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甜甜的棗花饃散文隨筆
“七月十五棗紅邊兒,八月十五棗紅圈兒。”兒時的中秋,我最盼的就是香甜軟糯的棗花饃。
打我記事時起,老家的院子里就長著兩棵棗樹,在最遙遠的記憶里,我剛剛會走路,經常仰了臉看棗樹上什么時候掛棗、棗什么時候長大變紅。待進入陰歷的七月,我就搬個小板凳天天坐在棗樹下,眼巴巴等風來刮掉熟透的棗子,便飛快地撿起來塞進嘴里。
有時,放學早的哥哥故意跟我搶棗吃,惹得我放聲大哭,爸爸或媽媽就一邊訓斥哥哥,一邊拿了長竹竿打下一地的棗來洗干凈了給我吃。這樣的日子并不多,我四歲時搬到新家,與大棗樹朝夕相伴的日子就結束了。
后來每年的七八月,仍在老家住的堂姐會送來一大兜棗,說是“老家樹上結的”,我們就有一段時間拿棗花饃當主食了。每次媽媽做棗花饃,我就坐在小凳子上靜靜地看著:媽媽把棗洗凈曬干了,媽媽開始發面和面了,面醒了,媽媽把面揪成一個個小面劑兒了,媽媽用筷子壓出花型,把兩個棗卷進面里去了,媽媽把饃蒸上了——面的香味和著棗的甜味飄進鼻子,我便站起身來,喊著:“上氣兒了!上氣兒了!”媽媽掐著時間,終于拿出竹箅子來,把一籠棗花饃倒扣在上面,我迫不及待地抓起一個饃來,哈著被燙的手,連饃帶棗地啃下去——嗯,這滋味,可比那難吃的五仁月餅強多了。待吃飽了肚子,便對棗花饃挑剔起來:怎么那么厚的面皮呢?便把甜軟的棗一個個摳出來吃掉,次日,大家便只能吃一個個數字“8”形的黑窟窿饃了。
印象最深的是干娘做的棗糕。干娘是非常傳統的家庭婦女,做得一手好面食,每到中秋,就會給我家送一個面盆那么大的棗糕饃來,趁干娘跟媽媽閑聊時,我便趴在棗糕旁邊摳棗——這件事情比較過癮,比摳那“8”字形的棗花饃有成就多了。在一般情況下,我先摳棗糕一圈的棗,摳完了就拿筷子去撬開上下兩層厚厚的面皮,然后就左一個、右一個地把棗都摳出來。等媽媽回過神來看我時,棗糕已經完全失去了來時的端莊模樣,變作千瘡百孔的一堆面了。媽媽一邊罵我“死鬼閨女”,把“恁好看的棗糕懂哩不像樣”,一邊跟干娘道歉,說把我慣得沒一點樣兒。干娘總是慈愛地說“閨女好吃就中,明兒得閑我再蒸一個送過來”……
又是一年中秋,干娘早就駕鶴西去,媽媽還記得蒸棗花饃給我摳棗吃嗎?
【甜甜的棗花饃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好吃的烙饃05-16
羊肉泡饃作文10-15
甜甜的淚珠08-15
甜甜的糖果08-15
甜甜的云08-15
甜甜的等待07-07
甜甜的栗子05-05
甜甜的愛08-11
甜甜的夢08-19
甜甜的滋味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