話中母親早就在問:“你們過年回來嗎,哪天到家?”為了不讓他們擔心,我們故意把回家的日子推后一天,可當我們到了那條熟悉的街道,老遠就能看到兩位老人,一個背著手朝西看,一個貓著腰朝東看。我們開到跟前,母親驕傲地對父親說:“你看,我說他們今天到家吧,你還不信!”
千難萬險阻不斷回家路,千山萬水隔不斷回家情,回家過年,親人團圓,這是游子的共同心愿。
春節就要到了,你,在路上了嗎?
路散文隨筆6
為了什么寫作,為了什么堅持,沒有特別的絕對理由,只是覺得應該這樣走下去。
有時候會懷疑自己這樣的堅持究竟有沒有意義,每一日的書寫驚不起任何波瀾的情緒,只是生活的片段記錄。內心的表達,抒發著一個靈魂深處的思緒。只是一種精神的寄托,這樣才覺每日有一些痕跡在身邊發生并被自己一筆一筆記下。
記下的內容都是一些生活的片段,有工作的溝溝坎坎,有情感的跌宕起伏,有歲月的流轉,我想這些都是該被記得。如今日忙碌的工作,讓自己都沒了閑暇去喝一杯水,腦子不停的運轉著直到現在寫作的繼續;如某個愛的人等我下班,一起吃個可口的晚餐,走一走晚間的小道很是不錯的小幸福;如晚間洗漱完快要休息時被室友無休止的電話煲吵得心煩意亂找不到安靜的思緒,甚是不開心;等等一些生活的瑣碎都在這里不間斷的發生著,都是真實的故事,怎不能如此悄然發生卻不被記得呢?
或許有些東西是沒有道理的,就像那日出日落的輪回一般,就是這樣自然的發生著,伴著世間的所有生靈成長著,從開始到結束,從無到有的變換著。從當初的紙質記錄,到如今的文檔記錄,雖然記錄的方式變化了,但是最終的表達是不變的。還是那個人兒,還是那些生命,只不過有些故事換了角色,隨著也變換了情節。
記一筆生活,過一段日子,這便是路。
路散文隨筆7
這是一個載滿情緒和回憶的地方。
有時候溫暖和熟悉感襲來,我甚至會一邊流著眼淚一邊回家。
離家越久,走在鄉路上就越感慨。你會感慨路邊的小樹怎么高了這么多,會感慨那個山頭什么時候有了白色羊群,會感慨這里怎么修了岔路口,會感慨這條路怎么變了那么多。
【懸崖】
我回家的路是經過兩個懸崖的,懸崖下就是清澈靜默的漓江,有一米左右的圍墻做防護欄。
有一個地方沒有砌圍墻,因為那里有幾塊龐大的石塊擋著,近處村子的人經過懸崖時都喜歡坐在石塊上吹風,我也是。我也曾無數次坐在懸崖邊上吹風,總感覺那里是最涼快最美的地方。
我在上中學的時候還文藝地給高一點的那個懸崖創作了很多詩歌,寫在筆記本里,每天上學路過懸崖時都朗誦一下,雖然每次都會被身邊的堂姐嫌棄,但心里還是很得意的。
【路邊的酸棗樹】
小時候,家里沒有吃的東西,也沒錢買水果,就跟著哥哥去很多地方拾野果,其中我最愛的野果就是酸棗。
酸棗的味道很特別,酸酸的,酸中略帶一絲絲的甜,將黃色的果皮剝開,把白色的果肉含在嘴里,那瞬間的酸意似乎能將舌尖給融化了。可是時間稍稍長了一些之后就會有絲絲甜味涌上來,給你酸到麻痹的口腔一點安慰。
那時候,吃酸棗的時候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看著身邊小伙伴將酸棗扔進嘴里后被那酸味酸得閉上眼睛面容扭曲的樣子哈哈大笑了。
酸棗的果肉跟里面的核粘的很緊,一顆酸棗能在嘴里含半個小時以上,所以一捧酸棗就是小時候的我一天的零食。
酸棗秋天熟,酸棗樹都很高,樹干很滑,沒什么橫生的枝條,所以每次想吃酸棗了就只能在樹底下打轉拾一些掉落在地卻沒破皮的棗子。或者,學著男孩子們撿來小石頭往樹上扔,試圖將酸棗給砸下來。
但到了深秋,只要踢一踢樹干,就會有很多棗子嘩啦啦掉下來,砸在一同仰望著樹頂的小伙伴身上,砸起一片哀嚎和嬉笑。
【墓地】
說到回家的路,不得不說到一片墓地。這片墓地是回家的必經之路,它就在馬路邊,很是明顯。
因為是農村,所以墓地沒有城市里那么講究。這里的墳墓都是用石塊和泥土砌成,家境富裕一些的會有墓碑,碑上刻有碑文,窮苦一些的就只有一個土石堆。
這里并不是雜草叢生荒無人煙,因為這片墓地恰好是放牛人和砍柴人喜歡來的地方。
我小時候特別害怕經過這里,可是每到冬天,還是不得不跑到這里掰燃火草,拾柴火,幫爺爺奶奶看牛。
那兩年,和一同來墓地附近放牛的老爺爺老奶奶們聊天,烤紅薯芋頭吃似乎成了我最深刻的記憶。那兩年一過,我上了學,那些曾經給我講過故事幫我趕過牛的老爺爺老奶奶們漸漸離開了人世,這片墓地又成了會令我恐慌的地方。
直到后來,甚是疼愛我的爺爺也躺在這片土地里,我才不再害怕。因為我知道爺爺會保護我,守護我,所以每當我經過那片墓地,我都會輕輕地呢喃一聲,我回來了。
回家的路上總是滿是泥土味,青草味,很多煩惱,憂愁,似乎在一嗅到那樣簡單純粹的自然氣息之后就會通通消散。
那是只要想起來就會濕了眼眶的地方……
因為那條路的盡頭,就是家。
以前回到家,一推開木質大門,爺爺燦爛的笑臉就會出現在眼前,話里藏著驚喜,拖著長長的鄉音喊:你回來了呀……
后來,每次節假日一回到家,無奈地想起自己又沒帶鑰匙回家,可是在試探著推開大門的時候總會驚喜于這門是沒鎖上的。
奶奶總會在我們說要回家的那天將大門打開,或是壓根就不會鎖門,將門虛掩著再去田地里勞作。
老人家心里既放不下田地,又放不下孫女,每次想,孫女們回家,到時候可不能連家門都進不去呀……
木質的大門,佝僂著腰背給孫女們留門的老人,這是最觸及我心底的畫面。
回家的路,鄉路,在綠樹山間不斷蜿蜒而去的路,走過我的兒時,走過我的青春年少,以后也將走過我的白發蒼蒼。
我可以忘記很多曾經有過的路,唯獨這條鄉路,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忘記。
因為我很感謝它,陪伴我這么長時間,分享我那么多心情,我很感謝它,將我帶回家。
路散文隨筆8
懷著對夢的希冀,對人生的憧憬。我們背上行囊出發了。
在路上,我們見識過風的凜冽,體會過雨的無情。前行的道路上有荊棘,有險灘。都被我們用激情一一消滅。
走著走著,忽然覺得很累,想停下來好好休息一下。休息夠了,又覺得很舒服,不想動了。想想覺得這樣也好,能看見與別人一樣的天,賞一樣的月,也沒有什么不同。何苦再逼自己走下去。
每當安靜下來,會懷念以前。想念我們激情飽滿,信心勃勃的臉龐。可能會想“當初,如果,就”。或許會感慨一陣,或許不再留戀。
有多少個仿徨無助的日子,自己獨自一人,守著對自己的誓言,默默地堅持。總忍不住問自己:路還有多遠?那頭有沒有我要的明天?答案要等到達了才會知曉。
然而有一天,你累了,想換一個方式去走剩下的路。心里那份負擔反而變得更加沉重。因為,最初的路還沒有走完,就選擇放棄,開始學走另一條路。
另一條路是什么樣?和當初走的那條是不是同一個方向?難不難走?也許,另一條路沒有先前那么崎嶇,也許會是一條捷徑,你如此想。可是,走著走著,你又開始覺得疲憊,剛開始在路邊開的花,漸漸枯萎不見,原來平擔的路,竟然出現了許多石頭。你繞過一塊又一塊大石,發現原來,前面還有更大的石頭正等著你搬開。你看著傷痕累累的手,不確定地問自己,要不要繼續?還是再次改道而行?
我們經常認為這世界上的三百六十五條大道,每一條都能夠通往羅馬之顛。所以當發現“此路不通”時,自然就改道而行。路那么多,總有一條能到達。
可是,那些被我們遺棄的“路”呢?上面有我們踏過的痕跡,都是在風雨中留下的倔強的印記,它們在腦海里越來越模糊。我們把最初的東西忘卻了,以致于我們離它越來越遠。
我們開始懷疑,腳下正在走的路到底是不是正確的?
其實,只要不放棄,走任何一條路都是對的!
世界上本來就沒有捷徑,唯一的捷徑就是我們的勇氣和執著。
路有多遠?天涯咫尺。
路散文隨筆9
一只知了從我身邊的一棵樹上飛走,瞬間,濃濃的綠陰淹沒了它那嬌小黑色的身軀,我看見它扇動著薄薄的翅翼,像兩片透明錫紙一樣在空中響亮地摩挲,然后消失得無影無蹤。此時的我正在一條離家不遠的馬路上散步,我是客人,知了才是這片樹林的主人。
這是一條鋪設在郊區的公路,看似郊區但離單位住宅不是太遠,大家隨便閑逛一會兒就走到了,好的環境是居住在附近的人們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除冬天大雪封鎖無法來此散步之外,從春雪融化那天開始,來這里散步的人就絡繹不絕。他們大多是些老人和中年人,年輕人是不大喜歡來這里散步的。他們好像也沒時間享受一下生活的悠閑,只有中老年人甘愿在這怡人的環境中自我陶醉。
多少次,我用隨身攜帶的手機拍攝,試圖留下一抹定格了的落日余暉,每次都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夕陽、藍天、白云,以及被夕陽染紅的晚霞,被云朵半遮的月亮。照片中,是每個季節每個黃昏的朦朧之美。
路兩邊的岔路上,成雙成對的身影如期而至,匯向這條路,匯向這片樹林。這時的車輛開始減少,泊在兩邊的私家車載的多是遠道而來休閑的人。這些人或散步或徑直走進路邊的樹林里,森林茂密的地方永遠是隱藏秘密的角落。這個時候的公路是安靜的,有種沉默的熱鬧和安閑的靜謐。
我在路邊散步時,聽見過葦叢里傳來雛鳥的鳴叫,能看到成年老鳥兒箭一般從葦叢里飛射而出,掠過水面,然后在四處盤旋覓食,這些慌忙的鳥兒,會在你稍不留意的情形下快速返回,隨著風中蘆葦的晃動“撲啦”一聲,一頭扎進幽暗濃密的蘆葦叢里,縮進自己用亂草編結而成的巢里,喂食嗷嗷待哺的雛鳥。
我經常在這個時候一邊散步一邊觀鳥,觀鳥是我散步的樂趣之一。順著路南的護坡下去,就是水流明凈的小河,除了觀鳥,水邊還可以垂釣。穩穩地坐在這里當一回姜太公也非常不錯,那神情足以超然物外。
春天,我到田里去看望莊稼;秋天,進山里和種植果樹的老人們聊天。我在這里過著簡單的生活。我離不開這種有山有樹有河流的自然景色,離不開濕潤的泥土和與我毗鄰著的農家小院,我甚至不能離開這條能夠讓我散步的公路,以及這里的一塊亂石、一棵草葉、一株讓我感覺那么親切的彎彎老柳。
路散文隨筆10
整天坐在辦公室里,不是寫些讓人頭疼的材料,就是上網在那些虛無飄渺的虛擬世界里東游西逛,弄得人視力下降。正好一個朋友要回老家,約我一道去。樂得換換空氣,也見識一下他口里的大山形象,于是簡單準備就上路了。
我們的目的地是漾濞縣一個叫雙澗的地方,汽車在彈石公路上顛簸,大片的森林就在眼前跳躍。一抬頭,滿眼是山,一山連一山,一嶺接一嶺,連綿不斷。雖然我們已經在大山里轉了好長時間了,可我覺得,山離我很遠,很遠,遙不可及。
山里有數不完的樹,望不盡的綠。這些樹里,一眼能認出的便是核桃。見到核桃樹就有一種親切感,核桃樹是繞著村子栽的,有核桃樹的地方必然有人家。東一片西一片的核桃林,零零散散布滿了整座山,樹葉的縫隙間總會露出一角青瓦或是一面白墻,隱隱約約有雞鳴犬吠之聲。汽車在盤山公路上繞行,每繞一圈,眼前便是另一番景象,可幾乎每家每戶的院里都有相同器物——大鍋蓋。朋友告訴我,這些都是人們用核桃換來的。這幾年,漾濞人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核桃了,你不見,好多人家都正在拆了祖輩留下來的垛木房,要蓋新房,說明他家核桃今年又豐收了。
車快要到雙澗時,看到路邊拴著的一匹騾子躺在地上。車過去后停了下來,開車的師傅下車把騾子趕了站起來,他左右看看騾子,又重新上車開車往前走。我非常好奇,問道:“車都已經過去了,又沒碰著它,你還把它弄起來干什么?”他說:“我是想看一下那騾子是不是被繩子套住了腳,站不起來了。如果套住了,就把它解開。”“騾子是你家的嗎?”“不是,不管誰家的,如果套住了,不及時解開的話,輕則殘廢,嚴重時會被勒死的。”師傅回答得很輕松。他還告訴我,那匹騾子至少值三千多塊,如果真有事,騾子的主人損失可就大了。我心里一動,在這里,一個過路的司機對路上的一匹騾子都那么關心,停車去看它受傷了沒有,真是少見。這事,如果放在“城里”,可能會成為街談巷議的笑料,可我一下子覺得,我離大山近了。
遐想間,不覺就到了雙澗。一下車,仿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這里沒有喧囂,沒有高樓,少了些現代城市的噪雜和紛亂,有的只是寧靜。在小路上行走,你能聽見風兒和樹葉的悄悄話,可以傾聽樹林里小鳥間的竊竊私語,那可是難以聽到的美妙的音樂。讓人不由得放低了說話的聲音,生怕破壞了這一份寧靜。遠處老牛脖上的木鈴聲帶著些許清脆,偶爾,哞——,哞——,牛媽媽的一聲聲長鳴,似在呼喚走遠的兒女,風兒把這聲音送得很遠很遠,仿佛從遠古傳來。在這樣的地方停留,讓人忘記了許多的不快,心里有了少有的寧靜。
我們的目的地還有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租了一張微型車又上路了。由于下了幾天的雨,微型車在泥濘的山路上走得很艱難。同學指著對面山頂上若隱若現的房頂說,那就是我們要到的地方。多日下雨形成的白霧還沒有散去,一團團的還在山頂、山腰間徘徊,一團霧把村子包圍了起來,我心里跳出一句唐人的詩來:白云生處有人家。我目不轉睛的盯著車窗外的樹林,細聽樹上鳥的叫聲。這山里到處是詩,我卻沒有能耐把它寫下來,真是遺憾。這時,我看見不知是誰家的小黃牛被我們的車聲嚇著了,拼命的往前跑,把樹枝絆得嘩啦嘩啦直響。朋友也發現了,激動的喊:麂子,麂子。我啞然失笑,那就是麂子,我還以為是誰家的小黃牛呢!那麂子可能是沒分清方向,順著車路的方向跑了一陣,才鉆進樹林不見了。過了一陣我還激動不已,這些年,即使在山里,麂子都是很難見到的動物。從前僅在電視里見過,今天我終于見到麂子在山里亂跑的景象了。
車子繼續在泥濘的山路上爬行,轉過了一個大箐溝。突然聽司機口里叫到:這兔崽子。我連忙往前一看,只見一團白影飛快的向路旁的山溝里鉆了進去,沒看清它的模樣,可從它的向后貼在背上的兩只長耳朵可以判斷,那是一只白色的野兔。它剛才好像是蹲在路上不想讓路,被司機喊一聲才跑開的。
我們的車就在鳥鳴聲中前進,偶爾一只小松鼠站在路邊看你,一只野兔送你一程,羽毛非常漂亮的野雞還停下腳步細細端詳車里的人,一副和車里人比美的樣子。在這樣的山路上行走,早已忘了山路的顛簸和后腰的隱隱作痛,有的只是輕松和愉快,真想就停在這山里不走了。
快要到村里時,我們的車陷在泥里怎么也出不來了,司機告訴我們,憑我們三個人的力量,是沒法把它弄出來的,朋友只好到附近村子里搬救兵。
不一會兒,救兵來了。我一看,有點失望,只有三個人,一對年輕的夫婦和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小孩一身新衣,剛換上的樣子。朋友說,這個小朋友正在試新衣服,聽說要幫忙就來了,身上的新衣服還沒來得及換下。我們幾個人就在車的后面使勁推,我們一邊推,小孩一邊跑前跑后用石塊、木棍往車輪底下墊,幾個人辛苦了半個多小時,終于把車弄出了泥坑,可那一家三口已滿身是泥,真有點過意不去。
我一邊道謝,一邊對那小孩說:“對不起,小朋友,把你的新衣服也弄臟了。”他一笑說,“不怕,反正它都會臟的。”露出一口整齊的牙齒。
我們繼續趕路。上了車,我覺得我已真正找到了山的感覺,已經進到山里了。我告訴朋友,我要在這里多住些日子。
【路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路和路的散文隨筆09-03
未來的路對來時的路的回憶的散文隨筆08-31
散文隨筆:家鄉的路05-01
路茫茫的散文隨筆05-03
故鄉的路散文隨筆04-29
路在腳下散文隨筆09-10
村路的散文隨筆12-08
回家的路的散文隨筆05-01
回家路的散文隨筆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