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如酒散文隨筆
那天晚上,鄉親們三五成群,兜著雞蛋、花生來看我,家里擺了三桌酒席,像過節一樣熱鬧。鄉親們問這問那,他們非常羨慕我這個從對越自衛反擊戰前線回來的軍人,使我深深體會到了村民們淳樸、真誠的情意。
村子周圍遮陽蔽日的楊柳,老屋四周斑駁的墻壁,屋檐下沉重滄桑的石磨,世代生活在黃土地上憨厚淳樸的鄉親,以及冬天冷得冰窖似的學校,那片成群鵝鴨浮游歡叫的坑塘,那個與小伙伴們捉迷藏的打麥場,夏日里去游泳摸魚的小河,就像一張張發黃的照片,至今仍保留在我塵封的記憶里。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人都有一種對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戀和執著的愛。一個人喝著家鄉的水,吃著家鄉的五谷雜糧,在鄉親們的眼皮底下一點點長大;在家鄉的小學校認識第一個字,讀第一本書,從家鄉的泥濘小路逐漸認識、走進這神秘而廣袤的世界。對家鄉的愛,就在這一過程中自然地滋生于心靈深處,有任何情感都難以比擬的深厚根基。
我在故鄉生活了18年,熟悉村上的每一條道路,每一戶人家的風俗民情。
鄉情總是離不開少年的記憶,那時的所見所聞,在我腦海打下最深的烙印。記得炎夏是孩子們最快樂的時光。暑假中,我們幾乎每天中午都要下河洗澡。
玩夠了,大家便一塊在河里摸魚。幾個小伙伴貓著腰,在水中慢慢走,把魚擠到河邊有雜草的地方,圍在一起,摸到雜草有動靜時,雙手合攏,就可以抓到一兩條鯽魚。有時一個中午能摸到八九條。帶回家后,母親用鍋把魚炕得焦黃,吃起來特別香。上中學時,雖然學費不高,但好多孩子仍然上不起學。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我還算懂事,能夠體諒父母的難處和艱辛,白天在學校認真聽課,把知識當作應當精心收獲的莊稼,放學后和節假日,我幫著大人干活,拉土積肥、摟柴禾,晚上坐在煤油燈下讀書做作業,預習功課,放暑假時到田里翻紅薯秧、刨花生、掰玉米,放麥假時到地里撿麥穗,親身感受茫茫田野一年四季的輪回變化,倒是件快樂的事情。
在一個寒風吹徹的冬日,我離開了家鄉,大隊支書和民兵營長帶著村上的父老鄉親們,給我戴上大紅花,敲鑼打鼓為我送行———我要到部隊了。當親人們千叮嚀萬囑咐把我送到村外的時候,我的雙眼已模糊不清。心里既有對鄉村、對鄉親,特別是對父母的留戀,又充滿了對部隊、對未來美好的期待。從那時起,我才真正懂得鄉村對我生命的重要,才發現鄉情是那么難以割舍。
在部隊我把對家鄉的.思念變成一種動力,拼命工作,刻苦學習,我從一個農家子弟成長為一名軍隊干部。第一次探家是四年后的一個夏天。回家的那一天,我穿著一身整潔的綠軍裝,背著一個綠色挎包,行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快到家的時候,遠遠望去,鄉親們正在田間收割油菜,只聽有人嚷嚷:“你們看那是誰呀?”那天晚上,鄉親們三五成群,兜著雞蛋、花生來看我,家里擺了三桌酒席,像過節一樣熱鬧。父母親高興得跑前跑后,屋子里擠滿了人,我給大人們敬煙斟酒,給小孩們遞糖送彈殼,鄉親們問這問那,他們非常羨慕我這個從對越自衛反擊戰前線回來的軍人,使我深深體會到了村民們淳樸、真誠的情意。
從部隊轉業后我到城市工作、生活。三十多年了,我在城市的時間已經超過了在故鄉的時日,老婆孩子也早已被城市“同化”,失去了鄉村本色。可18年的歲月,依然真切地浮動在我的心中,故鄉的一草一木,依然在我心上有至高無上的位置,每次回老家,遠遠看見村莊,依然會心動不已。
那里有質樸的鄉情、醉人的鄉音,有淡淡的鄉愁、泥土的芬芳,有春芽、夏萌、秋露、冬霜,有我羞澀的初戀和一直珍藏在心底深處的單相思。
如今的小村已舊貌換新顏,熱鬧非凡,磨面的、電焊的、賣飯的,人來人往,村中的道路鋪上了水泥,村民家里,摩托車、小轎車取代了原來的自行車和架子車,手機、洗衣機、電視機、電腦等現代化的家用電器成了生活日常品,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那座寫盡滄桑風雨的磚拱橋已經作古,河上矗立的是一座鋼筋混凝土橋,鄉級公路從村中穿過。村民的夢想伴隨著筆直的公路伸向外面的世界,進廠打工、進城開店、開車跑運輸,把鈔票撈回小村,把外面的姑娘娶進小村。
歲月釀造記憶的美酒,時間沉淀懷舊的情感。如果經常品一品,質樸與真誠的鄉村情懷和平民情結,依然沒有改變。
【鄉情如酒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文人·酒·鄉情的散文05-12
生活如酒01-22
生活如酒01-22
寂寞如酒11-28
春天如酒,不飲自醉散文隨筆01-14
鄉情散文隨筆04-30
鄉情的散文隨筆04-30
醇香如酒的散文05-22
同學如酒日志05-05